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x {) F1 a5 W) Q7 {( T) B1 H5 q/ q# M* s, @) g8 k' G
来源:http://www.jingtu.org/yg/gyphb/index.htm/ C4 A X' E* ]& h. Y
6 K* y+ ^1 Q6 [; t2 N
太上感应篇注讲证案汇编 印光法师谈感应篇$ u& ^- ?, u0 Z4 [9 |$ K |3 ~
――代重刊序
( m! R' ~5 A" f0 `1 r# g5 S% t弘法敬辑! y, J& }8 F* Q/ ?5 ^
一、感应篇之概述
v. I1 A8 L7 x! o# b& Z' U, Z+ g1、感应篇的来源/ y( _* Z- D, }# V% q/ s
问,《感应篇》,谁人著作。对于他教典籍,以何法辨别之。
/ `! j: A: s3 o" a( }9 a; f 答,《感应篇》通行本,有太上二字,谓为老子所作。亦有谓本抱朴子而广之。然不必究其为何人所作,只取其书所说之益。所谓不以人废言也。圣人立法,固不必定取圣人所说为法,只取其益世道人心为事。虫文鸟书,大开文字之端,敢以虫鸟不足重,而不用其文字乎。举此一事,可以息彼妄论是非者之无益繁词。此种繁词,尚不如春禽昼啼,秋虫夜呜之有天然风味也。
' ?. c6 d( U9 c. ~8 B- J/ j0 R/ w《三编卷四 答崔树萍居士问》 , L# K' f& F) u5 c4 o2 H$ ]% O7 J
2、感应篇的性质. b. M& j1 D. T! f% N
《感应篇汇编》为古今注此篇者之冠、文理俱隹,俾熟读而详审以行之。则人人可以为良民,人人可以了生死矣。
1 n2 T* t' a* a《增广卷二 复四川谢诚明居士书》
3 z. G k" Y! i4 b) F6 j1 r7 n. y 五经四书,本是教人为善之书。世多以文视之,则便当面错过。若《感应篇》、《阴骘文》等,直陈因果报应之事,俾人一目了然,实为有益。彼大言理性,不提因果报应者,徒欲得高出人上之名,而不知所以高之实。3 q# `9 \" a1 D5 Y- ^# \! f# ^
《三编卷二 复谢慧霖居士书五》 # ~% h5 c8 R" |1 _, W0 m
《感应篇》、《阴骘文》,实为功过格之源本,以故恭录于首,以期朝夕讽诵,互相鉴照。俾得三业清净,一心淳笃。庶可无忝所生,行为世法。由是而世法佛法,一道齐修。成已成人,了无二致。前继往圣,后开来学,参赞化育,辅翼郅治,皆于此庸言庸行中得之。若舍此不行,别求玄妙。纵令大得,亦只能利一类之机而况专资空谈者乎。
7 t+ z: Z; r- S( Y8 {. g《续编卷二 净土问辨功过格合刊序》 / l6 J1 ^& ?: T' {
二、感应篇之实行 B& @8 N! L2 [+ y$ X* \
1、读诵奉行 改过迁善 {! S: W4 n) w$ d( H6 h
凡《安士全书》,及《感应篇汇编》,《印光文钞》,通文义者,皆须人奉一部。由此路上行,上焉者或可体会到此。否则只知圆融不执着,口口说空,步步行有,为家庭之祸患,亦佛法之蟊贼。
/ Q1 \, ^% J. G5 O H+ E《三编卷三 复福州佛学社书》 # {# N( o& [! [9 U! O
《感应篇汇编》,宜令熟读,此正本清源之要务。以五经四书所说者,或散见于各处,或义晦而难领会。此既熟读,读五经四书,一见此种话说,即便心领神会。理学务躬行,而不知此义,反指为异端者,皆见理未的,救世无术之流类也。
2 t/ ~: H' @( o2 M8 ?《三编卷二 复谢慧霖居士书二》 , }# z! j6 M" N9 I) f
汝宜每日将《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真经》,日读三五遍,至少须一遍。亦令汝妻日日读之,自可知为人之道理。既知为人之道理,则便可继汝父之家风。凡一切人皆钦仰汝,以为汝父素好善,故有此令郎。此其荣为何如也。光宗耀祖,成家立业,只在能立志学好而已。岂有甚么难行难做处。2 p# ] I& V; Y8 _; A
《三编卷三 复某居士书》 4 \$ E# @: q, \6 H8 ^/ ?
人之一生成败,皆在年幼时栽培与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万不可学时派。当学孝,学弟,学忠厚诚实。当此轻年,精力强壮,宜努力读书。凡过读之书,当思其书所说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读了就算数了。书中所说,或不易领会。而《阴骘文》、《感应篇》等皆直说,好领会。宜常读常思,改过迁善。于暇时尤宜念阿弥陀佛,及观世音菩萨,以期消除业障,增长福慧,切勿以为辛苦。古语云:“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此时若错过光阴,后来纵然努力,亦难成就。以年时已过,记性退半,所学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报应,一举一动,勿任情任意。必须想及此事,于我、于亲、于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动念,亦当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坏心,即有罪过。要想得好报,必须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有利于人物,无害于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报之可得?譬如以丑像置之于明镜之前,决定莫有好像现出。所现者,与此丑像,了无有异。汝果深知此义,则将来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爱慕之也。祈审慎思察,则幸甚幸甚。3 u4 @( j# u, z) Z- L8 \7 y
《增广卷一 与周法利童子书》 7 u" p, a7 {9 s+ A4 ~
若日说因果报应,与生徒讲《感应篇》、《阴骘文》、《觉世经》。而所作所为,皆与三者相反,则成登埸优人,只供台下人一时悦眼娱耳而已。优人只得优人之值,断无生前没后之真利益也。愿汝深体吾言,则儒佛之心法,及究竟之实益,岂必令前人独得,而汝或不得者哉。
9 K: H4 X9 \7 Z5 k7 e( v# }# V 《三编卷二 复卓智立居士书一》
2 t) D1 k8 x9 b- _$ D! o2、感应篇与家庭教育, ]& ~* ]- E' p& R; t' i
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人之为人,其基在此。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无天姿者,亦为良善。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 ~# ^) j8 g# C. D: Q
《增广卷一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 1 C9 F) ^) i: V9 W* J
令熟读《太上感应篇》,《文昌阴骘文》,《关帝觉世经》,俾知有所师法,有所禁戒。一一为其略说大意,以为后来读书受益之前导。幼时如是,愈读书愈贤善,不患不到圣贤地位,光宗耀祖也。否则任性憍惯,养成败类,纵有天姿,亦不知读书为学圣贤,则读的书愈多愈坏。0 B/ I3 Q( T6 D
《续编卷二 家庭教育为天下太平之根本发隐》
2 {) R- V2 ~ h0 ?# B [7 b 《阴骘文》、《感应篇》,必令其熟读。且勿谓此非佛书而忽之。以凡夫心量浅近,若以远大之深理言之,则难于领会。此等书,老幼俱可闻而获益。而况德无常师,主善为师乎。
/ X# W% X/ P6 d2 ] G) L$ u% I' b《增广卷二 复永嘉某居士书七》 & ~) f8 P i& h7 l5 z) R$ g0 ^" K& e! b
祈以《感应篇》教子孙,终身诵之,胜于小学韵语多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