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2184|回复: 6

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6-25 11:26: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净公上人: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8 L3 @1 [% q. T- T" g/ |8 T& v% V

% s3 N" d) \. R/ ^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  (第一集)  2005/9/7-10/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28-020-0001- O9 B: A# }3 T# |2 `* Z

) V9 ^0 [: _0 H9 F
" k, Q$ ~0 T0 P9 L" I1 |, N
& t9 Q: T. ]; b) l5 U) m" }' ^" h: K
2 R7 c" c. e3 w/ _& [) T$ A7 rhttp://ft.hwadzan.com/media/mp4/28/28-020/28-020-0001.mp4& d5 ^  n1 d  }: E) [
8 [/ u- w) l5 z

) V  k3 R" C& T) u" o$ r' [- c  诸位同学,从今天起,协会里面定在每个月第一个星期的星期三,我们举行一次集会,希望对我们协会的义工同修讲讲话。昨天我就想到,讲话、解答问题,还不如我们一起读读书好。所以我就想到,我们学佛,无论是在家、出家,这么多年功夫不得力,义工同修确实有些真的是发心在这边做义工,听经的机会比较少。我们总干事告诉我,大概我们这些讲经的光碟都给大家带回去,但带回去未必会听。如果要是不长时间接受佛法的薰陶,那么我们在此地做义工,就如同古大德讲,我们修点福报,修福没有修慧。1 x) ^& q1 ~$ Q0 d
. j% [+ u5 h  P( K( g( @, J
  如果要对佛法不通达,在人与人相处当中还有很多误会,那不但我们没有修到福,可能还造很多罪业,这都很难讲的。所以总而言之,学比什么都重要。孔夫子在《论语》里头有段话说,他说他曾经一天不吃饭,一夜没有睡觉,在那里想。当然想了很多事,他说都没有实际的利益,「不如学也」,最后想到还是学习好。所以这是圣人,活到老学到老,他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H7 e1 t/ |, N9 C( ^( m( d: H
, ?( t& H2 J! O1 z
  再看佛门,释迦牟尼佛也给我们做出最好的榜样。但是我们在讲经的时候常常提到,世尊在戒经里面教导我们,学佛不先学小乘,后学大乘,他说那不是佛的弟子,他不听话!可是中国佛教很特殊,从唐朝中叶之后就不学小乘了,唐朝初年小乘还挺盛的,中叶之后就衰了。这是什么原因?我们一定要知道。中国从前学佛的同学,无论在家、出家都曾经学过儒、学过道,儒家、道家代替了小乘。所以小乘经虽然翻译得很完整,学习的人不多,这个因素我们一定要明了。可是到现在这个时代,问题出来了,小乘我们不学,儒也不学,道也不学,我们在大乘里面虽然混了几十年,还是没有成就,原因在这个地方。
8 e" {7 N5 m1 X; R; O1 q3 e! x9 |. T5 ?; `( {% f
  我过去跟李老师十年,老师教导我们是儒跟佛并重。他一个星期给我们上一堂课,儒家的课程,一个星期也给我们讲一次经,这是李老师早年在台中。所以我们跟他学经,每个星期只有一堂课,听经只有一堂课,听儒家东西也是一堂课,一堂课是三个小时;听经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听他讲儒家东西有三个小时,十年如一日,没有间断过。我们一部《古文观止》念过了,像四书五经是选讲。所以我想到我们同学今天也有这个必要,我们选讲《四书》,我们共同一起来学习。这个课程我们把它订做「中国传统教学系列—四书选读」,我们今天是第一堂课。, |$ R0 g7 P9 B. d% [- X

, }' B6 D2 o$ f% ?: l0 c3 _1 u2 h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朱夫子编的,宋朝朱熹编的,编得非常好。《论语》跟《孟子》原来是独立的,「大学」跟「中庸」这两篇是《礼记》里面的两篇,他把这四样东西合在一起成为一本书,称之为《四书》。从宋朝一直到明朝,将近一千年,这部书非常盛行,变成读书人必读之书。政府里面选拔人才,在从前考试也一定要考这部书,他编的确实是好。我早年学佛,方东美先生把《华严经》介绍给我,他说《华严经》是全世界最好的哲学概论,他老人家学哲学的,他说这是佛经的哲学概论。他说它有理论、有方法,最难得的还有表演,就是把这些理论、方法如何落实在我们实际生活当中,这是《华严经》末后五十三参。所以在全世界找不到这种编排的教科书,他说这是最完美的。以后我跟李老师,老师教我们读《四书》,我就看出《四书》的编法很像《华严经》,有理论、有方法,也带表演。
- {& O. f, c( d; o' y- c
1 r4 e7 g, _6 ^9 G: l  朱熹,我知道他学过佛,虽然他反对佛,但是他学过佛。为什么要反对?希望自己将来死后能够在孔庙里头立他一个牌位,目的应该是在此地,所以崇儒而排佛。但是他在佛法里学了不少东西去,我想很可能他的灵感是从《华严经》得来的,这是一种推测,没有证据来作证。「中庸」是理论,「大学」是方法,《论语》是孔子做表演,这是圣人,《孟子》是贤人做表演,就像善财五十三参一样。你看看夫子跟孟子怎样把这些理论、方法完全做到,这叫「止於至善」。这是我学这门课,在早年有这些感触。
3 }: _$ B3 m; H
$ a1 r2 l- O# Y& L3 j6 R  「大学」,经只有一章,很短,不长,后面是经的解释,解释叫「传」,它一共有十章,就是解释经的。表解里面没有经的全文。经所谓三纲八目,三纲就是「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这个不仅仅是儒家,儒家不是创始人,不是发明的人。夫子说得非常好,他一生「述而不作」,这就说明了他是承传古圣先贤的教诲,不是自己发明的;他没有发明,没有创造,都是传述古人的教诲。传述古人的教诲,一定是肯定古人的教诲,依照古人教诲来学习,这是必然的现象,这圣人;释迦牟尼佛亦复如是。佛,我们在《华严经》清凉大师注解里看到,释迦牟尼佛也是述而不作,他一生也没有创造,也没有发明,那他说的是什么?说的是过去古佛所说的,佛佛道同。你看看大圣大贤多么谦虚,多么客气。现在人都有自己的创作,还版权所有。佛跟孔子没有,他们没有创作,都是传古人之道。0 V( a; g6 y% Z( D  J
$ O  ]4 N( @# s: b" a( h1 S
  「明明德」这三个字,第一个「明」是动词,第二个「明」是名词,智慧是明,才能、福报是德,明德就是佛家讲的性德,每个人自性本具的智慧德能。佛家常讲,我们自性里头有无量的智慧,无量的德能,《华严经.出现品》里面佛给我们说得很好,「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智慧就是明,德相就是德。我们现在的明、德不见了,迷失了,现在没有智慧,也没有才能,也没有福报,都没有了,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现在为什么没有了?佛说得好,「但以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因为我们有妄想、有分别、有执著,这三种烦恼把我们的性德障碍住了,所以我们的明德虽有,它不起作用。实在讲不是不起作用,它还是起作用,它起作用变质了;明变成了妄想分别执著,德就变成了无量的烦恼、业报,变质了。
# C% R& x  ~/ G  G! n
# a; g# X* d( s( v' g  所以,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11:27:07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人心系教育,教育的目的在哪里?目的在教我们恢复我们的明德,所以「明」明德那个「明」字是个动词,我们怎样把我们的明德再恢复它的光明,这就是教育的目的。以佛法来讲,这是属於自利,就是我们要成就德行,要成就学问;成就学问是明,成就德能就是德。这就是如何来恢复,恢复的道理都是断烦恼,烦恼不断你没有办法恢复,这是讲的自利。自利之后一定要利他,「亲民」是利他,你看大乘教里面佛常讲自度度他,明明德是自度,自度之后一定要度他,后面才「止於至善」。谁做到止於至善?孔子做到了,孟子做到了,都是做到止於至善。这是「大学」总的纲领。
9 C0 w3 A4 B" v' z6 u9 u& ^' Z5 t/ J- W, h1 Q& L5 y0 W; a
  纲领说出来之后,我们如何能够真正证得明德、亲民、止於至善?我们要怎样能证得,就是怎样能恢复?总纲里面确实非常之难得,也给我们提出了修德,前面是性德,所以性修不二,我们要从哪里下手,才能够恢复到我们的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第一个「知止」。知止这里头的含义很深,也就是说一个人在这一生当中,你要有个方向,要有个目标,这个方向、目标就是我们所止之处。这个每个人不一样,各行各业,但是这里头有个原则,无论从事哪种行业,一定要专、要精,这就是知止。你学东西不能学得太多,不能学得太杂,学得太多、太杂,就不能成就。像你在学校念书,你们学校科系很多,几十个科系你要统统都学,你学四百年都毕不了业。所以几十种科系你只能选择一种,这种选择,专攻,这叫知止。我就止於这一门,那你四年就可以毕业,你就可以拿到学位了。
4 f" }' [( [% |" Y6 [8 d- b- Z6 T( n
  所以,知止之后你心是定的,就是说你有方向、你有目标,你心是定的,你心就不会乱。「定而后能静」,你才能静的下来,静而后你就心安,安了之后智慧就有了。有定、有静、有安,这个心就生智慧,不生烦恼,智慧开了之后就得到了。所以得,得什么?得明德、得亲民、得止於至善,你就能得到。我用表解方式画出来,诸位一看就很清楚,这个三纲就是中国古圣先贤教化众生唯一的一个纲领。' y0 L6 M2 F: U2 p7 K

* z0 f- Y/ w" r7 ~* V  纲领知道了,修德从什么地方下手?我们还是要问,像《楞严经》上阿难所问的最初方便。前面知止是方便,方便当中还有最初方便,这都是从原理原则上来说,那就是修德的果益。从哪里下手?从「格物」,无论是世法、佛法,格物,司马光说得很好,物是什么?物欲,欲望。世间人常讲「欲海难填」,你只要有欲望,你就不知道知止。格是格斗,就跟打仗一样,跟谁去打仗?要跟欲望,你要能把欲望克服住。欲望是什么东西?贪瞋痴慢、自私自利、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享受,我常讲这十六个字。6 N+ \* W* p7 {0 ^! c, z# ]
: G& D+ O, r7 w' C5 p0 O: Y
  贪瞋痴慢,这个严重的欲望障碍了我们的智慧,障碍了我们的才艺、福德。要知道智慧、才干、福报都是自性里头本来具足的,性德!而且众生跟佛是平等的,佛有多大智慧,我们每个人智慧跟佛无二无别;佛有多大的才能,有多大的福报,我们跟他亦没有差别。如果你要知道佛的福报多大,古人常讲,不读《华严》不知道佛的富贵,读了《华严经》你就知道佛的福报多大。像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不要说别的,人家铺马路是黄金,黄金为地,那是铺马路的。地是什么?地是宝石的,你看宝石上用黄金铺成路面,我们哪能比?我们这个世间,帝王家的宫殿,我们到北京皇宫里面看看。古人在文学作品里面形容的「雕栏玉砌」,我们到那里看,不是玉,是大理石,那是形容词;可是你在诸佛刹土里面,你看到是七宝庄严,那是真的,不是假的。
8 k9 g# W7 r' K4 y- x$ @( L% d: i9 T! Q6 n
  我们知道在这个世间寿命不长,纵然活一百岁,那是刹那之间。我八十岁了,回到老家去看看,我十岁离开老家,离开七十年了。回去之后的感触就像昨天一样,人生苦短,一定要知道,要好好的把握这个短时间,怎样修成明德、亲民、止於至善。这是佛的境界。十法界里面,我们如何用短暂的时间提升到最高的境界?我们知止,晓得要止在这个地方,我们要把这个止是止在佛境界里头。既然我们要想成佛,那一定要遵守一切诸佛如来他们过去修行的方法,这个道路。; y) S! o- }. X: l+ W
! _+ Q7 i  F: I+ }% J3 _
  儒跟佛可以说都相同,佛法里面从哪里下手?破烦恼障,破所知障。你看四弘誓愿,四弘誓愿第一个教你发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你要度众生先要度自己,就是明德、亲民。从哪里下手?第二个愿,「烦恼无尽誓愿断」,格物是断烦恼;再其次,「法门无量誓愿学」,是破所知障。这是我们障碍的两大类,烦恼障、所知障,先破烦恼,后破所知;致知破所知障,格物是破烦恼障,一定是先断烦恼,再破所知。这两种障碍去掉之后,你的意就诚,心就正了。所以,知止是前面两句,格物、致知,后面定、静、虑、得,那就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效果就出来了。1 S. G2 X9 a3 G$ l+ \

4 ^. q3 @5 V+ ?7 Z) }) ]% f, |  我们今天讲真诚,真诚谈何容易?你烦恼没断,所知障没有破,你哪里来的真诚?要怎样破烦恼障?这是我们眼前急需要下手的,要懂得。在日常生活当中,特别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总称为历事炼心,你必须经历人、事、物,把你的烦恼习气磨平。我在四年前离开新加坡,移民到澳洲去,离开的时候我写了一幅对联,勉励我们的同学。我去了,跟著我的,过去华藏图书馆里面,有二十多位出家人跟著我一起。勉励大家,「处逆境」,环境不好,逆境,不顺心;「随恶缘」,我们遇到不少,造谣生事、毁谤,我们遭遇到;「无瞋恚」,我们接受别人的毁谤,接受外面的侮辱,甚至於谄害,没有一点点瞋恚心;「业障尽消」,这就是历事炼心,修行。
: e1 i2 o. C* z% B
; k7 k4 V$ ?2 E) k: ?5 P/ h  如果一般没有学佛的,遭遇这个,心一定很不平,一定有怨恨,一定想报复。好了,有怨恨,想报复,麻烦更大,这个怨可结下去了。结下去之后,生生世世冤冤相报,没完没了,这个不可以做。我们常常想到,他毁谤我,大概我过去生中毁谤他,现在冤家遭遇的时候,果报就现前。所以我们晓得这是消业障最好的时候,一点怨恨都没有,学忍辱仙人。你们念《金刚经》上念过,你看忍辱仙人遭歌利王割截身体,一点怨恨都没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11:28:04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点报复的念头都没有。那个侮辱是最严重的,我们今天受的是太轻了,一定要能够忍受,忍就能消业障。2 j* `/ b6 j7 X- z
3 ]& J0 o3 q+ P* ]+ T( g) Y+ |
  下联是「随顺境」,我们一切环境都好;「处善缘」,周边人事环境也好,物质环境也好,这个时候最怕的是起贪心,你要是起贪心就麻烦大了;所以「无贪痴」,没有贪恋,没有愚痴;「福慧全现」,你的福报就现前。我写了这么一幅对联,勉励大家。你看顺逆境界当中,把自己贪瞋痴慢磨掉!修行到哪里修?离开人事环境你到什么地方修?你到深山去挖个洞,在里面面壁二十年,遇到人家毁谤一样生气,这没有用处。所以就要在人事环境里头去磨炼,要把心磨平,这是不可以不知道的。
' O' _6 w* T# b, m# i2 C
! y; s( t8 ~" E& s( `! `  无论是学儒、学佛,天天不能离开儒、佛;学儒,天天不能离开孔子,学佛,每天不可以离开释迦牟尼佛。怎么不离开?读经就不离开。佛经是世尊的教诲,《四书》是孔子、孟子的教诲,我天天读它,天天跟他在一起,天天听他的教诲,天天向他学习,希望在我有生之年学得跟他一模一样,我就成功了。他达到止於至善,我也希望能达到止於至善。所以,诚意、正心就是佛法讲的菩提心。你看菩提心在《观无量寿佛经》里面讲的,菩提心是至诚心、深心、回向发愿心,说了三个;那么儒家的,诚意就是至诚,深心跟回向发愿心合起来,是正心。「大学」里头讲两个,佛法讲三个,讲三个比较详细。8 u9 D: p1 `7 {" M" e8 M4 r: _+ M
9 ]# ?; U5 N' @/ ]% B
  三个,深心是自受用,就是我用什么心来对待自己,我用什么心去对别人,对别人是慈悲心,回向发愿是慈悲心。对自己,深心就是我们这边这幅对联(这幅对联大概是二十年前在美国写的),就是清净、平等、正觉;清净、平等、正觉是自受用,佛家讲的深心。深心很不好懂,古人的注解也不好懂,《无量寿经》经题上有清净平等觉,我就用清净、平等、正觉,这是深心,用这个对自己;大慈大悲对别人,这都是属於正心。% [& X" z' ?6 Z4 \; g2 Z

. y5 g, H0 B/ O: L; D. Q  所以正心之体是诚意,意要不诚,你的心就不正了,菩提心之体也是至诚心,这个我们要懂。可是至诚就是真诚到极处,那一定是格物致知做得很圆满了,格物致知要做得不圆满,你的意就没有法子诚。「诚」这个字,过去曾国藩先生读书笔记里面,他给「诚」下了个定义。曾国藩也是读儒书,而且读得非常好,我们看他的家教就能看得出来。他解释这个「诚」字,用一句话,「一念不生是谓诚」,这个解释跟佛法的解释相应;换句话说,你有念头就不诚,不管你的念头是善、是恶都不诚。诚是什么?没有念头,没有念头你的心才清净,有念就不清净。
% U2 C$ O9 i3 _% q: J
7 |5 G, I- A0 _5 L  所以说你有善念,在佛法讲,生三善道;你有恶念,生三恶道,出不了六道轮回。如果我们六根对外面六尘境界,能够做到一念不生,不但六道没有了,十法界也没有了。这个在经典里面我们读得太多,你为什么会堕落在六道出不去?佛讲了,你有妄想、你有分别、你有执著,只要这三样东西俱全,你就出不了六道轮回。可是要出六道轮回,不必三样都断,断一个就行了,只要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执著,六道就没有了。执著是见思烦恼,坚固的执著很麻烦,所以要在日常生活当中看淡一点,何必那么执著?想想《金刚经》,《金刚经》中国人最喜欢,不但是学佛的人必读,不管学哪一宗、哪一派,没有不读《金刚经》的,儒家、道家都读,便於观照。当你烦恼起来的时候,你想想经上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那就算了,是虚妄的,何必认真?便於观照。「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金刚经》是破空,是教我们看破,不要过分的执著,不要分别。$ M" L6 X, H6 U8 l+ M6 o
: R- M" _# U6 \9 y3 S
  不执著,超越六道轮回,就是阿罗汉;不分别就是菩萨,不分别比不执著的境界高。所以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些人到哪里去了?住四圣法界,就是声闻、缘觉、菩萨、十法界里面的佛,他不在六道了;如果再向上提升,那就一真法界了。一真法界,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就是这个地方讲的「止於至善」,自行化他都达到了至善;至善就是妄想破了,妄想就是起心动念。所以高级的修行方法是在六根接触六尘之处,眼见色,耳闻声,舌尝味,鼻嗅香,身触,意知,在这里面练什么功夫?练不动心,练不起心、不动念,那是上上根人,很难做得到,不起心、不动念太难了。不得已而求其次,练什么?练不分别,还起心动念,不要分别,那是菩萨;如果再做不到,再求其次,练不执著,不执著是阿罗汉;如果执著都放不下,那你是凡夫,你出不了六道。
2 s$ H) L0 J, j, j0 k9 T* c. s5 C: o# X. [
  你想想看,修行功夫在哪里?就在日常生活当中,所以「明德」是在日常生活里头修,「亲民」也是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最高的目标是「止於至善」。止於至善不是一下就可以能成就的,你看佛法里头分很多等级,一步一步向上提升,我们今天能够下手的,就是我们的执著要一年比一年淡一点,这就是进步。如果说今年跟去年还一样,甚至於今年比去年还严重,那你佛就白学了,哪有这种修学法?所以诚意、正心不容易。儒家的标准比佛法的标准是降低了很多,总要从这里下手,一定要读书,一定要学习,非常认真的学习,这才能身修。! ?9 P; g" `: _# o1 I
5 P6 \- a) Y1 D# C; C8 B
  身修,儒家是守礼,佛法是持戒。我们今天用什么来修身?儒家的《弟子规》,佛门里面的《十善业》,用这个来修身,要勉强自己去落实,去做到。《弟子规》是儒家圣贤的生活规范,他统统做到了;《十善业》是佛门的生活规范,你不从这里下手,你身没有修。身没有修,你家里怎么会整齐?整齐就是我们讲和睦,一家和睦,不容易!家不和,社会怎么会安定?「治国」就是社会安定。「平天下」就是世界和平,平是平等,平等对待,和睦相处,这叫平天下。不分国家,不分族群,不分宗教,不分文化,彼此人与人之间相处都能够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这天下太平,到天下太平才真正叫止於至善。
* \( [6 p, g# M2 E: R, ~7 g, Q
3 e! \5 ^3 S: e; _; X4 t  特别是在现代这个时代,资讯发达,交通便捷,我们起心动念都要为全世界人民著想。《弟子规》里面说「凡是人,皆须爱」,所以圣贤的教育不是别的,爱的教育。我们今天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缺乏尊重,缺乏敬爱,缺乏关怀,缺乏互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11:29:01 | 显示全部楼层
现在人起心动念总不外乎损人利己。人人都起这种念头,都损人利己,这个社会的冲突就不会间断。冲突提升就是斗争,就是战争,这个世间永无宁日,这个事情就非常严重。所以,我们认识这个社会严重的病态,深深感觉到儒、佛的教学不能不积极的来提倡。
* Y% b& n5 N% y  p: ]- i
, L: p& {/ v8 S- ]9 a  这个地方我们有个注,就是注解「平天下」,平天下是什么意思?平是和平,和谦相处,谦是谦让、谦虚,大家不要竞争。竞争这个观念是错误的,现在我们在外国,我在美国住了十五年,美国的小朋友从上幼稚园就教什么?教竞争,不得了!我曾经跟美国一个很有名的教授谈到这个事情,我说美国教育的观念,从小就教竞争。他说对,是这样教的。竞争再向上提升,是什么?斗争,斗争再提升就是战争,现在战争爆发是核武生化,那就世界末日。我说这种教育理念是毁灭性的,他们自己也知道,我给他谈的时候他也能接受。
1 d2 E# i. C) T) b# e2 s, x- S, E8 F# Q, W5 G
  我说东方,古老的中国教育,从小教谦让、教礼让,彼此都能相让,这是一条生路。那么有人说,如果要不用竞争,在这个世间好像就活不下去了,这个观念尤其是错误。东方人深信因果,西方人现在逐渐也都谈这个问题了。美国早年有个预言家,距离我们并不太远,他过世是在二次大战当中,距离我们大概半个世纪,凯西,他的书很多,流通全世界。他是个学历并不很深,是个灵媒附身,这个灵媒是个非常善的,帮助人治病。能够找到人前生你的病根是怎么生的,或者前世,或者再前世。曾经有一个人他曾经找到他八十世之前,距离现在四千多年,说那个病根是那个时候种的,病根找到之后,说出来之后也就很容易调理。所以他一生帮人治病,总共有一万四千个病历,他都留著完整的资料,建了一个图书馆,现在全世界还有很多人去研究。
' x3 U, n) K0 P6 C8 p( b& O1 _
; P0 n- J/ p* g0 q  他曾经说过,这个世间每个人一生当中你所遭遇的,绝对找不到是一个突然的,是一个与前世不相关的,他说没有,决定没有,这他肯定。他肯定人有轮回,肯定我们这一生遭遇与过去的因有关系,与未来也有关系,所以他讲因果。我们从美国买他的这些报告,我买了两百册,做什么?因为澳洲净宗学院有英语课程,我用他这个做教科书,一方面学英语,一方面学美国人讲因果报应。所以中国人常讲,一饮一啄,莫非前定,这个前定不是别人定的,自己定的,自己造的业。你造的善业,你这一生得好果报;你造的恶业,这一生要受些苦难,跟前世统统有关系。
/ v3 [; {% Q4 L  U/ v( f+ A# ]' T- i
5 Q- m# j* b# c7 @1 N4 l. a  这个道理搞清楚了,事实真相搞清楚了,再告诉你,命运可以改。命运是自己造的,怎么改?一定要自己改,如果说是算命先生给你改,那是假的,那决定是你被他欺骗了;看风水来替你改,也是假的,决定没有这个道理。你们去念《了凡四训》,你看云谷大师对他的开示,教给他怎样改造命运,断恶修善,你真的是改造。所以《了凡四训》这本书,过去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我最初看到这个事情我都很惊讶。我是一九七七年第一次到香港来讲经,那次在香港住了四个月。两个月住九龙界限街,倓虚老法师的中华佛教图书馆,我在那里讲两个月;后面两个月住在香港蓝塘道光明讲堂,寿冶老和尚的讲堂,也住了两个月,讲《楞严经》。快三十年了,一九七七年,将近三十年了。
$ }  F3 O* F$ v: U+ ]) o
% m/ b  g* e2 g  \2 d  我在图书馆里面看到弘化社的书,就是印光大师他老人家所印的。我看后头的版权页,看到《了凡四训》、《感应篇汇编》、《安士全书》,我概略的统计一下,他这三本书在那个时代居然数量超过三百万册,我真的呆了!他是佛门的祖师,对佛教经典印的我好像没看他超过十万册,为什么这三样书会印那么大的数量?我很疑惑,想了有两个多星期,终於我想到原因。大概是已经知道这个世界乱了,佛法太深,救不了这个世界,儒也不容易,也救不了这个世界,唯有因果。这三种书都是讲因果报应,如果你懂得因果的道理,了解因果的事实,那么你起心动念会收敛一点,不敢做坏事,所以老法师重视因果教育。我想通、明白了,香港讲经完了之后,回到台湾,我在台湾就提倡这三本书。好像大概也印了将近有十万册,而且这三样东西我都讲过,在台湾各地我开始讲过。% s) Z, d. ~" S7 t5 Z

; E/ g$ c6 s* V: C: n% c: f  现在看看现代的世界,我们才知道老法师有先见之明。现在除因果之外,你教人学《弟子规》,几个人肯干?你教人修十善业,人家也是笑笑而已,做不到!假如他真的晓得因果报应,他就不敢了,自然就会收敛。因果教育在今天,我们在推行,你说再印书,这三本书都是文言文写的,虽然是很浅显的文言文,现在人不读书。不要说文言文,白话文他也不愿意看,他喜欢看什么?喜欢看电视,看连续剧。所以我们就想继续印光老法师的愿望,他老人家的悲心,我们要把这三本书拍成连续剧。《了凡四训》最近就要开拍,拍二十集连续剧,《安士全书》三十集,《感应篇》也是三十集,总共我们要制作八十集的连续剧。印光大师老人家提出来的,我们做他的后人,有责任把因果教育向全世界来推动。
. g! u1 t9 `! i; z6 b' ]# _
, j2 f3 s! K5 x7 o& R7 x9 F  所以在去年,台湾画家江逸子居士把「地狱变相图」画出来,现在已经复制完成,这个我们也要来把它宣扬。地狱变相图现在最方便的是光碟,我们已经做成光碟,可以广为流通。光碟制作的成本很低,自己可以看,在家里一家人可以一起看。有讲解、有说明,要多看!一遍、两遍印象不深,看完就忘记了,还是一样敢造罪业;常常看,印象深了,就不敢了。所以儒、佛的教育,总而言之,都是教你做好人,教你要做个善人。正如同经典一展开,「善男子、善女人」,唯有善人才能转自己的业报,才能够改造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们要想做到社会安定、世界和平,要从和谦下手,要从和睦下手,要从和敬下手,和爱下手,我们提出这四条;要谦虚、要和睦,要知道尊敬别人,要知道爱别人,互助合作。我们接受儒、佛的教育,学的什么?就是学的这个。! |7 N! m2 }3 _5 P. `2 H- x" n
1 I& T6 m3 X! T; Y# X3 [' `" D
  经文末后有个总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教学为先」,「学记」里告诉我们,「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所以我们要记住,自己如果不学、不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11:2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德行、我们的学问不能成就。活在这个世间就要学孔子,就要学释迦,天天学,天天教,这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情。方东美先生把佛法介绍给我,告诉我「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什么?就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那个悦是喜悦,叫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你的欢喜从哪儿来的?学习里头得来的。
% Y, N5 i& ?- Y  L
1 o5 o' ?5 |/ g( t( n8 f6 h  圣人的教诲纯净纯善,就像佛在《十善业道经》里面告诉龙王一样,「菩萨有一法,能断一切世间苦」,它这个一切世间是讲十法界,能断一切世间苦。这个法是什么法?常念善法,思惟善法,观察善法。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心善,常念善法,心善;思惟善法,思想善;观察善法,行为善。善的标准就是十善业,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离十善业,你就能离一切世间苦;换句话说,如果你要造十恶,违背十善,造十恶,你的果报在三途,在人间也活得很辛苦,那是不善业的感召,这个道理我们一定要懂。所以个人修养,我们希望自己离苦得乐,要学。我们希望这个家庭,家庭的兄弟姐妹、儿女要好,你家庭要有家教,所以家庭的兴旺,教学为先。你在社会上,无论你是经营一个公司、一个行业,你要希望你的事业兴旺,对你的员工也是教学为先;不管是哪个行业,政府机关都不例外,统统是教学为先。; c( d% g( }# O. t! @+ v( N$ G

4 [9 h' c9 X# B, i# _% ?  清朝开国那几个君王,康熙、雍正、乾隆,这些皇帝都很了不起,礼请儒、释、道三家的学者到宫廷里面去讲学。皇帝带著他的子孙、文武百官,天天来听课,上课,他不是开会,上课。大家都接受圣贤的教诲,接受佛的教诲,接受孔孟的教诲,接受老庄的教诲,用这种方法来建立共识,天下太平。皇帝不是说「我的意思,你们要听我的」,不是的,皇帝说「我们大家,孔子说的,我们听孔子的,我们听佛说的」,人心都平了,都服了,他懂得教学为先。尤其我们看到康熙,你就不能不佩服,康熙对他的子孙,这是家教,二十岁之前绝对不能够去念文学作品,诗词歌赋都不准,都不可以看,不可以听。念什么?都读经、读史;因为诗词歌赋很容易动感情,很容易走邪路,先用经、史帮助你成就正知正见。二十岁之后,你有能力辨别邪正,有能力辨别是非,才准许你接触。
# D' K1 U& T5 @* x2 a
4 L* j5 J* Z8 p* K6 D) `5 Y  我们再看看现代,现代还得了吗?我在美国的时候,看到有些我们华侨同学,小孩上小学,告诉我:我的小孩很用功,都不要管。我说怎么样?喜欢读书。美国小学一年级就用电脑,晚上睡觉躲在被窝里面在看电脑,在用功。把被子掀开一看,看什么东西?色情、暴力。你说怎么得了!康熙皇帝是二十岁之前不能接触的,现在小学一年级就接触了,社会怎么能不乱?青少年犯罪率年年往上升,没有下降的趋势。我们看到这个事实,我们很担心、很忧虑,十年之后、二十年之后,这个世界变成什么世界,愈想愈可怕。到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没有爱,人与人之间是什么?怨恨,你说怎么得了!
/ }. u* G: V, y" S# h) O% X! H5 ]( e" u: ~6 M
  现在小孩你要是防止这些邪知邪见,防不胜防,因为大环境是这样,你家里管教再好,一离开家门就被染污,很不容易,这是我们现在最值得忧虑之处。所以我跟一些外国人接触,我跟他们讲世界末日,不是像他们那样讲法。我说世界末日不是战争,也不是什么灾难,人的伦理道德没有了,爱心没有了,那就叫末日。人与人之间见面都是怨恨,都是不平,你说这个事情多麻烦。3 f0 w2 b0 i5 V- p" o
6 k* z$ Y8 x# o0 C7 s2 f' Q( ]4 k6 t. w
  我到法国、到英国,去的时间不长,就听到那边小孩杀父母,现在在全世界,一个星期总有好几次。我就提出警告,我说十年之后,每天会有几十次,全世界这种逆伦的事件会有几十次;二十年之后,每天会有几百次,你家人怎么相处?不一定什么一句话说错了,对方一不高兴的时候就把你宰掉了,你说这还得了吗?这个太可怕了。现在讲防恐,那个时候恐怖分子就在你的周边,你晓得是哪一个?一句话说的不对头,他就把你杀掉,不得了,这个才叫做世界末日。人人活在这个世间没有安全感,你说多可怕,所以伦理道德教育在今天比什么都重要!9 u" s! ?6 h" s1 ~+ v

+ S% `/ `# O: u4 u  后面这一段,我们把它念一念就行了。「宇清」,宇是宇宙,清是清净,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世界和平。国家的安定,家庭的和睦,人的健康长寿,一切皆以修身为本,教学为先,这是刚才我们所说的。希望我们同学们要觉悟,要重视、正视这个问题。教学首在肯定人性本善,孔夫子在《论语》里面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三字经》就是照孔子的讲法,「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所以我们跟人往来,无论跟什么人,不同国家、不同族群、不同宗教,我们肯定人性本善。特别是从事於教学工作的人,一定要有这个认知,有这个理念。人性本来是善的,就是前面我们讲的,明明德、亲民、止於至善,人性本善。为什么变成不善?没人教了,没有人教他就变成不善。
- E) q( e1 `" p3 K  v5 k- U
/ I  s6 l) {  K2 d  ]1 Y; J  《孟子?滕文公上篇》有几句话,他说得很好,这都是古籍里头所记载的。「人之有道也」,做人有道,有做人的道理,他说「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安居而没有教育,这个教育是讲伦理道德的教育,没有伦理道德的教育,「则近於禽兽」,他跟禽兽没有两样,换句话说,很容易冲动。所以,「圣人有忧之」,这个圣人是尧舜。尧舜距离我们现在四千五百年,在那时候就办教育,就命令「契」,契是人的名字,命令他为司徒,司徒是古时候的官名,也就是在那个时候管教育的。契教什么?教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所以,中国伦理道德的教育有文字记载是尧舜。当然在我们想像,这不是尧舜创办的,不是他创造发明的,都是古圣先贤遗留下来的。到这个时候由国家正式设立官员来管教育,这可以说从尧舜开始。4 v/ p( |- D9 C) U2 n

7 K* D) a- ]' u9 F  以前是有教育,中国教育的特色就在家庭,这是其他国家民族里头都找不到,在家庭,非常重视家庭教育。所以《弟子规》是家教的集大成。家教谁教?父母教,所以《弟子规》做父母的全都做到了,天天做给儿女看。他从小,这个我常常讲,小孩从出生,眼睛张开,他会看,他会听,他就在开始学习了。这个不能不重视,他每天学的是什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11:30:55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要知道。所以,小孩从出生下来之后,他看到的、听到的、接触到的都是正面的,决定没有负面的。接触的全是善的,没有恶的,这样把他养成,这个叫做父母对儿女真正的爱护。所有大人在小孩面前,都要做得有规有矩,给他看,让他学习。
' l4 N9 N" \; h4 B4 d* `- }
' G. Z' f1 Q: B! l. J3 b  所以小孩到上学的年龄,六、七岁的时候,老师好教,他很懂事,他有能力辨别是非善恶,从小看父母、看大人所表演的。所以《弟子规》它真正的教学是父母的身教,它不是教小孩学的。父母没有做到,所以今天教学难,你教他做,他就会问你:你为什么没有做到?你在骗我!老师教学生,学生会问:你为什么没做到?我听说在中国大陆很多提倡读经运动的,就遇到这个障碍。所以今天这门课程困难在哪里?困难在我们的家教至少断了三代。我小时候还接受到,在抗战之前,我们的社会还维持著清朝时候的这些制度。实在讲,我们的社会是被抗战打乱掉的,这个大的动乱,人人都顾到逃命。抗战八年我走了十个省,逃难,那时候没有交通工具,都是靠走路,我走了十个省。哪里像现在这么方便!这是我们不可以不知道的。
1 ]& P& N/ H$ z6 h6 E5 O& v9 A/ I/ ?6 O8 _& ~1 X
  三代失掉了,父母没有教,照顾不到,没有教。尤其现在进入到工业时代,夫妻两个,一个人赚钱不够开销,两个人都去工作,小孩丢掉了,小孩交给保姆去教,保姆交给电视去教。所以现在小孩谁教的?电视教他长大的,电视里面是演些什么,他统统学会了,你说有什么法子?社会问题比什么都严重。所以习相远。「圣人设教旨在令人觉悟,反习归本耳」,就是从你的习性回头过来归到本性。儒教育宗旨如是,佛家更是讲究,佛家教育宗旨终极的目标是教你明心见性,明心见性就是儒家在此地讲的明明德,止於至善,真的做到了究竟圆满,教你归本。
! L! x4 h7 o* o% P1 }  g: ?  t" n) A% o. [( x0 I9 X7 q
  「本之本在父子有亲一字,应知」,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根本的根本就是父子有亲,亲是亲爱,所以你要晓得这个教育是亲爱的教育。教育的目标,第一个是希望这种亲爱永恒保持,不要有变化,你们相亲相爱是一生,不要有变化。第二个目标,是希望把这种亲爱扩大,父子这种亲爱扩大到爱家庭,爱你的兄弟姐妹,爱你的亲戚朋友,爱你的邻里乡党。再扩张,你爱社会、爱国家、爱一切众生,「凡是人,皆须爱」。所以圣贤教育,古今中外,归结到最后就是爱的教育,这是我们必须要认识清楚的。1 d$ Z8 J  V1 \! j
3 d) d# N% H. I4 e& W. k
  底下这一章是传里面的注解,我们只节录了这个三段。三段就是解释明德、解释亲民、解释止於至善,我们看看书里面怎么说的。第一章说,「康诰曰:克明德;大甲曰(这个不念大,念太):顾諟天之明命;帝典曰:克明峻德,皆自明也」。我后面有讲,「克」当作能讲,「克明德」就是能明德;「顾諟」就是看此,看天命明德;帝典讲的「克明峻德」,峻是大,能明大德。我这样讲大家就好懂,「能明德,看此天命明德,能明大德」。「此处所言明德,即大乘所言法性本具之大智(明),大德(德)」,所以明德就是自性本具的智慧德相。# a. m0 `$ _7 ?; I1 H# v

9 O1 E5 M; F. a; Q6 i, ^8 d- }  为什么称为大?它「能现相用」,《华严经》上讲的,宇宙从哪来的?生命从哪来的?自性变现的,自性能现,唯识能变。自性所现的是一真法界,极乐世界、华藏世界是自性所变现出来的,纯善纯净;十法界、六道是唯识所变,识是什么?妄想分别执著。所以,佛在经上常讲,「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一切法是讲十法界,十法界依正庄严从哪来的?就是从你的妄念、你的分别执著上变现出来的。能现的是一真,所以明德就大了,它是能现能变;相就是法界,十法界;用就是一真、十法界无量庄严。我们用佛法的体相用来解释。
( n0 N9 V0 y% S- U/ {1 t. V6 N8 L" }, u$ V1 N! s+ ~7 j
  「明则觉了其性相理事因果,诸法实相,总不离此明德也」。我们这样讲解,学佛的同学一听就很容易懂,尤其是你常常听《华严经》,这一说意思你就明了了。「又是本善义」,明德就是本善,纯净纯善,「一切依正共同一法身也,自觉也」,明明德是自觉,这一段就是解释明明德的。自觉之后一定要知道觉他,我们得到圣贤教诲的利益,得到真实受用,可别忘记要帮助别人。为什么?我们的老师辛辛苦苦的把这个道传授给我们,我们如果不传,对不起老师。这个道代代相传,从释迦牟尼佛一代一代相传,我们今天接受过来,依教奉行,得到教诲的利益。这就是像方先生所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夫子所说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在佛法里面讲法喜充满,常生欢喜心。所以我们有义务、有责任要把这个圣教发扬光大,要推动圣贤教育。
  v" a2 Q) `6 s3 h3 n$ E. t
! ^( X+ w" ?5 j4 W! I  今天我们为什么这样热心去做,特别是看到时节因缘。现在要不做,再过五年之后,你想做都不可能了;不要等十年,五年之后想做都不行。所以这个机会,我们讲这个时节的机会,这是最后的时间了。如果忽略的话,过五年之后想做都做不成,那就是迷失的太久了,太远了。现在做还行!你看我们办《弟子规》的讲座、经典讲座,听的人还能够生欢喜心,还能接受,听了之后有不少人痛哭流涕,忏悔。这就说明什么?人性本善,虽然断掉了三代,听了之后还能感动。怕的是十年之后,听了这个没有人感动,那就难了。我们在外国讲这些东西,许多外国人听了之后,虽然没有像中国人感动这么深刻,但是他们听了之后也给我们说,做人应该要像这样。这也证明了人性本善,一生没有接触过,没有听过,乍听之下,他也感觉到做人应该要这样。所以我们这种教学,要尽一切的努力,向全世界去推广。
4 e2 f& G; {) w1 d0 o! u. [! f
: d, B* X* m  d  联合国有六种国际官方的语言,所以我们这些教学的科目都要翻成六种文字,这个六种里头有中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俄罗斯文,这六种语文使用的人最多。所以,我们一定要翻成这六种语言,向全世界传播,现在我们有网路、我们有卫星电视。我参加五次联合国的和平会议,我劝导联合国,少开会,多上课,把开会改变成上课,因为上课真正受到好处。开会每个人上去讲个十几分钟,对我算是很优待了,他请我做主讲,主讲只有五十分钟,其他的人分配大概都是十五分钟,不会超过二十分钟。那么多人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6-25 11:31:52 | 显示全部楼层
讲了一面讲一面听就忘记了,很难收到效果。纵然有很多好的建议,你们想想看,哪个国家政府听你的?建议都送给人家政府,可能人家都放字纸篓去了,没有人听你的。
. |& T2 p* `# a0 R3 _- _$ Z" M* `. e2 A( Z
  所以我们才想到办学校,我们要培养一批弘扬伦理道德的年轻人。现在响应的人有,我们看到这个情形很欢喜,知道这些人都不是凡人,大概都是佛菩萨乘愿再来的,不是凡人。凡人怎么样?凡人看眼前的利益,搞这个东西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谁肯学这个东西?我听说中国人民大学现在开这个学系,「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这个科目,没有人报名。为什么?他找不到工作,过去念文学系的这些学生统统都改行了,在社会上谋生困难。但是这个行业是救世的,拯救社会、拯救世界要靠这些人。所以我说这些真正发心的,他们决定不是凡人,决定不求名利,生活能吃得饱,穿得暖,有个小房子可以遮蔽风雨,就够了。一生最快乐的事情,传道、解惑、教学,哪个地方有缘到哪里去,教学的空间非常广大。: K7 h2 Z" Y$ F7 e" L% H

9 Q- G4 W/ A/ F  我给一些同学们说,我一生从事这个行业。二十六岁学佛,三十岁我就把工作辞掉了,专门搞这个,这一生快乐无比。我也没有一天饿著,冻著了,没有!怕什么?今天生活在这个社会,你们为家庭、为事业,许多的忧虑、烦恼、牵挂,我统统都没有,我比你们活得幸福,活得快乐。我搞这一行,是没人干的事情,说老实话,连出家人都不干。因为什么?搞这一行没有名利可赚。确实人家出家搞一辈子,都盖了大庙,我什么都没有,我到今天连一间房子都没有,我在香港住的房子是陈老居士的,借给我用的。借给我用,好!一点心都不操。每个月缴水电他去缴,我不操这个心,电话费也是他去缴,我只是拿一把钥匙,来的时候钥匙打开就可以住。什么心都不操,你说这个多快乐,何必一定要自己有?自己有才操心。你叫我每个月缴水电费、缴电话费,我不干,我决定不要。所以,什么都放下就得大自在,就真正快乐。你要真把它看破,你才会放下,放下才有乐趣。
  O( M/ e4 b4 u6 a5 s
  ]* e# ?* g8 \( v- Y7 L/ o5 R  第二段讲,「日新、新民、维新,无所不用其极」,这是原文节录的。这一章是讲利他,就是自明,这个明就是自觉,自明而后觉他。「自明,智也」,这智慧;「觉他,仁也,智则学不厌,仁则教不倦」。你看看夫子如是,释迦也是如是,我们历代祖师大德都是这样的,永远不断的在学,永远不断的在教。「既仁且智,止於至善矣」,我们的心要把它放在这里,放在什么?永远放在学,放在教,自利利他。! l* b' O; X" k, L4 G+ v4 ~) J

& t& l0 }6 `4 \* K7 T  「无所不用其极」,这个「极」字是讲的「大用无方」,佛家讲「契机契理之谓也」。「佛曰,无量法门,应以何法教化众生,令之破迷开悟、离苦得乐,即为之现何身说何法,故无有一定身分,无有定法可说,谓之无所不用其极,新民就是觉悟之民矣」,这个解释诸位就很容易懂了。新民就是亲民,你亲爱他,你要帮助他进步,帮助他日新又新,你才是真正爱他;爱他叫他堕落,那就错了,那是害人,那不是真正爱人。爱他,天天帮助他回头,帮助他觉悟,帮助他提升,这就对了。无所不用其极,就是方法没有一定,佛法讲善巧方便,应以什么身得度就现什么身,应以什么身教化就现什么身。所以没有一定的身分,没有一定的教学法,随时、随处、随人、随事,千变万化,这叫无所不用其极。6 Q7 V0 b, H2 Y7 l

. b' `" ~& M8 ]. k* j# B  末后一段,这是止於至善,「於止,知其所止」,这句话是孔子说的。这一章讲止於至善,至善就是明德、亲民,我们把心要放在这上面,止於明德,止於亲民,心要定在这里。佛说自觉觉他,觉行圆满,释迦一生所演、所教便是。你看释迦牟尼佛他的心止在哪里?他一生所表演给我们看的,一生所说、所教的,你就知道他止在什么地方,他心无二用,就是自行化他。这一章里面,引《诗经.大雅》说,「德学深渊的周文王,继古圣先王之学养」,学问修养,「而诚敬光大之」,用诚敬的心、诚敬的行,把古圣先贤的教学发扬光大。
( ^0 n) A8 _& E) b0 a7 w7 k; Z
  T" e, V- m+ F9 o: l  「显安其所止也」,你看看周文王这大圣人,他的心安在哪里?他止在哪里?我们要知道。「文所说所演,一言以蔽之,曰,一个人应该发善心行善事也」,一个人(就是做人)应该要发善心、行善事,心善、言善、行善。「君子贤其贤而亲其亲;小人乐其乐而利其利,以此没世不忘也」,这两句话是书里面的原文。就是教导我们,无论是君子、无论是小人,依照圣贤教诲去做,你能够像他一样对待贤人,你也会学到。他那样的亲爱父母,亲爱一切大众,「凡是人,皆须爱」,我们也都学会了。所以,君子学会尊贤,学会爱人,小人也受到圣贤福荫的庇护,他能够过到安乐的生活,他能够得到真正的利益,彼此都对於圣贤教育的感恩不忘。这个注解就是注解明德、亲民、止於至善。现在好像时间到了,这堂课我们就讲到此地。  }; y8 \) t: J- L7 b

& e+ J4 F# P! m- J2 R* `8 A3 k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01:46 , Processed in 0.07939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