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1031|回复: 3

[现观庄严论学习]现观总义讲记第十四课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26 21:13: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无量香光网文章集锦》
: @' i; q  p* R  J: i6 Z: Y3 s' f* x. n, b+ n3 A( J* [
[现观庄严论学习]现观总义讲记 第十四课7 J6 h% a7 b# D# \/ W* \
% Z+ {8 g' f5 r( f

  M+ v9 P/ C+ f5 C$ U# t6 w现观总义讲记; X7 T: N, C# d' c
华智仁波切 著
7 E# J0 O5 ?' E. ]! O$ |) d索达吉堪布 译讲
5 c$ m2 C4 n+ W7 ?  H祈祷本师释迦牟尼佛:
$ z. q- }% A* h( `/ d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 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
8 b, O, W1 T. H( v7 J5 v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 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 u3 ~" O& ^9 g: d
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 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
: X' r8 U4 P) r' J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 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
" A. h& P) j- j/ V% N( E' F祈祷上师法王如意宝:: [/ J$ ?! ^& x3 T( h* L* s" k" }( i
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 自大圣境五台山
2 ~) T8 X3 _0 c" d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 文殊加持入心间: H; E( K2 c+ S: Y3 h8 z
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 祈祷晋美彭措足
- v% V  E/ I8 h" R7 u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 证悟意传求加持( R' i) ~& V- {" Y9 n8 f( w1 V" r  m: I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h5 y3 a; _  y; T. w2 z
  L5 {+ j( f6 K4 @( J第十四课6 v  O- i3 ^1 F' v7 m$ E9 W9 i
前面讲了,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其实圆融无违,谁通达了就是所谓的智者。
/ l0 _9 d' b* a8 Q4 k反之,如果紧抓住以偏执的贪嗔而进行的争执不放,就会因此而积累起舍法的严重罪业,哪怕再闻思,也不能令相续获得解脱。
3 U$ J" X( a" C' B, j+ L1 R4 n反过来,如果不能圆融理解二大派,而认为弥勒菩萨的《宝性论》等所说的如来藏光明本体不空,龙猛菩萨的《中观六论》等所抉择的空性是单空,执持此种观点并毁谤他宗,就会犯下严重的舍法罪。2 C( w: B, p8 k* G1 o
其实这种情况确实比较严重。虽说藏传佛教历来闻思兴盛,但由于偏执,部分人始终不能圆融二、三转*轮,乃至在建立自宗的过程中排斥得厉害。有些人说,如来藏本体不空的他空派,跟常见外道无别;有些人则说,承认万法空性其实是单空,跟断见派相同。而在佛教融合的此时,由于不了知各派互不矛盾,学密宗的排斥显宗,学显宗的排斥密宗;显宗当中,净土宗不承认华严宗,华严宗不承认禅宗……今天有人给我打电话:“本来我学大乘佛法,受益颇大,但我们寺院的方丈只让我念佛,不要学其他的。我气得不行,所以不得不放弃闻思。”5 R- _7 i- \$ q" X1 v" O
现在的确有各种说法,但分别毕竟不能代替佛法的标准。所以,我们千万不能执一法舍一法,如果造了这种舍法罪,自相续无法获得解脱。这是个极重要的问题。
0 V' B- k4 w3 ~总而言之,大乘道的主要追求目标,就是将普天下的所有众生安置于圆满正等觉的无上果位的佛陀之事业。- Z" w$ Q; w  l% F2 w0 H
这句话大家一定要记清楚!大乘的教义既深且广,但其主要目标,是让普天下一切众生获得无上圆满正等觉果位的佛之事业。- @1 W' c/ V7 M2 N! ?
我们应该反省:我的所作所为、所行所思,是否为了让众生得佛果?如果是,说明你修的是大乘法。以这颗心摄持,哪怕天天扫地、扫厕所、在机关上班……做任何世间琐事,也都成了菩萨行为。而如果你对利他,尤其愿无边众生成佛的心丝毫没有,那即使你每天讲经说法、闻思诵经,讲得高深莫测、行得如理如法,也根本不属于大乘。( g7 p) M1 N/ _" w' l. e6 @
所以,我们在行住坐卧或行善的过程中,要反复观察自心:我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也许没有目标,只是随别人而行;也许只是为了个人的往生……当然,如果是凡夫最初的心态,那也可以理解。比如在出家以前,我们寺院有位维那师 声音特别好,当时我很想出家,目标就是当维那师;还有一位做供品的上师,叫且多,他的穿着非常好,所以我想出家以后变成他那样……回顾这些,确实很惭愧。
2 O. y% V( c2 Y( \3 o/ v跟那时候相比,现在虽不敢说有了利他心,但依靠上师和大乘论典,方向已经知道了,该想的、不该想的,也明白了。只不过自私自利心的力量强大,经常会覆盖这颗微弱的想要利他之心。不管怎样,希望道友们好好调整自己,尽量生起利他的菩提心。5 Y4 q7 v' e: j! G/ m
诸大菩萨的善根也不但不会穷尽,而且还会无穷无尽。
2 V- i/ N0 [" j) {: @" V! T) y为什么得地菩萨或真实发心的菩萨,其善根不会穷尽反会增长,一直到菩提果乃至佛地以后永不灭尽?因为众生无量无边,所以菩萨缘众生发的心无量无边,而所获善根也无量无边。如果发心只为自己往生或成佛,那即使往生或成了佛,善根也会穷尽,无法利益众生。( ~. l$ A6 ~5 U3 G" R
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的一样:“乃至虚空世界尽,众生及业烦恼尽,如是一切无尽时,我愿究竟恒无尽!”6 Z' O. X. x& \/ i' j# y
就像《普贤行愿品》所说:虚空无有边际,就像虚空无边际一样,三界轮回的众生也无有边际;就像众生无边际一样,众生相续的业和烦恼也无有边际;就像众生无边、烦恼无边一样,我的誓愿也无有穷尽。这样发愿,善根就会无穷无尽。法王如意宝就是以这种方式解释的。7 _6 x! S* L% Z0 r7 g, e% n3 D8 B9 N1 b0 l
当然也有其他的解释方法:即使虚空已尽,众生的业和烦恼已尽,但我利益众生的誓愿没有穷尽。
" W' R2 A1 _  N" L8 b否则,如果以为大乘道的暂时追寻目标,是证悟甚深空性之义;而究竟的追寻目标,仅仅是获得自相续解脱于二障之束缚的佛果,那么诸大菩萨的善根也只有就此而穷尽了,就像小乘道行人获得了无余涅槃一样。
4 U# T- u! o; i$ m很多人修大手印、大圆满和禅宗,想依靠上师的教言证悟,但对他来讲,证悟只意味着快乐;也有很多人想往生,以离开世间琐事。但作为修大乘道者,如果暂时目标是证悟空性,究竟也只是要历经十地,从业、烦恼和痛苦中解脱而获得佛果,那么得佛果以后,由于发愿已经实现,所以善根也自然穷尽,就像阿罗汉入于涅槃一样。这个道理,也像学生为找工作而读书,找到工作就不读书了;或者爬山,到了山顶,吼一吼、看看蓝天白云,就只有下山了。因此,大乘佛法的最终目标并不是成佛,而是利益众生。只不过,不成佛就不能圆满利益众生,所以才追求佛果。; l  J* m" H2 T& j0 f. r
很多人不懂佛法,他们有些不想成佛,学佛也只是为了遣除疾病和痛苦;而有些就很想作佛,想获得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那样的功德,但他们只愿作佛,为了作佛才去完成所有修学。虽说后者好一点,但也未脱离自利的心。$ u1 }# {7 f3 Q7 l4 a: o
现在很多人修禅就是如此,没有利他心,目标就是灭尽分别念、住于阿赖耶上,认为这是最高的境界。当然为压制分别,暂时修一些寂止是有必要的,否则总是随着分别转,也利益不到众生。但如果最终目的就是这个,即使像无色界众生八万劫中不生任何分别念,也没有用。而如果学佛是为了显示神变,其实也不必学佛,因为饿鬼也可以像鸟一样飞行虚空,但也做不到什么。, _# l& m$ H$ w  n6 n# Z
因此,只有利益众生才是修学大乘佛法的究竟目标。# }4 D  m6 m$ l* b4 I
上述道理对于智者[高僧大德]而言,因为他们已经彻底通达,所以没有必要再次建立,但是,对于与我相同的某些浅慧者,诸如:: d4 w9 [2 A1 J6 [3 Z; _- ^7 |
上面所讲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21:14:19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的主要目标是利益众生并让其得佛果的道理,长期畅游佛法大海的智者已完全建立,所以华智仁波切说,为他们解释没有必要。8 X; O6 s3 h; B( H! _
可是我想,有些所谓的高僧大德也不见得明白。就像对生活一样,每个人对佛教的认识也不尽相同,有人说这样究竟,有人说那样究竟,但都是自己的理解。在藏地,以前有这样的人,现在也有。如果没学过这么好的论典,恐怕很多人还是,有的说证悟空性最深,有的说对治烦恼最妙,有的说如如不动、安住无分别智慧最高……所以,不一定所有高僧大德都明白。% G& i6 Q3 G* D( H/ ?( G$ Q
紧接着,华智仁波切又以谦虚的口吻说:对像我一样的浅慧者,还是很有必要。当然,像华智仁波切那样肯定不是浅慧者。下面列举了七八种不同见解,就是对有这些见解的人反复宣说利益众生应在第一位,很有必要。" ~0 T- h/ h7 H- l7 D
将初发心时,因为是了解到佛陀的功德而发心,以及在看到各乘的高低贤劣之后,便对佛地产生了向往之类的,总之并不是从大悲心根源产生的其他发心,诩为大乘之发心;7 n1 x6 W) O& n( l. ~) X! Q+ l$ L
有的人最初发心,是因为听到佛陀的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相好圆满等功德,心里产生了向往:我一定要作佛,具有佛的功德。的确,看看《释尊广传》,佛在一瞬间能利益无量众生,而凡夫一辈子也帮不了几个众生。所以,有的人是因为佛的功德,而想成佛。还有人看到大小乘的贤劣差别,认为大乘殊胜、功德大,便对佛地产生兴趣,而对小乘发心乃至罗汉果位兴趣索然。如《经庄严论》说大乘有七大 等功德,有些人就因看到这些,所以要学大乘。/ x) P  l7 q4 c9 x5 J# K. V
总之,他们的发心不是以大悲心引发。或者想获得佛的功德,或者认为大乘殊胜,这两种发心,恐怕我们在座的人当中也有。1 p8 F7 [" D3 K* ?3 \+ @( B/ x
或者是认为在学道时,一旦证悟空性之后,则永远不必再修学布施等行为;& _. u( T0 k: x* D$ i( [8 |
还有一种人认为:不证悟空性就要行六度万行,很艰难;而一旦证悟空性,就不用布施、持戒了,很快乐。所以,他们认为证悟空性以后,没有烦恼且功德具足,而从未想到利益众生,更不会把利生放在首位。+ _) `! A6 ]$ [/ E$ n
或者是因误解“见道之后修持修道”的词义,而认为在获得见道之后,仅仅修持无分别智慧就能获得所谓的“佛果”;
5 f$ y3 V& a  b- \相关的大乘经论常说:证悟空性获得见道以后,必须不断修持所见之法性。有些人误解此理,认为见道后只要修无分别智慧就能得佛果,也未曾想到利益众生。但他并未认识到,其实在见道、修道的过程中,始终不离利益众生。% k9 e, Q) O. W7 E9 T" z8 K
或者是因为不了知大小乘之间的差异,是以菩萨的发心以及行为来区分,而仅仅将空性见作为区分标准;$ A% t4 Z7 P! |2 }
阿底峡尊者曾说:大小乘以是否具足菩提心和利他行而区分。所以,有菩提心、有菩萨行才是大乘。但由于不懂,个别人就认为空性见是区分大小乘的标准。& k; |% T3 R' T
或者是将没有丝毫的发心或行为,只是夸夸其谈地说一些见解修行方面似是而非的深奥法语,误以为是所谓的“大乘”;
' m" S+ A# d* @4 @& F在现今,这种现象较多。有些人的相续中毫无利他心,也从不做利生的事,可以说他的心里没有众生的位置。而只是夸夸其谈,说些禅宗、大圆满的高深法语:一切都是平等,一切都是光明自现,现空双运、明心见性、万法皆空、法界平等,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这些好听的词句,汉地人多引自于《金刚经》、《楞严经》、《妙法莲华经》等;藏地人则引用《七宝藏》等。就这样,他们从未想过众生,只会背几句就认为是大乘行人了。
: f+ M; d0 i0 R; Z- a这样的人我遇到很多,他们会说些似是而非的大乘术语,但相续中全是贪嗔痴慢,连出离心、对三宝的纯洁信心以及业果不虚的见解都没有。而且,他们还看不惯小乘:“你是小乘者!”其实自己护持不了小乘戒律,对业因果、今世来世也无诚信,却认为已经开悟了,跟十地菩萨无别。至于佛地,因为没有佛的相好庄严,可能还不敢说。但可怜的是,也许他对佛陀有无相好也不一定知道。
! t0 a* ]+ j& T8 z4 j% N或者是将甚深见解与广大行为的两种无垢自宗执为水火不容、完全背离的观点;或者是将佛陀二转*轮与三转*轮的观点相互割裂、分别执持,并以此为满足的分裂见解者们而言,我想或许还是会有一些利益的吧?!9 C  T0 N: [' G8 l: p
或者认为甚深见派与广大行派水火不容,或者割裂二、三转*轮的观点。对执持如是观点以及上述观点的人,把反复建立菩提心放在首位,是有利益的。他们以前误入了歧途,现在讲一下,可能会改过自新吧。
& ~" y; W( G" j( n/ n# E* S- [正因为如此,我才不顾啰嗦唠叨的罪名,不厌其详地就一个意义反复进行了说明。
4 ^  L' g7 {& F: P3 w) b正是为了这一个意义——利益众生,华智仁波切不怕啰嗦地反复宣讲。这个角度、那个角度,从不同角度反复宣讲这是大乘修行人的主要目标;不管是开始也好、中间也好,乃至获得佛果也不能以此为足,还要不断利益众生。因此,有智慧者应该明白它的重要性。而我们最初虽然也可能是为了某种安逸而出了家,但学了这些甚深佛法以后,应该像难陀生起出离心一样,生起真实的菩提心。
( X2 ]0 A7 S9 y) ]0 u) `另外,对于将来那些想要不错乱地修学大乘论义的善缘者来说,在凡夫地期间,首先要依靠《入菩萨行论》等论著所讲述的,初学者的修心方法以及道之次第,令自相续(逐步变得调柔起来,)如同通过敲捶而使皮革远离坚硬,以及通过伸直而使箭矢变得挺直一样;
7 p  D% s  n6 a$ x# U% }这里讲了一个大乘道次第窍诀,是非常殊胜、简短的窍诀。小乘的道次第,先要看破世间、断除一切贪恋,对三界毫无羡慕、希求而生起出离心以后,再修持人无我。而大乘的道次第也要有出离心的基础,否则,一边贪执世间八法,一边利益众生,这是不现实的。只有当我们对轮回生起强烈厌离,了知转生何处也没有意义,那时才有机会进入大乘。进入了大乘,具有一切束缚的凡夫先要学《入菩萨行论》,通过这部华智仁波切一生都强调的论典,调柔刚强难化的相续。 6 |4 O- R4 v+ @% J# n- j4 C
这次学《入行论》,总共两百零一堂课,一千零五十道问答题。外面的人学得不错,虽然忙,周一至周六没时间,但星期天还是把三堂课一次听完。和学院的人相比,虽说我们也精进,但毕竟没有世间琐事,而外面的人在繁杂的事务中克服任何困难来学,的确难得。过段时间就圆满了,学得好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21: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生都会成为一个调柔的修行人。
( V1 \! K- d' I" J+ \0 j3 n所以,修大乘的人,先用《入行论》调柔相续很重要,华智仁波切也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藏地以前用牛皮做口袋,牛皮不敲捶就不柔软,而敲捶了之后,什么都可以做;做箭的木条弯弯曲曲,先要拉直,古代的箭师有窍诀,拉直以后就不会弯。同样,虽说我们的相续刚强野蛮,从未调柔过,但通过佛法就能从根本上改变。就像一片旷野,拔了杂草才有希望成为耕田。所以,我们先要以《入菩萨行论》、《大圆满前行》等修心法门调柔相续。3 ]$ g( R. R. {+ i9 [
之后,便依靠吉祥怙主--圣者龙树菩萨的《中观根本慧论》等论典,以甚深见解之义断除边执增益。纵然有少许实有耽著的所缘境,也将其彻底摧毁,从而抉择出离戏之见解;
  c; D; K9 O* m' b! K4 c2 ^打好了基础,下一步是破执著。通过《中观根本慧论》生起甚深见的定解,可将自相续对万法的实执全部打破。2004年我讲过《中论》,总共一百一十四堂课,后来也有了较略的讲记。再过几十年,《讲记》的有些道理也许对众生有利。当时讲的时候,我也翻阅了藏汉各大注释,结合自己学中观的经验以文字方式奉献给大家,所以对有缘的人应该会有利益。
7 d8 ?7 T+ W% m$ b6 t# ]8 `" s一般来讲,大多数人应该先学《入行论》,再学《中论》,这样次第打好世俗和胜义的基础。不过我们很多道友先学《中论》再学《入行论》,这样也可以,因为利根者就是先抉择胜义谛,再学世俗谛。# f% o5 f1 L2 P0 `$ F, P; S7 Y
然而还不能以此为满足,应在审慎观察三转甚深*轮的深奥见解,以及佛陀补处[弥勒菩萨]及其追随者[无著菩萨等]的无垢论典之后," D- K# [5 Z' p* I) R+ o" {
华智仁波切的意思,学《入行论》调柔了自相续还不够,还要通达空性;而学《中论》通达了万法空性也不够,还要学三转*轮。像《如来藏经》,以及弥勒菩萨的《宝性论》、无著菩萨的《宝性论释》等,这些经论都着重抉择了如来藏,对每个众生本具佛性、如来藏圆具一切功德以及成佛时如何现前光明智慧等道理,讲得很清楚。所以,还要学三转*轮。
$ T0 V$ Q0 n, V1 \5 Z" u我们能学到这些殊胜论典,应该非常有福报。有个人对我讲:“我这辈子最幸运的就是遇到佛法,尤其是宁玛派的教法,当然其他教派也殊胜,但传承上师的窍诀还是有不同之处。”我也是这样想的,即生遇到自宗的教法确实幸运。单从显宗来看,从世俗到胜义,从一转到三转,所有教义都可以完整通达。
2 P1 Y; z2 @8 c. X人生短暂,而我们遇到佛法又晚,要通达《大藏经》恐怕很困难。我们很多人,从小学、中学直到大学都没遇到佛法,现在遇到了,但过几年人又老了。那时候,眼睛模模糊糊看不清,心迷迷糊糊记不清,一些简单的差别也分不清,要通达了义经论就更困难了。所以,趁现在还年轻——也算是风华正茂的时候,一定要学习佛法的精华。
9 x2 K" h9 n. v; h全力以赴地投身于无上的普贤之行,
0 P% E, B0 Z  ?4 p先通达《入行论》等基础法门,再对空性及如来藏有所了悟,之后修学无上的普贤行——尽心尽力利益众生。, O  |: G* K7 D5 v& q
而不能像(为了令其迅速干燥,)而将潮湿的皮革扔进火中(,最终必将使皮革收缩报废)一样,为了想在即生(获得成就,)而过于急躁冒进,缺乏长远的目光。' \+ Z% C! k. f# }; T
把潮湿的皮革扔在火里烤,本想让它马上干燥,但它却越收越紧,结果什么都不能做了。就像这样,有些人学佛也过于着急:“我一定要马上成就,就今天,明天不行;而且不是罗汉果、菩萨果,一定要直接到佛果,快给我传法、灌顶……”这样着急,心越缩越紧,最后什么都修不了,很危险。# L! i) U; _5 n- }! _# b
所以,修行人要有远大目光。要多看诸佛菩萨传记,看他们如何修行。既然他们是在多生累劫中发心并利益众生,那我们也应随学,而不能奢望在一生一世或短暂的几十年完成所有事情。不要说成佛这样旷劫久远的大事,就算是世间法,大学一年读完四年的课程也很困难;甚至一年级的小学生学二、三年级的知识也很费劲。小孩子太急躁了,不愿次第来而想马上得博士证,老师最多会说:“好,方便的时候给你发博士证。”但实际是不会发的。所以,我们学佛不能太着急。7 j  q$ X( @/ E! w7 ~
还要以听闻的方法,建立起以虚空边际以及众生边际为标准,依靠不可思议的解脱门而行持的,等同虚空、如同海洋、超离思维的菩萨之行。
+ F: C$ I/ m' w& c我们要多听闻诸佛菩萨的传记和大乘教言,对虚空无有边际、众生也无有边际,菩萨以三解脱门摄持而行的广大菩萨行,以及为利一个众生而于千百万劫中精进的道理,要有所了解。
4 D' R2 ]( x1 D8 `因此,我们的心地不能太狭窄,应该看看蓝天,蓝天是如何的广阔;或者到海边去看看大海,大海是那么的无边无际……那时候,发心的力量会增强,愿意为天边无际的众生做事,也愿意一点一滴地去做,直至成佛乃至尽未来际。
# _1 E1 D' S3 w) w8 E" |如同《普贤行愿品》所说的“我所修行无有量,获得无量诸功德,安住无量诸行中,了达一切神通力”一样,
. d" J  m  _5 n- }3 ~( \我们要像普贤、文殊那样修学无边法门,使思想开阔,使所学越来越广而不是钻进牛角尖。有的法师说:我只念一句阿弥陀佛,你们也是,只念一句阿弥陀佛就可以了,其他什么都不要看,什么都不要学,不要见其他上师,因为对你有害……不能这么狭隘;我们藏传佛教的人也不能说:只念一句嗡玛呢巴美吽,不要看汉地佛经,不要学任何其他法……当然,念阿弥陀佛、念观音心咒功德很大,但众生的根基无量无边,如果思想过于狭隘,对弟子不一定有利,对上师也不一定有利。# t1 J( q, ^, b9 N9 E
如《普贤行愿品》所说:发愿修学的法门无量无边,所获功德无量无边,利益众生的行为无量无边,而这些也不是以勤作方式实现的,是像诸佛菩萨一样,以“了达一切神通力”无勤利益众生。所以,作为大乘修行人,心胸要开阔,行持要广大。而我们发愿时要这样发,行持时也要这样行。
% k! H% ?$ F0 o0 ~7 e0 S# Q, c现在国与国、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学习,对社会、人类都有很大利益,可我们佛教徒往往钻进自我见解的地洞里,怎么也不出来,这是否缺乏开放的气象?当然,开放的同时也要有重点。否则,太开放了,这个也学、那个也学,始终抓不到重点,也找不到方向。! j* C) v7 e1 [! y7 \
所以,我们应该有主要的修行,同时也学众多法门以便广利众生,这样才圆满。
. c) ~9 Y- R: }% \, [% b& o* V依靠佛陀所宣说的,甚深而广大的(般若)佛母论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26 21: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内心深处将佛陀以及佛子的所有无垢自宗作为向往目标,并进一步认为:如果这些发愿能够实现,那是多么的美妙啊!
+ D8 |7 s+ y' t5 ]9 p, p4 _我们应该以甚深般若法门为基础,以诸佛菩萨利益众生的广大行持为向往目标,而且要经常祈祷:愿我以证悟空性的方式利益无边众生!白天想、晚上也想,这样观想的功德无量无边。
  P' G, O7 i0 L4 C& a8 ^值得高兴的是,现在很多人求加持时说:“祈祷上师加持,让我相续生起无伪菩提心,利益无边众生!”不仅是口头上,他心里也确实这样想,而且行为上也力所能及地做了些事。因此,在凡夫因地,我们要把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的行持作为发愿目标。随时随地有这种信念,就是真正的大乘行者。, O$ K' H" D7 b9 {$ J
下面是一个总结偈:
+ }; e) ]( @( T3 g甚深广大大乘道,深广无违摄集要,
0 B  X, N* L5 Q" E6 z谁知深广之此理,彼为佛母所摄持。
) p: E9 R/ R( u; b, t7 w0 @% ^龙猛菩萨、无著菩萨的甚深见派和广大行派,其实圆融一味,是大乘道的全部。证悟空性而不利益众生、利益众生而不证悟空性的情况都不存在,因为空性和六度并不相违,二者是融入一个要点当中的。任何修行人,如果懂得了这一深广法理,就已真正趋入佛道,时时会得到十方诸佛菩萨及般若佛母的加持。因为般若是诸佛菩萨的母亲,谁行持般若,自会得到保护和加持,善法也会自然增长。5 }: t, |0 a* [% c
如果没有大悲与空性无别的见解,反而站在一边毁谤另一边,那就远离了诸佛菩萨的妙道。所以,一定要行持现空双运之正道,这非常重要!$ j: {9 \# U1 [& i# j" h
回向偈:; E. b' V# c/ l: t4 e) ~
所南德义檀嘉热巴涅 此福已得一切智
& \$ b& f; m( s" G托内尼波札南潘协将 摧伏一切过患敌% u, |  Q1 b* M, \1 R* h+ V/ W  @9 N' f
杰嘎纳齐瓦隆彻巴耶 生老病死犹波涛
4 y) A5 E5 V; q1 M  n& \哲波措利卓瓦卓瓦效 愿度有海诸有情
- ~0 x6 o. u7 Q: ?" A
# U. X4 m* X4 {9 v, ^% S) |
- ?; Y2 N' k' t- d0 p0 _' ?! s4 T. S5 A6 A% K. j1 m: y& j

! S0 o8 t8 C8 m% y6 p+ c( K2 f3 U& }, s0 {- ^5 T0 S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10:31 , Processed in 0.081862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