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4155|回复: 10

<藏要>中的法句经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5-18 21:16:3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I/ v' P, M' K5 Y5 o

3 g. K; y. G% Y- ~* K# @5 R& R法句經卷上
0 k5 g/ b  t3 ?2 `& ~' g; D/ Q     尊者法救撰
1 ^, V( K; u) w6 F: [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_1 o5 e. S& B' I
(一)無常品第一<(二)二十有一章>
0 D) g) J) H; J9 i- T(三)無常品者.寤欲昏亂榮命難保惟道是真。
+ k5 e) Q6 d( U, q( S! s* W睡眠解寤  宜歡喜思  聽我所說 操集佛言。0 o/ R0 {3 H& @9 W' _
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爲樂.
3 ]. W7 E  s7 k0 p+ }0 f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L8 T: S/ q6 I: N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5 V  G" M& M. W- q( @(四)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0 A* ^9 [& H! V. x8 r$ s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貯聚財產 無不衰喪., W( X# d* v2 h9 y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夀之消盡 (五)如[榮-木+巾][雨/井]水。/ C  K' G3 c( U1 M1 L4 ~
注:
" ^/ d3 {- a: t* T; B(一) 晉本秦本品名次第同.宋本有爲品第一.此品至言語品.巴本皆缺.
5 N+ s+ O4 i  l+ E, C" V* J# [3 {. z(二) 原刻此註列於次行.與序文合作一段.今依麗刻改正.以下各品均同.- H- X8 \- A) {3 w7 h$ L$ g6 Y6 n
(三) 各本皆無此序.疑是譯人所加.以下各品均同.* r$ \, R( {+ i  d4 j6 C' L
(四) 巴本第一三五頌.入刀杖品.
( j7 d& y2 h" i7 o/ _* B0 b8 }/ u# z(五) 原作[榮-木+水]穽今依麗刻及可洪音義二十二改.
3 ]6 z6 a% q9 N1 N; O9 v
( U( L3 T" s8 S/ ~ 
' b4 @3 V/ o& N: x常者皆盡  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6 u) L/ x! Q( s(一)衆生相尅  以喪其命  隨行所墮 自受殃福。
$ M% r% V, O* J2 T; U老見苦痛  死則意去  樂家縛獄 貪世不斷。& h( u. |7 W' C1 N# L8 A  \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藉.) D' d6 k% j4 h& Y/ d, `/ \5 p
雖夀百歲 亦死過去  爲老所壓 病條至際.
7 o' k6 |, N/ G0 M+ L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 V/ o2 i  \, D8 N% n0 Y$ d(二)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三)自然.
& n2 f/ j3 ^: G是身何用  恆漏臭處  爲病所困 有老死患.
/ \5 s6 L* w* T) H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 夀命無常.  $ f- B/ Y7 T, ?: e2 e9 z( [
(四)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爲死所迫 無親可怙。' Z6 ^3 Z1 X* S3 ^6 x" h
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2 c  f3 w5 R' o
有此四蔽  爲自侵欺。' V( f+ c6 {* v4 y* P" q
注:
1 z8 D6 E$ h, Q(一) 秦本此頌連上頌爲一章.! v* w/ a+ [% P% E* Q7 O
(二) 巴本第一四八頌.入老耄品.5 \$ @8 w) d) U8 v' R
(三) 晉本作其.6 b1 Y2 Z& r5 y. q
(四) 巴本第二八八頌.入道品.
  l5 i+ R0 V/ f/ Z8 J2 \  I2 J: D1 [/ L* L, `3 [& Z
0 V* l) [5 p. H$ q1 |: s
(一)非空非海中  非人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3 a4 C3 n( o* v7 J' t9 V
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爲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5 q* d$ q2 u( j+ r6 V
(二)知此能自淨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C! b+ R- H- Q% r2 {9 q1 b% Y
(三)教學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 d* F' L0 s0 Y4 j. d) P& R教學品者.導以所行.釋己愚暗.得見道明。$ \2 f+ u& g/ i
咄起何爲寐  螉螺蜯蠹類  隱蔽以不淨  迷惑計爲身." C  H0 [. |/ U* T" G
焉有被斫瘡  心而嬰疾痛  遘于衆厄難  而反爲用眠.* t9 x! k" u4 q/ {
(四)思而不放逸  爲仁學仁迹  從是無有憂  常念自滅意. . U1 }( ]# `+ v
正見學務增  是爲世間明  所生福千倍  終不墮惡道。& G5 o7 A3 n1 o) _7 [( E1 Z
莫學小道  以信邪見  莫習放蕩  令增欲意。  
: s* V; O+ k6 _; t! E4 J: e8 d善修法行  學誦莫犯  行道無憂  世世常安.  
8 H+ f! R" A5 L8 J: x敏學攝身  常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滅得安。
9 s: o, D2 U0 C7 z8 ?; X) q7 S注:
, ~# a* {3 H9 @7 w! O(一) 巴本第一二八頌.入惡行品.
4 l4 w4 \) m& D+ m0 _2 m! z(二) 秦本首二句云.是故習禪定.生盡無熱惱.
/ p1 k9 k* [/ F3 L: Z$ O(三) 晉本品第同.又別開護戒品.仍次第二.餘本缺.2 G; f) Z* d! v" r) r; J" C
(四) 秦本此章入放逸品.2 }* z* a' A( B1 y

9 s# }2 e1 I& n/ h9 `5 V- X. S! | 
" ?- H) [0 K% a7 X/ l8 i非務勿學  是發宜行  已知可念  則漏得滅。  6 M3 ^4 V" d7 _* Y3 c* U& S3 O
見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建行  是謂賢明。: f; Y8 z- f' Z: _" H  `
起覺義者  學滅以固  着滅自恣  損而不興。
0 B; ^3 B; V2 _1 F是向以強  是學得中  從是解義  宜憶念行。  7 m+ `/ X) {/ ]6 S; S) t. \  J
(一)學先斷母  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  是上道人。  
2 O: h9 W) P% M# |6 `" X% U( s(二)學無朋類  不得善友  寧獨守善  不與愚偕.
& u! _7 [; _4 \0 _) \樂戒學行  奚用伴爲  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 a0 ]' X$ W: i" j戒聞俱善  二者孰賢  方戒稱聞  宜諦學行。  
* Z8 `0 T# I: w8 @0 ]- Y: I( p( t學先護戒  關閉必固  施而無受  力行勿臥。  W  H% E: p9 Q1 t5 d/ e& ^
若人夀百歲  邪學志不善  不如生一(三)日  精進受正法。! N1 @/ u- {2 J8 H) z: e# O
若人夀百歲  奉火修異術  不如須臾敬  事戒者福勝。
$ h4 O+ G$ H+ Z8 I& a; M能行說之可  不能勿空語  虚僞無誠信  智者所屏棄。
! E' }7 O6 P) C& L. N" N; [注:
, E5 u6 o% f/ x/ s9 p: L(一) 南本第二九五頌.入廣衍品.又秦本梵志品有此一章.文云.先去其母.王及二臣.盡勝境界.是謂梵志.# |4 u+ g2 X9 H$ Q6 B; p
(二) 秦本次二章入忿怒品.
" ^# R  Z. i7 a  W(三) 原刻作月今依麗刻改.' g6 T3 z. n( J" m1 O

' D! Y: G" ?4 ?  m! h- M2 G5 }- S. H% S3 [0 o
(一)學當先求解  觀察別是非  受諦(二)應誨彼  慧然不復惑。
% q4 `' W3 U9 @, y8 }! r: N被髮學邪道  草衣內貪濁  [目*((业-一)/冡)][目*((业-一)/冡)]不識真  如聾聽五音。
( u% }7 s2 `4 O) ~9 p; g覺能捨三惡  以藥消衆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脫故皮。6 I3 `3 F7 N+ c$ V# a
(三)學而多聞  持戒不失  (四)兩世見譽 所願者得.' r6 X* T2 `3 d" i5 N" p) B6 h
學而寡聞  持戒不完  兩世受痛 喪其本願./ G& [; ~, l: W4 w) C7 {; I
夫學有二  常親多聞  安諦解義 雖困不邪。5 f) I! `: Z# Q0 }/ H% {4 ?3 O
稊稗害禾  多欲妨學  耘除衆惡 成收必多。  $ M- h0 b' `  g0 Q/ L9 \
慮而後言  辭不強梁  法說義說 言而莫違。
5 C! K9 g8 Q: Z, O7 D) d& q善學無犯  畏法曉[誋-己+巳]  見微知著 誡無後患。# e  K2 n: G% i% A0 y) d& y, }
遠捨罪福  務成梵行  終身自攝 是名善學。9 ?$ z  O  A5 T
(五)多聞品第三<十有九章>
$ m7 B! u' @6 D 多聞品者.亦勸(六)聞學.積聞成聖.自致正覺。
1 V* P4 ?! d, @$ p8 N2 u& v注:3 S' X$ ]" \# X" P; ?4 X
(一) 巴本第一五八頌.入愛身品.% q' K* ?+ ^5 [) H; ~3 q. {/ w
(二) 原刻作能.今依麗刻及巴本改.
% ]8 X+ h$ P! |, u(三) 秦本此下別開護戒品.秦本次二章入聞品.
& p1 `' R. V* F8 e3 V  D* n(四) 原刻作滿.今依麗刻及秦本改.次頌同.
" h8 l8 W. N; [) B5 f1 |& t& u9 s(五) 晉本品第同.秦本聞品第二十三.宋本多聞品第二十二.
0 l, l% }1 a9 n6 d+ ^( C(六) 原刻作文.今依麗刻改.
/ c8 E* \; k; A7 a( N
+ ], y& _' Z$ @0 s4 w0 a$ @0 ]6 ^! v# \3 Z" t' \9 D8 N
多聞能持固  奉法而垣牆 精進難(一)踰毁  從是戒慧成.1 E+ U: o& Z& k
多聞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則博解義  見義行法安.
0 N5 ?0 b4 W1 U$ h( L$ H多聞能除憂  能以定爲歡 善說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 U- O) p! e$ T& L5 C8 V7 V聞爲知法律  解疑亦見正 從聞捨非法  行到不死處。
( \! H  s( _; {! c  q( A爲能師(二)現道  解疑令學明 亦興清淨本  能奉持法藏。' {5 i% Q1 G# ]/ h  j
能攝爲解義  解則義不穿 受法猗法者  從是疾得安。& Q! j8 u& c) L1 D, _  o
(三)若多少有聞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執燭  照彼不自明。
9 _4 ]; x. Y1 _' L$ ^(四)夫求爵位財  尊貴昇天福 辯決世間悍  斯聞爲第一。
9 T7 e. E) c  ~) j& a7 E帝王聘禮聞  天上天亦然 聞爲第一藏  最富膐力強。
5 j0 }) {2 Y& r( y* X智者爲聞屈  好道者亦樂 王者盡心事  雖釋梵亦然。  ?( j+ J9 O* H
仙人尚敬聞  況貴巨富人 是以慧爲貴  可禮無過是。
5 L6 F3 n9 U: L$ X事日爲明故  事父爲恩故 事君以力故  聞故事道人.
5 M6 L8 \+ [2 D7 o1 q注:
/ J/ g4 u) `! z0 j) P, A(一) 原刻作喻.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 p% e0 d$ A3 f3 a2 B; o& d
(二) 原刻作思.今依麗刻改.晉本作見.義通." S$ I# ~9 x1 a4 |' l" \2 {* k
(三) 晉本此章在後欲知智在說下.
2 Y: @8 b2 n  }% U(四) 巴本第一七八頌.入世間品." s2 p! f, `( s! M* w
3 d& S$ f( m2 I9 O

4 H1 {  t' ?9 ~) E: T# S2 _6 o' T人爲命事醫  欲勝依豪強 法在智慧處  福行世世明.! L7 Y: k9 [% b% z/ @5 g, {
察友在爲謀  別伴在急時 觀妻在房樂  欲知智在說.
- d; w( n8 Q* x6 h聞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後世福  積聞成聖智.
( ^0 m. O1 S7 K( C- V- Q' _1 I是能散憂恚  亦除不祥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21:17:34 | 显示全部楼层
欲得安隱吉  當事多聞者。
2 j8 S0 b% o0 ]! p斫創無過憂  射箭無過愚 是壯莫能拔  唯從多聞除.9 \: }, z- g7 N( ]5 h
盲從是得眼  闇者從得燭 示導世間人  如目將無目.+ p' W3 S. h. a
是故可捨癡  離慢豪富樂 務學事聞者  是名積聚德。
# y5 U8 x$ s' g& s9 ?& u, M(一)篤信品第四<十有八章>) n7 O. i+ o( G
 篤信品者.立道之根.果於見正.行不回顧。( q% X" w! t9 v# r* {
信慚戒意財  是法雅(二)士譽 斯道明智說  如是昇天世./ Y# n* ^3 O0 \* o* C. F0 ]
愚不修天行  亦不譽布施 信施助善者  從是到彼安.* K- b. Y5 l% d8 p( d' {1 L9 S* V
信者真人長  念法所住安 近者意得上  智夀夀中賢.
* k0 O8 w! }2 r( x# B3 P注:; F* j0 |9 {8 ^8 J3 e
(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信品第十一.宋本正信品第十.
6 k& Z( v1 f/ M) F( I(二) 原刻作意.今依麗刻及秦本改.
5 ]8 P& h* A: s9 J8 B: _0 t$ O  Z3 T5 E$ R+ \  v- s

! D# x) P- t( `8 V3 |( z1 t6 |(一)信能得道  法致滅度  從聞得智 (二)所到有明. 
4 K0 \1 x/ A5 A& d$ O信能度淵  攝爲舩師  精進除苦 慧到彼岸. 
! t- w2 @; E3 p  B- e士有信行  爲聖所譽  樂無爲者 一切縛解.3 Y! U9 Y1 _+ ]& C) a
信之與戒  慧意能行  健夫度恚 從是脫淵.3 l6 X0 }/ k7 n' p
信使戒(三)誠  亦(四)受智慧  在在能行 處處見養。
2 M7 j2 `0 z& w7 }# m6 z- Z6 m% _比方世(五)利  慧信爲明  是財上寶 家產非常.- G- ]1 F$ ^- U* ^) C& g
欲見諸真  樂聽講法  能捨慳垢 此之爲信. ; Q) j& \! R  ]
信能渡河  其福難奪  能禁止盜 野沙門樂。  , x% X( U# ^, |' ^. G# J
無信不習  好剝正言  如拙取水 掘泉揚泥.# V8 L: b: `( b0 m
賢夫習智  樂仰清流  如善取水 思(六)令不擾. 
" s; u# H. l" f8 a7 p信不染他  唯賢與(七)人  可好則學 非好則遠。 ; V7 R8 }2 T8 z, T0 y
信爲我輿  莫知我載  如大象調 自調最勝。4 A) O; }- @& X. ]
注:+ x$ S' q4 i' h' j6 I  w
(一) 晉本此章次在後文一切縛解下.
: a3 h; H, s" R4 s; X, @# r(二) 秦本此句云一切縛得解.; R/ q! n0 w/ h0 g$ L, a* t
(三) 秦本作成.謂成就也. (四) 秦本作夀.謂夀不中夭.
3 E$ Q' t9 t# b- B, l9 t(五) 原刻作別.今依麗刻及秦本改.
% O/ t; I. F* E+ l% {(六) 秦本作冷.) f8 ?, Q7 m; t3 b% X9 F6 m( ]
(七) 秦本作仁.( `) a  K3 ]2 Z, t; y* P' F
9 N" j6 h( g, f" g" m1 `# ]" h
* i" Y3 y  d* s; q  n6 A" ]' s7 W- ?/ O
信財戒財  慚愧亦財  聞財施財 慧爲七財. 
# E5 i0 m, ^9 J* Z- [從信守戒  常淨觀法  慧而利行 奉教不忘.
$ O; A3 W8 A  y2 F1 q3 ^2 o" m/ \生有此財  不問男女  終己不貧 賢者識真。
& c: L3 P  ?: j  w1 h(一)戒慎品第五<十有六章>
# L+ I+ L- n( f  R5 I# U 戒慎品者.授與善道.禁制(二)邪非.後無所悔也。* @- Y% e$ Z2 E
人而常清  奉律至終  淨修善行  如是戒成。 
5 h* N0 w+ @. s0 V慧人護戒  福致三寶  名聞得利  後上天樂. 7 |( @' M/ X) p
常見法處  護戒爲明  得成真見  輩中吉祥.# M  v7 A$ ]& \: F! T1 v! Z1 i
持戒者安  令身無惱  夜臥恬淡  寤則常歡。 6 |: @7 t) o; X
修戒布施  作福爲福  從是適彼  常到安處。 
$ r: h2 c5 }, D  E何終爲善  何善安止  何爲人寶  何盜不取.
3 e% o. Q+ E- J) C* O戒終老安  戒善安止  慧爲人寶  福盜不取。% k: B4 w# S6 p0 @& ]" F
注:
' i" f! C9 U! f. ^# j9 t(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戒品第七.宋本正信品第十.; }! ?9 |4 ]/ X9 f1 ?
(二) 此字依麗刻加.
2 F6 x- Z7 p" ?2 H+ y: w$ A$ ^% \2 \1 Q9 X; A% s( x* m0 F0 U
 
! h: o7 z: A4 \1 d- o0 P比丘立戒  守攝諸根  食知自節  悟意令應. 
. z5 G9 M  p" F/ w( ~, K! f以戒降心  守意正定  內學上觀  無忘正智.
% x& K$ t9 M& H明哲守戒  內思正智  行道如應  自清除苦。 : q% a! k" a  B. x% [
蠲除諸垢  盡慢勿生   終身求法 勿暫離聖.
2 c- r' |9 N& @* p戒定慧解  是當善惟  都已離垢  無禍除有.9 c; g8 n; a9 Z, T" h$ o* H! K8 g5 |
着解則度  餘不復生  越諸魔界  如日清明. 6 {4 K3 R1 G: b
狂惑自恣  (一)己常外避  戒定慧行  求滿勿離。 
) _% A+ ?& W) D! d6 @& Z) G2 K3 B* u持戒清淨  心不自恣  正智已解  不覩邪部。  t4 ]( K) [  N' n
是往吉處  爲無上道  亦捨非道  離諸魔界。# E  a4 w; [. z+ |
(二)惟念品第六<十有二章>: x) H# S4 i0 [- n
 惟念品者.守微之始.內思安般.必解道紀。6 `# ~) H+ \9 z, C
出息入息念  具滿諦思惟  從初竟通利  (三)安如佛所說., k' K$ {1 `( j+ ^0 X
注:
! N. R% I9 V4 x) Z, k% ~(一) 秦本作比丘.8 V2 b/ P. z$ |
(二) 晉本品第同.秦本惟念品第十六.宋本憶念品第十五.道安安般注序云.安般居十念之一.於五根則念根也.故撰法句者屬惟念品也.
+ R( T/ E4 {$ j, H; V(三) 秦本作案." N$ U( W7 S. x0 M' S+ m

3 C# ?( m6 @, b0 [* E2 k( j/ h
0 b/ h3 u! _; i3 p9 E5 M( W' H( M+ r是則照世間  如雲解月現  起止學思惟  坐臥不廢忘.% e  `5 L6 P% W$ b+ b  |6 H+ k
比丘立是念  前利後則好  始得終必勝  誓不覩生死.1 i1 M! }0 v( y# W( y
若現身所念  六更以爲最  比丘常一心  便自知泥洹.
; o) X7 S1 O$ \; B- O4 S已有是諸念  自身常建行  若其不如是  終不得意行.
8 r4 H) n& a8 U是隨本行者  如是度愛勞  若能悟意念  (一)知解一心樂" s; F9 p* }0 U( k: \
應時等行法  是度(二)生死惱。2 |3 ?) D- h9 x" k$ V# V
比丘悟意行  當令應是念  諸欲生死棄  爲能作苦際。 7 I) j/ C  y2 L7 {, a+ y7 ]6 T
常當聽微妙  自覺悟其意  能覺者爲賢  終始無所會.  " Q$ e, o4 O9 i  Q$ \
以覺意能應  日夜務學行  當解甘露要  令諸漏得盡。  - N8 ~. `2 q* ~& F, ?; m6 _
(三)夫人得善利  乃來自歸佛  是故當晝夜  常念佛法衆.  $ n' z! I+ A5 h$ ^( I
已知自覺意  是爲佛弟子  常當晝夜念  佛與法及僧.  
) e# t+ f8 ]. t% G4 s念身念非常  念戒布施德  (四)空不願無相  晝夜當念是。7 v5 l7 m/ e) f+ [- B
注:/ N! b( |$ s- P2 H( ^8 |' x' ]
(一) 秦本作解脫.
: g# p# N, l4 D" U: Z) M(二) 秦本作老死地.
; k4 D$ n- D2 K" Z; P& N* o(三) 秦本此頌廣爲三章.次頌同.3 r! r& u( f* ^0 ^; {. s, j
(四) 秦本此句云.念天安般死.+ h% x" r- {9 n. X" j
' j6 V+ N* Q! y! S* D3 P

* [/ |/ {2 U' _4 C/ f4 D3 B(一)慈仁品第七<十有九章>
. E' Z: ?" ~: Y. ~: G4 ]慈仁品者.是謂大仁.聖人所履.德普無量。
6 @2 d: I2 L7 R3 ^" Z+ V; |爲(二)仁不殺  常能攝身  是處不死  所適無患. 1 Z2 }+ g- Y2 J! A
不殺爲仁  慎言守心  是處不死  所適無(三)患。 4 {+ C) R8 k8 }6 i, {) o
彼亂已整  守以慈仁  見怒能忍  是爲梵行.5 k) X5 c$ R8 G9 ^
至誠安徐  口無麤言  不瞋彼所  是謂梵行。 $ Y. C" \& D. k0 y  {
垂拱無爲  不害衆生  無所嬈惱  是應梵行. 
8 Q/ a0 B6 w1 G常以慈哀  淨如佛教  知足知止  是度生死。
7 g' g1 D7 t  W% {3 J少欲好學  不惑於利  仁而不犯  世上所稱。 8 X0 O7 V' Q: h  J- y
仁夀無犯  不興變快  人爲諍擾  慧以嘿安。* r& L- p" G1 g  }7 {- m/ X
普愛賢友  哀加衆生  常行慈心  所適者安。
; ~9 X$ M  j& s仁儒不邪  安止無憂  上天衞之  智者樂慈。
3 }3 t. d# A5 |3 ?1 T% i注:
: g0 `1 g6 _5 D5 g2 r% N6 ~' q(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學品第八.宋本善行品第七.+ i0 L9 t2 o6 z4 z& c
(二) 原刻作人.今依麗刻及晉本改.6 F, v% E- Y; S9 W  _7 _0 I( c
(三) 晉本次接垂拱無爲二章.* N0 J+ v! {, U" s8 ]4 F
5 b. s. U) [- p3 g% d8 X. r
 ; ^, y8 L7 w4 q; J" j* M5 Y  |8 v8 ]
晝夜念慈  心無尅伐  不害衆生  是行無仇。 
$ |" `3 r1 b( r9 q+ z6 I/ H不慈則殺  違戒言妄  愚不施與  不觀衆生。; n) H6 \1 X/ }( G6 |+ V9 H
酒致失志  爲放逸行  後墮惡道  無修不真。& p4 k, P/ d+ y$ c; S; |8 t! }0 W
履仁行慈  博愛濟衆  有十一譽  福常隨身. . ]2 }6 E. D1 `
臥安覺安  不見惡夢  天護人愛  不毒不兵.5 E& E% P! q' T1 x* g  v
水火不喪  在所得利  死昇梵天  是爲十一。% A2 i! e3 n0 m3 u+ ~+ R
若念慈心  無量不廢  生死漸薄  得利度世。 " M1 t  o, j% U7 Y$ k: p
仁無亂志  慈最可行  愍傷衆生  此福無量。$ w  y' ^9 U. V
假令盡夀命  勤事天下人 象馬以祠天  不如行一慈。
( o, a4 g6 s- z+ L7 v+ T(一)言語品第八<十有二章>
( [( x4 \; a( p' Y3 A 言語品者.所以戒口.發說談論.當用道理。
1 M; }7 K' ~: D7 X惡言罵詈  憍陵蔑人  興起是行 疾怨滋生. 
% c( J& Y# y: h0 P/ z4 S注:
8 @: E* u' b6 P. I2 f# T* C. n(一)晉本品第同.秦本誹謗品第九.宋本語言品第八.+ ~& [3 n+ e" q, Q

" D& _2 V3 y; H. t! f# x
. w' H" C% z( F4 l遜言順辭  尊敬於人  棄給忍惡  疾怨自滅. 
- P% q5 y! D% y0 L  ~, P夫士之生  斧在口中  所以斬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21:18:31 | 显示全部楼层
由其惡言.
: O$ G5 O6 I8 ]$ u諍爲少利  如掩失財  從彼致諍  令意向惡.
; `" ~0 E4 k0 n! X; `6 z譽惡惡所譽  是二俱爲惡 好以口(一)快鬬  是後皆無安.' B  K) Q, P. o& V' x4 }4 W
無道墮惡道  自增地獄苦 遠愚修忍意  念諦則無犯。' w4 K# F2 y- S. c# U* Z3 ?
從善得解脫  爲惡不得解 善解者爲賢  是爲脫惡(二)惱.7 P  Q" a1 Q& m( Z1 ^" X
解自挹損惡  不躁言得中 義說如法說  是言柔輭甘。
4 G8 _3 E! b8 I是以言語者  必使己無患 亦不尅衆人  是爲能善言.
8 [# [2 L" p/ a9 z1 A% d言使意投可  亦令得歡喜 不使至惡意  出言衆悉可.* \$ Y9 W7 N; |# }$ Y+ M
至誠甘露說  如法而無過 諦如義如法  是爲近道立.
, u0 y1 t8 z7 S. l! q, x! Q3 i說如佛言者  是吉得滅度 爲能作法際  是謂言中上。
8 i0 o8 t! Y) X( z(三)雙要品第九<二十有二章>
! l+ q3 h1 m3 |9 Q注:
# V* s4 J. O6 B0 @(一) 秦本作會.
7 c2 C0 A/ B5 p(二) 秦本此章末有二句云.聖賢解不然.如彼愚得解.
1 f5 J) o9 w! {" C(三) 晉本品第同.秦本雙要品第三十.宋本相應品第二十九.巴本雙品第一.
% Z* r/ |: c2 p, D/ c( _ 0 C+ i1 m  ~4 ?  }6 h( i# t8 D5 {

1 M5 Z* K6 e  Z  y5 k雙要品者.兩兩相明.善惡有對.舉義不單。# }$ K: ?3 q) y+ L4 Z
(一)心爲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惡  卽言卽行 7 w" I/ N: ^8 p! F' A) L
罪苦自追  車轢于轍.
5 D: ~( v; `9 f1 l9 P  P心爲法本  心尊心使  中心念善  卽言卽行 , U8 Y7 V- N$ L$ n3 [' w: p
福樂自追  如影隨形。! l" G6 c. k+ |- m, H
(二)隨亂意行  拘愚入冥  自大無法  何解善言.
+ ~' W2 n( v  o. F# |- s隨正意行  開解清明  不爲妬嫉  愍達善言。 
1 _# ~0 d% I- w$ `- E( `2 E5 c0 X' {9 W愠於怨者  未嘗無怨  不愠自除  是道可宗.
8 ]2 G0 g. O& K) u7 O不好責彼  務自省身  如有知此  永滅無患。 ; }( B+ C: n4 t- h- n* ^
行見(三)身淨  不攝諸根  飲食不節  慢(四)墮怯弱 
7 T6 y" y; b: F爲邪所制  如風靡草. 觀身不淨  能攝諸根  食知節度  常樂精進  ) }5 H! E7 Q) E2 K' L
注:
$ _5 Q8 ]: x1 Z& c+ q2 `- p(一) 秦本此二章入心意品.
) S0 D  M/ f- o7 x4 l. ]5 E+ Z3 J(二) 巴本缺次二章., W$ |' m& U9 Y9 z7 L+ N6 C
(三) 原刻作行.今依麗刻改.4 S  J1 L% T% _" _3 @9 N
(四) 原刻作隨.今依麗刻改.
: i; Y/ l$ j& M$ J' \( W' S
% e' I& W1 K" W$ ?6 n3 M, S2 x
* Z4 x* T4 [8 y不爲邪動  如風大山。 8 N  h8 X, J( l/ F' Q$ O3 q0 J
不吐毒態  欲心馳騁  未能自調  不應法衣. ( J0 L3 I. D: |1 D4 I% S
能吐毒態  戒意安靜  降心已調  此應法衣。
+ W0 U' y/ ]+ k9 {: G; e以真爲僞  以僞爲真  是爲邪計  不得真利. 
+ p7 G3 W5 t5 E% p  q9 n' _知真爲真  見僞知僞  是爲正計  必得真(一)利。 7 S$ v5 v! a2 H
(二)蓋屋不密  天雨則漏  意不惟行  婬泆爲穿.& A! J& Y' d! x% v3 [. ^2 F! a0 @# Z
蓋屋善密  雨則不漏  攝意惟行  婬泆不生。 
8 |! n+ X9 u7 S" |5 Z0 J, d(三)鄙夫染人  如近臭物  漸迷習非  不覺成惡. 
: `0 i% T9 O- y" |/ |3 ?( k8 v4 i' `+ i, L賢夫染人  如附香熏  進智習善  行成潔芳。4 z7 z$ f, |0 m
造憂後憂  行惡兩憂  (四)彼憂惟懼  見罪心(五)懅. 
# f% A/ B4 V6 h造喜後喜  行善兩喜  彼喜惟懽  見福心安. 8 \9 j% k  s* d  i' q# t
今悔後悔  爲惡兩悔  厥爲自殃  受罪熱惱./ z/ |1 ~2 m# g0 ^% c* s
注:
/ D' _# y6 _5 H/ D+ ?(一) 晉本次有二章云.世皆有死.三界無安.諸天雖樂.福盡亦喪.觀諸世間.無生不終.欲離生死.當行道真." u* ~5 U- z# e+ I8 R) M
(二) 秦本此二章入心意品.
; @+ Q2 D: I8 O6 M% w; t(三) 巴本缺次二章.; Q* ?" ?. O# M) J
(四) 原刻作後.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f8 P; `3 [/ S
(五) 晉本次接今後悔章.
7 v6 n; G: }8 |0 s, b
- v& F4 z3 F6 F& t# X' o7 h  D, [+ a( \5 C7 w5 s7 c8 ^
今歡後歡  爲善兩歡  厥爲自祐  受福悅豫。 ; i- N+ [) [" ^8 d
巧言多求  放蕩無戒  懷婬怒癡  不惟止觀 
7 a: p2 m9 L  V% d. R' b聚如羣牛  非佛弟子.
2 P, T9 Y$ V) D+ }$ B2 X2 I時言少求  行道如法  除婬怒癡  覺正意解  $ B# O) c, P( i" A1 W6 F. H: n2 J. u) @
見對不起  是佛弟子。
( b; g- a8 p. J0 U(一)放逸品第十<有二十章>
3 B, D  P9 i3 H  A; b8 e 放逸品者.引律戒情.防邪撿失.以道勸賢。5 m9 e9 ^: s  }* z
戒爲甘露道  放逸爲死徑 不貪則不死  失道爲自喪.
! |; g; V/ p  S/ _4 j7 V8 G慧智守道勝  終不爲放逸 不貪致歡喜  從是得道樂.2 |. n( O- @! w$ k
常當惟念道  自強守正行 健者得度世  吉祥無有上.
& w/ Z  J) L6 `3 c正念常興起  行淨惡易滅 自制以法夀  不犯善名增。8 @1 B$ m( q/ F+ o# }6 I
發行不放逸  約己自調心 慧能作錠明  不返冥淵中。' k/ U2 G% Z5 x( x
注:
& G5 D% h% l; @& b# g! G8 A(一)晉本品第同.秦本無放逸品第四.放逸品第五.宋本放逸品第四.巴本不放逸品第三., ]( o) I) ^# V& u
) q- s  R9 w4 v$ M2 c+ h

% A! E5 r  w; ?1 ^- G* M愚人意難解  貪亂好諍訟 上智當重慎  護斯爲寶尊。* e- U* |, o2 k' j; i2 a% o
莫貪莫好諍  亦莫嗜欲樂 思心不放逸  可以獲大安。( N$ i, G1 h4 o+ u$ ~2 X
放逸如自禁  能(一)却之爲賢 已昇智慧閣  去危爲卽安
& I1 i5 t3 ~7 O7 L# z明智觀於愚  譬如山與地。 
$ K, I/ B& D& O$ @6 Q(二)居亂而身正  彼爲獨覺悟  是力過師子  棄惡爲大智。 1 b5 u. F( N) W2 y% A
睡眠重若山  癡冥爲所蔽  安臥不計苦  是以常受胎。
  b0 c1 B9 l/ s. G不爲時自恣  能制漏得盡  自恣魔得便  如師子搏鹿。  O  n  w1 N) N( e' L/ {8 L+ p
能不自恣者  是爲戒比丘  彼思正淨者  常當自護心。
, h! `& D. e9 Q3 q比丘謹慎(三)樂  放逸多憂愆 變諍小致大  積惡入火焚.+ E6 J( v  k6 ]6 g  w' _
守戒福致善  犯戒有懼心 能斷三界漏  此乃近泥洹。
/ s( Z, v  A. Z! l(四)若前放逸  後能自禁  是照世間  念定其宜.' \: D' R  X9 x: r
過失爲惡  追覆以善  是照世間  念善其宜。
' k3 b4 H! M9 y6 X. Y注:
0 t) @: R+ a0 P! |( p! L, y' e(一) 原刻作覺.今依麗刻及巴本改.8 G/ T$ ]; ], p. B
(二) 巴本缺次四章.
* a; S, d5 V7 \: M4 ^' k(三) 晉本作戒.謹慎戒猶言不放逸.與巴本合.3 C0 R3 w" ^- L7 w6 B- `: G( I# l
(四) 巴本缺次六章.& T# H' N6 c" G, c8 h

5 z: w2 t1 O; k' _( P9 `0 J' L, H' \+ N  o' F
(一)少壯捨家  盛修佛教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 d8 V3 N8 j7 f/ v人前爲惡  後止不犯  是照世間  如月雲消.
: A& U5 {% i! s/ D  n0 \, ~生不施惱  死時不慼  是見道悍  應中勿憂.
/ v/ a' N; p6 A' w斷濁黑法 學惟清白  度淵不反  棄猗行止% ~- M$ `& x% a$ p. B9 h
不復染樂  欲斷無憂。
7 _) `, Z$ U; j(二)心意品第十一<十有二章>* g3 G1 R0 N# F2 O: [
心意品者.說意精神雖空無形.造作無竭。
/ W* b9 L. h2 d1 m意使作狗  難護難禁  慧正其本  其明乃大。4 p8 e# R$ }4 Y& {" h! V9 v
(三)輕躁難持  唯欲是從  制意爲善  自調則寧。 2 z) A) b" ?4 i- R/ b' B4 l; I
意微難見  隨欲而行  慧常自護  能守卽安。. l- o: O7 V" Z+ G) @
(四)獨行遠逝  寢藏無形  損意近道  魔繫乃解。 
6 ^, a% K! y" N0 M; j8 A心無住息  亦不知法  迷於世事  無有正智。
$ [: u/ E. C& U注:2 o6 v' D( e, [8 a; |9 z
(一) 秦本此下四章入雜品., @! m/ K$ x$ q0 }
(二) 晉本品第同.秦本心意品第三十二.宋本護心品第三十.巴本心品第三.
: f$ W$ ?2 v: c2 G(三) 秦本譯此頌云.輕難護持.爲欲所居.降心爲善.以降便安.
" w4 v. R  k0 j5 g; _(四) 秦本梵志品有此章.末二句云.難降能降.是謂梵志.# M, F! q" f" T# K! P; g0 W; n+ b
2 B  M1 D) A! Q% `0 y& }, M
 - c8 u# ?- q) p3 q" S
念無適止  不絕無邊  福能遏惡  觀者爲賢。
) t* E2 X8 P0 _* ^佛說心法  雖微非真  當覺逸意  莫隨放心。- }9 z! n7 E4 z' G) [; L
見法最安  所願得成 慧護微意  斷苦因緣。 % r9 T, M' m& R7 Q  k- L
有身不久 皆當歸土  形壞神去  寄住何貪.
: R  M& d  D7 I2 p7 v: z4 ?心豫造處  往來無端  念多邪僻  自爲招患. . `( O  s  [! H$ K
是意自造  非父母爲  可勉向正  爲福勿回. * x! u* D: G* s8 Q
藏六如龜 防意如城  慧與魔戰  勝則無患。5 v8 t, {8 c& N
(一)華香品第十二<十有七章>
+ t* n. r$ [& {" L" M2 W; |華香品者.明學當行.因華見實.使僞反真。
% c" @/ R+ ]4 V% ^7 C孰能擇地  捨鑑取天  誰說法句  如擇善華. ! y/ d& W4 `# c& _  g
(二)學者擇地  捨鑑取天  善說法句  能採德華.
3 w  c. k1 Q  J% U: N知世坏喻  幻法忽有  斷魔華敷  不覩(三)生死.+ [: I3 D7 E: b/ H, }
注:
/ Y2 y5 z' A9 Q9 C(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華品第十九.宋本華喻品第十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21:19:28 | 显示全部楼层
巴本華品第四.3 d4 y8 c$ M7 V3 X( B+ E. s
(二) 原刻作覺.今依麗刻改.
) \5 J' x7 x3 T" \+ p; T5 o' |(三) 晉本作死生.勘秦本巴本應作死王.今寫刻倒訛也.次頌末句同.3 y0 k* x9 f! p  L2 R

" t9 [  e- A% X+ a! N1 i
8 s& F- g6 u& O/ v見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  不覩生死。 
& R6 F# c& b, Y  K% K身病則痿  若華零落  死命來至  如水湍聚。 
" t7 D0 z6 p, F& m* E% }1 ]9 D6 e貪欲無厭  消散人念  邪致之財  爲自侵欺。6 o6 ]% |0 z3 R2 p
如蜂集華  不嬈色香  但取味去  仁入聚然。 
8 ^& @5 j, U0 ?- Z% q9 D" T不務觀彼  作與不作  常自省身  知正不正。 
$ C3 t4 @5 x5 B2 I$ h$ |4 f* m9 {如可意華  色好無香  吾語如是  不行無得.: `5 \) r$ `  I! @+ F
如可意華  色美且香  吾語有行  必得其福。 
! i1 t, B' {3 H. S4 }多作寶華  結(一)步搖綺  廣積德者  所生轉好. 2 d. Q" V& \1 G  w# e+ q! \
(二)琦草芳華  不逆風熏  近道敷開  德人(三)逼香.
1 [5 g* X9 o: L" k7 O! E. w栴檀多香  青蓮芳華  雖曰是真  不如戒香. 
4 t1 \/ O# y5 X% x0 s華香氣微  不可謂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勝. 
, w+ I$ @+ W/ @+ i戒具成就  行無放逸  定意度脫  長離魔道。
+ R5 O5 o& r; a' Z7 f/ {6 I6 ~注:& E5 e- s! y2 U. b/ w
(一) 原刻作[王*步]瑤.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z8 y' n" o8 J+ Q5 R
(二) 秦本此下四章入戒品.
2 z4 ~9 f# D# ?/ F) @! w* v(三) 晉本秦本均作徧.
9 o1 b. q, k  K1 c2 z, J, f% O, ?+ p
4 O& b& G1 z3 v) f/ W4 j7 i& [- Q2 V, {
如作田溝  近于大道  中生蓮華  香潔可意. 6 w5 b% A" Z$ q) V
有生死然  凡夫處邊  慧者樂出  爲佛弟子。
* [, E. e* A) [" a2 U(一)闇愚品第十三<(二)二十有一章>
9 f% `/ X4 S5 r# M2 L6 M闇愚品者.將以開[目*((业-一)/冡)].故陳其然.欲使闚明。
" `, Y/ S' z: f/ D1 a(三)不寐夜長  疲倦道長  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 
1 e0 |0 t$ n' B% Q/ r癡意常冥  逝如流川 在一行疆  獨而無偶。
# |- d9 ?$ I. s9 r/ u0 {: ]- U/ m(四)愚人着數 憂戚久長  與愚居苦  於我由怨。& g9 x3 _7 @$ a
有子有財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財.
7 y# }. I7 t: D" ~(五)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预慮  莫知來變.
3 J9 z# K1 o; I7 }" d; K& t愚[目*((业-一)/冡)]愚極  自謂我智  愚而勝智  是謂極愚。8 P+ g* L( f' V# C8 Y1 s; h( j" ~
(六)頑闇近智  如瓢斟味  雖久狎習  猶不知法. 
+ V& }/ _; y' _) H# y9 v開達近智  如舌嘗味  雖須臾習  卽解道要.
9 D, {( K: v' a6 e# W# d9 n! Q注:
" s+ T9 g$ g) }7 D+ u; \& }' W(一) 晉本品第同.巴本愚品第五.餘本缺.  Y# N* J4 s8 q
(二) 依巴本末二章皆六句實止二十章.
/ q% h# T/ u- r(三) 秦本此章入無常品.
# K1 k3 I6 v& D. v; X(四) 巴本缺此章.
' U: t, O1 v4 e; P2 x; o( z% W(五) 巴本第二八六頌.入道品.秦本次下三章均入無常品.
9 z, t& l; O5 G3 M$ k1 D(六) 秦本此下二章入廣衍品.( G+ Q$ L  H3 w3 k2 U
; l" r- h" X( D5 D% z. Q& ~% l3 F

- K' O+ {0 g* j# m( X愚人施行  爲身招患  快心作惡  自致重殃.  l  \9 u/ O7 }* `
行爲不善  退見悔悋  致涕流面  報由宿習。 
1 U' P6 V: T5 W7 a" ?行爲德善  進覩歡喜  應來受福  喜笑玩習。- ^" x5 }) A2 |8 r7 e  x; u
過罪未熟  愚以恬惔  至其熟時  自受大罪。# g& V/ Z& Q9 @( y' d
(一)愚所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危地  乃知不善.% ^$ H3 Y! i; L3 L: @. `
(二)愚惷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 
! z" p, q+ H2 e3 S) |. ~( v5 K(三)愚好美食  日月滋甚  於十六分  未一思法。
/ a( ?# T6 A- t3 F: w愚生念慮  至終無利  自招刀杖  報有印章。/ n6 `! j5 q! j( p5 j3 U! f5 j& U
觀處知其愚  不施而廣求  所墮無道智  往往有惡行。
+ B6 P% k5 d9 q( M遠道近欲者  爲食在學名  貪倚家居故  多取供異姓。0 ^0 ?+ n" R$ Y& _' q5 @% d
學莫墮三望  莫作家沙門  貪家違聖教  爲後自匱乏
8 }2 t% o! g2 L* S7 z此行與愚同  但令欲慢增。 
1 U' R# e& Y6 A! q, O# Z/ y注:! y1 Q8 J, P: O3 k
(一) 巴本缺此章.又晉本此下二章次序互倒.
* p& n) m2 V% e(二) 巴本第一三六頌.入刀杖品.
! G: y: V. U6 O6 B& t% J(三) 秦本此章入廣衍品.譯文云.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搏食.彼不信於佛.十六不獲一.
1 ~/ }% J! J& z2 D; t* j* X% _  |3 u( R

7 i5 N' @8 `' f$ t8 G利求之願異  求道意亦異  是以有識者  出爲佛弟子( A! v9 @6 e) A! y7 t' _: _
棄愛捨世習  終不墮生死。8 ~3 E) ~9 U6 F* u( d( D" w, w
(一)明哲品第十四<十有七章>6 [/ i! n3 q2 }6 C; U
明哲品者.學念行者.修福進道.法爲明鏡。& @& @& K" M6 \1 o: X; {& b4 R! _( O
深觀善惡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終吉無憂。 ' ?8 b5 |' G6 N* Z6 I2 n
故世有福  (二)念思紹行  善致其願  福祿轉勝。 
3 B2 o9 F* b. y(三)信善作福  積行不厭  信知陰德  久而必彰。2 f( g* U1 _. f1 r# T
常避無義  不親愚人  思從賢友  狎附上士。 
+ K% ^* _3 R1 o) N4 f; _' ?喜法臥安  心悅意清  聖人演法  慧常樂行。 0 _2 v) n( z1 }& X4 v' b$ R
仁人智者  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間。" w8 n; x( I+ W4 x: S" @  i
(四)弓工調角  水人調船  巧匠調木  智者調身. 
0 z5 W- ^" d4 K* I0 y6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譽不傾.! R% i; v0 ~* U6 I, e( `! K" c; p* x
注:
3 R1 o/ b; p) m0 n# M(一) 晉本品第同.巴本賢品第六餘本缺.
7 y; R. m! M, o  c4 i; |8 L(二) 原刻作愚.今依麗刻改.次下不親愚人句同.
- t4 _5 e( `" _0 H(三) 巴本缺此章.
. y( @' D1 |8 x' @8 ?8 q(四) 秦本此章入水品.( z+ Y6 x, O. [( S0 F
) G/ {2 W& ]. @; a8 @2 D

+ w0 \3 O3 `3 s' E. M2 s(一)譬如深淵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歡然。, S9 ^+ g) c4 l1 j
大人(二)體無欲  在所昭然明  雖或遭苦樂  不高現其智.
2 Z& \4 u4 C1 X! ]% N( ^' b大賢無世事  不願子財國  常守戒慧道  不貪邪富貴.
/ q7 ]7 @  O8 w(三)智人(四)知動搖  譬如沙中樹  朋友志未強  隨色染其素。. m, H# b6 \0 _* @
世皆(五)沒淵  (六)尠剋度岸  如或有人  欲度必奔。 
# I4 i0 f+ O# Q* v2 q6 y" r& d. f誠貪道者  (七)覽受正教  此近彼岸  脫死爲上。 : A4 T% P$ P* ?; \9 t
斷五陰法  靜思智慧  不反入淵  棄倚其明。1 `) q) ~4 }; }
抑制情欲  絕樂無爲  能自拯濟  使意爲慧。 8 i! q! K" l, E2 A, m+ X
學取正智  意惟正道  一心受諦  不起爲樂 
. y, y2 K& L4 \# v& {5 t. T漏盡習除 是得度世。# d6 _9 t! c, Y+ E% m) F
(八)羅漢品第十五<有十章># V  i: m; G6 {5 i
羅漢品者.(九)言真人性脫欲無着.心不渝變。
  W6 n4 ]& m2 h. B% K: `# O注:
& L3 d, Q- p6 ]9 d& n; i: L(一) 秦本此章入水品.
% r5 e0 y, K6 q( k' i/ r; R(二) 原刻作禮.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X, D1 a* ?9 D
(三) 巴本缺此章.
! Y# Z) I* k4 q(四) 原刻作智.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 m( H1 q7 i$ \- [1 ]5 q- P! G(五) 原刻作度.今依麗刻改.  M, l6 o" B+ n4 H: u; r
(六) 原刻作解.今依麗刻改.( Z/ u5 @' a7 ~! L2 V/ Z( g9 P3 V
(七) 原刻作賢.今依麗刻改.
- r' c: |6 c& N+ G+ I2 i(八) 晉本品第同.秦本水品第十八.宋本水喻品第十七.巴本羅漢品第七.
+ Q! F+ h' m7 `4 I(九) 此字依麗刻加. $ N6 }7 D6 M9 G1 A8 @. @

) G. [* d# C! H& x. b; {
, |' L1 ?" `8 R9 ^! t; q* v去離憂患  脫於一切  縛結已解  冷而無煗。 
1 P% `9 ^- z( y! ]8 y8 i, b心淨得念  無所貪樂  已度癡淵  如(一)鴈棄池。 - v$ k+ V0 P* z% S+ ?8 m
量腹而食  無所藏積  心空無想  度衆行地
% S4 p! i& F: g( l5 a% P5 @如空中鳥  遠逝無礙。
  Q  g6 }$ c  O2 G  x世間習盡  不復仰食  虚心無患  已致脫處  & Z0 J1 E. t: s& j
譬如飛鳥  暫下輒逝。 " i+ }! M" J0 ]. U4 Z# J
制根從正  如馬調御  捨憍慢習  爲天所敬。- W0 B4 R1 E5 J. m
不怒如地  不動如山  真人無垢  生死世絕。 
  B8 P: ]) u6 c5 f0 E" t# {0 Y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脫  寂然歸滅. : g2 p. E  i% L- }3 H
棄欲無着 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  是謂上人.! H: N, C0 H' h! B, r) `
在聚在野  平地高岸  應真所過  莫不蒙祐. 9 I; b6 z1 e- l0 s5 n( e
彼樂空閑  衆人不能  快哉無(二)望  無所欲求。# e, {7 G$ D2 }# V
注:
* F/ Y( D( t. J3 \# u& P! R& t4 z(一) 巴本作鵝.9 p  C3 p6 J5 w+ e
(二) 原刻作婬.今依麗刻及巴本改.) C7 s3 y$ E, G- M3 D5 A

  T7 C4 l9 E+ B( Y4 ~0 p6 j, W% J' B5 B1 X9 i2 _1 l% @( M* W
(一)述千品第十六<十有六章>! ]  T2 m8 s) j& k; s. i  ~
述千品者.示學者徑多而不要不如約明。
* p3 C% H: B( ^, h$ o" N雖誦千言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 T2 s) W! Q; m: L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 h" X; Q  K1 r( u8 d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 j7 I% o1 o; D1 O: B9 ~% {; @8 m(二)千千爲敵  一夫勝之  未若自勝  爲戰中上。   O  p7 n2 O. ^5 z4 j: ?% s  {
自勝最賢  故曰人雄 護意調身  自損至終。 : T+ C/ F7 u0 A+ x" F
雖曰尊天  神魔梵釋  皆莫能勝  自勝之人。
  D; y: w, [7 ?/ d9 c' R4 k9 S月千反祠  終身不輟  不如須臾  一心念法 4 W1 ~) o- P) S2 V0 c# o
一念道福  勝彼終身.0 t, N! L1 }5 Z( U2 {$ b6 e$ H
雖終百歲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21:2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奉事火祠  不如須臾 供養三尊 
3 y- d' o* K5 R) ~- Z" B8 Z一供養福  勝彼百千。
9 ^" ^) k% |; x' f注:& ]" n5 V$ W7 Y6 d" d# C0 J
(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廣衍品第二十五.宋本廣說品第二十四.巴本千品第八.& W$ S/ p* n9 C: [; p* W
(二) 秦本此章入我品.
# m7 k: K: G) |
& R9 _. w) {) o, z+ M; R: N- w' w7 A6 P% J, }+ I' D# g
祭神以求福  從後觀其報 四分未望一  不如禮賢者.' X- A. q, y# ?/ T0 t
能善行禮節  常敬長老者  四福自然增  色力夀而安。" j/ r6 w, Z' e& K: w, T, [4 }
若人夀百歲  遠正不持戒  不如生一日  守戒正意禪.3 _4 K/ U$ w6 g" M5 [5 s1 t  F
若人夀百歲  邪僞無有智  不如生一日  一心學正智。
% {. K. A5 ~0 U; ?# `7 p; A若人夀百歲  懈怠不精進  不如生一日  勉力行精進.: v+ d+ H. F3 m2 p( @7 j2 [
若人夀百歲  不知成敗事  不如生一日  見微知所忌。
1 K3 M4 p  Z! H) j% s& o- r2 P若人夀百歲  不見甘露道  不如生一日  服行甘露味.* w, F" V8 @' o7 [+ t' @$ k% t
若人夀百歲  不知大道義  不如生一日  學惟佛法要。' v  W& r, J/ `2 }- e, C- I0 r1 V
(一)惡行品第十七<(二)二十有二章>
$ S- F( r: j; `. O惡行品者.感切惡人動有罪報.不得無患。
8 A) B* g/ \  X% I% `見善不從  反隨惡心  求福不正  反樂邪婬。 6 u7 c% W4 T6 w. j8 Q
(三)凡人爲惡  不能自覺  愚癡快意  令後鬱毒。 1 A; }0 e0 ~# P9 N4 O6 G
注:  `! j+ j( {3 D# Y2 H/ P8 d
(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惡行品第二十九.宋本罪障品第二十八.巴本惡行品第九.
  g6 {( x1 A" H& x  s(二) 巴本十三章.+ A+ B" I9 \1 h) ~
(三) 巴本缺此章.
& e1 G  D: X! y( \0 D& A( _: N, O4 Y* Y1 P, \- V! @9 q7 r

8 y* U5 H0 D4 t, L凶人行虐  沉漸數數  快欲爲人  罪報自然.- l9 A: D6 h$ f( ?9 I
吉人行德  相隨積增  甘心爲之  福應自然。 
" G% Z/ w/ z7 q. W妖孼見福  其惡未熟  至其惡熟  自受罪酷.: L: s& `' I$ y' d- H$ p
禎祥見禍  其善未熟  至其善熟  必受其福。' X- o; ?" @7 Q: o) F
(一)擊人得擊  行怨得怨  罵人得罵  施怒得怒。 
# N! z- Z8 _9 D. y9 X$ x世人無聞  不知正法  生此夀少  何宜爲惡。 
$ S0 M9 m) I5 `0 B/ G6 R(二)莫輕小惡  以爲無殃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Q9 x+ D, P3 r
凡罪充滿  從小積成. 
, R+ |+ b) v' J莫輕小善  以爲無福  水滴雖微  漸盈大器 ( E) K& `: l1 ?) p
凡福充滿  從纖纖積。 
# l/ A& S' O) j3 I, `& Y! S% |(三)夫士爲行  好之與惡  各自爲身  終不敗亡.
$ L0 V. v+ p+ M# i/ b/ h2 J好取之士  自以爲可  沒取彼者  人亦沒之. " ]' K) u# ?  g/ P* `/ Z' `
注:9 f9 J4 g: ~+ I7 v% |
(一) 巴本缺次二章.- E4 G  N1 c3 F+ v. {
(二) 秦本次二章入水品.
) z5 A, q! G5 x- N- V(三) 巴本次二章合爲第七十一頌.入愚品.又秦本次五章入行品.& w- T/ _; X- h
- T4 o2 }4 m; a

! W+ K1 J- K$ |" G0 o5 C2 D(一)惡不卽時  如搆牛乳  罪在陰伺  如灰覆火. 
4 {* Y( s: U* N* l6 n6 @戲笑爲惡  已作身行  號泣受報  隨行罪至.& N& G8 q; r" L5 {* _% i) h1 d
作惡不起  如兵所截  牽往乃知  已墮惡行
2 \0 n' @7 F" M1 K後受苦報  如前所習。) }$ `' H$ G6 z  T8 Y% O
如毒摩瘡 船入洄澓 惡行流愆 靡不傷尅。8 H* K* c2 n, Q2 q4 x7 w+ v2 W
如惡誣罔人 清白猶不汙  愚殃反自及  如塵逆風坌。
: C: ^& k4 ^3 r7 T- y, T(二)過失犯非惡  能追悔爲善  是明照世間  如日無雲曀。
* e7 C5 }6 ?, c$ M大士以所行  然後身自見  爲善則得善  爲惡則得惡。: ?- I& i* R" [
(三)有識墮胞胎  惡者入地獄  行善上昇天  無爲得泥洹。
+ a- h8 N! D* F- @, _(四)非空非海中 非隠山石間 莫能於此處 避免宿惡殃.
0 s! K1 u6 c: V+ p( w! W(五)衆生有苦惱  不得免老死  唯有仁智者  不念人非惡。' H) I6 M- j- |! U( M
(六)刀杖品第十八<十有四章>
8 _/ Y) j* t/ B1 s" H& u注:& o" s5 C; M$ s& k. v/ H
(一) 巴本缺次四章.
% N3 ~! n3 I+ @/ _(二) 巴本缺次二章.
/ O1 @3 D0 O, F3 r- a/ \9 Z- h  `: M(三) 秦本此章入無常品.* y: e4 |- Q: ]; R7 f' ]
(四) 秦本此二章入行品.
9 W- D4 _2 t( q( ]7 o2 w* M(五) 巴本缺此章.8 p" g- u2 J. V9 |
(六) 晉本品第同.巴本刀杖品第十.餘本缺.2 B; ?% M' ]! P% B3 U8 S; T
# ]2 |% ~# R4 l9 E: ^# W& B
5 V7 r" q* x2 [. \+ ]7 Y2 V
刀杖品者.教習慈仁.無行刀杖賊害衆生。+ a: a  F" ~0 [# L9 i, j6 ^8 V5 R
(一)一切皆懼死  莫不畏杖痛 恕己可爲譬  勿殺勿行杖。
+ p5 l7 f. h5 t3 z, ]4 S能常安羣生  不加諸楚毒 現世不逢害  後世長安隱。! L6 k( m  k! C1 I- L) t( C
不當麤言  言當畏報  惡往禍來  刀杖歸軀。 
0 n5 n; J" h! [6 S1 k出言以善  如叩衆磬  身無議論  度世則易。 
$ x. q4 v! u5 R! z# X+ ~, e: R+ |敺杖良善 妄讒無罪  其殃十倍  災(二)迅無救.- a# r  A. p$ }6 P: |$ _2 `
生受酷痛  形體毁析  自然惱病  失意恍惚.
- I2 k9 d5 H+ e: }1 f1 h/ }9 c人所誣枉  或縣官厄  財產耗盡  親戚離別. 2 e6 k# i% ], A' J9 G5 O( l9 y
舍宅所有  災火焚燒  死入地獄  如是爲十。
4 k* ?/ C: V& E! b+ a, j雖裸剪髮  被服草衣  沐浴踞石  奈疑結何. 
1 e- d, j* \! \, ~( B不伐殺燒  亦不求勝 仁愛天下  所適無(三)怨。 
) |& l, N7 K: [  b世儻有人  能知慚愧  是名誘進  如策良馬 
8 L2 l6 X8 a+ E% O注:
: `, s; D8 d' D(一) 秦本此章入念品.: W% W# p/ |+ r. V0 P. w+ v! K
(二) 原刻作迂.今依麗刻改.晉本作卒.+ {7 I( _8 Q6 S% F: V5 v
(三) 原刻作患.今依麗刻改.' w  m5 y7 A  d) d4 i  T. A
2 s& x( x# |% ^: {5 A
, h$ [1 ^+ e9 q5 I/ [
如策善馬  進道能遠。 
: o* F; T4 {# M4 i) s# I8 i人有信戒  定意精進  受道慧成  便滅衆苦。
/ W+ X6 S" Z# r$ l- b4 w自嚴(一)以修法  減損受淨行  杖不加羣生  是沙門道人。# B8 Y3 H: ]# n3 Z. G2 _
無害於天下  終身不遇害  常念於一切  孰能以爲怨。
/ M) P9 n/ Y: d+ \(二)老耄品第十九<十有四章>
' M8 ]# z" L' v* Z6 g: j老耄品者.誨人勤力.不與命競.老悔何益。& R) x$ N9 u& r. k, I: q% m1 {
(三)何喜何笑  念常熾然  深蔽幽冥  (四)如不求(五)定. 
( j6 y  L' F- u# v見身形範  (六)倚以爲安  多想致病  豈知不真.
/ c6 K6 K6 Y) ?; n% M$ K& p老則色衰 病無光澤  皮緩肌縮  死命近促.
. o& r9 ^; C% W; A, }8 s9 N: ?! F/ I身死神徙  如御棄車  肉消骨散  身何可怙。- N! @  G- h; }! x% ~3 G
身爲如城  骨幹肉塗  生至老死  但藏恚慢。 
- H# I% Z; V6 R- [+ a老如形變  喻如故車  法能除苦  宜以力學。5 y# c6 `% J' D! u+ r+ n! s
注:3 \; [$ M, {# @- a
(一) 原刻次二字互倒.今依麗刻改.2 U  i( U3 O, J
(二) 晉本品第同.巴本老品第十一.餘本缺./ L5 [7 U4 s; ]% \: ~+ X
(三) 秦本此章入無常品.
, n# l. a2 L7 C$ Q* W+ d. y(四) 晉本作不如.$ h1 ]& v7 s5 V+ S/ ^4 K' U; x7 z4 L
(五) 秦本作錠.+ e, B$ i! P9 A& G# ]
(六) 原刻作已.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 t' E+ K7 Q6 P$ _) k. z& [

8 J% e- J  e" n2 A2 |: ^
1 B- y- s* b  J2 \2 w; A人之無聞  老若特牛  但長肌肥  無有福慧。 
$ {) s& `* F# G/ m2 C生死無聊  往來艱難  意倚貪身  生苦無端。 
1 h- i& x. g3 U慧以見苦  是故棄身  滅意斷行  愛盡無生。$ Q, d- D% v' R
(一)不修梵行  又不富財  老如白鷺  守伺空池. $ m  O+ F4 A9 e3 y
旣不守戒  又不積財  老羸氣竭  思故何逮. 
# @0 ^" ?7 ~5 n5 F(二)老如秋葉 何穢(三)鑑錄  命疾脫至  (四)亦用後悔。
8 ~3 z$ b* \! q命欲日夜盡  及時可勤力  世間諦非常  莫惑墮冥中.
3 ?4 T5 g2 V6 F當學燃意燈  自練求智慧  離垢勿染汙  執燭觀道地。
; L% F' R8 |, j(五)愛身品第二十<十有(六)三章>" q. r/ C  z$ [. }6 g) s! g
愛身品者.所以勸學.終有益己滅罪興福。8 b7 b* h) o2 X7 c" v  `
自愛身者  慎護所守  希望欲解  學正不寐. * R0 Z: j5 `- l. F1 X1 m
身爲第一  常自勉學  利乃誨人  不倦則智. 
+ _4 C* y" t/ Q注:$ A; \% X! s# k# x2 Q
(一) 晉本此上有二頌半云.晝夜慢惰.老不止婬.有財不施.不受佛言.有此四蔽爲自侵欺.咄嗟老至.色變作耄.少時如意.老見蹈踐.又秦本此章入水品.' G9 {4 j2 M) }% \- O  U8 U
(二) 巴本缺次三章.8 f" {7 g+ x5 J( G/ k' \6 I  p3 b
(三) 晉本作襤縷.
* e. \3 q* W8 Y(四) 原刻作乏.今依麗刻改.
. s* ?1 V- L/ `! r+ k& l7 _2 ^5 E(五) 晉本品第同.秦本我品第二十四.宋本己身品第二十三.巴本自己品第十二.! z) ]( ~" z( d5 r1 A  k
(六) 原刻作四.今依麗刻改.
* g# l$ q( x6 h, `6 u$ P7 P8 u8 k
% t  c9 Y; x1 k7 q1 ^5 z6 M, h' {3 g8 ]1 v
學先自正     (一)然後正人  調身入慧   必遷爲上.
% G( f. n! m! p% g身不能利    安能利人    心調體正   何願不(二)至.' p; @' ~, I; y0 V" m
本我所造    後我自受    爲惡自更   如鋼鑽珠。% B9 j3 @+ }% m; [" k3 \9 S. X
人不持戒    滋蔓如藤    逞情極欲   惡行日增。
3 o$ B0 L  `" \6 y8 \- a# ](三)惡行危身  愚以爲易    善最安身   愚以爲難。* I% I4 O! G+ x# W) v* a* U
如真人教    以道法身    愚者病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21:21:20 | 显示全部楼层
  見而爲惡 
: e2 U8 ]1 Y2 k  f: Q8 q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 G7 v' c: I: l& r) G5 }6 o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彼不自(四)代 / |' O% O( V; P" ~. `9 C
習善得善    亦如種甜。 + V9 g' J( R2 S: s* w6 I5 v$ Z! L
自利利人    益而不費    欲知利身   戒聞爲最。
- X& u) ?9 r) ~, y% i! X, l如有自愛    欲生天上    敬樂聞法   當念佛教。
6 x' z+ d& q; N% J凡用必豫慮   勿以損所務   如是意日修  事務不失時。( @, ]$ ?; I: a+ o, _: y1 `' w
注:
8 R6 B8 a, Z2 V$ g3 B( h! d' x(一) 原刻作後如.今依麗刻及秦本改.晉本作如後.  Y9 U- k1 [1 @  ~" \+ Y  F
(二) 原刻作正.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7 Y* N+ }; f' K) j(三) 秦本此頌廣爲二章.入惡行品.1 r7 n4 I! V' b7 v7 S1 j
(四) 原刻作伐.今依麗刻及晉本改.9 r& [! p6 w; V% Q7 d' U
6 i' e+ q. ]  e

/ W* @; _/ ?3 T9 B% `! S; I(一)夫治事之士  能至終成利  真見身應行  如是得所欲。1 G, D+ {# b( v) U
(二)世俗品第二十一<十有四章>. U- A/ b6 }. j. T: o' T
世俗品者.說世幻夢.當捨浮華勉修道用。
1 M: s! [  Q5 S* S5 {2 B(三)如車行道  捨平大塗  從邪徑敗  生折軸憂. 
1 j9 M2 m6 q, H# x6 f4 J& w離法如是  從非法增  愚守至死  亦有折患。 
" m6 [; t3 j8 _. \# s$ w* k* A順行正道  勿隨邪業  行法臥安  世世無患。: O% x" A( `& E
(四)萬物爲泡  意如野馬  居世若幻  奈何樂此。
' J4 T% M. @9 m6 d' M! ]+ d若能斷此  伐其樹根  日夜如是  必至于定。 9 v& o9 X' F# N- U
一施如信  如樂之人  或從惱意  以飯食衆
$ j* w1 k) f2 O! l  Q此輩日夜  不得定意。 8 s. V( A$ @. F8 \: T+ e& _; E; v
世俗無眼  莫見道真  如少見明  當養善意。 
/ \+ o) h2 Q1 u(五)如鴈將羣  避羅高翔  明人(六)導世 度脫邪衆。 9 o+ I5 y  i0 P3 N
注:
/ B# w: \9 V2 m* C% a(一) 巴本缺此章.
+ J0 e) \% W4 s$ e/ Z. E3 a4 H(二) 晉本品第同.巴本世間品第十三.僅有三頌文同.餘本缺此品.
$ N# u2 ^, T  i( n! y6 P(三) 秦本此二章入放逸品.
# ?5 l7 O: `7 U$ D. r" U- ~(四) 原刻作百.今依麗刻改.
: s7 C! V! w; Z5 M1 W(五) 巴本第一七五頌.又如字原刻作爲.今依麗刻改.
3 G  i) O1 _* O0 l& L3 j3 I) o(六) 原刻作道.今依麗刻改.
5 ^+ Q, ]% `, c, K5 u% y& I) Q
, b3 U- u( F$ o  v# v/ c! r7 l
世皆有死  三界無安  諸天雖樂  福盡亦喪。2 }( F- _* `2 H: L' }6 u+ J
觀諸世間  無生不終  欲離生死  當行道真。' e5 I- h* o/ W9 k- b# s
(一)癡覆天下  貪令不見  邪疑却道  苦愚行是。 5 P4 J! H( p% l% K  M
(二)一法脫過  謂妄語人  不免後世  靡惡不更。
5 a4 T9 m! b! F# l' @8 ~雖多積珍寶  崇高至于天  如是滿世間  不如見道跡.: G( y4 j+ j# Z& b$ \0 A7 h" a6 W& I
不善像如善  愛如似無愛  以苦爲樂像  狂夫爲所(三)致。1 ~* }" k6 G6 d2 q" p

7 G% v1 l; k+ I" n4 o5 B- Y注:) H5 S2 o# _1 I' N
(一) 巴本第一七四頌.
/ Q  t: N6 _5 {' ^" Z% s# w/ z3 G9 L(二) 巴本第一七六頌. (三) 晉本作滅. . Y# }8 V0 ?0 _/ J4 n

& o8 `+ x: X7 ?+ f# v( K: S4 l- i法句經卷上法句經卷下
, G( P  I& _9 J! h, e; }( \: T$ Z) `. J- d3 e
     尊者法救撰  J1 X7 S1 {; `5 D. t; }" ?- S9 r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n/ M) a) {  i% p! A
(一)述佛品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1 |% a7 z3 S) \, F, l8 E1 E
述佛品者.道佛神德無不利度明爲世則。
; F0 T) P) K" a1 {; r' J% k己勝不受惡  一切勝世間 叡智廓無疆  開[目*((业-一)/冡)](二)令入道。
8 u* [& D! p4 l1 c決網無罣礙  愛盡無所積 佛意深無極  未踐迹令踐。, L# V1 J8 E7 B' B) t& c7 f
勇健立一心  出家日夜滅 根斷無欲意  學正念清明。- x" P0 o% y9 Y8 K
(三)見諦諍無穢  已渡五道淵 佛出照世間  爲除衆憂苦.8 w8 f, i* m% v2 E% c, U
(四)得生人道難  生夀亦難得 世間有佛難  佛法難得聞。
; S; t. h' w6 @! i  J$ ^(五)我旣無師保  亦獨無伴侶 積一行得佛  自然通聖道。" T% @7 W/ R3 w
船師能渡水  精進爲橋梁 人以種姓繫  度者爲健雄。7 W! }9 u+ c2 m4 E8 ^6 \
注:. T5 I6 z  P" E# U7 X( C
(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如來品第二十二.宋本如來品第二十一.巴本佛品第十四.
2 m! I% n3 [7 Z(二) 秦本云我爲勝.
1 O: m+ X& }) Y6 K(三) 巴本第一九五頌.次在後.7 F0 \6 d; S4 X. K6 m7 p
(四) 巴本第一八二頌.. R! q" E' b% w- M5 W6 w3 N
(五) 晉本此上有一頌云.八正覺自得.無離無所染.愛盡破欲綱.自然無師受.巴本缺次三章.: x& j. T- P; b: [  R8 ^) F
0 A. K. @8 C) ]% h" S3 c3 ~* |( d

7 _; Q* [. \* |4 V壞惡度爲佛  止地爲梵志 除饉爲學法  斷種爲弟子。
# s' q+ G4 Q6 ~% Q# y: S(一)觀行忍第一  佛說泥洹最 捨罪作沙門  無嬈害於彼。: Q: Y" t1 W: g1 Y6 r4 A( f8 n
(二)不嬈亦不惱  如戒一切持 少食捨身貪  有行幽隱處
# y! e2 x  C8 V; z意諦以有黠  是能奉佛教。$ h! j  U! I  e+ X3 h( F
(三)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 N- _# t. O% ?! Q; l4 X
(四)佛爲尊貴  斷漏無婬 (五)諸釋中雄  一羣從心。 " R' ]1 v0 ~- p+ F
快哉福報  所願皆成  敏於上寂  自致泥洹。
8 `/ T8 c  N1 l或多自歸  山川樹神  廟立圖像  祭祀求福。
2 ]1 F+ F0 \6 q+ O9 P5 ]自歸如是  非吉非上  彼不能來  度我衆苦。 : M6 Z4 c0 i' h+ i# _- a
如有自歸  佛法聖衆  道德四諦  必見正慧。
% z* p! }1 q  N) }/ n; B  }生死極苦  從諦得度  度世八道  斯除衆苦。
  [$ m# A" a( ?, v+ V0 w自歸三尊  最吉最上  唯獨有是  度一切苦。 
4 u0 z4 g0 [- \3 ]注:
5 Z. K2 f3 r* {(一) 巴本第一八四頌.
! v# M9 r3 W6 g6 r, {5 ?(二) 巴本第一八五頌.
+ |4 T$ I4 l8 N& x# j+ q7 x- J, T! {7 K(三) 秦本此章入惡行品.: q2 d" l# J3 k/ w" a# `- R0 A, p
(四) 巴本缺次二章.又秦本此句云.我爲世尊.
& X# w1 A% ~; G+ q5 `* N(五) 秦本此句云.諸天世人.
1 Y: ^( M0 `' ^7 s8 u  q$ R; ]8 {" ~( G  ]7 n' h% O6 Y, w* h

+ [! d# j+ A) c; g8 b7 W0 i士如中正  志道不慳  利哉斯人  自歸佛者。
3 M4 o- e2 @' w8 Q0 W" x明人難值  亦不比有  其所生處  族親蒙慶。 
9 p0 h! w9 g" k) u0 b/ ~  I( r  f(一)諸佛興快  (二)說經道快  衆聚和快  和則常安。
3 L& B* _& z9 M$ a, x: x(三)安寧品第二十三<十有四章>; f, ~0 n, d9 a; e/ N2 U
安寧品者.差次安危去惡卽善快而不墮。- b6 I- M. Q; T* k  H9 ?. ~
我生已安  不愠於怨  衆人有怨  我行無怨. 
1 |! x% k" ]4 W3 \我生已安  不病於病  衆人有病  我行無病. 7 O4 ^8 w6 x3 W. I" d' {7 p
我生已安  不慼於憂  衆人有憂  我行無憂.8 N1 g" E5 A% d* p; H3 u) M7 U
我生已安  清淨無爲  以樂爲食  如光音天.
7 s# J4 i, i6 o8 w; H0 w) S; N(四)我生已安  澹泊無事  彌薪團火  安能燒我。 ; B0 G1 D/ G% D, @7 i; m% w
勝則生怨  負則自鄙  去勝負心  無諍自安。
; L. j$ q) {1 U( j) O/ P熱無過婬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樂無過滅. 
" x/ j# v" z; W9 w注:: a  z4 ^* }, w& j: Q
(一) 秦本此章入樂品.! ]; T/ E1 S" ]9 B
(二) 秦本此二句云.說法堪受樂.衆僧和亦樂.6 e  v2 m# Q) r6 d$ N
(三) 晉本品第同.秦本樂品第三十一.巴本安樂品第十五.宋本缺.
  a; }% e9 K' k(四) 巴本缺此章.9 a! r* l6 {9 E# X, Z7 C+ D
* [9 v$ `5 w0 Y
3 q6 ?2 V) }5 c* b* \( _
(一)無樂小樂  小辯小慧  觀求大者  乃獲大安. 0 `" u3 E9 H: }% R7 C+ }
我爲世尊  長解無憂  正度三有  獨降衆魔。) v+ D, b* ?5 h5 D; E9 u
(二)見聖人快  得依附快  得離愚人 爲善獨快。 
; e+ `! d5 t8 _* I! Z+ {& P5 [守正道快  巧說法快  與世無諍  戒具常快。
4 U$ V  s( I$ }! V9 Z' ?(三)依賢居快  如親親會  (四)近仁智者  多聞高遠。; `- f5 o' u* A9 \! I2 L0 c& P8 D
夀命鮮少  而棄世多  學當取要  令至老安。% o7 m5 n8 g( R) d
(五)諸欲得甘露  棄欲滅諦快 欲度生死苦  當服甘露味。
; J/ z! [2 Z" }8 @(六)好喜品第二十四<十有二章>' h, R, e- s4 w# e: \
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貪欲則無憂患。
5 y, E; u( y( Y& O0 k違道則自順  順道則自違 捨義取所好  是爲順愛欲。
5 Z% N' T2 i' w0 S6 H5 k不當趣所愛  亦莫有不愛 愛之不見憂  不愛見亦憂。, x) w( f; N4 L. }1 ^
是以莫造(七)愛  愛憎惡所由 已除给縛者  無憂無所憎。& h  g: A6 s. Q& t4 d$ O
注:
5 S# P! b2 |- N  A) D/ {3 W8 _(一) 巴本缺次二章." w+ j- {0 h; m$ u5 J8 T$ I
(二) 秦本此頌云.得覩諸聖樂.同會亦復樂.不與愚從事.畢故永以樂.
! Y1 U7 @* l9 g" p6 ~0 x$ p  F7 a. W) l(三) 巴本缺此半頌.* d- U, g1 }/ r& b; Y, R9 R3 w# r
(四) 巴本此二句連下爲第二O七頌.$ {9 Y- U" a, t7 |! I
(五) 巴本第二O四頌.在前出.& ^3 y) b9 g0 Z  e' ^" x
(六) 晉本品第同.秦本念品第六.宋本愛樂品第五.巴本愛品第十六.
9 a9 j/ z( }+ u8 r% e(七) 秦本作念.此章末句云無念無不念.
0 z1 E$ |7 S! ~, [; {; X
. o" u( N2 A! t" z2 N; w" L- c- h7 p% `
(一)愛喜生憂  愛喜生畏  無所愛喜  何憂何畏. 
0 t( R. u* P+ B好樂生憂  好樂生畏  無所好樂  何憂何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21:22:18 | 显示全部楼层

2 H8 x6 G5 a" p) A; p: [貪欲生憂  貪欲生畏  解無貪欲  何憂何畏.8 N1 f! G# R3 B7 r
貪法戒成  至誠(二)知慚  行身近道  爲衆所愛. 
% {' M% I  _6 G8 A+ k. N欲態不出  思正乃語  心無貪愛  必截流渡。 
3 K0 x4 p2 N0 B" V& l0 m譬人久行  從遠吉還  親厚普安  歸來喜歡。
# O8 ]4 R8 j6 K7 S* A' E3 R1 G7 J好行福者  從此到彼  自受福祚  如親來喜. 2 y7 |+ P& |8 Y; o# a9 i1 E% P
(三)起從聖教  禁制不善  近道見愛  離道莫親. 
* X7 e3 A" ?5 P- C6 t7 i; X2 H近與不近  所往者異  近道昇天  不近墮獄。
9 r7 Q5 B- E  Q6 Q- h(四)忿怒品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4 H' a0 [/ r8 c; H6 H$ y) v
忿怒品者.見瞋恚害寬弘慈柔天祐人愛。; R- R( y( N" f: u0 O9 r
(五)忿怒不見法  忿怒不知道 能除忿怒者  福喜常隨身。
  ]6 h1 W$ `! R) A注:# L3 x2 N$ w" a( z+ F% b" l8 ~
(一) 秦本此二章又重出於無常品.又愛字秦本皆作念.2 ~" @6 d/ K% q- k
(二) 原刻作如.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 Q# z6 H. F3 @(三) 巴本缺次二章.( z- y6 i" I% |' \
(四) 晉本品第同.秦本忿怒品第十五.又恚品第二十一.宋本瞋恚品第二十.巴本忿怒品第十七.+ n* e3 t/ k8 h* {4 N+ i1 h
(五) 巴本缺次二章.
$ M% D% K5 n  N" i1 y/ t2 F4 U+ x+ b+ L& d0 M: i; t

' n7 E! d5 D, \0 ]貪婬不見法  癡愚意亦然  除婬去癡者  其福第一尊。! u; B6 G: |( m+ [/ o  C
恚能自制  如止奔車  是爲善御  棄冥入明。 
1 N) h$ }* a- `忍辱勝(一)恚  善勝不善  勝者能施  至誠勝欺。 4 f" |& }3 s7 A5 ~: P# j
不欺不怒  意不多求  如是三事  死則上天。
; Z) E% V8 e& j4 c+ g) z常自攝身  慈心不殺  是生天上  到彼無憂。 
: k2 E* ~8 e/ k& R9 A& J3 E. r(二)意常覺悟  明暮勤學  漏盡意解  可致泥洹。 
& \2 p4 v7 m  S(三)人相謗毁  自古至今  旣毁多言  又毁訥訒& h) K  t! A/ p, J! q! p
亦毁中和  世無不毁。 7 ^6 f: N6 M1 h
欲意非聖  不能(四)制中  一毁一譽  但爲利名。
, p; k6 L) }: L' q2 \. \$ q( x( A明智所譽  唯稱是賢  慧人守戒  無所譏謗。 9 k; o* z9 q3 |4 o+ o% o% t$ }
如羅漢淨  莫而誣謗  諸人咨嗟  梵釋所稱。 $ s$ f/ W' ?0 L; S
(五)常守慎身  以護瞋恚  除身惡行  進修德行.
! V+ ~% Z" t; x注:& v( C$ |; {0 q  `4 g4 G
(一) 秦本作怨.
" t$ C+ C  a, I8 c9 y! `(二) 秦本此章入戒品.
" q! A& `! J9 @7 x3 ^, O(三) 秦本此章入誹謗品.
4 @2 }) s7 v2 q5 ^(四) 晉本作折.* H) H: [, F1 K* y" S% z
(五) 秦本次三章入學品.
& E- N# Y  f0 X' i* ]5 k. U3 T0 i# \( y

- o2 F0 X( U+ r* ^$ Z; v" |0 `3 E常守慎言  以護瞋恚  除口惡言  誦習法言. $ B; i# I0 \- h: N( J* Q& R
常守慎心  以護瞋恚  除意惡念  思惟念道。 " M0 \: }2 {* T( L4 e
節身慎言  守攝其心  捨恚行道  忍辱最強。0 G7 B2 v) k( R
(一)捨恚離慢  避諸愛貪  不著名色  無爲滅苦. 
5 r  s" ^) W2 p, Q5 p5 T1 q# M(二)起而解怒  婬生自禁  捨(三)不明健  斯皆得安. 6 V2 ?' Y  s1 s/ j1 A
瞋斷臥安  恚滅婬憂  怒爲毒本  輭意梵志4 k1 U+ @3 S  `0 c1 `( d# S# J
(四)言善得譽  斷爲無患. 1 l' e0 z% y5 i+ a1 N" l
同志相近  詳爲作惡  後別餘恚  火自燒惱。: t0 R- Q; b7 E( D9 [3 ]2 J
不知慚愧  無戒有怒  爲怒所牽  (五)不厭有務. 
/ y9 |% v, f! `. l* N& O1 @有力近兵  無力近輭  夫忍爲上  宜常忍羸. 9 b! J& ~# `& F; l- V+ j
舉衆輕之  有力者忍  夫忍爲上  宜常忍羸.
+ S. q2 ?* y  x- g1 A* U3 N(六)自我與彼  大畏有三  如知彼作  宜滅己中. 
4 M! ?0 i1 |9 [2 x8 |注:
0 X: q, O  D# y2 z$ d; M* a7 m(一) 巴本第二二一頌入次品.又秦本此章次句云.超度諸結使.末句云.除有何有哉., V3 F1 H5 Y% c; j. Q
(二) 以下巴本缺.
# B) ?: y: k& e: r* k2 U(三) 秦本作無明根.
/ S8 f9 b9 d; W% g' G' ^! I(四) 秦本此二句云.賢聖能悉除.斷彼善眠睡.+ j$ V. E- [1 d/ J9 B: }
(五) 秦本此句云如冥失明.5 C. S" x+ Q! `, `; O# A* }
(六) 秦本此二章云.自我與彼人.大畏不可救.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二俱行其義.我與彼亦然.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
. @. e9 Q: Q1 U& Q( Z1 d
; R+ c5 J8 V$ |2 W2 _) a1 h% q& \7 {9 A) K  U% k& O
俱兩行義  我爲彼教  如知彼作  宜滅己中. " X' b& X% q7 q) ]
(一)善智勝愚  麤言惡說  欲常勝者  於言宜默。
. t+ d) b3 H9 M& }夫爲惡者  怒有怒報  怒不報怒  勝彼鬬負。
6 ~2 o* Q( M3 C1 q% E# u(二)塵垢品第二十六<十有九章>' _3 h5 m6 }+ F; {7 b/ W; x# k
塵垢品者.公別清濁學當潔白無行汙辱。: ]7 H! M, m) T3 y- x! E/ w
生無善行  死墮惡道  往疾無間  到無資用。 4 `! J: c+ d! F* W9 }4 c
當求智慧  以然意定  去垢勿汙  可離苦形。 2 U' ?* r/ v" i3 e1 O! K( o4 c- [
慧人以漸  安徐精進  洗除心垢  如工鍊金。. u5 t# v1 S- U2 k' {- K
(三)惡生於心  還自壞形  如鐵生垢  反食其身。7 T% h8 R: u2 U+ ~6 R
不誦爲言垢  不勤爲家垢 不嚴爲色垢  放逸爲事垢.( ~6 P% U3 |7 \3 ~( A6 x
慳爲惠施垢  不善爲行垢 今世亦後世  惡法爲常垢。
* h8 Y. b9 Y0 D; B垢中之垢  莫甚於癡  學當捨惡  比丘無垢。 
3 W: @" N- N; a* `) N注:+ v  F' \. O& i8 ~
(一) 秦本此句云.若愚勝智.
3 Y5 X! Z! O( E- \! p' g5 E9 G/ G- E(二) 晉本品第同.巴本塵垢品第十八.餘本缺.7 z1 H2 ?* a5 w! V1 n* \" J" U
(三) 秦本此章入行品.( a- a. u6 Q6 G* b: A

$ N- y( R- J' |' K) G% h& n  H2 K' R
苟生無恥  如鳥長喙  強顏耐辱  名曰穢生。 + D; Q  A' w/ _- F
廉恥雖苦  義取清白  避辱不妄  名曰潔生。) i8 L" f: E1 O, l( \2 x; c% Y) x) `. P' h
愚人好殺  信無誠實  不與而取  好犯人婦。 
) W  b$ r2 g. ?7 i# H逞心犯戒  迷惑於酒  斯人世世  自掘身本。  ; _0 j+ k5 U$ [/ ~' l: _( L, s
人如覺是  不當念惡  愚近非法  久自燒沒。  T; d! e% F* E- t6 e
若信布施  欲揚名譽  貪人虚飾  非入淨定。 3 I, U3 x% w: f8 K5 G
一切斷欲  截意根源  晝夜守一  必入定意。 
) p6 X! ?: q7 ^4 e著欲爲塵  從染塵漏  不染不行  淨而離愚。
2 |. ^$ Q% _. y, q; {見彼自侵  常內自省  行漏自欺  漏盡無垢。6 j' w8 g' [" Z1 V% O
火莫熱於婬  捷莫疑於怒  網莫密於癡  愛流駃於河。# }; C2 a7 p+ t' \1 u& |
(一)虚空無轍迹  沙門無外意  衆人盡樂惡  唯佛淨無穢。
7 M( [0 d+ F( l+ q" s  f虚空無轍迹  沙門無外意  世間皆無常  佛無我所有。) a8 Z/ p: E: _' [
注:: y4 V/ M& a7 n4 \0 J: d
(一)巴本缺次二章.9 D  H; Y3 M2 C1 ~( k

* ~5 E  V  E: ^7 k/ [- C2 Y# _5 x& n
: B9 q% L& S0 j! X(一)奉持品第二十七〈十有七章〉
0 r+ H; i# s! d7 C奉持品者.解說道義法貴德行不用貪侈。5 O- j( I# g% F
好經道者  不競於利  有利無利  無欲不惑。 
! z; f" M7 g; }7 [; x常愍好學  正心以行  權懷寶慧  是謂爲道. ) q8 I* C5 N0 r3 ~, m! S
所謂智者  不必辯言  無恐無懼  守善爲(二)智.
4 A5 L0 c5 c6 ?* `7 C奉持法者  不以多言  雖素少聞  身依法行 
+ k6 |/ j1 C* I( [$ ?守道不忘  可謂奉法.! P- @5 v0 d& V9 ]5 x, e, ]
(三)所謂長老  不必年耆  形熟髮白  惷愚而已. 
3 J5 e& R8 C7 b1 @- q& R6 R謂懷諦法  (四)順調慈仁  明逹清潔  是爲長老.
$ i& o3 T/ m( f7 y1 w) y  h$ i所謂端正  非色如華  慳嫉虚飾  言行有違.1 W0 j8 A, v8 s# o- u: C3 E
謂能捨惡  根原已斷  慧而無恚  是謂端正. 
3 A; L1 Z. R. U0 M(五)所謂沙門  非必除髮  妄語貪取  有欲如凡. 
* \' \  W6 C0 m9 {! [3 f0 T- y" k注:- S7 R8 Z$ r# l, r4 \$ ^
(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沙門品第十二.宋本同品第十一.巴本奉持品第十九.
  `6 p8 c* g+ c9 z# n(二) 晉本次接所谓長老章.
4 W) E4 s  u+ r+ O( g& L6 a(三) 秦本次二章入沙門品.第二章首二句云.謂捨罪福.淨修梵行./ K- T" f6 ^5 _4 o, h
(四) 原刻作損.今依麗刻及晉本改.6 f$ W6 I+ h, _& M
(五) 秦本次二章入沙門品.
! b( ^  Z5 [2 D( P. x6 z" x0 @& }& R0 Q& n; N

% D$ e- A" P) D7 z6 H(一)謂能止惡  恢廓弘道  息心滅意  是爲沙門.1 f4 R9 G  u2 T5 s+ U( h! I
所謂比丘  非時乞食  邪行望彼  稱名而已. # [4 A' K: f5 N$ c! n3 U
謂捨罪福  淨修梵行  慧能破惡  是爲比丘. 
% [4 l* t) _  }+ w7 B所謂仁明 非口不言  用心不淨  外順而已.
1 \" K& k0 j7 C+ ]* Z謂心無爲  內行清虚  此彼寂滅  是爲仁明. & Z+ f- u) L. W* r, q
所謂有道  非救一物  普濟天下  無害爲(二)道。
4 O! O9 z: f# L; N7 n6 E戒衆不言  我行多誠  得定意者  要由閉損。/ H9 g* ?' ^9 M; j. \
意解求安  莫習凡夫  使給未盡  莫能得脫。5 ]& c. F% j6 q: Q+ R1 n6 ~
(三)道行品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 N, t/ Q2 _; y5 k# H5 a5 }
道行品者.旨說大要度脫之道此爲極妙。
/ z# _( y' u& t4 B' `& m5 R5 r* J1 e八直最上道  四諦爲法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21:26:04 | 显示全部楼层
如象出于塪。
6 R- p7 N5 f, @注:
- t1 E9 f' A" {1 V) Q3 x5 \1 b(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馬喻品第二十.宋本同品第十九.巴本象喻品第二十三.
8 s, Q+ s( z. L+ `& @( L+ ?(二) 秦本作馬.. N! s& D' ?1 @8 s' }1 ]
(三) 晉本此下二章在後文如象出于塪下.
/ p9 x* |7 N# N: |; o. D7 W, ~9 I( f(四) 晉本作到.. l' n8 a+ d& h/ u0 {  B
(五) 秦本心意品有象喻三章.略與此同.
, f- t& W" W, i- m; _(六) 晉本作護財.8 H7 W* y4 H6 U

& ^/ s* F/ f1 {; i* v* ]  D" i/ j! x& U
若得賢能伴  俱行行善悍 能伏諸所聞  至到不失意。+ U5 y2 G7 p% F- \
不得賢能伴  俱行行惡悍 魔斷王邑里  寧獨不爲惡.
: }  h* }- Z8 O3 Q5 M2 d5 |寧獨行爲善  不與愚爲侶 獨而不爲惡  如象驚自護。; p! z4 g, |2 ^2 @! A3 C' u4 g' F  o
生而有利安  伴輭和爲安 命盡爲福安  衆惡不犯安。1 i" q2 m! [, J9 z' S+ D) e
人家有母樂  有父斯亦樂 世有沙門樂  天下有道樂。
' `3 f' ~  ?" H9 n; e+ V, i持戒終老安  信正所正善 智慧最安身  不犯惡最安。
/ z, |2 q, i1 T% V(一)如馬調輭  隨意所如  信戒精進  定法要具。 " b; q- Z. K! C! v+ e# H
明行成立  忍和意定  是斷諸苦  隨意所如。 
- [( \* h+ T2 w9 j. ?從是住定  如馬調御  斷恚無漏  是受天樂。' P9 J; w2 K1 J$ z6 J3 v
(二)不自放逸  從是多悟  羸馬比良  棄惡爲賢。1 r0 G0 e# Z5 _2 e' W% a+ m- [5 S
(三)愛欲品第三十二<三十有二章>
& ]3 c$ |9 r" l) j5 X5 `' a+ ~愛欲品者.賤婬恩愛世人爲此盛生災害。" P6 M+ M5 S/ n; J
注:9 o, _- r: b9 j0 Y; j3 x" w7 |
(一) 巴本缺次三章.
7 ~2 W% L2 Y# n8 P( {(二) 巴本第二十九頌.入不放逸品.. c  c0 ^0 O$ r; W
(三) 晉本品第同.秦本欲品第二.愛品第三.宋本愛欲品第二.貪品第三.巴本愛欲品第二十四.! T1 t" b6 w: s, c2 J8 \

0 D: M5 Q6 X4 d
( J! d/ [; V. q, S* [7 o心放在婬行  欲愛增枝條  分布生熾盛  超躍貪果獲。1 Q) \' y/ @" W
以爲愛忍苦  貪欲著世間  憂患日夜長  莚如蔓草生.
" X$ b9 n& w: V4 ^, T" b% @" R人爲恩愛惑  不能捨情欲  如是憂愛多  潺潺盈于池。2 k1 b1 \) `5 [' \6 B, W
夫所以憂悲  世間苦非一  但爲緣愛有  離愛則無憂。2 X  x7 M5 t' x( \& o( x
(一)己意安棄憂  無憂何有世  不憂不染求  不愛焉得安。
# o6 w5 G/ b5 u  D/ ], W, @; [有愛以(二)死時  爲致親屬多  涉憂之長塗  愛苦常墮危.% a1 s2 }4 h) s# U; D1 }3 F( W
爲道行者  不與欲會  先誅愛本  無所植根 0 Q8 k. k7 p9 q- @
勿如刈葦  令心復生。
, O$ N  M& v) z* \7 C  S如樹根深固  雖截猶復生  愛意不盡除  輒當還受苦.
3 B. a6 b- _4 @" Y, _(三)猨猴得離樹  得脫復趣樹  衆人亦如是  出獄復入獄.
6 |5 u& {7 w( q! a+ _貪意爲常流  習與憍慢幷  思想猗婬欲  自覆無所見.
* V3 k  F+ J; ]8 e( G# j6 E一切意流衍  愛給如葛藤  唯慧分別見  能斷意根原.
! B) f! }' w: P) X, x注:
# \' a# W! q/ B) t2 T6 ?(一) 巴本缺次二章.
. U$ i% i% x7 V; e# _(二) 秦本作有死.3 k0 s; g1 Z+ l, d7 z
(三) 巴本缺次二章.
1 z1 F1 e& ~/ \0 E0 g( w3 y) e+ ]; `! U7 `- k

) _# \1 `" k9 H" K6 `, M夫從愛潤澤  思想爲滋蔓 愛欲深無底  老死是用增。
- M0 k( L. O% w1 G, z(一)所生枝不絕  但用食貪欲 養怨益丘[土*冡]  愚人常汲汲.4 t& o; N) b6 H2 W, [9 J
雖獄有鉤鍱  慧人不謂牢 愚見妻子息  染著愛甚牢.
1 R( q7 t4 M6 K. O- ]慧說愛爲獄  深固難得出 是故當斷棄  不視欲能安。
3 v, F( Z1 [" x2 Y) e/ R/ y, I  \(二)見色心迷惑  不惟觀無常 愚以爲美善  安知其非真.6 w( y3 [7 [) [) J5 H% q
以婬樂自裹  譬如蠶作繭 智者能斷棄  不盻除衆苦.; J" _' U6 Z9 C3 o1 t, z1 x% ]
心念放逸者  見婬以爲淨 恩愛意盛增  從是造獄牢.0 c& ~2 ^2 u( F+ t+ L- U
覺意滅婬者  常念欲不淨 從是出邪獄  能斷老死患。2 u* G+ K4 t7 S* _& s* T  W$ v7 G
(三)以欲網自蔽  以愛蓋自覆 自恣縛於獄  如魚入笱口5 F+ p( K. b' s1 B9 j
爲老死所伺  若犢求母乳。 
/ }) r  Q5 a: D8 r- j; J1 D離欲滅愛迹  出網無所蔽 盡道除獄縛  一切此彼解 
4 h8 }$ J6 Z+ E9 d) Z' o2 M& E已得度邊行  是爲大智士。9 q4 ~/ H7 o2 I7 Y
注:
$ T) c/ N5 h) Y, R9 x  B. v& |/ x(一) 巴本缺此章.
1 c+ ~2 l+ x- m(二) 同上.6 G* Q0 [2 C& E
(三) 巴本缺次二章.
1 y, U0 n% N/ S, \/ y
; x2 V/ e5 |' A1 @" u9 ]2 w: t; a( C8 c  G5 K1 R! Z' b9 q8 n2 e  u; [
(一)勿親遠法人  亦勿爲愛染 不斷三世者  會復墮邊行。! g  I6 j8 `5 j( w- Q% O
若覺一切法  能不著諸法 一切愛意解  是爲通聖意。
. Q7 j8 ~% b( ?6 l/ @7 G0 F衆施經施勝  衆味道味勝 衆樂法樂勝  愛盡勝衆苦。: o0 M& ]' t7 k, G: T
愚以貪自縛  不求度彼岸 貪爲敗愛故  害人亦自害。" @6 Z9 A; a( y
愛欲意爲田  婬怒癡爲種 故施度世者  得福無有量。+ R' E3 S% z0 I$ k8 g
(二)伴少而貨多  商人怵惕懼 嗜欲賊害命  故慧不貪欲。9 b6 D' q2 ~( Y1 |+ A
(三)心可則爲欲  何必獨五欲 速可絕五欲  是乃爲勇士.
5 |1 P, a: a+ C無欲無有界  恬惔無憂患 欲除使結解  是爲長出淵.- r8 N* [0 \) ^% [- c, H* J
(四)欲我知汝本  意以思想生 我不思想汝  則汝而不有。& V6 L2 l" P0 ^( G0 \
(五)伐樹勿休  樹生諸惡  斷樹盡株 比丘滅度。 
6 t3 R) n  z; [) t! B; n; @3 m! i9 N夫不伐樹  少多餘親 心繫於此  如犢求母。
+ `9 Z, G0 l  d(六)利養品第三十三<(七)有二十章>
/ k3 [% d$ S; e7 P注:7 p' C5 P6 ^4 ^& j) G# n/ F+ v
(一) 巴本缺此章.% S8 L  `5 x, V( t6 ~7 K' v! j$ B
(二) 巴本第一二三頌.入華品.$ R$ d! ~, p$ |  l! ]! H  R
(三) 以下巴本缺.又晉本此下二章在後文則汝而不有下.* F' n  x# J6 _" O: F' t# I
(四) 秦本此章入欲品第二.
/ ?% ~/ ?2 F0 Z7 h' O(五) 巴本次二章爲第二八三頌第二八四頌.入道品.
' M0 s2 k) p" b! a(六) 晉本品第同.秦本利養品第十四.宋本同品第十三.巴本缺.! q1 I; [/ |* x, f) x% N8 s3 P* e
(七) 篇中有二章各六句.故實止十九章.' b" ], ~& k/ }8 h( I+ }- M( J

6 g( }. b2 v7 }+ ^( z$ h) I' {, {( A* f% O7 p* ?
利養品者.勵己防貪見德思義不爲穢生。: n  o0 M1 L+ T3 k: u3 n5 T
芭蕉以實死  竹蘆實亦然  駏驉坐妊死  士以貪自喪.
# q7 `% @8 Y0 k5 D! @/ l1 A如是貪無利  當知從癡生  愚爲此害賢  首領分于地。
1 ~, r7 c! U% ~- q(一)天雨七寶  欲猶無厭  樂少苦多  覺者爲賢. 
. A4 B3 `# n: K( p; u雖有天欲  慧捨無貪  樂離恩愛  爲佛弟子。 0 R4 ~# o& M' r3 s
(二)遠道順邪  貪養比丘  止有慳意  以供彼姓。* N* W2 y, {* T/ a
勿猗此養  爲家捨罪  此非至意  用用何益  愚爲愚計  欲慢用增.! Z: G: p! }! O0 |& K8 z
異哉失利  泥洹不同  諦知是者  比丘佛子 ) I* K% D8 s: U( K2 q$ f
不樂利養  閑居却(三)意。
1 v! {2 ]+ l* \% w自得不恃  不從他望  望彼比丘  不至正定。 
  d* z) O4 ?: W* q& c8 W5 `% X% E! q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不知計數  衣服飲食. . E/ i* n7 i) B: a
注:* h* L  O  S0 o, B) ^/ H# ]
(一) 巴本次二章爲第一八六第一八七頌.入佛品.& D3 H$ Y7 _4 p
(二) 巴本次三章爲第七三第七四第七五頌.入愚品.
8 V  D% u6 H6 b% k) J/ L8 ~* S(三) 秦本作亂意.
) ~4 x8 i2 F, ?$ D5 Q! u& p4 c
" Y) e& r; i( |! o+ A" m
* h! U; y* ^( @2 C8 D4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取得知足  守行一法.6 k$ u3 F! k( h% ?' P
夫欲安命  息心自省  如鼠藏穴  潛隱習教. 
, D/ U! I4 i5 O! U) z$ {, U約利約耳  奉戒思惟  爲慧所稱  清吉忽怠. 
! Y+ f  c" S1 L4 y; k如有三明  解脫無漏  寡智鮮識  無所憶念./ f( I9 m8 @# A. ]1 t" I0 Z
其於飲食  從人得利  而有惡法 從供養嫉. 
8 E& z+ C! J+ R) N多結怨利  強服法衣  但望飲食  不奉佛教. 
  L' C9 c. S! A當知是過  養爲大畏  寡取無憂  比丘釋心.0 S% H5 F" _( g4 U2 y
非食命不濟  孰能不搏食  夫立食爲先  知是不宜嫉.
7 e3 Y) K- P( k* Q5 R' K. U' C7 R! v' h嫉先創己  然後創人  擊人得擊  是不得除。 # Y6 G  V1 V! r# E
(一)寧噉燒(二)石  吞飲鎔銅  不以無戒  食人信施。
3 z$ v# ]7 p7 U(三)沙門品第三十四<三十有二章>
3 a* B' w. E( o* d1 }: G沙門品者.訓以正法弟子受行得道解淨。
& _- d3 O( ~: Y$ {  n4 `! h9 O注:* K$ }5 T( I+ e" s8 o# m. b% h
(一) 巴本第三九八頌.入梵志品.又秦本此章入行品.) ~7 H$ l& t- t
(二) 秦本作鐵.
1 d6 V8 p6 i6 F, T(三) 晉本品第同.秦本沙門品第三十三.宋本苾芻品第三十一.巴本比丘品第二十五.
& h4 ~; h  G9 r: n! R. c3 B' y7 ~& ]5 s
: s3 i. u7 H. M7 I* {
端目耳鼻口  身意常守正 比丘行如是  可以免衆苦。9 f, P# i* ~* K- b
手足莫妄犯  節言順所行 常內樂定意  守一行寂然。
5 W* s' E/ w# r' y, Z& s$ T* ?學當守口  寡言安徐  法義爲定  言必柔輭。 $ d8 I5 j& y+ J4 K6 M/ a8 Q6 E+ V& k
樂法欲法  思惟安法  比丘依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21:27:02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而不費。 
$ ^0 r' Q4 a3 Y0 D; J學無求利  無愛他行  比丘好他  不得定意。
- m# A# X) V: ~% N( {比丘(一)少取  以得無積  天人所譽  生淨無穢.
- J" q4 l& j/ [- Y比丘爲慈  愛敬佛教  深入止觀  滅行乃安。 
! ~  g% u5 u! n) H# A一切名色  非有莫惑  不近不憂  乃爲比丘。$ O* p8 x9 H5 P$ g% f  ?1 ?$ }1 o
(二)比丘戽船  中虚則輕  除婬怒癡  是爲泥洹。
, C& h- g: I' K- ]捨五斷五  思惟五根  能分別五  乃度河淵。 
) n3 j- C& s6 S5 g0 C2 R$ a# u禪無放逸  莫爲欲亂  (三)不吞鎔銅  自惱燋形.; S, f, z! Q" @+ e$ g; \5 F  D
無禪不智  無智不禪  道從禪智  得(四)至泥洹.' X' f$ Q+ c( {7 E. t0 m
注:
: c8 C: C) C+ p* O9 n8 o1 d4 M+ [" r(一) 秦本作乞求.$ Q/ r: g* J6 X) `2 U
(二) 秦本此章入泥洹品.$ a; h1 v9 a, p7 q
(三) 原刻作夫.今依麗刻改.( v- y% A7 ~/ j' Q* l% B7 Q
(四) 秦本作近.
+ K4 z" _6 \* z/ D8 G8 K0 L' \. E6 y7 x/ `

2 A  E: H* @. b; N+ G當學入空  靜居止意  樂獨屏處  一心觀法.
6 s5 Q% n% `4 A+ s- Q: Z& _當制五陰  伏意如水  清淨和悅  爲甘露味。, ~/ {2 L  _$ D3 d( r3 _& n
不受所有  爲慧比丘  攝根知足  戒律悉持。 1 M& y- U/ ?0 C9 I4 [% _1 H
生當行淨  求善師友  智者成人  度苦致喜。
+ o; L+ q: l9 z' W) c. [7 L# M7 e(一)如衞師華  熟知自墮  釋婬怒癡  生死自解。
* ^; K2 T. |( [' b$ N$ f正身正言  心守玄默  比丘棄世  是爲受寂。- A0 d. ~0 @; L" t$ _2 f& [
(二)當自餙身  內與心爭  護身念諦  比丘惟安。4 W+ Z8 F* T' |
我自爲我  計無有我  故當損我  調乃爲賢。( a/ D( {# E$ w! {
喜在佛教  可以多喜  至到寂寞  行滅永安。/ ~, o1 |# W  Q  o; _3 [; K
儻有少行  應佛教誡  此照世間  如日無曀。
; B, T+ `; J- P; W) ?/ A(三)棄慢無餘驕  蓮華水生淨 學能捨彼此  知是勝於故。
% D  v/ b! s( V% |割愛無戀慕  不受如蓮華 比丘渡河流  勝欲明於故。: P  X! \6 Q4 C% O
注:8 K$ f0 r( b+ V( [# d) Z# U# s) p) h5 l8 l
(一) 秦本此章入華品.  w  p3 S( c  H
(二) 秦本此句云.人不夀劫.7 v3 }6 e! w8 @3 X( M5 S6 y# e
(三) 以下巴本缺.* a- k) h0 R& k

# @+ x7 r6 i2 [& U3 n1 Z- r9 |% x) _7 b$ i, A' H; {
(一)截流自忖  折心却欲  人不割欲  一意猶走.
: h' i* \7 ?4 U& v9 @爲之爲之  必強自制  捨家而懈  意猶復染. 
) ]( J% q8 O# n7 t3 b! h6 I行懈緩者  勞意弗除  非淨梵行  焉致大寶.# h" R$ @& V7 [! C1 P
沙門何行  如意不禁  步步著黏  但隨思走. 
: O+ ?. x; g! ]) ^9 ?" G4 K9 d袈裟披肩  爲惡不損  (二)惡惡行者  斯墮惡道. 
; G! r( c( G' d+ r, P: Y- o不調難戒  如風枯樹  (三)作自爲身  曷不精進。2 V3 A5 l# n- h
息心非(四)剔  慢訑無戒  捨貪思道  乃應(五)息心。 9 a4 t4 N) f3 d5 a0 V( V
息心非剔  放逸無信  能滅衆苦  爲上沙門。2 z1 B7 i# v4 ^: \5 v
(六)梵志品第三十五<有四十章>- [9 P6 c6 o5 @" g6 S+ a; p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學無穢可稱道士。
8 V( }6 j/ L+ W* b1 P$ r6 ](七)截流而渡  無欲如梵  知行已盡  是謂梵志.4 H' K. s! M# h
以無二法  清淨度淵  諸欲結解  是謂梵(八)志。 
9 x; o" C* v: M) i3 c( s注:% w- O2 A; u: a
(一) 晉本此下三章在後文斯墮惡道下.5 M) [& c! g# h! U. ]& B. D
(二) 晉本此句云.行惡者死.4 U8 {/ g8 F2 n7 j
(三) 晉本次二字互倒.
: Z6 T: m1 F0 ?. V(四) 秦本作剃.次頌同.
" U) z5 }- U) B9 l' |; q(五) 秦本作比丘.
% q2 |# y$ Q: M(六) 晉本品第同.秦本梵志品第三十四.宋本同品第三十二.巴本婆羅門品第二十六.
* r+ K$ Q( Q' y. Y(七) 秦本此章入沙門品.末句云.逮無量德.
0 G, R- R. V9 ^3 O(八) 晉本次接後文非蔟結髮二章.8 e0 x. P5 y/ e# q/ p4 i5 ^
7 N0 Q$ y: T* K
$ f- I8 b0 w+ Q0 N" J1 O5 T5 a
適彼無彼  彼彼已空  捨離貪婬  是謂梵志。
# k5 M4 V/ u) T, W. e思惟無垢  所行不漏  上求不起  是謂梵志。
5 o/ y7 r1 C/ i5 P( m) }日照於晝  月照於夜  甲兵照軍  禪照道人 7 i& w/ b- x; |7 ?; M
佛出天下  照一切冥。 & a8 l5 ?6 J6 f- ^; n
非剃爲沙門  稱吉爲梵志  謂能捨衆惡  是則爲道人。
, f0 y2 B3 s: A出惡爲梵志  入正爲沙門  棄我衆穢行  是則爲捨家。' V6 W: H) e4 H3 u8 D- V
若猗於愛  心無所著  已捨已正  是滅衆苦。 , ^5 l# I8 C* S9 X5 a
身口與意  淨無過失  能攝三行  是謂梵志。 
7 u$ Y# Y+ O: J- m4 N+ p若心曉了  佛所說法  觀心自歸  淨於爲水。- @- m5 Z9 u; L8 y+ x
非蔟結髮  名爲梵志  誠行法行  清白則賢. : ]( {; R7 H3 ?) M- r7 c
剔髮無慧  草衣何施  內不離著  外捨何(一)益。 
5 }* f( }3 U/ h, ?6 A被服弊惡  躬承法行  閉居思惟  是謂梵志。6 t8 l  L+ h+ f$ T
注:
1 O1 n4 b' {* |& C  S(一)晉本次接後文去婬怒癡二章.$ [2 E% V: c1 g+ o
) I5 T9 ?2 B( _0 }
1 u9 A8 h+ M+ r7 M0 L+ W
佛不教彼  讚己自稱  如諦不言  乃爲梵志。 9 D; T# z/ V8 Q. M. M
絕諸可欲  不婬其志  委棄倍數  是謂梵志。3 N7 q7 w8 d6 u
斷生死河  能忍超度  自覺出塹  是謂梵志。
( l/ _3 W. i0 f) {1 t( o  e5 U見罵見擊  嘿受不怒  有忍辱力  是謂梵志。 * r$ @$ u7 p, i6 M+ H0 A# s
若見侵欺  但念守戒  端身自調  是謂梵志。 
) c1 d+ _8 Q) f2 Y1 t  ?心棄惡法  如蛇脫皮  不爲欲污  是謂梵志。1 ~3 v4 V/ `1 B* v
覺生爲苦  從是滅意  能下重擔  是謂梵志。 $ j; E8 X, ~5 H* b
解微妙慧  辯道不道  體行上義  是謂梵志。 5 }: X8 `- R. u
棄捐家居 無家之畏  少求寡欲  是謂梵志。% o( u! f% p6 K) E
棄放治生  無賊害心  無所嬈惱  是謂梵志。 # C0 O: o) X+ L! w5 `
避爭不爭  犯而不慢  惡來善待  是謂梵志。 & G* k# u% K# }; y/ g( a
去婬怒癡  憍慢諸惡  (一)如蛇脫皮  是謂梵志.
; }9 V+ F  `+ y2 W5 D注:
! H. T+ y$ [! Y; c/ N2 a+ R! a(一)秦本此句云.鍼貫芥子.
9 d1 d2 M$ p& C4 d
2 h5 R  q3 j/ y! b
7 G7 m% Y1 H  U2 f0 `# E% E斷絕世事  口無麤言  八道審諦  是謂梵(一)志。 & w: _/ n* K" m3 i) s% @
(二)所世惡法  修短巨細  無取無捨  是謂梵志。
% z7 g! V- |& I. W# i9 U: W今世行淨  後世無穢  無習無捨  是謂梵志。
/ S; a& e% Q6 m! s4 |棄身無猗  不誦異言  (三)行甘露滅  是謂梵志。 4 a1 H5 n# U9 S8 e1 M, y
於罪與福  兩行永除  無憂無塵  是謂梵志。 
  z* M% c: K, {$ V, j5 Y心喜無垢  如月盛滿  謗毁已除  是謂梵志。
2 ]: E& d6 `# i2 N  A$ f, {見癡往來  墮斬受苦  欲單渡岸  不好他語 
, u! g. C  |/ X: t1 U$ P$ m5 F唯滅不起  是謂梵志。
% \( o- _" H/ K2 h2 }0 m  C' S" Q. c4 U# P已斷恩愛  離家無欲   愛有已盡  是謂梵志. 5 U1 T6 H. W  H# c- m" ]7 `
離人聚處  不墮天聚  諸聚不歸  是謂梵(四)志。
. c0 B0 S2 U' d: D% S' E9 `棄樂無樂  滅無煴燸  健違諸世  是謂梵志。
$ c; t, T4 w- n/ _$ J3 B0 z所生已訖  死無所趣  覺安無依  是謂梵志。1 n  g: T8 t+ C1 O+ k  u9 ]' d
注:
- l5 L* \% F" s: z/ H/ m( i! d(一) 晉本次接後文已斷恩愛二章.' o3 \( O% z0 R5 w% Y
(二) 秦本此句云.世所善惡.今本文有脫誤.: Q) V1 }  Q% `3 n' R& [
(三) 秦本此句云.兩行以除.* K; i, f, D1 z) a* _* e% A" k3 k4 g
(四) 晉本次接後文自識宿命一章.
7 s: e5 x4 ~3 L9 D8 h6 ?4 ]7 I, I
 
0 }8 G# l6 B4 }, b已度五道  莫知所墮  習盡無餘  是謂梵志。 1 B' h2 ~- N! w1 w& D3 Q9 u0 l
于前于後  乃中無有  無操無捨  是謂梵志。9 w$ B) e; E4 y4 q
最雄最勇  能自解度  覺意不動  是謂梵志。 0 D/ |& i) R7 }+ v
自知宿命  本所更來  得要生盡  叡通道玄 $ S$ _& E( M+ {' @7 F/ ~0 @! W
明如能默  是謂梵志。
0 K7 ^# m" @4 N/ k# u3 @(一)泥洹品第三十六<三十有六章>! u- ~2 v- d3 d* C4 m! m! ?! l
泥洹品者.敘道大歸恬惔寂滅度生死畏。
1 M0 z9 V6 \0 O) i+ g9 W9 }2 o(二)忍爲最自守  泥洹佛稱上  (三)捨家不犯戒  息心無所害。
# k, ]2 H% O2 A" u, e8 t8 N(四)無病最利  知足最富  厚爲最友  泥洹最快. 
$ [+ h( ~2 H7 M  u+ Y5 R- ^饑爲大病  行爲最苦  已諦知此  泥洹最樂。
4 h  g  `/ e. ?; z7 w9 n' y& C/ s少往善道  趣惡道多  如諦知此  泥洹最樂.
4 c) ^6 F" ]8 y3 B) D) y從因生善  從因墮惡  由因泥洹  所緣亦然.' u8 W0 e7 Q, A9 [
注:
0 R$ j! |4 a8 |% b" I! \2 Q(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泥洹品第二十七.宋本圓寂品第二十六巴本缺.
: W# R  g" k5 S' B, P$ n& G(二) 巴本第一八四頌.入佛品.: ]8 Q' t6 _6 [/ s4 q, ~
(三) 秦本次二句云.不以懷熱惱.害彼爲沙門.7 T8 f* L. M$ E8 |/ z% l
(四) 巴本次二章爲第二○四第二○三頌.入安樂品.
5 {$ d1 e, u, n0 U8 H
3 m6 m* q9 K9 z, y$ l3 [: o2 Z  U
! k0 y4 G5 R2 P# v# c( s麋鹿(一)依野  鳥依虚空  法歸分别  真人歸滅。 
9 J* x& J+ e& j) s: [( J- e(二)始無如不  始不如無  是爲無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5-18 21:28:00 | 显示全部楼层
亦無有思.
. ]# T! m$ ^7 U7 Z! b心難見 習可覩 覺欲者 乃具見  無所樂 爲苦(三)際. 
) o& y# i  S8 i/ O: l  n在愛欲 爲增痛 明不染 淨能御  無所近 爲苦際.$ X9 e8 ?$ M/ L4 Q% g6 h$ `$ z
見有見 聞有聞 念有念 識有識 覩無著 亦無識. 
3 a( Z9 G) X  m) f, y6 L7 c4 p一切捨 爲得(四)際 除身想 滅痛行  識已盡 爲苦竟。* T7 X& G4 c9 ?+ M
猗則動 虚則靜 動非近 非有樂  樂無近 爲得寂
; E& x2 T$ {, b* P+ t寂已寂 已往來。
& E) h7 x( S7 J$ @2 P來往絕 無生死 生死斷 無此彼  此彼斷 爲兩滅
( Q* |* s* y4 M4 F) a1 R. L滅無餘 爲苦除。
8 l0 t- y' \" e$ f. r1 P比丘有世生  有有有作行 有無生無有  無作無所行。$ x& m8 [9 P6 ]7 m, O
夫唯無念者  僞能得自致 無生無復有  無作無行處。, r/ d" V0 C6 S% @$ e
注:
0 V; d8 l3 s4 a4 [: J: P(一) 秦本作歸.次句同.
0 A* n6 M2 X# i% S* P( B(二) 秦本此章云.我有本以無.本有我今無.非無亦非有.如今不可獲.7 {$ f# h& _/ a5 g  r8 C
(三) 原刻作除.今依麗刻改.
3 k8 w$ z" p, `, V3 W(四) 同上.
. q; e8 e3 m$ V: o2 n4 w: ~
' s! ]% s% e( g* x# W# m
, B5 N% \7 t2 P生有作行者  是爲不得要 若已解不生  不有不作行。+ T- g6 M, ^+ z; ?2 j" b- ?
則生有得要  從身有已起 作行致死生  爲開爲法果。
3 e3 h) F! c4 ]  Q2 j: l- b從食因緣有  從食致憂樂 而此要滅者  無復念行迹。
3 R9 O8 }1 p, T1 f2 I諸苦法已盡  行滅湛然安 比丘吾已知  無復諸入地。1 s) h- C7 m/ o* `
無有虚空入  無諸入用入 無想不想入  無今世後世。& e$ O6 c8 Z$ S4 |
亦無日月想  無往無所懸 我已無往反  不去而不來。
% N% E! _: A  Y, V不沒不復生  是際爲泥洹 如是像無像  苦樂爲已解。 $ W6 \5 s& l' {* ]7 p- o
所見不復恐  無言言無疑 斷有之射箭  遘愚無所猗
) t' u" m: E# y; H9 F$ c$ u& \  Y6 d是爲第一快  此道寂無上。
, B. n8 A3 q+ ^; J8 _7 d( e3 y+ `(一)受辱心如地  行忍如門閾 淨如水無垢  生盡無彼受。
3 H0 l  }( o! Z& T$ V, y6 R利勝不足怙  雖勝獨復苦 當自求法勝  已勝無所生。1 b8 \$ L! h8 z5 W& ?% S- ?
畢故不造薪  厭胎無婬行 種燋不復生  意盡如火滅。. ]. Q# ^! s' g7 g) o+ ?
注:
0 q8 `" F# i" J' d% P(一)巴本第九五頌.入羅漢品.
4 A/ e! \4 P  f7 ^8 z' s( W
) E# y1 o2 O9 X9 \8 _; o  {
& N1 z6 d# R& t9 q* D0 o5 @胞胎爲穢海  何爲樂婬行 雖上有善處  皆莫如泥洹。
7 F. p" v0 D/ Q* A) M悉知一切斷  不復著世間 都棄如滅度  衆道中斯勝。
# E0 C3 u  [1 \+ _- Z佛以現諦法  智勇能奉持 行淨無瑕穢  自知度世安。
" e1 ?' d8 c! j0 _2 s$ {" I4 U, T6 ^道務先遠欲  早服佛教戒 滅惡極惡際  易如鳥逝空。) p. ^) B) Z' a" Y
若已解法句  至心體道行 是度生死岸  苦盡而無患。. W& y0 d0 ^, t7 w3 c
道法無親踈  正不問羸強 要在無識想  結解爲清淨。
9 h% Y( B" P0 n& i2 m- d  {上智厭腐身  危脆非真實 苦多而樂少  九孔無一淨。1 m  b+ u8 d/ F% Y% o2 s; j4 W. J
慧以危貿安  棄猗脫衆難 形腐銷爲沫  慧見捨不貪。
! a0 f8 C1 D# a2 _% M觀身爲苦器  生老病無痛 棄垢行清淨  可以獲大安。
6 ~& e! P/ L. W2 o依慧以却邪  不受漏得盡 行淨致度世  天人莫不禮。
, X! ~2 M$ x! \7 y7 m' q" e9 ^(一)生死品第三十七<十有八章>  p3 u3 {0 `( k9 i# H8 n
生死品者.說(二)諸人魂靈亡神在隨行轉生。& M* A1 B+ L' o, w
注:
' F: v4 K$ T* l& T(一) 下三品晉本品名次第同.餘本均缺.- ]0 o# r9 p; E+ u1 _$ X- V( X
(二) 此字依麗刻加.* I" T) w  G! _& \
6 V1 t" [; ~* |/ T: D
1 g- x" K) F' p" i3 J: L, F1 ^
(一)命如果待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4 S& j: P8 a從初樂恩愛  因婬入胎影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 w( {6 g6 V# {1 E- y& x- c* L是身爲死物  精神無形法 作令死復生  罪福不敗亡.
+ W0 x# R! O0 b: Q, V* u; q' u2 V) n3 E終始非一世  從癡愛久長 自此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_5 H4 u; v! ^7 g
身四大爲色  識四陰曰名 其情十八種  所緣起十二。2 p* A4 {4 z) y, J& \* `) r
神止凡九處  生死不斷滅 世間愚不聞  蔽闇無天眼。
4 S/ W7 t( W0 G) D/ X2 e自塗以三垢  無目意妄見 謂死如生時  或謂死斷滅。
. S- J# G! F; }; B5 u: d4 ^) G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嘿(二)到  所往如響應。! e# t+ C% p+ L9 Q, ?# u1 o$ T4 F0 E
欲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 C8 z- A/ C5 m/ T
神以身爲名  如火隨形字 著燭爲燭火  隨炭草糞薪。) R2 l2 A7 ?5 Y' M  U( Q  F6 K
心法起則起  法滅而則滅 興衰如雨雹  轉轉不自識。
7 P, M( n( j- ]! y( U+ g識神走五道  無一處不更 捨身復受身  如輪轉著地。
5 f+ P; H! G4 V0 T; \注:
& a6 s9 x1 Z6 e7 v4 H; \5 J(一) 秦本此章入無常品.
/ ]- }* ~: j% U8 Q& ^6 V! q(二) 原刻作言.今依麗刻改.晉本作至.# E0 G; _2 Q0 u; x: N# ]

* y! L: ^8 q: u2 R" L7 H" y1 S- I- n6 L. k: U+ ?& w* |. j
如人一身居  去其故室中 神以形爲廬  形壞神不亡。+ g; k4 P' p& v% W1 P: R
精神居形軀  猶雀藏器中 器破雀飛去  身壞神逝生。" ~3 g8 H2 j' q9 k8 O  N+ d8 E
性癡淨常想  樂身想癡想 嫌望非上要  佛說是不明。 ) ]8 O1 R) C# |& \0 |" R7 i
一本二展轉  三垢五彌廣 諸海十二事  淵銷越度歡。 4 ~2 k! \4 W- V/ ^* ^: a# g, m
三時斷絕時  知身無所直 命氣温煖識  捨身而轉逝。; _* M3 M* F0 N( W2 k& `) \
當其死臥地  猶草無所知 觀其狀如是  但幻而愚貪。    \6 \4 D4 k0 ^" U: \1 h6 ]
道利品第三十八<(一)十有九章>+ C" L% v" |$ V( z( s6 |) ]
道利品者.君父師行開示善道率之以正。
- W, j0 E1 Y* x% ^8 }' Z人知奉其上  君父師道士 信戒施聞慧  終吉所生安.! p8 r6 d- w* F- D2 q
宿命有福慶  生世爲人尊 以道安天下  奉法莫不從./ s$ g' B: G5 i( V
王爲臣民主  常以慈愛下 身率以法戒  示之以休咎.
8 R# {( M$ m" a: t" z% C- q2 I處安不忘危  慮明福轉厚 福德之反報  不問尊以卑。
( R/ Z$ A/ _# T8 `0 Z注:8 I9 M0 |/ H5 z9 I8 K
(一)實有二十章.4 r5 q( ~! E# L3 @! L* K

% A& E( p( w6 Q" ^
+ c4 {/ N: o  \* i1 Y& s夫爲世間將  順正不阿枉 心調勝諸惡  如是爲法王.( ]% `+ Q! W8 u( l2 R$ `! y) g& H" Q
見正能施惠  仁愛好利人 旣利以平均  如是衆附親。
$ \4 F* z  I3 c  ]2 D如牛厲渡水  導正從亦正 奉法心不邪  如是衆普安。
# B& G& V: s& D5 k% w4 h6 X, X9 E勿妄嬈神像  以招苦痛患 惡意爲自殺  終不至善方。+ `/ ]! Z$ N' _$ @3 }
戒德可恃怙  福報常隨己 見法爲人長  終遠三惡道.
$ t# i; s1 I6 X% O) \' ~$ X戒慎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鬼龍邪毒害  不犯持戒人。
# @4 Q& j% Z$ M% [* u& _無義不誠信  欺妄好鬬爭 當知遠離此  近愚興罪多。
1 R: V3 b4 ]: O7 {仁賢言誠信  多聞戒行具 當知親附此  近智誠善多。
% ^0 Y. B5 C" O: r善言不守戒  志亂無善行 雖身處潛隱  是爲非學法。* S; Z. I. A6 }+ r; E4 B" c
(一)美說正爲上  法說爲第二 愛說可彼三  誠說不欺四。) j3 x% V# {( t7 M0 s( i9 p
無便獲利刃  自以尅其身 愚學好妄說  行牽受牽戾。
0 X; h, E6 Y) t/ S% Y# v貪婬瞋恚癡  是三非善本 身以斯自害  報由癡愛生。
' ~- K% ^; J+ o: O注:
# S# y; q$ {& }0 S1 T: N8 `6 R(一)秦本此章入誹謗品.; [4 y& H) s! R; d, s

- W4 D& S- O& s" j6 h3 T  k# z; n
/ @7 x$ ~8 i+ D. ]  l) S* o有福爲天人  非法受惡形 聖人明獨見  常善承佛令。; t1 ]3 ]5 `4 }9 r
戒德後世業  以作福追身 天人稱譽善  心正無不安。
4 b. ~& v7 G0 S$ ^( K爲惡念不止  日縛不自悔 命逝自川流  見惡宜守戒。/ d3 }8 P: Z% n8 D2 a$ m/ Y' T  h
(一)今我上體首  白生爲被盜 已有天使召  時正宜出家。- B) e& A, e4 G5 k
吉祥品第三十九<十有九章>. c" Z2 e8 F$ ?! U# B
吉祥品者.修己之術去惡就善終厚景福。
$ a6 R7 }$ Y1 u9 F1 u% d1 Q佛尊過諸天  如來常現義 有梵志道士  來問何吉祥.
' V) ?7 t: ], t3 U  `- N. [於是佛愍傷  爲說真有要 已信樂正法  是爲最吉祥.
: ], b% W0 u$ c+ e若不從天人  希望求僥倖 亦不禱祠神  是爲最吉祥.
: s( k6 d1 u- @  m9 a友賢擇善居  常先爲福德 勑身從真正  是爲最吉祥.5 J# K+ R& B3 ?: [; X/ z5 J
去惡從就善  避酒知自節 不婬于女色  是爲最吉祥.4 R) o, l" d/ I0 L2 N0 x1 {8 e
多聞如戒行  法律精進學 修己無所爭  是爲最吉祥.
- G: o. U+ ^0 C( w9 u' _注:' l% U, `/ @- [6 }3 ^. F' y
(一)原刻作是.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9 S5 u* d: f5 Q2 v9 Z7 i$ q8 e: r; Z: U+ ~

6 J, e  k: i5 _8 Y+ B, k1 j% F居孝事父母  治家養妻子 不爲空之行  是爲最吉祥.# p2 g6 ]% k4 A. e' I% j* E/ l- ?
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覆 以時誦習經  是爲最吉祥.5 C) |$ H7 F# ~1 a) @7 J
所聞當可忍  樂欲見沙門 每講輒聽受  是爲最吉祥.' q. g1 ?" `9 v7 ?& n! P/ w
持齋修梵行  常欲見賢聖 依附明智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3 17:31 , Processed in 0.093615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