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在家弟子略说 三归五戒十善义白话) W5 n6 h7 S1 N6 i3 c: p
为在家弟子略说 三归五戒十善义白话
* C% T B; {% ?; l, H4 K4 [印光大师著
7 t% _ Y _) Y# L凡夫白话译
x$ p, R3 u# j4 H* F- x- D% u! T- d印光大师的‘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把学佛修行的基础,很清楚明白的说出来,可以让在家众随时检点身心,步步踏实做去。则往后的修行,会如顺风扬帆般,快速而无障碍。
- p' g0 [! _1 Y: k& H+ _为在家弟子略说三归五戒十善义
" ]& B [4 U! l( B8 X, u3 ]9 N悲哉众生。从无始来。轮回六道。流转四生。无救无归。无依无托。若失父之孤子。犹丧家之穷人。总由烦恼恶业。感斯生死苦果。盲无慧目。不能自出。/ k4 t- y1 I y: n8 R' |: m! B4 J( H
大觉世尊愍而哀之。示生世间。为其说法。令受三归。为翻邪归正之本。令持五戒。为断恶修善之源。令行十善。为清净身口意三业之根。从玆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S! p9 E' ?) I1 w6 R9 |: j三业既净。然后可以遵修道品。令其背尘合觉。转凡成圣。断贪嗔痴烦恼之根本。成戒定慧菩提之大道。
. e9 H8 p- R! K: i. O2 g故为说四谛十二因缘。六度。三十七助道品等无量法门。又欲令速出生死。顿成佛道。故为说念佛求生净土法门。使其不费多力。即生成办。
+ K1 J+ x7 S' G噫。世尊之恩。可谓极矣。虽父母不足譬。天地不足喻矣。不慧受恩实深。报恩无由。 ` d+ u0 I+ s7 B
今汝等谬听人言。不远数千里来。欲以我为师。然我自揣无德。再四推却。汝等犹不应允。今不得已。将如来出世说法度生之意。略与汝等言之。并将三归五戒十善。及净土法门。略释其义。使汝等有所取法。有所遵守。其四谛。乃至三十七助道品等。非汝等智力所知。故略而不书。汝等若能依教奉行。便是以佛为师。何况不慧。若不依教奉行。则尚负不慧之恩。何况佛恩。
2 ?% t7 l# T5 v: M" D! t三归依
/ F9 c) c1 G' Z' {; b一归依佛。 二归依法。 三归依僧。0 l6 Z7 P8 W, a# @
归者归投。依者依托。如人堕海。忽有船来。即便趣向。是归投义。上船安坐。是依托义。生死为海。三宝为船。众生归依。即登彼岸。8 o% U. G5 u7 _. k1 R' ]2 @
既归依佛。以佛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天魔外道。邪鬼邪神。* g* X8 N4 z# q" X
既归依法。以法为师。从今日起。乃至命终。不得归依外道典籍。法、即佛经、及修行种种法门、典籍、即经书也。
p+ o8 [0 D% o# l# b. Q% `. J( L既皈依僧。以僧为师。从于今日。至命终时。不得皈依外道徒众。
2 B; @3 C$ ]" E4 @- v& ^/ g五戒者
) H' e. i! ~, \2 o$ {$ U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语。 五不饮酒。: y" p3 C0 I% D4 Z. R. B5 i6 z
好生恶死。物我同然。我既爱生。物岂愿死。由是思之。生可杀乎。
# L$ e. o" g2 s ~) \: M4 P一切众生。轮回六道。随善恶业。升降超沈。我与彼等。于多劫中。互为父母。互为子女。当思拯拔。何忍杀乎。
) g( r* Q" \8 a+ T; ]0 _- p0 i; j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于未来世。皆当成佛。我若堕落。尚望拔济。又既造杀业。必堕恶道。酬偿宿债。展转互杀。无有了期。由是思之。何敢杀乎。
+ A. u" A. A% j% F+ ?然杀生之由。起于食肉。春知如上所说因缘。自不敢食肉矣。又愚人谓肉为美。不知本是精血所成。内盛屎尿。外杂粪秽。腥臊臭秽。美从何来。常作不净观。食之当发呕矣。
* {! Q+ D- C& s- @又生谓人及禽兽。蛆虫鱼虾。蚊虻蚤虱。凡有命者皆是。不可谓大者不可杀。小者可杀也。8 x2 c& w! |% }; i
佛经广说戒杀放生功德利益。俗人不能得读。当观安士先生万善先资。可以知其梗概矣。' Y5 c- B! S2 @
不偷盗者。即是见得思义。不与不取也。此事知廉耻者。便能不犯。然细论之。非大圣大贤。皆所难免。
# i+ ?7 e/ E0 k+ U3 T: n" A0 A何也。以公济私。克人益己。以势取财。用计谋物。忌人富贵。愿人贫贱。/ F0 d- s. n4 t, f q2 D: X
阳取为善之名。遇诸善事。心不认真。如设义学。不择严师。误人子弟。施医药。不辨真假。误人性命。2 j. }; v, a5 N5 i1 @
凡见急难。漠不速救。缓慢浮游。或致误事。但取塞责了事。糜费他人钱财。于自心中。不关紧要。
4 j3 A" l/ f, E) R8 b如斯之类。皆名偷盗。以汝等身居善堂。故摘其利弊而略言之。
m$ g3 H. J* _不邪淫者。俗人男女居室。生男育女。上关风化。下关祭祀。夫妇行淫。非其所禁。但当相敬如宾。为承宗祀。不可以为快乐。徇欲忘身。
! S! b8 y: o+ w1 [2 Y1 C虽是己妻。贪乐亦犯。但其罪轻微。若非己妻。苟合交通。即名邪淫。其罪极重。+ \ \. B6 {: _
行邪淫者。是以人身行畜生事。报终命尽。先堕地岳饿鬼。后生畜生道中。千万亿劫。不能出离。5 \' h% [3 U" p+ L, T
一切众生。从淫欲生。所以此戒难持易犯。纵是贤达。或时失足。何况愚人。1 x& {0 T& G2 @
若立志修持。须先明利害。及对治方法。则如见毒蛇。如遇怨贼。恐畏怖惧。欲心自息矣。1 H5 w+ e6 o# \' G9 o7 [
对治方法。广载佛经。俗人无缘观览。当看安土先生欲海回狂。可以知其梗概矣。3 q0 }" H) f* _, k$ t- L2 b
不妄语者。言而有信。不虚妄发也。若见言不见。不见言见。以虚为实。以有为无等。凡是心口不相应。欲欺哄于人者皆是。2 s5 M* R k1 U) o& g
又若自未断惑。谓为断惑。自未得道谓为得道。名大妄语。其罪极重。命终之后。决定直堕阿鼻地狱。永无出期。, Y2 E) i% P: R8 L3 r. b
今之修行而不知佛法教理者。比比皆是。当痛戒之。切要切要。& x8 {/ k4 n4 s# C; t/ t
以上四事。不论出家在家。受戒不受戒。犯之皆有罪过。以体性是恶故也。& e( ~+ v, j1 \% M: X$ G
然不受戒人。一层罪过。受戒之人。两层罪过。于作恶事罪上。又加一犯戒罪故。若持而不犯。功德无量无边。切须勉之。
4 X& V" {; U7 m" m# e9 ]: i* ~* e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非为。故佛制而断之。凡修行者。皆不许饮。
' f5 d* P* A2 l, N6 | j( v并及葱韭薤蒜兴渠。五种荤菜。气味臭秽。体不清洁。熟食发淫。生啖增恚。凡修行人。皆不许食。) }- Q- f* J# K+ p
然此一事。未受戒者。饮之食之。皆无罪过。受戒饮食。一层罪过。即是犯佛戒罪。佛已禁制。汝又去犯。故有罪也。2 t: U B: a* i/ [7 _( Y
十善者
5 E: t( G" {; l, [. {) ~4 b/ F$ e一不杀生。 二不偷盗。 三不邪淫。 四不妄言。 五不绮语。 六不两舌。 七不恶口。八不悭贪。 九不嗔恚。 十不邪见。
" z) m: N& ~6 _1 C1 {此中前三名身业。中四名口业。后三名意业。业者。事也。若持而不犯。则为十善。若犯而不持。则为十恶。
1 u) ]3 t5 c4 [/ S: D C十恶分上中下。感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身。十善分上中下。感天人阿修罗三善道身。善因感善果。恶因感恶果。决定无疑。丝毫不错也。
{3 q x/ }% W0 C1 k; W杀盗淫妄。已于五戒中说。绮语者。谓无益浮词。华妙绮丽。谈说淫欲。导人邪念等。
5 u" t3 i/ M1 p6 y/ V* l H$ k两舌者。谓向彼说此。向此说彼。挑唆是非。斗构两头等。
- W- |& k$ K% N恶口者。谓言语粗恶。如刀如剑。发人隐恶。不避忌讳。又伤人父母。名大恶口。将来当受畜生果报。既受佛戒。切莫犯此。' W- i8 k. U- W7 k
悭贪者。自己之财。不肯施人。名之为悭。他人之财。但欲归我。名之为贪。
, S! I8 E W" ?5 u2 E+ i嗔恚者。恨怒也。见人有得。愁忧愤怒。见人有失。悦乐庆快。及逞势逞气。欺侮人物等。3 a! t% V/ ] F- ^) ]
邪见者。不信为善得福。作恶得罪。言无因果。无有后世。轻侮圣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