|
楼主 |
发表于 2017-7-2 15:18: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但学佛不能成就,世间真正的学问他也不能成就。《论语》里面,孔老夫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假如有一个人,他的才华德能像周公一样,周公是圣人,可是他有一点毛病,「使骄且吝」,傲慢瞧不起人、吝啬,「其余则不足观矣」,这人不必谈了,他那个才华是假 ……) z' T# ?4 Q4 T) w% r
# w3 P x: r" r8 [8 [
* B" [ G" n0 Z/ \/ r5 h 10 01-003-0061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1 G0 q# ]/ n) S, \
) D3 `8 u: x7 D* l
……给他讲,怎么讲他也不懂,他也听不进去,你叫他老实念佛,好,乖乖的一天到晚老实念佛,结果他上品上生,他念到一心不乱,反而他成功高。可见得不能用利钝来判定品位的高下。
$ q) W/ T0 V9 f; I# w
2 `3 U& @$ ~8 n) e1 n 利根的人,要有相当的警觉。所以,许多聪明智慧的人不如那些老太婆们,她们真正成就了。她什么也不要知道,什么也不要懂,这理论凡是用脑筋、用思考的事情,她一概都不要,你叫她老实念佛,行!我就老实念佛。她心里真的没有分别、执著、妄想,老老实实这一句佛号,声声求生西方净土,她成功了,她那个品位决不在人之下。
/ f0 ~- E' a, w7 q6 i/ v. H
0 {( ?5 E, p3 d$ n0 t, ~: O& p: P2 O 玄义【诸余法门,高之则下机绝分,卑之则不被上根。】
! S# L% h+ h( j3 E$ y I6 K
& I2 c3 C" p) w9 x9 ]5 ? 『诸余法门』就是除了这个法门之外的一切法门,经上常说八万四千法门,无量法门,太高的,中下根性之人没分,太低的,中上之人不愿意学,不能尽摄。
# p+ H6 B: T4 E; y( R+ y2 r1 ?% o. w5 @3 C2 D5 ~' Z
玄义【是以华藏如盲,萤光增结。】' Z: K$ s; Y% {0 h! y8 C* y2 c6 _
0 _7 O' `6 J2 l! n* @
这是举一个比喻。『华藏』是指《华严经》,《华严经》是佛示现成佛的时候,二七日中所说。就迹象而论,佛最初说法是在鹿野苑为五比丘讲四谛法。《华严经》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入定,定中所说的,我们肉眼凡夫不见不闻。我们看到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打坐,哪里晓得他在定中说法?中下根性的人如盲如聋,听不到也看不见。他老人家定中所说,跟 ……: \" V9 J# n! {/ @' u/ G8 S m
4 a, f; p: e0 J. i: O& ~ d+ |4 u6 D11 01-003-0062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6 p, j+ g! o q. f
, B, h, f! H+ U# r% m6 c5 a……再发发愿回向心,不是的,是同时的。同时,这叫圆,这叫顿。8 m- @; d( E9 V5 J& t" E% l( \& i& y
% d4 w! i2 F, }6 U+ P" q) o3 u$ A 演【又圆融,无彼此故。】
* |+ L, {7 E: E" N: K a3 ^
( f) @# @( E; ?$ o 这是圆的意思,圆融的意思,无有彼此。# _* O7 {2 u! Q. }! ] B& Z3 D
) }4 E2 {* I9 g7 `9 e 演【又圆满,无缺少故。】2 i8 n+ u7 q1 u& `
1 u3 H5 ~3 G% G+ W; R- }* L' e
这是圆的意思,圆含很多意思,圆满而没有欠缺。
( B5 ~4 x) Y6 j% e7 O: |/ w, Q" W I# k9 D
演【此是圆人。】: z9 I! d3 E+ E9 }
" @7 ^9 n4 C+ ^" s8 m9 w6 d/ b 真能发这个心,跟诸位说,在五教里面这就是圆顿的根性。所以,看人的根性是大乘根性或是小乘根性,是别教根性、通教根性还是圆教根性,从哪里看?从发心上看。发心,你一接触一观察,谈几句话就晓得了,就知道他用的是什么心,在藏通别圆他是哪一等,换句话说,应该用什么法教他才能契机。圆顿根性最利,是上上根性的人。唯有三心圆发,才能接受《华严》、《法华》,像《梵网》,这都是一乘法,他乐意接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他是真发这个三心。
% f ^- q `; w6 f3 X% |/ g6 Z5 F; M+ O- N. M0 s
演【就圆融三法而发心也。】1 v' u6 m4 K1 e( r
4 _$ _. E' f% F6 c6 \/ [* |
这就叫圆顿根性之人,或者我们称圆顿的种性。 H; v I+ [6 T7 O
* V6 w# n% V. x) T4 G 演【当知发此三心是因。】. L% V3 z1 j- [( |" Z
4 D3 |0 k$ U4 n) K3 ~: I 有因再加上缘,当然就有果报。
: o+ m( Z; [ x b' p
e* F4 ^4 ?: V$ }. Q8 @' C 演【是未生净土时事。】+ I- Z5 q7 J+ b1 \+ T- V& q0 q
* ?5 m* S% C6 D2 l( M% L7 m
这就是告诉我们,三心圆发正是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我们现在还没生净土,求生净土,还没生净土。你能够三心圆发,你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叫理念,你得一心不乱是理一心不乱,不是事一心。三心圆发的人很容易开悟,为什么?他障碍少。为什 ……6 o. m) ^' k! l, m& V# f4 P/ Z7 f
' S- x0 S5 q, H
* \+ Z, j/ @3 K* r0 @9 N7 T! l 12 01-003-0063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Q; D. h& K! G7 }2 Y
4 V1 t8 b3 b N# \& X……们今天就是讲这一段,后面还有四段,到时候我们再讲。知道前面这个来由,我们看今天这个文就可以接得下去。. P1 Y+ y, a, V2 E! _$ N
& I$ t- B p7 h( } 『惟此念佛法门』,惟是唯独,仅仅只有这个法门。『三辈九品,悉皆度脱。』这句话是总说,「三辈」是讲这个人的根性,上等根性、中等根性、下等根性,这是三辈。「九品」就分得更细,上等根性有上上、上中、上下,中等有中上、中中、中下,下等有下上,下中,下下,这九品,还都是略说,就是把所有众生的根性全都包括在其中。, A2 X: u5 i, B. f+ J, F. m$ x0 h
8 V1 E4 M6 K$ `) ^/ E6 c! u }
底下这个文是具体指出事实来给我们说。『彻上』,讲到最上面的,什么人?『三心圆发,直入无生』,这是最上上根的人。我们在《坛经》里面看到,六祖大师所接引的众生、学生都是上上乘人,就是这一类的,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样的人,在佛教里面的地位,以《华严》圆教来说,就是初住以上的菩萨;如果从别教来讲,是初地以上的菩萨,那不是凡夫,比阿罗汉、辟支佛要高得多!这个话有没有根据?《华严》就是根据。《华严》到最后,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对象是华藏世界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就是证明,真的一点不假,从初住菩萨到等觉菩萨没有一个不发心求生净土。由此可见这个法门的殊胜。1 I. ?8 N1 Q' o% A4 ]2 {3 X3 c
" N! a7 X, k4 ?$ K# A4 S9 X 这里说到几个名词,「三心圆发」,三心是菩提心,菩提心就是《 ……
+ W$ Q+ \) c( d' [
, w. y+ F/ P l4 l: } ?
. J1 ~0 J7 O. R 13 01-003-0067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0 [( W& ~( k, ?5 q1 n
! @7 ^5 p) N& `6 l8 Y; {) @) g/ g
……能办得到。这就是大乘比小乘,大乘是径路。「径」就是小路,很近的一条小路。径路里头还有径路,还有径路是什么?禅。在一切大乘法里面,禅比较其他的法门那又是径路,「径中径」。比禅还要快、还要稳当、还要近的就是念佛。「径路修行」就是大乘,「径中之径」,「径」是指禅,末后这个「径」是指净土。由此可知,念佛往生净土是成佛最近的一条道路。2 \. f- \) D7 y
/ S! w7 m) q" F! J# f
下面给我们解释这个意思,这有两个意思,第一个说『余门学道』,其他的法门、其他的宗派好比是『万里迢遥』,这就是要渐渐断惑,渐渐证真,渐渐了生死,这个路相当远。禅虽然是一个近路,禅只被上根,中下根性的人没有分,这是诸位一定要晓得,就是认识自己,晓得自己的根性。禅要不能成就,依旧是六道轮回,所以历代参禅的人很多,真正见性的人不多。拿禅宗六祖来说,这在禅宗史上,他的会下成就的人是最多的,也不过是四十三个人而已。他在曹溪三十七年,跟他学佛的人几万人,成就的也不过是四十三个,可见得这个东西难,真正是难。今天参禅,纵然得禅定,得禅定不能了生死,果报也只是在四禅天而已,初禅、二禅、三禅、四禅,色界天。如果连禅定都没有得到,他的果报还是出不了欲界,这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我们真正要成就,除了念佛之外没有 ……
& U) z( B% i5 W" n! } G$ b& g# |0 q* {, P, U
6 L7 @9 g5 S# O, ^
14 01-003-0068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2 P, v* d1 i2 ~1 J' k& c7 ~8 ]
, R, }, f B0 J: m+ {5 t: I" _% v9 i……就好。; K5 `/ |. t- p6 n
- A' [0 a* k8 A 疏【今则不稽岁月,不假作为,七日一心,即生彼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