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v2 D* v- a% _! b' Y
+ W9 ?- R( W- w q: ^' s& E2 b# k《佛说十善业道经》简注易解
1 b2 i9 b! d% y, ?6 @3 U" ]
3 R6 n4 ^2 K. v# S; H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7f259af20100yebc.html; l: K+ D, L5 K! X r
% K- `" d9 f" t6 a5 B: Q' @; V6 S 认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教育》9 |0 R% J2 v5 f" o
《爱心》遍世界《善意》满人间
6 r: h( \: w9 D1 l+ t& ?6 h# V% |尊敬的同学们:
/ S' v# u; f/ I% g! S 大家好!这些年来,我们将爱送到全世界,肯定人性本善,人人皆有佛性。期望人人能学会自爱、爱人、爱家、爱国、爱世界、爱众生。爱,从心、从受。以真心感受为义。真诚心的感受就是爱。真诚包太虚仁爱周沙界,落实在世间,即是弟子规;落实在佛法,即是十善业道。
' [. N" o" W& V* `0 g 故慈悲遍法界,善意满娑婆。亦即是十善业道遍法界,弟子规教满娑婆。% L7 `6 J: a+ G+ b: I
爱就是十善业道的圆满落实,也是世界文明的遗产。. ]& V& L" P* Y3 s
爱就是弟子规的圆满落实,也是人类智慧经验的承传。# ^+ |7 J% ]5 `. F
爱就是真心、真性、真如、法性。
. y. h1 P$ T1 J) n$ t 爱就是本性、本善。纯净、纯善。
: {/ r0 i3 {6 W 爱就是真理、真谛、生命、永恒。
/ ]. `; y1 I8 M+ [3 c# J 爱就是神圣、上帝、真主、圣灵。
* w( ^) P7 O3 B: u 爱孕育出宇宙万物,天地万物,无一不是从爱心而生而长。
$ D: g; N- O! M- R/ T 爱是万德万能万福的根源。( r* @) T: P- \, r1 a8 |' B
一切佛圣所证所得,即是自爱,二种落实。9 I% n% f) P7 D S# O
一切佛圣所教所化,即是爱他,二种落实。
- V" B8 c( p2 ?8 @0 @(十善业与弟子规的落实)! l) I7 E# L5 h8 q# x
一切圣贤的教化,就是真诚爱心弟子规十善业道生活规范的教育。
% J$ ], R* l, A2 j I. G+ [ 三灾是果,三毒是因。" O5 a6 v$ T/ E6 U' G) i' [
水灾是果,贪欲是因。火灾是果,瞋恚是因。
6 N( P, Q' l" l* ? 风灾是果,愚痴是因。地震是果,傲慢是因。
, i/ n8 H( y4 b, J/ `: | 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9 d% l+ u# j9 \; p; l+ w* g$ v1 N
心平气和灾难自息0 {3 S! v* @5 u. D& k- o( L, d C
真诚爱心,无毫分不善夹杂,人人上善、家家和乐,自然不起三灾诸难。
- B+ K$ s5 g/ q3 S( V 三学(戒定慧)增上,仁爱礼让,天下和顺,国丰民安,兵戈无用,自然百福骈臻,千祥云集!这是圣贤仁爱教育的圆满效果。吾人真性的自然显发。
7 `; I' V: s8 s/ C Y2 C0 ? 愿我同伦特重十善业道及弟子规的认知与学习,务必百分之百的圆满落实。此乃化解一切灾难,化解一切冲突、对立、茅盾之根本修行大法!
) r9 d3 t, m2 b" R( L 祝你* R3 S' U! U F- u5 @
诸恶莫作 岁岁平安 众善奉行 年年如意
$ d, r G7 R, `! [1 F% Y 释净公上人 敬献" A6 y6 o. Y% ~3 ?9 z3 \. M
p% s+ p% P* N 《雍正皇帝上谕节要》
$ S- D' N% u# v: ?6 n5 n9 R! t, d0 @9 w$ E, J0 F
雍正皇帝上谕 0 ?2 U) x+ x' p, \$ E7 h& T
[谕]上谕。朕惟三教之觉民于海内也。理同出于一原。道并行而不悖。
+ @( L: Z# {! W [解]我认为以儒、释、道这三种教育来教导全国人民,从理论上来说是一致的,教化众生的方法上也是并行而不相违背的。
b" F0 T0 z7 @$ h" ~ [谕]人惟不能豁然贯通。于是人各异心。心各异见。慕道者谓佛不如道之尊。向佛者谓道不如佛之大。而儒者又兼辟二者以为异端。怀挟私心。纷争角胜而不相下。
' a4 S! [+ `* W2 l! N' Q- d [解]只因人们不能把儒、释、道三教之教义融会贯通,于是随顺各自不同的观点,各持己见。仰慕道家的人说佛教不如道家高深,学佛的人又说道家不如佛教博大。而儒家学者又把二者视为异端加以驳斥,从而生起门户之见,相互争论,比较高下,纠葛争执互不相让。
9 V! `0 ^! @) c. d [谕]朕以持三教之论。亦惟得其平而已矣。能得其平。则外略形迹之异。内证性理之同。而知三教初无异旨。无非欲人同归于善。$ T$ s4 V8 }( G- u
[解]而我对儒释道三教的教义,也只是持平等态度对待而己。如能以平等心来看待,就不会计较外在表现形式的差异,而能领悟到三教所蕴含的心性理体是相同的。可见三教的出发点宗旨是无异的,无不是希望人人归向善处。4 L5 J1 u# b+ ]' N
[谕]夫佛氏之五戒十善。导人于善也。吾儒之五常百行。诱掖奖劝。有一不引人为善者哉。
9 V- Q9 |% g2 U3 M [解]佛教的五戒十善,教导人们要止恶修善,我们儒家的五常百行,也是在引导扶持,奖励劝勉,又有哪一样不是为了引导人们向善的呢?
1 j; K% z1 e; e, F1 Q1 ~ [谕]昔宋文帝。问侍中何尚之曰。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以佛经为指南。如率土之民。皆淳此化。则吾坐致太平矣。- `2 s8 n0 V y+ W; i {
[解]过去,宋文帝对侍中何尚之说:六经这些儒家典籍的根本是济世育人,端正社会风气;若对于心性的探究,了悟宇宙人生的真谛来说,则佛法经论可做为指南。如果全天下的人民都能以真诚心接受这种教化,我就可坐享太平了。
: n5 F6 V& k1 a% q [谕]何尚之对曰。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淳谨。千室之邑。百人持十善。则百人和睦。持此风教。以周寰区。则编户亿千。仁人百万。而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万刑息于国。洵乎可以垂拱坐致太平矣。
( x( p% I1 k; T/ X7 S+ v t9 @! Q [解]何尚之回答说:百户人家的乡村有十人能持五戒,就有十人真诚纯朴,千户人家的城市,有一百人能修十善,就有一百人和睦共处。持此良好的教化风气,遍及全国上下,则编户亿千之地,就会有百万仁人,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就能改善。而且,人能行一善,则离一恶,离一恶,则免用一刑,家免一刑,则国免万刑,确实可以垂手坐享太平了。
) d" _ F! {3 {! K$ j$ O/ h [谕]斯言也。盖以劝善者。治天下之要道也。而佛教之化贪吝。诱贤良。其旨亦本于此。苟信而从之。洵可以型方训俗。而为致君泽民之大助。其任意诋毁。妄捏为杨墨之道之论者。皆未见颜色。失平之瞽说也。特谕。" h3 E# c; D8 A4 y6 e
[解]宋文帝与何尚之的这一段对话,都在劝勉人们行善,这是治理天下的关键。佛教教化人们除去贪婪吝啬的心,引导人们做善良贤明的好人,其目的也是出于此。如能信从佛陀教育,依教奉行,确实可以规范社会,训导黎民百姓,改善风尚,从而成为国家领导人布施恩泽,造福人民的最大助力。它们(指三教)之间任意诋毁,妄加捏造对方为杨墨之道似的偏激言论,这都是没见到真理,失去公平的瞎说。特别诏告于天下。 \# K( s- C3 H! S( @
雍正十一年二月十五日。$ o; Q) a8 z! c( O% Q% Z. I+ K) y+ F
! a/ F6 g: X3 Z5 p6 q. C5 S! ]: ~ 《佛说十善业道经》% q1 b) c) ]3 K4 ]# \) J6 H
( i; }4 j" J2 p: `9 Z 唐于阗国三藏法师实叉难陀 译, z3 K8 ]! ~, Z
佛陀教育网络学院学生注解1 A7 I* s' K+ Z
净公上人亲自鉴定
: C4 N2 p; V* h 此《十善业道经简注易解》,为佛陀教育网络学院九位学生,依据净公上人老和尚《十善业道经讲记》所作,并敬呈净公上人老和尚鉴定,已成此书,供养读者。(经文采用《大正藏》版本)" `( U1 ^& _" N* N4 R
! T. P2 R0 p+ h' H
经题% X* j! A, a L% t# |
佛说十善业道经( y# F; o& c, v: A"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