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163|回复: 2

[护生放生]痛批《舌尖上的中国》一个被味觉奴役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16 19:31: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摘自《学佛社区网文章集锦》5 }2 v  z: n& q0 O: d

& ]9 Y3 W" S/ K& L" B! V4 ~[护生放生]痛批《舌尖上的中国》 一个被味觉奴役致死的民族+ r- I& {* l0 R: j

. C# n/ u% s- K# l9 ?$ m; C2 _) S+ s) l1 k1 ~# b' d* g
: [8 H1 ]& P1 c

% ?. p+ t2 n4 a* y时间:2013-5-7 7:59:30  作者:李麦逊  来源:学佛社区网7943  查看:2863  评论:0 7 c# Q7 \1 J' U; `$ A' A
+ K, t  f( R+ u$ q$ ]! `$ Y$ y

. @( A& O( u' v0 F编者按:就在这个老鼠肉冒充羊肉、为了口腹之欲而将非典和禽流感轮番请进肚腹、奶粉成为毒粉的当今中国,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大热至今,据悉第二部正在紧锣密鼓的拍摄,旅居海外的作家李麦逊先生以犀利的眼光和锋锐的见解,向我们揭示了这部纪录片虚华表象之下的浅薄本质。作者经由嚣张又幽微的笔调,对母文化中的新老病灶一并进行了梳理和探究,揭去了口腔文化的画皮,一个吃货民族的前世今生暴露无遗,那么该如何走出浅薄庸俗的口唇人格迈向新生。又该如何从饮食文化的感官陶醉中清醒过来,作者的论证及结论都颇具警示意味。本文为李麦逊先生针对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所写的修订本新书《舌尖下的中国》自序,小标题为编者所加,略有删节。(凤凰网华人佛教·素食)
) E+ O) K6 D2 h+ M  E" Q- K当一个民族变成“吃货——我看《舌尖上的中国》兼本书自序4 h+ }7 I8 ^7 y/ n% g& ?) V
作者:李麦逊
* f- [5 r) X& C( g一部怪异偏颇的视觉拼盘 " M1 E* y. T+ ^/ N
去年夏天,北京几位学者朋友、素食者(清华蒋劲松、中国政法黎安等)和我联系,说CCTV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火得一塌糊涂,搅得广大吃货们夜不能寐哈喇子泛滥,并引发一系列后续现象。他们敦促我发文评论,也有出版界朋友催我修订书稿再版。我这才意识到自己居然是第一个出书系统性讨伐国粹食文化的不肖逆徒。因“非典”促成的这本书已出了四个版本,一晃快十年,我出国也快六年了,对这一国粹的态度非但没有减弱反而更为激烈。( t1 l. W% q# `
其实,十年前首版时的参考书名居然和这部纪录片一字之差:《舌苔上的中国》和《舌苔下的中国》。我不否认搭顺风车,权当唱对台戏,添个景加道料,赚声吆喝。
+ |' ]* H" u) b0 }: d! c为了修订本书,特地去了CCTV上的《舌尖上的中国》官网。整两天,除细看全片,连研讨会、拍摄花絮、创作人员及专家学者访谈都基本看了,当然,更能体现民意的海量的网络唾沫更不容错过。
+ X* j3 ]0 S+ g" R( h$ @1 s2 J和大多数“大尾巴狼”的看法不同,我只看了两集,就判断这绝对不是纪录片,而是一部藏得很深的宣传片——是一部预埋动机、先伏立场、片面选材、以最先进拍摄器材最摩登艺术技巧不惜用钱砸出来的唯美主义色彩视觉盛宴,尽管也是一部由iPhone, iPad的眩美外貌和286、奔2乃至算盘处理器拼装起来的怪诞产品,高明仍不超“装裱匠”水平。叫什么都行(宣传片、广告片、故事片、报告文学片、穿越片、悬疑片……),就是不能叫纪录片。/ a+ b" D* }2 n4 v
如果无法说服你,还是听听创作人员的“自供状”吧。面对片子播出后的盛况,惊喜之余的总导演、老“吃货”陈晓卿却表示:“好多人理解的,跟我们原来想表达的,不是很吻合。”在他看来,《舌尖上的中国》远不止一部“吃货圣经”,也不仅限于“吃货狂欢”。他说,做纪录片,文化的东西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光讲吃,不就跟美食栏目一样了?这片子是带着对食物的敬意来做的,希望观众能从对美食的热爱品读到对生活的热爱,看到中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玄外之音,你懂的。) G! f; J4 z9 q/ X, B! ?
陈大导及团队,不是你动机不纯,也不是你的经没念好,实在是“吃货”们悟性太差。尽管你挠准了痒处,却只找准了一个浅层G点。对吃货,你永远不要寄望过高,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知早已被中国独特隐秘而凶猛的食文化钳制于舌尖之内,肠肥了,脑子岂能不满?食欲终究只是一种浅层生理反应,看看漫漫西行路上,天蓬元帅是如何屡屡重蹈覆辙的吧。编导们企图让吃货们从对口腹之欲的膜拜提升到对幸福生活的感恩和现状的戴德,其难度不亚于让八戒同志领会科学发展观,让韩二理解什么是民主、自由、人权,不是成心为难人么?纯属表错了情,会错了意。
7 [, @8 l# {3 ~+ f该片另一位主创人员称,只想找到社会中最温暖的东西,自己没有刻意表现黑暗,那也是局部的东西,包括食品安全,“平静中性地表达,传递的是美好,就已经站在正义这一边了。”, t( x* H# _) T0 e& T
不愧是CCTV的,说话总是高屋建瓴到不着调。这句话我反复读了二十次,没领会其中奥妙。我实在弄不懂其中的语法和逻辑关系。依我糟糕的学识,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偏心同样可以是正义的,只要心里向善。
8 n) J3 u4 U/ }& R果然,这世界上有两套逻辑,一种叫“普世逻辑”,一种叫“中国逻辑”。即使中国逻辑,也可以按动机区分为“善意逻辑”和“恶意逻辑”。, Y3 A" D1 [; E+ k6 z) R* R
揭去虚幻的画皮 口唇的浅薄追求催生道德毒瘤
/ _8 n* d9 h4 X7 G6 j根据“善意逻辑”,“舌尖上的中国”是一个梦幻般的童话世界:
! Q8 W, ?4 @& C% o天蓝水碧田园牧歌、炊烟袅袅鸡犬相闻,是食物劳动者淳朴的面孔、健康的古铜色肌肤、惊心动魄的劳动场面、对味觉的膜拜和对自然的敬畏,是其乐融融的亲友餐聚,是母亲亲手做的菜肴和远方游子的乡愁,是大厨们叹为观止的精湛技艺,是餐桌上美轮美奂的美味佳肴,是食品小贩们勤勉的身影和餐馆酒楼的宾至如归……7 x! z6 k/ ~; L5 y- l" n
依“恶意逻辑”,“舌尖下的中国”是这样一个悲摧世界:: O/ S& K; ~4 r1 h: i

7 g8 s* v; N1 G# }. M4 B" c标签:舌尖上的中国  & n; ?3 e- O& J# [. Z9 k
(2)
1 J  I/ |& m; B& E7 O. y" `7 \5 |& d时间:2013-5-7 7:59:30  作者:李麦逊  来源:学佛社区网7943  查看:2863  评论:0 ) O/ K* B' g' F- E1 \$ f/ j
6 @$ d9 u; g! I& g) g  D

2 K$ C7 a' Q6 a% k: S天空灰暗,每年直接死于大气污染者达数十万(空气污染已是北京头号健康杀手),可吸入物MP2.5值标准竟引起外交龃龉;即使按中国标准,全国水系70%以上已不宜饮用(无一城市自来水可直接饮用),不宜养殖,部分甚至不宜浇灌,各种健康疾病越来越严重,癌症村成片增加;土壤退化毒化沙化盐碱化且不断减少,卫星图片里,除了因热带季风带形成的几大沙漠,惟中国版图狰狞如疥疮,异常扎眼;内蒙古的沙漠已追到北京城北不足百公里,十年前我曾探访,触目惊心;各类野生动物珍禽异兽无一能逃脱中国吃货的铁嘴钢牙,而且养殖、运输、烹饪和进食各个环节异常血腥残忍;近海渔业枯竭外海作业屡屡酿成人命和外交冲突,连远在数千公里地图上难觅踪影的蕞尔岛国帕劳也不能幸免……生态濒临于崩溃边缘,中国早已成为世界最大粮食进口国。说中国食文化已经严重地威胁到中国可持续发展,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6 19:32:09 | 显示全部楼层
绝不是耸人听闻。* e" ], g9 y* O% m& H: H: ~
食品安全已成为绝大多数国人的噩梦。陈晓卿解释该片未关注食品安全,是因为去年初开机时食品安全被曝光的程度还不那么可怕,这说辞好像不太CCTV啊!吃货们哪个不知谁个不晓,这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就开始曝光了,“非典”爆发后更加密集。爆发于陈晓卿家乡安徽的“大头娃娃(空壳奶粉)”事件至少导致婴儿数百人受害,死亡多达五六十名,震惊世界,作为资深媒体人和“吃货”,陈先生居然浑然不觉?莫非他老人家真已达到老子所蛊惑的“圣人为腹不为目”境界?. L  n( ~0 u$ X
近年来多次民调,食品安全“荣登”国人痛苦指数前三甲,居然成为先富阶层拼命移民的三大原因之一,这一现象在各国移民中非常奇特。8 d8 V3 |1 G+ J
食品安全也表现在制假者屡教不改甚至百般抵赖,即使特大企业也不例外。就在修订本书时,国内几大食品巨头纷纷“又出事了”:“伊利”婴幼儿配方奶粉重金属汞污染,“三元”被揭“早产”,“圣元”被疑导致女婴性早熟,“蒙牛”被曝长满虫子,安徽78名学生喝“光明”营养餐牛奶后呕吐;最大肉类食品公司“双汇”爆出“蛆虫”丑闻,“湘酒鬼”甚至整个白酒行业爆出“塑化剂”事件(前些年啤酒行业爆出“甲醛事件”)……刚开始,巨头们基本采取百般抵赖的态度。食品打假者无不承担巨大的风险。著名文化人王小山发起抵制“蒙牛”,竟一度被逼得逃亡香港。11月21日,“乳业打假第一人”蒋卫锁因被勒索遇害,案情扑朔迷离。之前还有为“结石宝宝”讨说法惹来牢狱之祸的赵连海,揭露地沟油被杀的洛阳电视台记者李翔(遇害时年仅30岁)……
2 ]5 _$ n; B. ?$ C$ c比《舌尖上的中国》更火爆的,是汹涌的网络民意:有揭露,有大量行业黑幕甚至自揭黑幕,还有对“特供”的揭露;有攻略,代表性的有软件《中国求生手册》和各类“中国食品安全形势图”;有黑色幽默,代表如时评家作家李承鹏的博文《神农氏后裔》……更多的是吃货们的愤怒和无奈。“舌尖下的中国”还让全体吃货完成了化学扫盲,那些古怪生涩的化学名称,人们如数家珍;“舌尖下的中国”还增强了人民体质,让吃货们无形之中成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的“原木”和各种慢性毒品的“小白鼠”。如果哪天爆发生化战争核大战乃至世界末日来临,地球上惟有我百毒不侵的吃货民族可以幸存。“舌尖上的中国”堪称诺亚方舟,善莫大焉!
) g1 i8 i  c; ^8 A' \% M$ h# Q“舌尖上的中国”还丰富了汉语发展,催生出“易粪而食”这个新词——指食品生产者明知自己掺杂使假还为之,但不吃自己的产品,还自以为得计。这种愚蠢的自欺欺人的心理循环,便形成“易粪而食”。6 Z8 @5 q2 l$ y/ K; q
连“吃什么”都被搞得焦头烂额,还奢谈什么“怎么吃”?没错,我们是“吃货”,同时也是“恐吃货”。人们最关心的不是怎么吃,而是吃什么,而是一觉醒来会不会基因突变为一只甲壳虫!《舌》片之所以撩拨得吃货们唾液长流,其实也隐射出吃货们对现实的无奈和恐惧。* p9 K( |  q+ o! Q
我刚刚完成的探亲之旅,两只特大号皮箱里一如既往地塞满美国奶粉和保健品。因中国人大肆抢购奶粉,继新西兰、澳洲和香港之后,近期美国一些大商场也不得不采取限购措施,我不得不多跑几个商场,这是怎样一幅画面,怎样一种心情?我不否认《舌》片勾起了海外华人的乡愁,但当他们启程回国前,却免不了钻研一番《求生手册》。
' U" F/ H; j% Q$ q6 I6 `7 G8 J/ E食品行业的道德崩溃表现在全行业,跨行业。为有毒食品大开绿灯的媒体(包括陈晓卿供职单位)也逃不脱干系。
/ o4 [8 n/ L' X* [/ I* Q8 p作为世界上最庞杂最昂贵最低效同时也最不作为的食品监管机构,人们很难见到他们主动、自觉地侦破重大关乎百姓生命安全(包括绝大多数吃不上特供的他们自己)的案子,大多是在获得举报或重大事故已发生后才在电视镜头的配合下“雷霆出击”,甚至掀起一场整治运动,硬是把本应严肃的问责,导演成一场场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报告会……运动后,街市依旧太平,肠胃仍需和谐。2 i* c0 ~$ d: l9 M: T3 d, }
以上只是食文化的浅层危害,更可怕的是“舌尖下的中国” 变异了文化基因,戕害了心灵,自宫了人格发展,钳制了吃货们对世界的认知兴趣、能力和疆域,庸俗化了价值观,异化了人际关系,毒化了社会风气,毁坏了生态……以致结构性阻障了中国历史运行轨迹和命脉。《舌尖上的中国》对中国食文化的理解,实在是以腹障目,“舌”走偏锋,浅薄至极。
% c, g- ~1 z, \) |被称为国粹的食文化的份量,堪称“吃教”,远比专业吃货美食家们礼赞的玄奥、隐秘甚至致命,这是作者最为忧心如焚的地方,也是本书探溯重点——我试图为大家掀开被美妙“舌尖上的中国”掩饰和绑架了的血淋淋的“舌尖下的中国”,正如要找到一棵参天大树的秘密,你不得不刨出它的根底。8 L$ d1 L6 `' t. A
“吃祸”的民族 在自恋制造的虚假泡沫中幻灭
1 r; B% `# {$ ?由法语词汇“gourmet(美食家)”演化而来的“gourmand”增加了一条释义“贪吃者”。英语中还有个带贬义的词叫“chow”,来自粤语,特指“恋食癖的中国人”,这两个词是“老饕”“吃货”英译的不二选项。当然,你贪吃,别人对你的认知也局限于此。比如,不久前火爆的好莱坞名片《功夫熊猫》,以中国元素讨好中国市场,依然把中国人认知为一群吃货。
$ @& B. k( x9 b随着经济腾飞,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吃货们病态食心理不改,不乏闹出外交纠纷。比如,年初在非洲津巴布韦的四名中国工人偷食40多只野生龟,在当地法院被起诉并驱逐,舆论哗然。
3 c3 `. S, ]( }: V- i: C# c可见,当一个民族沦为“吃货”时,遑论民族复兴?大国何以崛起?靠神州十亿皆天蓬么?  j& c4 ?/ J3 D3 s

- B( {9 |+ O+ O- o. W+ X% N标签:舌尖上的中国  
& L. }5 [  Z- \" w; o0 b(3)
# y7 }1 O5 j/ k6 |1 ^8 X时间:2013-5-7 7:59:30  作者:李麦逊  来源:学佛社区网7943  查看:2863  评论:0
1 p2 D' X6 R" Q4 [% ?
. n* ~: h8 f+ W$ f赞分享按钮
5 r% }+ s2 d, d  V4 m/ z; g由此想到中国近年来的“大外宣”。大外宣战略也许没错,但由一帮外语水平有限,不懂外国文化、心理也不懂西方媒体的人来操作,战术上糟糕透顶,甚至屡屡闹出笑话。还是拿这部在海内外华人圈火得一塌糊涂的电视片来说,即使以艺术品或宣传片的眼光来看,尽管比前一段时间砸大钱在纽约时代广场屏幕墙竖起几个笑容僵硬的中国名人(西方媒体调侃为“呆头呆脑”“推销衬衫的”)强一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16 19:33:07 | 显示全部楼层
但绝对谈不上上乘之作。
* X: s1 g2 v1 [- S2 t犹太哲学家阿多诺说:“美学必须以真理性为目标,否则就会被贬得一无是处、一文不值,或者更糟,被贬为一种烹饪观。”《舌尖上的中国》就很不幸地沦为了某种偏狭而浅薄的烹饪观。
. o( u/ v8 X6 B4 e$ p首先,对劳动者的尊重是全人类的价值,反倒是中国,体力劳动者的尊严被长期公然地制度性地践踏,古有“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今有“农村户口”“农民工”“下岗职工”和“世界(血汗)工厂”。其次,敬畏食物也是普世价值,除了中国,至今还未听说哪个文化以浪费粮食为荣。再说人伦融于美食,也不是中国食文化的特质,西方人也把餐聚看成亲情交融的机会。英语中有个词“comfort food”指的就是各类思乡小食品,尤以母亲亲手烹制的为最。
8 \" b6 G$ ~* n2 D0 G7 L! k" `: i以“美食”为维度,介绍中华文化并没错,错在对受众的不了解。据说这部片子在法国嘎纳电影节引领“中国晚宴”活动,得到各国媒体和机构好评。我对此表示置疑,google了一下,到6月底为止,几乎没一家主流英文媒体为这部片子背书。即使法国媒体叫好也不足证,同为“吃货”的法兰西民族,历来就是西方的一个另类(本书有论证),以致于国学家兼大吃货辜鸿铭曾惺惺相惜,西方列强惟法兰西理解天朝。8 j, b" m; ^& O  O4 B
即使《舌》片翻译后推广,我也断定其只会成为中国文化形象的负资产。大多数西方人头脑极为“机械”,判断事物的标准也极为“简单”——求真,他们对于真相和诚实的敬畏和坚持有着孩童般的执拗和任性。
, _' Y% H  Q  E  W2 s9 d中国美食过分注重味觉,严重忽视健康。多油多盐多糖多胆固醇(内脏)多辛辣多腌腊。西餐大多清淡,商场里居然买不到肥肉,惟一的五花肉品是熏肉,但在烹制中肥油均弃食不用。美国人不吃动物内脏、头部、血液、脖子、皮肤、耳朵、鞭等部件一概不吃,甚至四肢也不吃。美国人喜甜食,但大部分是不含糖的替代品。再说味精,上世纪70年代就基本停用,海外中餐馆也纷纷挂起“No MSG”标志。中国人吃味精的狠劲(尤以火锅和方便面为最),足以把他们吓成肠梗阻胃下垂。
1 T) C0 Y7 z5 z" R食品恐怖主义最直接的危害无异于健康,甚至断子绝孙!近年来,因为大量食品添加剂,国内不孕症迅速上升。《重庆商报》曾“自爆其丑”,以雄性著称的重庆崽儿,居然超六成精液不合格!这座雄性十足的城市何以雄起?莫非除了“火锅,夜景,美女”三张城市名片之外,还要献出一张“缺精男”?
9 H9 E2 d8 D& j" F传统美食绿色环保但制作环境极不卫生,器具极其简陋,厨师个人卫生堪忧。如果说偏远地区条件有限,但一堆大闸蟹放入浴缸的那个镜头,除了让我太太连连摇头,还叫了几声:“My God!”
+ D9 r+ o3 k# j# ]8 C现代美食又大量使用味精、味素、添加剂、非食用材料甚至形形色色的致癌化工原料。
' I: J% A, P$ n0 u, s% D! _这就是中国食文化的困局。
$ ?2 w4 m8 R" q! c不错,一些美国人喜欢中国美食,那是因为在美国的中餐迫于严厉法规和顾客饮食习惯已经严重西餐化了(本地中餐馆尽管比国内绝大多数餐馆干净,还是因卫生问题被查封过几次)。去过中国的老美们大快朵颐之际大多有过不堪回忆,不少人进餐后在大街上狼狈寻找马桶。我太太2004年首次随团去中国,餐后病倒,不得不取消行程,回酒店休息了一整天,至今心有余悸。就在我写序言这短短间隙,无意间浏一新闻:据日本共同社6月18日消息,139名学生赴中国旅行后出现腹泻、发烧等症状,保健所调研后判定为感染性肠胃炎。4 E  }( u2 Y4 Z& t" A' Q. H
婴幼儿奶粉里大规模加入三聚氰胺,中国人在非洲滥吃被驱逐,以及上述事件只要发生一次,就算拍100集《舌尖上的中国》,又有多大用处呢?我太太至今不愿在中国生活超过半月,她简单一句话噎得我哑口结舌:“贵国连婴儿奶粉都敢……”( ?% `2 W. o+ f( ~- c9 n7 ]% Q
去年秋回国期间,曾和CCTV相关部门联系,想以本书内容为蓝本,拍一部中国食文化反思的纪录片,并发去相关资料。可能当时《舌尖上的中国》拍得正酣,对我这个体制外学者的殷勤呼吁,直接做了“腌腊”和“凉拌”处理。8 w1 E/ z0 _9 Z" v3 _( @( R
《舌尖上的中国》固然精彩,终究不过一堆基于自恋并自恋到病态的魔幻现实主义泡沫,说它是“舌尖上的阿Q”也不为过。《舌》片的火爆并不是一件幸事,舌尖扑腾味蕾舞蹈之中,一种令人不寒而栗的魅影如影随形。纵观历朝历代,无一不在感官狂欢的麻醉中轰然倒塌。
: j5 p' s6 ~! k8 o有网友戏言:“7集《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建议央视拍50集《中国生化食品》。”这网友显然太naive(天真),《舌》片第二季已紧锣密鼓地进行。不过,如果以《舌尖下的中国》作为姊妹篇,上下互动,必将拍出一部“吃教”维度下的完整中国,货真价实不辱纪录片或评论片声誉,且绝对利国利民利世。  g8 F+ ^) b' l/ p( W
“吃货”即“吃祸”,二者既互为因,也互为果。中国食文化早已危如累卵,到非彻底革命不可的时候了。大国崛起终究取决于人,人之所以为人,取决于心,人要想获得灵魂的自由,首先必须摆脱和超越味觉的囚禁。靠一群吃货大国复兴,最乐观的局面,也不过“肥大”而不是“强大”,如此局面,历史上屡屡出现,一个比一个垮得难看。' J. m3 @1 ^( u/ F
再次寄语CCTV,面对一个海外赤子的拳拳之心,堂堂CCTV,你有这样宽阔的胸襟吗?  U7 Q9 x6 |) M( S5 u/ N
序记 5 N) o" _3 O% {0 K3 _' X4 `
感谢蒋劲松先生和黎安先生。在《舌》片“席卷”全国之际,他们及时在网络上呼吁吃货们冷静,推介本书(旧版本),并敦促我予以关注和抨击。蒋劲松多年前就为我写过书评。黎安先生的那篇精彩的书评,修订达五次,直到我登机前一小时,还收到他的最新修订版。作为虔诚而严格的素食主义者,他们是这个感官致死时代少有的醒者,我们这个千年吃货民族因而还有希望。7 V& y0 e/ E+ _' c5 t
2013年春节于威斯康星州麦迪逊" N- T/ x" z. v* p( S4 Z& o1 w% T0 m
" g/ c- F4 L7 u9 [/ ]6 B$ Y
舌尖下的中国( y! c5 d4 S5 F/ i3 n; M9 L. ?
(图片来源:李麦逊)' t" {3 x' l4 Z: c9 m
标签:舌尖上的中国
, L+ L5 {  Q0 O; q* b3 Z) v! o6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1 20:26 , Processed in 0.11361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