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897|回复: 4

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2-8 20:32: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选摘自《净公上人莲池大师阿弥陀经疏钞演义》: K+ G; A! d/ l
0 y' B* R# w" P* T) R* e
阿弥陀经 疏钞演义  (第二00集)  1984/12  台湾景美华藏图书馆  档名:01-03-200. R9 M# h4 F! e7 ?8 E1 F

* Q6 U/ L- r! s7 P; @% [+ I
$ E% Q7 l! f$ R  诸位同修,我们掀开复印的这一张,龙舒会集大本的「菩萨功德分第三十四」。莲池大师引用这一章经里面的二十三喻,上一次我们讲到第八喻,今天从第九喻开始:  {6 G: J1 N3 n
  【如雷音震响出法音故。】8 X6 E( L' \8 \- p" B! _
  雷音远闻,比喻佛说法的音声如雷灌耳,取这个意思。雷能够震惊万物,也比喻佛说法的音声能够震动昏迷,所谓破迷开悟,能惊醒一切众生於无明长夜之中。第十个比喻是:: ~  c: P7 v- f- d0 B
  【如云靉靆降法雨故。】& H' P0 m+ ~* \5 Y7 d+ R4 O( B5 b3 y9 x
  这是把佛说法比喻作雨露,能滋润一切众生。下雨,我们晓得一定有很浓厚的云彩,含的水分很多,这雨才能充沛的降下来,佛以此比喻说法。
4 b/ Y" h7 o2 D) _) {, ~  【如风动树长菩提芽故。】
8 d* \- y# A' T3 E5 _: P6 P  风,我们常讲春风,春天到的时候所有的植物都发芽,取这个意思。「如风动树」,风指的是春风、和风,万物在这个时候开始生长,比喻佛说法就像和风一样,所谓「如沐春风」,以前赞叹教师,学生在老师的座下如沐春风,增长智慧,就这个意思。
6 ^& F2 P# G; V  【如牛王声异众牛故。】3 V/ w- r. u  e. R" P; e0 K- ?
  现代的噪音实在是太严重,影响到人生活的情绪。以前的环境很宁静,为什么?这些机械都没发明。噪音最大的就是牛叫,因为家庭里面都养六畜,畜生当中是牛叫的声音最大。从前出家修行人住阿兰若,「阿兰若」是印度话,翻成中文是「寂静的处所」。「阿」翻作无,「兰若」翻作音声,就是这个地方很安静,听不到噪音。以什么为标准?就是以外面牛叫的声音都听不到,这个地方就很安静了。现在车马的声音比牛叫的声音要严重得多,现在找个很安静的环境不容易。这是比喻音声最大,「异众牛故」,牛中之王。
0 c6 L3 F& E3 y; i) ]0 s# f8 v  【如龙象威难可测故。】. ]- S4 T9 l! c3 e# \
  「龙象」有威德,龙我们没见过,象见过了。你看象那个样子,它很安祥,好像都在定中一样,显示它的威德。佛经里面常常用这个来比喻禅定,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真正的禅定是行住坐卧都在定中。「那伽」是梵语,翻成中文是龙象。我们的定要像大象一样,无时无处行住坐卧它都非常安详、安定,取这个意思。「难可测故」,如来与大菩萨们甚深的禅定,确实不是我们能想像得到的。
( T3 o8 V: s& M8 R* u  【如良马行乘无失故。】) _3 i% c; _% l; r
  古时候,最好的交通工具就是马车,好马拉这个车可以使你平平安安稳稳的达到目的地。所以把佛说法导引一切众生向无上菩提的大道,就像良马一样。净宗这个法门比其他法门尤其殊胜,依照这个法门修学能在一生当中圆满菩提。7 f8 V2 J6 Q, ?8 a0 O& T
  【如师子座离怖畏故。】$ H& B) t: `# G2 z' P
  这也是比喻佛说法,经中常常喻佛说法为狮子吼,狮子吼是比喻法音,「师子座」是比喻佛的威德。狮子是百兽之王,一切野兽都怕狮子,而它无所畏。狮子没有怕的东西,所以说是「离怖畏」。亲近诸佛菩萨修学佛法能离一切怖畏,怖畏当中最大的就是生死。能够了生死出三界,永脱轮回,实在说,佛法是唯一的一条途径。佛法法门虽然多,每个法门都能达到这个目标,所以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法门虽然多,众生的根性不相同,有些法门我们能修,有些法门我们修学会感到困难。善学的人必须随顺自己的根性,对於一切法门有适当的取舍。取舍恰当,可以说修学得很多的方便,能在短时期收到殊胜的效果。如果取舍不当,必然是事倍功半;事倍功半那还好,怕的是步入歧途,后果就不堪设想。
5 m5 l! O" G  Z3 ^2 d  特别是在我们这个时代,就像《楞严经》上所说的「邪师说法如恒河沙」,如何来辨别、如何来取舍,实在不是一桩容易事情。当我们没有智慧辨别、没有能力取舍,那么念阿弥陀佛这是最妥当的,这个法门所谓「三根普被,凡圣全收」,只有好处,没有副作用。像禅与密很容易著魔,教下容易增长所知障,唯独念佛法门稳稳当当。这句佛号老实念下去,念到功夫得力的时候,自自然然断烦恼、破无明。在一切法门里面,讲稳当没有超过净土法门的,这个法门确实能叫我们离一切怖畏。0 [7 Q& b  }- [! S" I+ z- H
  【如尼拘陀树覆荫大众故。】$ A+ \5 j5 s: U& c" q3 L% L9 e
  尼拘陀树是印度的植物,翻作无节树。这个树的叶子很宽大,树荫很大、很阴凉,在夏天大家都喜欢到这个树下去乘凉。; s+ y' U( }0 X" o' N
  【如优昙钵花难值遇故。】
( T, y7 w, C2 ^# w  X4 j  优昙钵花就是我们台湾讲的昙花,这花只有在亚热带才有,而且开花的时间很短,所谓昙花一现,从花开到花谢只有一个多小时,所以非常难得见到。大陆没有这个花,我们过去只听说「昙花一现」,到台湾才看到,而且还得半夜看,它是夜晚开,白天这花已经谢掉了。这是比喻佛法「难值遇故」,像昙花不容易遇到,正所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我们要珍惜这个无比殊胜的因缘。
9 W# ~/ j: X+ K6 H  【如金刚杵破邪山故。】
$ F6 l  f5 Q( u5 v. @4 R0 R; ^  在古代兵器里面是以金刚杵最为锋利,其他的兵器碰到它,它能把别的兵器折断,它本身不会断,这是讲武器里面最坚固锐利的武器。「破邪山」,邪山是邪见的高山。佛在经上常用金刚比喻智慧,《般若经》里面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它就是用金钢杵来做比喻,比喻这智慧勇猛能破除邪知邪见。邪见高山,唯独佛法能破除。
* g5 t% t% e5 ?/ I  【如梵王身生梵众故。】  f- c# c4 |; Q# `0 c7 K
  「梵」是清净的意思。这是以大梵天王来作比喻,大梵天这个世界是非常清净的世界。能「生梵众」,比喻佛法能净化人心,能净化国土。西方极乐世界也是清净世界。
9 h+ h! z; f. f+ u9 t* m  【如金翅鸟胜毒龙故。】1 ~) i3 K$ D( F0 ^
  「毒龙」比喻贪瞋痴三毒。龙的克星就是金翅鸟,金翅鸟吃龙,所以龙最怕金翅鸟。金翅鸟我们没见过,只是在佛经里面看过,说这个鸟很大,翅膀一撑开有几千里、几万里。佛在经上这样说,我们也用不著去考证,也用不著去怀疑,但是讲经要有讲经的善巧方便,对现代人讲到金翅鸟,就不要用古人注解那样详细的形容,使听众听了起反感。总而言之,现在是龙也没有了,是金翅鸟也没有了,只有在古典里头有记载。「金翅鸟」,佛真正的意思是比喻定慧,能断烦恼。; O% S: L  N) A
  【如空中禽无住迹故。】
8 N% _! j  ~4 w" b' I# v6 `# l7 Z3 q- [  这一句是说佛菩萨的心行,也是讲甚深的禅定,「外不著相,内不动心」,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20:33:46 | 显示全部楼层
《金刚经》讲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一句就是「应无所住」,你这心才会清净。无住无念是八地菩萨以上的境界,圣者尚且难以做到,何况我们凡夫?但是我们要知道,本宗它的殊胜处就是指方立相,它不是「无住迹故」,它是有住,心就住在阿弥陀佛上,这个容易修!所以这一句是《金刚经》上的境界,最低限度是圆教初住,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那样的菩萨,才是这个境界。所以,我们要往这个目标去精进。换句话说,世出世间法你能放下愈多就愈好,要把它放下,不要执著,不要放在心上,也就是说要学到心无牵挂。心无牵挂,就无所住!所以住就是你心里还有牵挂,你心就有住;心里没有牵挂,就心无所住。无所住而后生心,生什么心?生普度一切众生之心,这个就对了。
3 u$ G7 }% m+ t/ n  【如雪山照功德净故。】4 B* l0 a: h% z
  佛在经上常用雪山做比喻,因为当年释迦牟尼佛出现就是在现在的尼泊尔,距离雪山很近。雪山就是现在的喜马拉雅山,终年积雪不溶化,雪的颜色是白色,看起来很清净,一尘不染。佛常用雪山比喻身心的清净,身心清净叫做功德,这个诸位要记住。功德跟福德不一样,功德里面一定有福德,为什么会有福德?因为功德是见性,真性里头本来具足,福德也是本来具足的,所以功德里面有福德;福德里面不一定有功德,福德里头可以说没有功德。一个人修的福报很大,心不清净,还有迷惑颠倒。所以佛教给我们要修功积德,不要著相修福。六祖大师在《坛经》里说得很好,著相修福,到临命终时,福救不了,福没有办法救你超越轮回。功德可以帮助你超越轮回,福德是不行的,所以要知道修积功德之可贵。怎么修法?大经经题上讲的「清净平等觉」,清净心、平等心、觉心,这都是功德。
( o# j+ Y2 e$ N7 }* e; V! U  【如慈氏观法界等故。】
9 Y1 ^6 X; `5 {2 A) B* j+ ]  「慈氏」是弥勒菩萨,弥勒菩萨慈悲平等。「弥勒」是梵语,翻成中文是「慈悲」,意译称为慈氏,梵文称为弥勒。中国人造弥勒菩萨的像,都造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出现在中国南宋,所以中国弥勒菩萨的像跟印度、西藏都不一样。西藏的弥勒菩萨像有一点像我们观世音大势至那样的像一样,没那么胖,瘦瘦的。中国人造的是布袋和尚。布袋和尚圆寂的时候,自己说出身分,他告诉人,他是弥勒菩萨再来的,说了之后他就圆寂,这个是真的。现在有很多人说他是什么佛菩萨再来的,说了又不走,如果说了他就走,这个我们相信是真的;说了还不走,这靠不住。中国古时候的大德,的确有不少是佛菩萨再来的,他的身分一暴露,只要有人知道,他决定不住世就走了,这是佛门的规矩。说了不走,这个不可以的。我们塑他的像,取的意思就是慈悲平等。所谓「生平等心,成喜悦相」,弥勒菩萨代表这个法门。「法界等故」,等就是平等,弥勒菩萨这真正叫大慈大悲,在他眼睛当中看十法界都是平等的。
# V9 B+ V0 u* L5 b/ s* O  到这个地方,这是二十三个比喻都说完了,这二十三个比喻都是赞叹西方世界,所有一切菩萨他们的殊胜功德,可以说是圆满具足。我们再把底下这一段文也念下去:
" m2 f0 O1 q% t) J  【专乐求法心无厌足,常欲广说志无疲倦。】! e+ e! e* H! r! {
  前面一句是菩萨自利行,后面一句是菩萨利他行,自利利他。但是诸位一定要知道,要想利他,一定要先自利,自己没有得到真实的利益,怎么能够帮助别人?自己的心不清净,就不可能帮助别人达到清净;自己不能了生死出三界,也没有办法帮助别人了生死出三界,这是一定的道理。所以发菩提心一定要先修自己,修自己,这两句就很重要了。( Q/ d( E6 [- b* V
  「专乐求法」,乐是爱好,心无厌足。法要到哪里求?诸位一定要记住,法绝对不是在三藏经典里面,三藏经典里面没有法;但是法也不离三藏经典,你要真正求法要一门深入。说明三藏经典里面没有法,就是叫你不要迷信经典,不要样样都学,那就坏了,保证你一生当中什么也求不到,所以说没有法。如果你在三藏经典里面取一部去深入,那法就在经典里面,你要是多学,多学里头没有,学一样,一样里头有,这个很奇怪,大家好好的去想想,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唯有一门才能成就你的「清净平等觉」,学多了不能成就,增长邪知邪见。
6 r; f0 d3 x. T! F/ I  「常欲广说志无疲倦」,这讲帮助一切众生,正所谓「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一个人发真实的道意,菩萨要不要去教他?要去。菩萨说法教学绝对不是讲求听众要多的,多了,说法就很欢喜,人数少,说法精神也没有了,那是错误的,那是心不清净、心不平等。说法的目的是教他开悟,是教他成就。一个人能悟,一个人能往生,这个了不起!一个大的法会,几千人听、几万人听,听了之后没有一个人开悟,没有一个人能往生,这白说了,这个没有意义!所以说法要讲求成果,有几个开悟?有几个依教修行他真往生?成果看这个,不是看听众多少,也不是看供养多少,那都没有用处的,那是假的。所以说法是不疲不厌,不舍一人。
9 L/ w) p1 D: [6 e- C, h  【击法鼓建法幢。】
3 v: V: S: H6 C  「击法鼓」是比喻宣传,今天讲宣传,过去佛门术语叫种善根,接引众生,为一切众生种善根。「建法幢」,这就是建立道场,讲经说法的道场。道场有有形的、有无形的,有形的就是建立寺院庵堂。诸位要记住,庙是供养神道教的,鬼神、天神住的是庙,诸佛菩萨没有住庙的,庙跟祠都是供养鬼神的。这是建立有形的道场。无形的就是讲经法会,一天也是道场、两天也是道场;一个小时也是道场、半个小时也是道场。随时随地,你给别人讲佛法,劝人念佛,那就是道场,这是无形的道场,都称之为「建法幢」。' X' O5 L# t0 w, ^
  【曜慧日除痴暗。】
9 N3 y" |+ Z+ b  C+ D  这是讲弘法,为别人说法。佛法是智慧,无论是用什么样的方式,这就是讲的善巧方便,无量法门,它意义只有一个,都是帮助人破迷开悟。「曜慧日」,这个慧是每一个人自性的智慧。「除痴暗」,痴暗是无明。给他增上缘,帮助他破除无明,开启智慧,这是说法宗旨之所在。破迷开悟之后,接著要修行,修行修的是什么?破除习气。古德常说:「理可顿悟,事须渐除。」顿悟就是恍然开悟,明了了。明了之后,习气去不掉,习气难除,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20:34:42 | 显示全部楼层
那就得:. P* Z% B2 o5 m5 g3 ?
  【修六和敬。】- }. k8 l* o5 u& v+ _# o7 Q
  「六和敬」在佛法里面是根本法,一定要修学的。我们修净宗的人,六和敬里面第一条「见和同解」,我们的见解一定要依据《无量寿经》,或者依据净土五经,大家都以经典上的见解,就是想法、看法,做为自己的想法看法,思想见解就一致,就相同了。戒律也在《无量寿经》里面,夏老居士的会集本从三十三章到三十七章就是戒律,「戒和同修」。
7 H7 }* E9 ]- Q% f. G  【常为导师。】
! `$ ^  q3 u  w! t5 X2 c" S  「导师」是佛的身分,在世间只有佛被人尊称为导师,或者称为大师。此地赞叹西方极乐的诸菩萨,他们到他方世界去帮助众生,应以佛身得度者,他就示现佛的身分出现,常常以佛的身分出现在一切世界里。7 ?1 L/ x3 y1 Z, J  o
  【为世灯明最胜福田。】9 P: i$ k. h$ F  U: }3 Z. P
  「灯明」就像夜晚航海海中的灯塔一样,指出一切迷惑众生一条光明的道路。佛菩萨要给一切众生做光明眼,也是一切众生真实的福田。众生要想修福,说实在的话,最殊胜的福报是在三宝。所以,供养三宝是无上的福田。单单修福,不能解决问题。所以种福,我们讲福田,福田有比较,最殊胜的福田,《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里面告诉我们,法布施。法布施胜过财布施!法布施里面最殊胜的是「依教修行布施」,我们能够真正依教修行,不但福田具足,功德也具足了,所以这是最胜的福田。
; _1 t7 _% j( M4 P  要知道怎样修法,《无量寿经》跟我们讲得很清楚,「假使供养恒沙圣」,圣是圣人、诸佛菩萨,供养多少?恒河沙数那么多,佛告诉我们,「不如坚勇求正觉」。求正觉,那是依教修行供养。前面是财供养,供养恒沙圣,都不如依教修行供养。所以修最胜福田,不要钱。有些人说:我家里很穷,没有钱!我看到经上讲要修最胜福田,我看了只有羡慕,自己没法子修,殊不知最胜福田不要花钱的,人人可以修的。有钱的人可能就有障碍,他修不到这福田,他只能修一点小福,去供养恒沙圣去了。/ c5 ]0 Y& R  a* h1 ^
  【拔诸欲刺以安群生。】% k) F8 M$ p1 t2 |
  这句是讲持戒的功德,无畏布施。「欲」是欲望,是烦恼的根本,一定要觉悟,要把它连根拔除。我们中国古圣先贤也知道,所谓「无欲则刚」、「有容乃大」,这些都是佛法没到中国来之前,中国人所说的。「欲」这个字就是生死轮回的根本,如果我们不希望来生再搞生死轮回,这的确是要把它拔除;你不拔除,决定不能超越轮回,佛法修得再好,来生还是要轮回,把你所修学的变成人天福报,这就是古人讲的,这是毒药。我们学佛,佛法是醍糊,碗里还有一点点毒药,醍糊装进去之后统统变成毒药了。这就说明,我们有贪瞋痴慢、有欲,还有一点点存在,所修积的无量功德都变成人天有漏福报,它变质了,这个非常可惜。所以修行次第,四弘誓愿摆得很清楚,一定是先断烦恼后学法门,那个法门所修学的是真实智慧。烦恼没有断干净,所修学无量无边的法门到最后都变成人天福报,这不是真智慧。0 N) k& T; \! |9 [
  【功德殊胜莫不尊重。】
6 Y: i) t9 @" N  这是赞叹这些菩萨们,功德殊胜像前面二十三种比喻所说的。这些菩萨在极乐世界、在他方世界,上至诸佛,下至一切众生,对於这些菩萨没有不尊重的。像在我们这个世间,文殊、普贤、观音、势至没有人不尊重的。! X* M; X' I" p0 o
  【恭敬供养无量诸佛,常为诸佛所共赞叹。】" Z# [, ?2 c3 c7 _. n4 k
  菩萨天天自修,天天教化众生,帮助诸佛接引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他们的心行就是一切诸佛的本愿,所以佛哪有不赞叹的。接引一切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本愿,是释迦牟尼佛的本愿,也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如来的本愿。其他一切法门不是诸佛的本愿,因为诸佛的本愿是希望你这一生就成佛,结果你没成佛,成了菩萨、成了阿罗汉,好,是不错,也很好,不是他的本愿。本愿是教你成佛,九界众生唯有念佛往生才是一生成佛,所以这是如来的本愿。我们修学这个法门,拿这个法门来劝别人修学,这都是符合如来的本愿,这个人必定为一切诸佛所共赞叹的,我们在此地得到证明、得到印证。你学别的法门,劝别人修学,得不到诸佛赞叹。
+ K1 S; X9 Q* C* z# {  【究竟菩萨诸波罗蜜。】
* _7 J, e  `0 f1 `# ~3 P7 b  这一句是说明诸佛赞叹之所以。佛为什么赞叹?因为你所修的、你所传的、你所教给别人的,是究竟菩萨的诸波罗蜜。这一句确确实实指的是什么?给诸位说,确实所指的就是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这六字洪名就是「究竟菩萨诸波罗蜜」。「波罗蜜」是梵语,翻成中文是「到彼岸」,这是从文字表面上翻译,它真正的意思就是「究竟圆满」。菩萨行的究竟圆满,究竟圆满就是无上菩提,也就是这一句阿弥陀佛六字洪名。
% U4 _8 p  Q2 W) c+ ^' D! x  x  【修空无相无愿三昧,及不生不灭诸三昧门。】
8 s5 E& a3 w9 @$ \6 [' \  这是继续再赞叹菩萨的真实功德。前面这一句是总说,下面是别说。「空」是讲的真如本性,性是空寂的,本性就是真心,真心是空寂。「无相」,无相是不著相,相是有的,相是假有,相是相续有,相不是真有,所以对於一切相不执著。「空」就是心地清净,本来无一物,世出世间一切法相都不执著。「无愿」是没有妄想,没有取著,这叫无愿。这些菩萨所住的,心地清净,不著相,无妄想执著,这叫无愿。「三昧」是正受,他们是正常的享受,这是我们要学习的。9 S' B/ q* Z0 m
  我们今天修行,说实在话,障碍太多,业障深重!「空、无相、无愿」这五个字是消除一切业障的灵丹,在佛门里称为「大三空三昧」就是这一句。我们今天与这五个字恰恰相反,第一个:我们心里头有,空不了;不但有,有的太多了,无量无边,数都数不清,就是有无数的牵挂。这有,这不空!对外面著相,一切万象当中有喜欢的、有讨厌的,执著!与这个违背了,有愿有求。与这五个字完全相违背,这就苦了。
4 y$ X; T1 X7 p8 O  诸佛菩萨跟我们恰恰相反,人家心地清净没有牵挂,世出世间一切法相统统不执著,他也没有愿,他也没有求,度众生不是讲有求度众生、想度众生,错了。怎么会度众生呢?感应道交!譬如我们身上这地方有痛痒,手赶紧去摸摸它。是不是这个手常常念著「我要去帮助它」?没有念!只有它有一点痛痒的时候才去摸摸。众生有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20: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佛自然就有应。佛有没有愿?没有。佛有没有想?没有。唯独无愿无求才能感应道交,一个众生也没漏掉。我们双手对身体任何一个部分没有想、没有愿、没有求,哪有痛它就去搔一搔,去帮助它一下,就跟这个一样的道理。我们今天是大错特错,念著我们要普度众生!毛病都生在这个地方。你说「我无愿无求」,别人一定说「你这个人真消极,一点慈悲心都没有」。实在讲,完全不解如来所说义,没体会到。这的确要很冷静的去想想,细心去体会。) [7 E4 C9 o- g9 ?) t
  为什么经上常讲「空、无相、无愿」大三空三昧法门?实在讲,要想契入实相,证得理一心不乱,明心见性,都要具备这三个条件。净土宗三个条件比这个要低很多,净土宗三个条件是「信、愿、行」,保证你往生,这三个条件是保证你得理一心不乱,保证你明心见性,所以这个难!难,要知道它的功德利益,要发心认真去修学。能够不牵挂的,就应当要放下。还有不能不牵挂的,诸位同修看倓虚法师的《影尘回忆录》,好好的去体会。倓虚法师那时通过这一关也相当不容易,也很多年,最后他想:儿女、妻子、家庭,万一我死了,他们还不是要活!想到死之后,出家的决心才下下去。本来出家有牵挂,想到:就当我死了。他出家以后,他的太太、儿子都出家了,而且都有成就。这是近代高僧里面非常难得的一位法师。你要是想到死,还有什么放不下?放不下也得放下,放不下也不能带走。如果再深入去观察,放不下,有来生的「生、老死」,还要搞这一套。果然一切都放下了,十二因缘的「有」就没有了。十二因缘里头能够下手断掉的是「爱、取、有」,能在「有」这里断掉,十二因缘断了,六道轮回超越了,这是真正的功夫。( r) v8 x; @. h6 f' a0 s: O# f
  菩萨跟我们凡夫不同,有的时候菩萨示现跟我们凡夫一样,和光同尘,我们看不出来。真正不一样是我们有牵挂,他没有牵挂。换句话说,我们有情,菩萨无情,他的情变成智慧,他是理智,我们凡夫动感情。凡夫是把理智转变成感情,理智迷了就叫做感情,感情觉悟了就是智慧。佛在大经上常讲「烦恼即菩提」,它是一不是二,就是迷悟!悟了,烦恼的感情就变成菩提;迷了,菩提就变成烦恼、变成感情,就是一念的觉迷。一念觉,超越六道轮回;一念迷,恐怕是要多生多劫堕落三途,这个利害得失太大了。3 O& P/ e% ?8 G( e7 U+ x8 W
  这五个字,我们要牢牢记在心里。佛法,学佛的人在这世间,一切随缘不攀缘,千万要记住,出家在家统统一样,因为我们目标都是一致的,求生西方极乐世界。心不清净,著相,有愿有求,都障碍你往生,障碍你清净心。换句话说,念佛功夫为什么不能成片?为什么不能得一心?你去找那个原因,原因不外乎「空无相无愿」,你就晓得这五个字的重要性,所以要尽一切可能去做。
' W/ h2 C6 Y0 S! C- G+ R  能这样认真去修学,下面得的是果报,「及不生不灭诸三昧门」,不生不灭的受用是从空无愿无相而来的。不生不灭在此地,我具体的报告同修们,这是指念头,一个妄念都不生,不生就没有灭了。经论上告诉我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你这个心也不生,法也不灭,万相如如,这是什么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实在讲就在现前!无有一法不真实,凡所有相皆是实相,这就叫「不生不灭诸三昧门」,这是得大自在,《心经》里面讲「观自在菩萨」,这个就像观自在菩萨,没有两样!
: b5 l8 m. i+ n# |' N* S  【远离声闻缘觉之地。】7 q: P! ?7 S# w1 y% y
  声闻、缘觉是二乘,二乘叫自了汉,还有很严重的病态在,所以他不度众生。虽然性空他体会到一些,他还著相、还有取著,所以声闻缘觉见思烦恼断了,尘沙、无明没破。三德里面,就是法身、般若、解脱,他只得少分的解脱,没有般若,也没有证得法身,不能跟菩萨相比。这些菩萨远远的超越声闻缘觉,不是声闻缘觉能够跟他相比的。末后这一段是总结,佛叫著阿难,告诉他说:/ d) M# I: x7 p) Y( v5 V
  【阿难,彼诸菩萨,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1 Y. t5 z2 M+ M4 W$ _4 j  「如是」指前面所说的,「彼」是西方极乐世界,这一句也非常重要,决定不能轻易把它看过去,为什么?有我们自己一分在里头。前面说的菩萨有这么多的功德,你想不想具足?你如果想具足,念佛求生西方,你统统具足。很想具足,又不肯念佛往生西方,想也是空想、也是妄想,与你自己没有分。
4 ]+ O+ k3 ^) Y( s% @, H* l! w  「彼诸菩萨」,西方极乐世界的。我们要是真正发心,一心一意向往西方,虽然我们现在还没去,这些功德隐隐约约的我们也具足。虽然好像没看到这个功德,这种功德的气分我们已经很浓厚,还没有见到火,暖气已接触到,真的是如此。信愿不强烈,没有这个气分,没有这个感触。如果坚信切愿,你这个经文一念会有这个感触,好像每一条自己都很接近,逐渐就入了这个境界。佛所说的不过是略说几种而已,实在讲,每一种细说都是无量无边。. C( ^# _2 ^; I1 [' m1 d- @
  【我但为汝举要言之。】
) u% B% j9 \# ~: u  释迦牟尼佛说,前面所讲的不过举几条重要的略说而已。
. s3 h: D$ E* `4 j0 O; h) i  【若广说者虽历一劫不能穷尽。】+ v0 }/ ~! R3 l/ y, ?8 t
  「广说」就是详细的说,如果要把西方世界的菩萨他们所具足的功德详细说,说一劫也说不完。这些话,对佛法不了解的人看了不以为然,认为释迦牟尼佛很会吹牛。我在初学佛的时候,认识一个台湾大学的教授,他看过一些佛经,他说:这世界上最会吹牛、最会说大话的就释迦牟尼佛,他说的那些话连我们平常想都想不到。这是学者看佛经,他的确不解如来所说义。《金刚经》在中国这样盛行,他说他看过。我说:你看得怎么样?「像两桶水倒来倒去,没什么意思」。学者就是学者,隔行如隔山!他认为《金刚经》文字重复太多,其实《金刚经》自始至终没有一句重复的,这他看不出来。诸位看看江味农居士的《金刚经讲义》,你就晓得了,每一个字,前后虽然字相同,句子相同,当中有一个字不一样,意思完全不一样,真是如《华严经》上所说的「佛法无人说,虽智莫能解」。世间再聪明、再有智慧的人,要是没有人跟他讲经,他也是不懂的,凭自己去看,看不懂的。
4 P% q% {' t$ Q" O1 H  佛法要什么人说?有修有证。假如诸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你就晓得,我们要是凭著经论注解去研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2-8 20:36:35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结果就跟那个教授一样,把意思都错解了。所以佛法,那个说的人要空、无相、无愿,最低限度烦恼轻、智慧长,所以他第一个要断烦恼,要破我、我所,然后知见才正,接触佛法,你了解的是正知正见,是如来真实义。我们今天有「我」、有「我所」,有贪瞋痴慢、邪知邪见,我们听的、读的、研究的都不是如来真实义,这是自己一定要知道,要觉悟。不要把自己胡思乱想认为是如来真实义,那叫谤佛谤法,这个过失大了!' ?* @( q8 w. |, A2 |/ c) Y
  讲到这一段经文,因为大师引用二十三喻,我们把龙舒居士会集的《无量寿经》这一章,在此地给诸位做了介绍,这个因缘也非常的希有,要不然我们不会去讲龙舒的会本。我们在这一章也得到很多的启示,今天就讲到此地。) S: `# B- L1 ^; q1 T
- n) h: |2 C: u! I; m8 B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11-24 01:58 , Processed in 0.101640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