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15 17: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正而不费。 . o" x1 W. G6 ~- k8 a- A
学无求利 无爱他行 比丘好他 不得定意。% l+ d% J, w" i' G7 w: s0 \/ g
比丘(一)少取 以得无积 天人所誉 生净无秽.
; c) `: F6 m& O% x" n, M: ]比丘为慈 爱敬佛教 深入止观 灭行乃安。
# C( [) K* M z+ a一切名色 非有莫惑 不近不忧 乃为比丘。
. q/ G; m1 }: |( f! S7 F(二)比丘戽船 中虚则轻 除淫怒痴 是为泥洹。; c4 h# y) M1 M6 C1 C- o; u
舍五断五 思惟五根 能分别五 乃度河渊。 3 y2 Q7 d: w; j
禅无放逸 莫为欲乱 (三)不吞镕铜 自恼燋形.
% r* e3 i6 m. a/ K1 k( t5 W' m# [无禅不智 无智不禅 道从禅智 得(四)至泥洹.
, A2 C4 r! {+ n6 f4 b5 D3 v+ d$ c! V注: a* a7 o( r# O: d3 Q5 N# Q2 N
(一) 秦本作乞求.
; f. E: t: Q0 Z( y* q" T(二) 秦本此章入泥洹品.9 N: f2 m( C: |1 \
(三) 原刻作夫.今依丽刻改.
" h! B5 b9 ?2 y: J6 A) i(四) 秦本作近.
# X( o0 h, p; u8 I% a
2 T3 o$ c7 t' H/ {
% [0 H7 O; O3 s8 w8 a当学入空 静居止意 乐独屏处 一心观法.
8 _. c, _3 p- q( w8 n当制五阴 伏意如水 清净和悦 为甘露味。4 K4 \' m0 _ G+ f, f2 {
不受所有 为慧比丘 摄根知足 戒律悉持。 2 p8 j' }- G+ S+ @5 p
生当行净 求善师友 智者成人 度苦致喜。
9 Y! m, D& t& x" j2 G7 d4 F! c(一)如卫师华 熟知自堕 释淫怒痴 生死自解。. w! w8 @5 Q" m: Q( j' c
正身正言 心守玄默 比丘弃世 是为受寂。
/ \7 b: f& S0 ?/ m4 P& Z' x1 G(二)当自餙身 内与心争 护身念谛 比丘惟安。
2 Q! U% v1 _. t6 ^0 b) H9 c我自为我 计无有我 故当损我 调乃为贤。8 \6 a& K+ O' E+ p* l2 p5 A
喜在佛教 可以多喜 至到寂寞 行灭永安。3 d5 v2 q+ Y8 ?/ g1 }; x/ ?( v: K' y
傥有少行 应佛教诫 此照世间 如日无曀。
, S& S' K- I% ~. n(三)弃慢无余骄 莲华水生净 学能舍彼此 知是胜于故。0 H; `' B- v' Z6 B9 i8 W2 D
割爱无恋慕 不受如莲华 比丘渡河流 胜欲明于故。
g' m% e7 T Q* e% z注:; J! b8 H s- Z5 i, @
(一) 秦本此章入华品.) S* ^8 i, k0 g9 i( b$ a% Q
(二) 秦本此句云.人不寿劫.
# m; J: t# p5 G(三) 以下巴本缺.
- d" @) o% h. j$ v9 I* H% @7 H! A( t3 Y" o
, ^$ I% e- W, A+ f2 T# W(一)截流自忖 折心却欲 人不割欲 一意犹走.
" f6 q. C" c* W为之为之 必强自制 舍家而懈 意犹复染.
9 L& t) |* u$ ~/ V/ n行懈缓者 劳意弗除 非净梵行 焉致大宝." ]. r8 T6 F8 ]: a2 l( G5 g5 o p/ A
沙门何行 如意不禁 步步着黏 但随思走. , o, U9 H; j# n" H8 Y; q( |: P
袈裟披肩 为恶不损 (二)恶恶行者 斯堕恶道. ) f' R3 m. O7 e8 H+ j- N2 U
不调难戒 如风枯树 (三)作自为身 曷不精进。
) i/ c& Y4 q, J' F7 Y _6 F' e息心非(四)剔 慢訑无戒 舍贪思道 乃应(五)息心。
5 K9 h: R& ~, R2 L. O8 l: ~息心非剔 放逸无信 能灭众苦 为上沙门。
3 E9 Z5 E0 G+ r% M7 [(六)梵志品第三十五<有四十章>2 S/ Z1 h' J4 B' C, S1 j# I
梵志品者.言行清白理学无秽可称道士。% A4 H& b7 a) c2 }4 L
(七)截流而渡 无欲如梵 知行已尽 是谓梵志.
/ o+ V9 f" p+ a7 |以无二法 清净度渊 诸欲结解 是谓梵(八)志。 " \- I" s+ W/ r; ]2 |& J
注:
# L4 H1 L% a' t(一) 晋本此下三章在后文斯堕恶道下.1 q; H o) o0 O9 t/ v4 Z2 p/ k
(二) 晋本此句云.行恶者死.
9 F4 |* Y, k4 \3 c5 _; j; V(三) 晋本次二字互倒.: x( v' B) G+ R
(四) 秦本作剃.次颂同.* {. L8 j& J! o# a5 Q* f
(五) 秦本作比丘.
; _ j! k( L9 b) w' A, U6 I3 `; V(六) 晋本品第同.秦本梵志品第三十四.宋本同品第三十二.巴本婆罗门品第二十六.
$ C8 y8 g5 O; F* L) {# i5 w(七) 秦本此章入沙门品.末句云.逮无量德.7 t" Y, h* r# L* T3 X* h4 J0 m( f
(八) 晋本次接后文非蔟结发二章.
' R: A# U) l4 P% G) C) E5 z$ a% @% l$ }' R' k2 A
8 q0 x- M& x& P适彼无彼 彼彼已空 舍离贪淫 是谓梵志。
; g% |9 a4 @ d( c1 c思惟无垢 所行不漏 上求不起 是谓梵志。7 p0 I$ `* t9 V, d U3 a9 g2 I
日照于昼 月照于夜 甲兵照军 禅照道人
. F2 d' l& i- M5 S& ^佛出天下 照一切冥。 # R) I& D' {) A3 Y
非剃为沙门 称吉为梵志 谓能舍众恶 是则为道人。' V. S5 m6 S, ~! m2 b# O6 K
出恶为梵志 入正为沙门 弃我众秽行 是则为舍家。
1 q w2 D2 D1 e# _' F7 Y3 O% W若猗于爱 心无所著 已舍已正 是灭众苦。 ( K, k. }% L5 Z' v. j0 j! S8 O
身口与意 净无过失 能摄三行 是谓梵志。 / _) H' P, O! V# [0 M/ R% ^2 G+ P
若心晓了 佛所说法 观心自归 净于为水。. l3 N3 z8 g* e4 z$ L' W: H! D7 W
非蔟结发 名为梵志 诚行法行 清白则贤.
/ ^, s8 y+ O' f h0 t剔发无慧 草衣何施 内不离着 外舍何(一)益。 2 X3 _- { T/ O( N
被服弊恶 躬承法行 闭居思惟 是谓梵志。6 D$ C3 o4 Z" P$ ?" Z+ A" S
注:+ S; B: W& ?2 g% C2 G
(一)晋本次接后文去淫怒痴二章. l; s5 m# L5 }% Y; o
. J3 I G: Z; V' D" J0 l# l: w
, K6 A, r/ W% C: W3 X% K7 U佛不教彼 赞己自称 如谛不言 乃为梵志。
0 S, }: i: Z9 E9 o绝诸可欲 不淫其志 委弃倍数 是谓梵志。
! y; e5 O( h" x; u: e断生死河 能忍超度 自觉出堑 是谓梵志。7 `+ _0 O# z# w/ f% j# ^3 r
见骂见击 嘿受不怒 有忍辱力 是谓梵志。 8 o$ k9 X# O1 }* u, H& r6 K
若见侵欺 但念守戒 端身自调 是谓梵志。
" M$ e0 R7 X# h$ S/ ?- \7 ?! J心弃恶法 如蛇脱皮 不为欲污 是谓梵志。
! l7 K! G+ A" Y" l' ]9 s觉生为苦 从是灭意 能下重担 是谓梵志。
4 g2 |0 I( t, f解微妙慧 辩道不道 体行上义 是谓梵志。
" N5 Z: V% c, j% |- _; g a弃捐家居 无家之畏 少求寡欲 是谓梵志。5 V* @9 T# X4 W+ E/ L: Z
弃放治生 无贼害心 无所娆恼 是谓梵志。
+ i3 ~8 ^' {, M8 ^避争不争 犯而不慢 恶来善待 是谓梵志。 % ]- T5 a( e; O# O: m' Q$ H
去淫怒痴 憍慢诸恶 (一)如蛇脱皮 是谓梵志.
! ^% ^9 C4 z. X; f6 [注:7 e( K& K6 k* k+ c, J- E
(一)秦本此句云.针贯芥子.
. i: @ Y- r+ @. \8 m j1 H: K2 ]2 b
' r" y2 v4 Z, I1 x) ^断绝世事 口无麤言 八道审谛 是谓梵(一)志。
W/ t6 M# Y$ Z6 \(二)所世恶法 修短巨细 无取无舍 是谓梵志。" T( V6 s2 X" ~) B1 q
今世行净 后世无秽 无习无舍 是谓梵志。
1 H# \& b; x2 a" b弃身无猗 不诵异言 (三)行甘露灭 是谓梵志。
$ C+ q# G4 g9 l. W- l于罪与福 两行永除 无忧无尘 是谓梵志。
0 z6 T6 N7 i, R5 ^心喜无垢 如月盛满 谤毁已除 是谓梵志。
+ T$ [( n: n. d! v) L: x' `$ m$ I见痴往来 堕斩受苦 欲单渡岸 不好他语
R6 Y* c5 v% H7 l+ H唯灭不起 是谓梵志。$ h! ]" h6 w# M& y9 q* H4 j Q
已断恩爱 离家无欲 爱有已尽 是谓梵志.
5 z* S+ G# \5 K4 w- U离人聚处 不堕天聚 诸聚不归 是谓梵(四)志。
: E s* b* [, J+ P- V& }9 ]. T' K弃乐无乐 灭无煴燸 健违诸世 是谓梵志。
) e6 Z0 I+ q; X' {! H& B- {' }! Y所生已讫 死无所趣 觉安无依 是谓梵志。
O* e0 d) @) |0 o* O注:+ ^/ S# ~8 c& N$ Y3 `
(一) 晋本次接后文已断恩爱二章.
, I, G7 B; A8 C E0 q(二) 秦本此句云.世所善恶.今本文有脱误.
' z% T. f, M1 L/ q! S0 K0 w3 E(三) 秦本此句云.两行以除.
! n4 x1 G G- I) F9 b(四) 晋本次接后文自识宿命一章.
2 {1 S5 e4 T4 S' Q9 i W
" m! d& s+ C' s) d
* b* k7 {' G# s0 ^' T! D已度五道 莫知所堕 习尽无余 是谓梵志。 3 J K$ b L$ b( N7 h
于前于后 乃中无有 无操无舍 是谓梵志。
$ @* w" `. U: o" E3 k8 I" @: n最雄最勇 能自解度 觉意不动 是谓梵志。 5 g3 Y8 b; J( l+ Y6 ~
自知宿命 本所更来 得要生尽 叡通道玄
; Y; N% t) X1 @, P1 \8 \# V% n明如能默 是谓梵志。3 w; y* \) Q( z7 c0 h
(一)泥洹品第三十六<三十有六章>
* u' z% K- z. V" w7 H泥洹品者.叙道大归恬惔寂灭度生死畏。4 r) [* M" E: z' @3 M
(二)忍为最自守 泥洹佛称上 (三)舍家不犯戒 息心无所害。
& j0 d$ r& M1 v8 f+ D& F2 m# b(四)无病最利 知足最富 厚为最友 泥洹最快.
+ ?* M5 m) ], h1 {+ k饥为大病 行为最苦 已谛知此 泥洹最乐。
0 b+ o/ t2 } X4 t( t+ A6 S少往善道 趣恶道多 如谛知此 泥洹最乐.
/ t y: @8 S; _从因生善 从因堕恶 由因泥洹 所缘亦然." m9 I+ o6 o% `+ ]9 g! ^7 B
注:: `' m7 Z7 s2 j$ g/ X- w
(一) 晋本品第同.秦本泥洹品第二十七.宋本圆寂品第二十六巴本缺.
% t. @' Y8 [, a: H9 g8 q4 f4 J(二) 巴本第一八四颂.入佛品.
9 ?$ s9 E- {! d3 n6 w(三) 秦本次二句云.不以怀热恼.害彼为沙门.
+ }* ]/ P1 |% X; v3 Q- K(四) 巴本次二章为第二○四第二○三颂.入安乐品.( `! d8 Y# e6 }: O$ t
0 ?- n* N N" Z0 {. m, s( P" U# H( {- w# c7 N9 ` o( L
麋鹿(一)依野 鸟依虚空 法归分别 真人归灭。 4 k. u- k$ R! _: V# S) {& p- I3 f
(二)始无如不 始不如无 是为无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