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6-16 12:36:4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佛陀仍忍辱如常。忍辱不是脆弱或失败的表现,而是伟人坚定信念的表征。8 C0 e# s/ n n+ [
& ]: M6 O% K( t. m7 S( H8 s
累劫以来的仇恨5 N7 ^2 t0 ]2 d! g" u' R9 p" X
世间的怨恨无法止息怨恨,8 i6 u. s5 {. R" K8 z. P1 J5 ~% z
唯有慈悲可以止息怨恨,3 A0 K7 m' l+ F" H/ @1 |
这是永恒不易的古法(注) (偈5)
: q) K; [, x, F/ n
/ ?5 e7 W- _: h$ Q2 P4 Y从前有位信徒的太太不能生育。她害怕因此受到丈夫和婆婆的歧视,就亲自为丈夫安排,选择再纳了一妾。但前后两次,当她知道妾怀孕时,却在饭中掺药而使妾两次都流产。第三次有喜时,这妾就刻意隐瞒她,但她后来还是知道了,并且如法泡制,妾因此再次流产,并且因而丧生。弥留之际,妾发誓要报複她和她未来的儿女。两人之间累世的仇恨从此展开。+ C+ o0 C- S6 |# s$ Y
5 X9 i* I, B; V* Q" q3 I9 x8 O `后来,这对妻妾曾经投胎转世成母鸡与猫、牝鹿与母豹。今生,一个投胎转世成沙瓦提城一位贵族的女儿,另一位则变成食人妖怪。有一天,食人妖怪拼命追赶贵族女儿和他的婴孩,当贵族女儿知道佛陀正在揭达林给孤独园说法时,他就逃到佛陀的身边,并且把婴孩放在佛陀的脚下,接受佛陀的保护。食人妖怪却被挡在外面,无法进入。后来食人妖怪也被传唤进去,佛陀向她们两人劝诫,说她们两人的前世是彼此仇恨的妻妾,因为互相怀恨,以致于往后的几世里,不断地迫害对方的子女,佛陀告诫她们,恨只会增加更多的恨,唯有友谊,相互体谅及善意才可能化解仇恨。听完佛陀的说法后,她们明白自己的错误,就在佛陀的劝诫下,尽释前嫌。
. b: x* g; }+ b5 a- F: B& e+ }& ~, V2 X) h2 O
佛陀接著要贵族的女儿把小男婴交给食人妖怪,但她担心男婴的安全,而迟疑了一会儿,但出于对佛陀的虔诚和信心,她听话地把男婴交给食人妖怪。食人妖接过男婴后热切的爱抚和亲吻婴孩,就向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一会儿,又把男婴还给贵族的女儿。# f7 Q8 L3 }, @/ A; I
* q/ l9 U( I" k1 I
从此以后,双方尽释前嫌,同时善待对方。
7 n4 n" Z, F4 a3 u0 }% t% ~
: I- r$ ^3 T5 a$ z; r" g# I 注:佛陀和弟子共同遵守的永恒不变之法。
6 v3 I) z, U3 |. Q* w* B' K# O6 o! B/ C _
. h: g+ ?# o' _4 R# Y' T/ `" x5 I9 J& H( _憍赏弥诤论不休的比库们: L- B4 v# ?8 W) R8 D
明白「诤论使人毁灭」的人, 停止诤论。
% a* p& ?5 Y4 D4 U- b5 v4 N昧于这种道理的人,诤论不休。
, b% N2 x: r8 m7 D. N- o5 ^5 T/ E& |+ q- ?% t9 X
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件使憍赏弥的比库们诤论不休。有些比库跟随精通律(vinaya )的法师,其他的比库则跟随精通法(dhamma)的法师,双方诤论不休。他们甚至不听佛陀的劝解,但佛陀知道,他们终究会明白这样是错误的,所以就离开他们,单独到森林的僻远静处结夏安居 (注1)。(安居时曾经有一只大象和猴子照顾佛陀) (注2)。5 ~0 e: G, e( U' ^; I
# W& G: N) D# V0 o# o1 q# t
憍赏弥的信徒明白佛陀离去的原委后,拒绝再供养这些比库们,比库们才明白他们的愚昧,而相互和解、修好。但信徒们要他们承认,是他们的错误,才造成佛陀离开憍赏弥,否则不愿再像从前那样尊敬他们。信徒们要他们恳请佛陀宽恕,但佛陀已经离开 了,当时又是安居的中期,所以那一次的安居,比库们过的很辛苦、惨淡。7 h, M8 \" P* D' i. _) [3 L
5 _1 F; O+ z! S3 n7 I- J
安居结束后,阿难和众多比库就去找佛陀,并且向佛陀表达他们的悔意,同时保证他们已经明白所犯的错误,恳求佛陀回去。佛陀也就回沙瓦提城的揭达林给孤独园去。精舍的比库看见佛陀时,就向佛陀顶礼问讯,并且认错。佛陀告诫他们说:生命是无常的,大家必须停止争吵,言行举止也不能像永远不会死亡般。
, k, j k1 r6 y; y
& y! W% @! w9 S5 P" r+ A- s 8 C* ]6 e; I) E, z
6 |7 r- s _6 ]6 b! m7 @* p* Y$ V# V4 `
" P- e- ]: a+ ?; x8 u& ]1 i6 F9 U+ s8 K, _5 G& z9 V
' l" I- Q: _- N# N% e! V
/ J: [" A# @2 c$ E7 q( o 备注:/ H1 n9 N; p# w2 k3 Y; ]' m, a$ |
1. 结夏安居 (vassa),即南传上座部佛教的雨安居。- a& Q$ @6 n: n, Z8 ^
2. 曾有记载说明该猴子如何照顾佛陀的有趣经过:当该猴子看见大象照顾佛陀时,它也决定要效法大象,为佛陀做些服务。有一天,猴子在树丛中荡来荡去时,发现有一蜂巢,它就把蜂巢所在的树干折断,取下蜂巢,并将它放在树叶上,献给佛陀,佛陀接下好意后,猴子就躲起来,观察佛陀是否吃蜂蜜,却发现佛陀并不吃蜂蜜,猴子就过来拿起蜂巢,前后翻转,想要找出为什麽佛陀不吃蜂蜜的原因,结果发现蜂巢中有些昆虫的蛋,它就把这些蛋拿开,然后,再献给佛陀。佛陀终于吃蜂蜜了。
, X7 s& O& M, T& e
5 ^* j) K) X: j, U3 x: b , `' e. @8 _0 j- ~' k6 l
马哈迦罗比库和小迦罗比库的命运
) n( S8 d" X" T# f 人若追求色身欲乐,不知摄护诸根,饮食不知节制,懈怠不知精进,必定为波旬 (注1)所毁灭,如同风吹弱树。 : c8 y. ]4 {! l/ j
人若观身不淨,摄护诸根,饮食节制,正信(注2)精进,
$ l. ^. u" f, o+ ^则魔不能加以摧毁,一如风吹山石。(注3) + o# T0 H3 o% }$ y9 ?: x
0 a: ?: U9 L' |
马哈迦罗和小迦罗兄弟俩都是生意人,有一次在外旅行做生意时,他们听到佛陀的说法,听完之后,马哈迦罗就虔诚地出家为比库,小迦罗虽然也出家,但却没有坚定的信念。
! o7 D) }3 Z( e- H: s+ D! l5 B7 V( [) j; b. d0 Q+ S
出家后,马哈迦罗很努力地在墓地禅修,并观照身体的变化和无常。最后深入止观,证得阿拉汉果。相反地,小迦罗对心灵的训练与提升没有兴趣,时时惦著感官的乐趣。) X& d; |2 l: c/ u, S
% x0 F5 o" D3 G# A6 T# w后来有一次,佛陀和众多弟子,包括他们两人,停留在尸舍婆的森林里。这时候,小迦罗未出家的妻妾们邀请佛陀和众多比库到小迦罗以前的家,小迦罗因此先回家去安排佛陀和比库的座次等事,他的妻妾们便趁机说服他还俗。
$ W1 O$ e* P* M9 O+ @* Y9 E! _$ g T' r) W2 D- z
第二天,马哈迦罗的妻妾们也邀请佛陀和比库到马哈迦罗以前的家,她们希望也能像小迦罗的妻妾们,劝劝马哈迦罗还俗。供养完后,她们就向佛陀请求让马哈迦罗留下来表示随喜,佛陀答应了,就和其他比库先行离开,而留下摩迦罗一人。
h0 I: N& a6 m2 V4 x% p2 b7 O9 p! r* {
到达村子门口时,比库们就向佛陀说,他们担心马哈迦罗会像他的弟弟一样,被妻子劝解而还俗。佛陀回答说,他们两兄弟是不同的,小迦罗沉溺于感观乐趣,内心脆弱。相反地,马哈迦罗脱离感观的束缚,精进,坚定,对、佛、法僧迦的信仰十分强烈。
+ b* O; F1 T* b1 z* S% Q8 |5 }* g: E Z' [: S
佛陀说内心脆弱的人屈服于诱惑,而坚强的人则不为所动。8 b5 s: R3 G! m
% y# ?9 w1 `# n* f# O$ K* W 备注:
- m1 W) I* }! e 1. 波旬:佛法中的波旬有五种意义: (1)五蕴 (2)造作 (3)死 (4)烦恼 (5)魔波旬。在本篇中指的是「烦恼」。2 ~0 _ \# w) [; E! H. V6 E
2. 信:基于智慧而对佛、法、僧的信仰。佛法中没有盲从迷信。人不可能基于不合理的信仰而接受任何事情。
, d4 W2 u L8 U. Y 3. 本篇是佛陀针对出家人的说法。读者应注意,佛陀对出家人和在家人的生活要求不同。
" Y8 Q& U7 {/ _6 f( C L' Y( p: J+ q: _* P0 {, d; q5 t
- V( O+ X' T8 ?) G, G7 J谁有得到黄色布料供养的资格8 W+ x! E) I8 P2 a b" {! b
人若不能远离贪欲,无法克己,不诚实,没有资格穿著袈裟 (注1)。
, d) O _, K; R6 k" O人若远离贪欲,善持戒律,克己,诚实,有资格穿著袈裟。 9 }9 S1 w1 Y4 w6 N# g+ ?
, N1 o5 v7 A+ @: s5 D o7 W7 r" Z) _1 Y有一次,佛陀的两大弟子——沙利子和马哈摩嘎喇那尊者,离开沙瓦提(舍卫)城到王舍城去。抵达之后,王舍城的人邀请他们和其他的比库,一齐接受早餐的供养。这时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