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7086|回复: 31

李炳南净土法门疑难问题解答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10-6 20:51: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 r: x) a4 v2 X  Q: z* F6 \# | ' t/ g- Z$ S5 h( b1 c0 O0 t/ n
李炳南原著% }# n6 s! |2 u% l0 ~
曾琦云编译
' V" ^9 P% L, A/ Q) Z8 D8 K4 @- `* l. Z; `
8 [% M" S: {7 r+ t* D4 M
编者按:李炳南是当代有修有证的净宗大德,他培育出来的高僧净公上人正在世界各地弘扬净土法门。为了续佛慧命,使无数修学净土法门的众生不走入歧途,后学曾琦云现将李老居士巨著《佛学问答》有关净土部分编译成普通话,贡献给大家。编译时已将一些重覆问题作了适当删减,并结合现时代的情况,在问答中适当添加了一些新的内容。凡是加入的内容都在下面划线标出。若有疑问,敬请来信。
; u* t4 ?) f2 n ; c' l6 A" |  {0 x% N0 d
1.西方极乐世界从什么地方去?
) |+ L6 c/ I% K, G+ R 8 m; m" I$ S/ }& s/ {9 c+ E
从心上去。这个问题必须仔细听经或者熟读经注,才能了解明白。因为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极乐世界,自然也不例外。但是,要弄懂‘唯心’二字,却不是一时三刻的事,恐怕误解,反而出偏。因此,在未弄懂以前,只要坚信佛语不虚,发愿往生,临终一定得阿弥陀佛接引,从此走出六道轮回,永出生死苦海。正好像医生开药方,如果你先要弄懂药方的道理,那么抓药就耽误时间了,怎么能够治好病呢?9 n9 @2 S/ {/ T  o* U# \
+ W* v- H$ u( @8 ~/ y6 u) @. F1 B% v
2.‘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t) T" g- g, {! D: s
# P6 q; X+ ^  `3 v/ J  j% w  ?3 ~9 M
‘南无’就是皈依、敬礼的意思,‘阿弥陀佛’是一尊佛的名字,它的意思是‘无量光’、‘无量寿’等等意思,等等是指阿弥陀佛的智慧、慈悲、神通无量无边,语言无法说清。这个问题还必须看《阿弥陀经》才知道根源,如果没有读经的能力,就可以先看看《初机净业指南》、《歧路指归》(《觉海慈航》)、《学佛浅说》等小册子。要多看几遍,弄清道理。如果不能了解,就会走向迷信,很容易退心。1 O$ s* \" {, S4 ^2 a) l

# x& L3 j7 F  ^  `3.修净土的人走哪条路才是捷径?1 L+ F: @: D$ S: A2 Y' \- Z
2 s  ~1 u( S0 S. _: v
有四种方法,其中以持名为捷径。念佛四种方法即是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持名念佛。实相念佛,就是念自性本有之佛,即自性天真佛,它要用般若智慧之光,去照见一切客观存在的现象,它的本性都是空的,天台止观,禅宗参究向上,都是用这种方法。观想念佛即是依《观无量寿佛经》作十六种观想,经中有详细说明,读者细研,自然明白。观想念佛,即观佛形像,心常系念。持名念佛即只念阿弥陀佛名号。实相念佛,着重自力,依靠自己的力量,不向外求,亲证本有之佛,但凡夫被无量劫来业障所遮蔽,怎么能一时顿悟,亲见本有之佛呢?故实相念佛一法,一般人不可运用。观想念佛要作十六种观想,并且不能间断,也非人人都能修学的。观像念佛,必须依靠佛像,像去还无,因成间断。只有持名念佛,下手最易,成功最快,只要念念相继,一心不乱,实相妙理,即在其中了,不劳观想,不劳观像,如子忆母,一定能够依靠佛的加持力量,往生西方,一旦往生,即出轮回,成佛也就不远了。
9 \1 e4 X5 l( f: S; u; l% U" g
# `. Y' O. j$ u$ d8 E4.《阿弥陀经》说:‘若有信者,应当发愿,生彼国土。’发愿应该采取哪些方式?  `2 `0 H# l3 y5 O* ]* v. i/ Z

" s2 ^% y$ ~8 k( Y' D" v1 A早晚功课做完以后,念诵回向文,就是发愿。但这种发愿还停留在口头上,如果念佛的时候,放下万缘,一心一意求生净土,这才是真发愿,因为它出自内心。此外,还有在特殊的仪式中,用口头的形式或者书面的形式发愿。
! z5 j" E' E# G' A * m7 W* Q- z6 C5 T; S+ p+ u
5.不吃长斋,可不可以在家中敬奉西方三圣像?
$ o$ ?' r9 o! l/ L' v + }* v4 ~* H1 O. {; v
可以敬奉圣像,但在吃荤腥的时候,或者做其他杂事的时候,应该遮住佛像,以免不洁。( V9 h$ [6 l  S" p
% t6 e2 r. c8 U' i
6.世俗习气不能断尽,可以信佛念佛吗?
2 ^+ ]5 V1 O: D1 }5 P* I' \ 6 c" s/ M) q4 S0 @
正是为了断除习气,才要念佛,因为习气难以断尽,所以就应该加紧念佛。圣凡之间的区别正在一念之间,一念正,即是圣,一念邪,即是凡。+ E* W; `; d" h7 c. d

$ c' ~7 |& B' a  S. i- `5 [7.有人说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同为一体,是不是?" e* z& J& ^6 K5 G
  J& F% }' H6 y1 d
法身可以这样说,报身和化身就不能这样说。诸佛法身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与宇宙已经融为一体,‘宇宙’的‘宇’字,即是指空间,‘宙’即是指时间,时间和空间是无量无边的,所以诸佛的法身也都是无量无边的。既然都是无量无边的,诸佛的法身就是相同的。报身即是指自受用身,所谓自受用身即是诸佛如来经过三大阿僧祗劫的修行,已经积聚了无量福慧资粮和无量真实功德,得到了圆净常遍色身,此身清净湛然,相续不断,尽未来际,永远受用广大法乐。化身即是诸佛的变化应身,分为殊胜应身和劣等应身,殊胜应身即是他受用身,指诸佛发大愿而成就净土,佛居纯净土,为十地以上菩萨现大神通,转正法轮,决众疑网,令大家受用大乘法乐。劣等应身指诸佛居秽土随类变化,为未登地菩萨,及所有众生,方便说法,使一切众生尽得解脱。
: Z  P$ k$ ?7 Y/ S2 p: M; C- t
7 r7 M5 [. L/ x8 I8.没有吃素的人,念佛能不能往生西方?" ]) [8 M/ w  @; y2 R# X

3 U! U: g. O1 e8 L虽然不能吃素,但也要戒杀,方便吃五种净肉,如此就不会妨碍往生。什么叫做五种净肉呢?第一,动物被杀情形没有亲眼看见的;第二,动物被杀时的惨叫没有亲耳听到的;第三,不是为我而杀的;第四,命尽自然死亡的;第五,动物吃剩的。
% J/ Z8 x8 K9 z4 A  x6 C
; V3 g1 ]. |" J* V9 }& a9 t9.我有一位邻居,信佛很久,她对我说,女人每月定期污秽的那段时间,不能念佛,是不是?
+ k: A) Q* @1 g2 C( I
. Q) n1 x6 I- Q2 \# u这是女人的生理问题,并不是有意不洁,念佛贵在净念相继,不能中断,只管放心念去,没有妨碍。
0 G1 e+ h; M, F
+ i4 I/ N8 K2 d10.做功课念佛的时候,常常妄念纷飞,心中不能清静,请教有什么好的念法没有?# k. L  |9 w" n: y
- N2 U, D4 A- L; L$ [0 x) N
念从心起,声从口出,音从耳入,心念口诵耳听,都要字字清楚,不能滑过,久而久之,自然能够做到一心不乱。( u/ X+ x! I( H
+ H  Z  J% e1 g% g) N+ c. ]
11.念佛十念法可以往生,为什么《阿弥陀经》中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7 H3 b8 _6 I
2 l4 V4 C# E  u5 i: w2 f. M. r
所谓十念法,并不是说只念一次,每天都必须坚持,积年累月,自然就不少善根了。但这个办法也是专为那些事务很忙的人设立的,如果能够抽出更多的时间来念,那就更好了。
7 T6 M* z, [: m* F( T! P8 m
3 c8 b2 y6 Z+ Q12.女人生产一个月的时间,可以念佛吗?+ }# Y$ G- p1 O/ z7 t
/ M6 v" t- \; \
念佛注重净念相继,生产是生理问题,并不妨碍念佛,从来就没有产妇不许念佛的说法。采用心念的办法比较好,如果做不到,口念也无妨。
0 J/ e( B" ~- Z& ]4 M2 _
# y2 w& ]) q0 }13.每天念佛,依然妄想很多,应采取什么办法?9 @3 R  k0 d2 ]% N8 H+ f! p5 [
% s4 b# z: E! ]
这是工夫不深的缘故,时间久了就渐渐能够约束自己的心了,现在不要勉强,恐怕方法不妥当,越除越多。念佛的时候,六字洪名从心里生起要清清楚楚,从口里出来要清清楚楚,从耳里听到要清清楚楚。这样念下去,妄念就自然一天天减少了。
* u4 x7 M+ a9 N
0 C- a0 ?8 j1 V14.《观经》上品上生那一段,所说的修行六念,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0:52:12 | 显示全部楼层
是指哪六念?是不是昼夜六时念佛?% z( N- h2 w# w+ w: x

; H8 p% A( v5 [& \是指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这六念。
! k7 ~* R& e' K: G5 E9 A  y1 m2 w
, G# G: e' H+ F  t. {% x, G15.我念佛从来没有悬挂佛像,也没有烧香点灯,或者举行其他仪式,这是不是对佛不恭敬?
, b8 e- T8 I7 j# H3 f
0 i3 k7 P+ A7 n, M家里方便,想要悬挂佛像,我们这里可以赠送。如果不太方便,只要面向西方,心里观想,至诚恳切,就有无量功德。至于礼拜的仪式,只要环境许可,还是实行为好。低头一拜,罪灭恒沙啊!2 W/ M( P: X" V  t

5 L8 }& S6 W  M/ c+ Q( m* S16.有某寺主向我呵斥,说念佛是着相,不知道怎样回答。
( j, g& i* ~9 r' X
! ?! @9 E7 v# _您可以指着他的衣服说:‘寺主这样难道不也是着相吗?’等他答复后,您就可以依他的答语说:‘我也是这样啊。’
& N9 A  _/ J9 G3 [% g5 a* _
+ }3 c- R& Z1 n. l6 T* E! B$ d17.我听到很多人说,夫妻卧室污秽,不能念佛,可是有时在睡梦中念佛,不知道有罪没有?我看到一本劝文说,行、坐、立、卧、闲、忙都要能够念佛,这个说法对有妻和没有妻是否有区别?
! L' [# P& _4 a
* d0 N' b* U: T+ c) T4 K1 y卧房和一些不干净的地方,不出口念佛,心中默念,没有关系。梦中念佛,是念佛功深的表现,这是好境界,哪里还有罪过!在家居士多数都有妻室,夫妻同修,互相鼓励,怎么不行呢!9 T; P) e) E- ~( a
1 `1 T; p9 u# J/ m1 S2 h
18.念佛念到法喜充满,是不是得到了佛菩萨的感应?或者说是佛光所照、佛力加被吗?
0 p' e/ a* O& h: Y5 B8 h8 m9 ^  } 9 S: y1 X) v, i! s. F
法喜是闻法修法时,心中所产生的一种欣慰现象,不一定要等到佛菩萨现像,才能出现。. u( F( D  q; t2 S

5 s& e4 m$ x% U; J  b7 C. t19.西方极乐世界常常出现在眼前,是不是因为法喜充满才出现的呢?, P3 q( D4 R- U" t/ q$ r
$ n+ A' D) ^) C/ N0 j. B, K& o! O8 q
只是法喜充满,极乐不一定会现前。如果极乐现前,法喜就更进一层。7 o/ n  |8 z6 X9 n# h1 y- G
  w2 i) r/ z/ X% o
20.心里念佛,心即是佛,心不念佛,心不是佛。那么念佛的心都是佛吗?有这样容易的事吗?
" g& ~8 t; h# G( m 3 _' {1 |' T/ }+ O% m
成佛不难,只在觉心。心是什么?不可言说。心在哪里?无处寻觅。一定要寻根究底,就是您当前的一念,空旷灵活,无有边际。如果是念佛生起的心,这个心就是佛心;念其他的心,当然就不是佛心。从这个地方入手,狠下功夫,修行就会渐渐得力。做到了念而无念,无念而念,即是念佛三昧境界。- q% F: o: h+ K
( y) t' a1 b" O! F& f# ^
21.常常听人说参禅能够忽然开悟,修净宗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开悟?4 ~5 ~! Q  S2 \8 X1 b9 C
0 _, x  E9 t$ m  I1 J/ R
净土法门注重念佛一心不乱,不注重开悟,只求往生,不求急于断惑,但是果然能够持之以恒保持念佛一心不乱的境界,自然有一天就会大彻大悟。3 B3 R: V, H3 K5 p4 J4 ]3 K
! `4 g5 Q3 J$ N/ t% B' ~2 [
22.‘礼拜’团体生活不很方便,念佛不能合掌高声,只能默念,有时候取出身上带的小佛像,合掌点头,是否和大礼拜的功德相同?/ J: @3 y3 g1 C8 n  j

! ~4 U) o: q8 X4 I/ R9 t; ^* e' g, R佛法注重心诚,在团体生活中,不很自由,可以方便。默念更能收心,心诚点头,同样有功德。念佛即是念心,不在于形式,只要净念相继,即是供养诸佛,即是报佛恩。9 P& W- K& y3 m  D

1 j* f& a/ q/ Z23.近来听说一件事,有一个佛教徒,修行多年,忽然被欲尘熏染,他到临终是否有障碍?) s+ J1 ~0 {2 L  b/ [4 g9 P

6 p& l! w. U0 |5 A# K9 Z由净入染,就谈不上往生了。念佛只能前进,正是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如果由净入染,则前功尽弃。一切功夫要看临终最后一念,既然由净入染,必在六道。所谓临终十念即能往生,功夫都在平时积累。大恶人临终十念即能往生,是前世善因萌发所致,不能有这样侥幸的心。# V. M  ?4 Y6 l! d- R* A
5 V' l6 R; X8 }* ]9 |3 e
24.念佛方法有多种,可不可以两种兼行,例如持名和观想并行?# a  Z+ g- Z( j9 i% t$ P4 {

. _8 y: B) R1 F) L. a3 B/ z- W观想和持名并行,古人有很多先例。但自从莲池大师以后,就只采用一种方法了。因为这样容易做到一心不乱。5 ?" F! W3 }( @8 C! B8 G' K' S" L
$ A! B' j; ~6 D. G
25.印光大师文钞中劝人念佛,要兼念观音菩萨,以祈祷消灾免难,难道念佛不能消灾免难吗?1 c- i5 J: N% z4 I

8 V3 Y9 o, B- g# O$ {) F一句阿弥陀佛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哪里有不能消灾免难的道理。但念佛就要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大愿,如果存有其他想法,心念就不能专一。印光大师的话本来是针对那些了脱生死心情不够迫切的人来说的,如果果然念到不为外界所干扰,八风吹不动,还用担心有什么灾难吗?
1 W" I/ l4 r* E' N, p% t7 d $ W5 q. h+ ^' R4 b3 f
26.周利槃陀伽,根性下愚,为什么释迦牟尼世尊不教他念阿弥陀佛,而教他念扫帚呢?
& [8 F. k0 d/ {
4 ~- [/ \" q4 Q$ O, _  e释迦牟尼佛教化众生,没有一定的模式,一眼看见扫帚就信手拈来,其中却有不可思议的深刻含义。周利槃陀伽念扫帚两个字,都记前忘后,何况念南无阿弥陀佛六字洪名呢?虽然是念扫帚,因为周利槃陀伽勇猛精进,一心念诵,妄念不起,暗合道妙,即是三昧境界,正是一把无相扫帚,扫去心中凡尘。: t3 H/ Q9 B# F3 p9 @% G

7 Z; Q7 p/ G( ]$ V% Z$ ]$ h9 l27.道高一尺,魔高一丈,魔力这样强大,平时除念佛以外,还有什么好办法来预防魔病吗?
3 s& `/ A7 W% y, o
+ j  G- u+ C1 o+ h* D0 I定力和戒德,足以击退魔障。戒、定、慧叫做三无漏学,因戒生定,因定开慧。% p. q8 ~. v3 H9 }8 v) k7 f/ }0 q

6 h6 w. c8 ?3 S6 Q" @+ S. Y" Q7 d$ i28.平时不信佛,也不敬佛,临终遇到善知识助念,这个人不知道念佛的道理,他能够往生吗?$ B* f# \( O/ F
0 x9 h$ b2 d4 ]- V: l# F4 D4 c+ R
立即发出信心,随教随念,就能往生,否则没有多大利益。& X: W! r& W2 q5 k3 |, R

- L: ?3 k  k& y* S* \( ], b29.念往生咒和念阿弥陀佛的意义有什么区别?' g- K$ O- _* B& x3 P/ Z" r: e
+ {, b; G( n  k$ z
往生咒和阿弥陀佛的功用没有什么差别,只不过繁简难易程度不同罢了。
. }& W) U/ e' S8 [5 w2 o( ]
& L4 K4 ^# }- j! w30.如果在卧室或者在厕所里,不管是出声念佛,还是心中默念,是不是不恭敬?
! \0 _+ F% ]% \3 k! n, s ) a% T4 V7 {1 ^# M0 K5 I
卧室可以出声念佛,但是躺下以后,只宜默念,不能再出声念。在厕所里,也只适宜默念,不宜出声。这里不存在不恭敬的问题,因为大小便是不可避免的,而卧室又是经常生活的地方,念佛要念念相继,怎么能够停下呢?在不洁净的地方,就可以采用默念的办法。5 Q8 H' v" r5 S' J
4 R5 f! ~3 A# W8 O0 q
31.听说某居士专念阿弥陀佛,不念其他,连观音菩萨也不念,这样的修法是否可行?
& M" |6 r+ `' [& O+ U ( T$ l: [& I- d% C- R; L
单刀直入,未尝不可。
8 l) G4 b9 H, o. R$ f' G
5 l7 c" w" S5 B4 \3 H32.阿弥陀佛的接引像,是坐着,还是站立?6 b& G2 m5 Q1 U- ~0 Z. O% a) U/ r; C3 c

" v+ q$ J0 x/ M4 V& L6 z接引像是站立的样子,象征急引终生远离娑婆世界,哪里还能坐等呢?
$ @: O5 l# Q( x% Y' L- w + c) Z) L9 H; Q  L
33.念佛希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贪心?
+ }3 f# Z' \1 {* x
' f. j! j1 N* r* y哪里能说是贪心呢?求生西方,是为了得道后再回娑婆世界,普度众生。但是,如果认为往生西方,是为了享受富贵,则与弥陀本愿相违,即是贪心,如此便难往生。/ E4 c6 m9 K; c' m, K8 O4 s
( Q; [% }$ P  c9 n) a
33.经上说,自心是佛,那么我一心念自己的名字,是否可以成就?+ L0 j$ k- c8 ^7 d) Q- Z8 G
& m. x* q+ _1 D9 ~
念心当然可以成就,但名字与心不同,念它恐怕会增加我见。果然不起分别心,例如采用数息或参话头的办法,未尚不可。但这些办法是靠自己的力量了脱生死,与净宗念阿弥陀佛的圣号,两种力量相互感通,完全不同。上面不是说周利槃陀伽念扫帚都得到了解脱吗?但周利槃陀伽遇正法时代,即是殊胜因缘,勇猛精进更非一般人可以比拟,他的办法岂非人人可以仿效,末法时代的人更是望尘莫及,所以真修行人,还是老实念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0:53:06 | 显示全部楼层
莫换题目为好。
7 t, o3 ]! `- I; Q, U8 z$ j 5 E+ v( D. ]0 O! c* u
34.家庭事情多,念佛的正课时间少,散念或默念的时间多,能够成就吗?
# q) m+ G# L8 o 4 k  P( O  r% _3 F2 i9 ]
果然心中经常默念,持之以恒,就容易进入念佛三昧境界,哪里有不能成就的道理?2 b  F3 S; ~& ]" S5 v0 U2 k7 A% E

/ s8 F, A% p5 N- a7 e" i35.正课念佛回向以后,再念大悲咒和其他的经典,不知是否妨碍正课?
( H. r9 j; ~2 E$ w3 p. F
& X2 D# A& V0 ^/ ~7 q回向以后,再有念诵,那出属于另外的愿望,只要不违背净宗的旨意,一切功德都回向西方,就没有妨碍。9 U3 L2 ~1 A6 m" r8 X- m( y' E

; r! |$ `& N* |$ h36.看小说,看电影,唱戏,听戏,都能达到忘我境界,一心不乱,请问这种一心不乱和念佛的一心不乱有什么分别?! e' n4 j+ b/ {9 }
9 x2 Z0 H( t6 k3 Y
近来的小说、电影、戏剧品味一天天低劣,不外乎诲淫诲盗,悲欢离合,观众一看,便生喜怒哀乐,如醉如痴,如此心动神移,那正是堕落的表现,怎么能说一心不乱呢?这种污染的心和念佛的一心不乱,怎么能够相提并论呢?净宗一心不乱是净念相继,离开世俗的污染,放下万缘,八风不动,心如止水。但是,所谓心如止水,并不说心如石头,是非不分。真正的艺术是对真善美的歌颂,是对假恶丑的鞭挞,能够净化人的心灵。所以我们并不反对去欣赏真正的艺术(欣赏的同时,也是念佛的过程)。佛教本身也常常用艺术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唐朝的佛教变文,即开辟了通俗小说的先河。敦煌石窟等雕塑,更是艺术的瑰宝。佛教梵乐,是陶冶情操的重要手段。
3 C7 n% j7 f" N9 c
* t  n- w4 q: j- K- c37.承蒙指示,念佛不必观想,但我念佛时,思想不能集中,有什么好办法对治吗?: U1 p+ N' o! D
; Q; t4 G2 y3 a' d
佛号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再印于心,要使它清清楚楚,一字不走,周而复始,这样就能做到思想集中。如果仍然不能集中,就可以采用计数的办法。一气念三句,再一气念三句,最后念四句,一共十句。这种计数方法,最容易集中思想。例如银行职员点钞票,速度就如秋风扫落叶,但数目却清清楚楚,不会混乱。
; j" x# U: B% V$ m- \  d $ G9 b9 [  V6 I6 w4 O
38.念佛不吃素,临终能够往生吗?+ Q' ~, ?) j6 U$ _5 A( o4 \0 c

# K3 n1 ^0 j9 h+ J有助念者就可以往生,但还是练习吃素好,‘不结冤孽债,临终无障碍。’如果没有条件吃素,就可以方便吃五净肉。
# G# q2 u; B% l& y6 ]; v 7 c* N7 ]2 I  K' C. h
39.念佛念到临终重病,非常痛苦,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
+ W+ @* y3 e9 @ 3 u1 H% }7 Z( c) R, U8 u
临终的时候,是关键的时候,不能念佛,心即颠倒,怎么还能往生呢?在这个时候,可以请同道来助念,这样就能稳当。
6 s" J# X6 I- `, r4 L+ S7 W& b+ R 0 m7 R  w$ v+ i, `4 D( g6 g) y3 u
40.平素按时念佛,并不间断,如果突然遇到灾难,例如被汽车撞死,不能念佛,能够往生吗?) ~" A7 L0 _$ c" _0 L; Z) K6 ?2 `

1 H; \/ @5 b0 O念佛到一定境界的人,不会出现这样的奇祸。为了防止万一,平素应当练习第一念先念佛。什么叫做第一念先念佛呢?用心工作完成时初换的念头,睡醒时初起的念头,应当念佛。如果形成了习惯,那么即使突然被汽车撞死,神识受惊而昏迷,但中阴身出现以后,惊定念起,这时依靠平时念佛的习惯,第一念先念佛,中阴身就能往生。9 a9 o0 q4 S; L
' z* p, o8 I  ]$ H+ i$ K7 o0 ]
41.念佛没有断五戒,没有断淫欲,能够往生吗?2 e( G& ~- u2 }' h

1 I" u7 F) Z6 p& U$ C7 z  {虽然没有受五戒,但是能够自动戒杀、戒邪淫,信愿具足,也能往生。因为净宗带业往生。不过,仍旧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约束自己,这样就更有把握了。
( y6 i2 x4 w4 Y' T! r4 U
# ^1 m- s# T( A* ^+ f+ ?" |: u# K+ D42.贪嗔痴三毒,只能戒贪痴,唯有脾气难改,不能忍辱,能够往生吗?
4 ^3 B& L: A! M. F; m% L* b $ h6 p% G" A3 `4 F3 s- ~
是否能够往生,前面已经说了很多理由了。只有时时练习忍耐,临终才不会遇到恶缘。嗔心不改,有时就会出大问题。例如王某一生修行,临终的时候,旁边的人用拂赶蝇子,误打到他的面上,就生嗔心,因此堕落为蛇身,应该引为借鉴。8 r( v" h+ J3 R
( ?- M6 u. @- T8 X% J( e) d
43.自己念佛,但家里人有另外的人生观、世界观,每逢念佛听经时,就受到阻碍,如此下去,临终能够往生吗?. d8 `0 v: a2 M- I4 j; \+ @4 h9 ^. o
/ h# M" C7 C, v
家里人阻碍,那是前世的业缘所致。应该平心静气,慢慢引导,不可发脾气。只要一心祈祷佛菩萨加持,总有一天会转化。佛陀为了度一个众生,多劫受苦,我们要学习。真正做到持之以恒,还用担心不能将逆缘转化为助缘吗?
, c8 X( i4 G7 O8 e+ e 7 P* T4 ?6 T( Y9 u2 ]9 T
44.佛到临终时,出现瑞相,当然可以证明已经往生,但是毫无证明,是否也往生了?
  U' o5 Q6 R. O6 G9 D& S ! J5 R9 r7 ^9 g- m* Q* r
瑞相证明,分为别人看见和自己看见两种。由别人观察,没有一点瑞相,往生恐怕就靠不住。如果由自己观察,就不必见佛闻香闻乐等等。因为六根当中,意根作用最大,只要心中有佛,就是正念分明,决定往生。真念佛人不追求出神通,只是一心往生求解脱。若有贪心,易入魔障。所以对于念佛人本身就不要去追求瑞相,一旦净念相继,临终自然会有瑞相,不求而自来。
3 I5 q8 v* N& ?: ~" O  S% E/ Q 3 }+ J. u" Z$ a3 I
45.信愿坚固的人,临终没有人助念,是不是一定能够往生?
- {! L3 y( Z  E
) _; V: K0 {6 T4 P临终的时候,痛苦昏沉,一念之间,至关紧要,如果内心颠倒,或者外有恶缘,就坏了大事了。请人助念,就可以防止这两桩事情的发生。但助念团并不是到处都有,所以平时佛化家庭,广结善缘,就非常重要了。
0 d* G4 p4 X7 s% l 3 h0 d5 ]" f, ^
46.因为平时念佛熏染,中阴身突然回忆起了佛号,可以往生吗?! l# k% A3 y* ^
& D. Z7 p- o, D9 L( h* l5 U% ~- p
古德的著作中,有中阴身往生的说法,但这个人的念力如何,大有问题,中阴身是否能够回忆佛号,就更成问题了。因此要在平时养成净念相继的习惯,不要有在死后侥幸取胜的想法。$ x: k1 I. E! W- \* E
/ B3 Z/ s0 E7 r& f9 h" a. |6 G
47.往生西方是幻生,还是真生?1 W* c1 n. D+ o3 `4 M
& ?+ Y5 J$ E1 ^6 t2 z4 {2 H8 _
真如本体,无始无终,不增不减,离此生彼,实际上并没有生灭,说幻不幻,说实不实。从色身来说,如果怀疑西方极乐世界是假的,那么我们生活在这个娑婆世界,四大假合的身体,哪一处是自己呢?难道这皮包骨头的臭皮囊就是自己吗?
7 Y( ^: F- U: L; O
% I, T" X: {6 }$ {) B; `# u7 Q2 G48.念佛是否要记数?% f4 I/ W; `) ?5 W
' j: f( R) F. }: ~7 @) \) o0 \( l
记数的办法很好,一能集中思想,二能防止退心。
( {1 ?' S" `2 G: Q1 X3 c ; |8 l6 t2 j$ B$ a# @- z2 S
49.念佛时脏腑感觉清凉或者温暖,不知是凶是吉?9 F( C* N' D5 t, H+ Y+ |

2 p" @) {! p6 E' t念佛是修心,是为了转凡识成圣智,假合的身体,偶然感觉冷暖,是呼吸变化所致,与吉凶没有关系,不要去想那些无关紧要的表面现象。
2 u  n; v" K; `6 }5 n
" U" t* X5 Z, q+ K; j" {. @: T50.有时梦中诵经念佛,一字一句,清清楚楚,毫无杂念,这种安静的境界是平时没有的。这个时候还明明知道是在梦中念佛,甚至希望继续念下去,不愿醒来。这样的梦好吗?
/ E- r- @% L0 v$ s: s3 O
% m0 v1 q; \: ]梦中能够念佛,不现其他的境界,这是念佛渐渐能够专一的好现象。梦中能够念佛当然很好,但醒来仍旧净念相继,就更好了。
( p5 A$ N! t2 H5 u7 G7 g$ P7 n" W) I " u" C' M# F3 A2 r, }% v# P
51.普贤菩萨听了净土法门以后,就发了十大愿王,导归极乐吗?% E8 e; J3 Q/ \) @2 u: }8 ~! S

( L1 P" @& E3 u! l# _& I0 y可以这样说,如果没有听到净土法门,怎么能够发愿导归极乐呢?
. O: t$ q% E' B; k
& V# l& G+ E. j8 H. O% g9 W3 R6 n52.净宗以外的其他经典不去作功课念诵,只作参考,可以吗?0 Y% \$ f& \. Q! E) M
4 l; m; H  ?, t5 o1 u  _
修行贵在专一,参考不妨广博,不专一净功难以成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0:54: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广博道理难以明了。一旦选择了净土法门,就要矢志不渝地去努力修行,但是净土是怎么来的呢?又应该怎么修行呢?这就需要我们广博学习佛教经论,没有三藏经典作指路明灯,修行就会变成盲修瞎炼,误入歧途,不可不慎啊!所以念佛与研经同样重要。9 [9 o7 }5 s& N7 l6 }
5 o% I* R- L+ C" I
53.在家人娶妻生子,传宗接代,夫妻之间为正淫。在发生关系时,竟然圣号浮现于心头,像一个轮子一样转动,这时正是不念而自念。正在三业不干净的地方,圣号突然出现,应该怎样观想?像这样的问题,本来不敢启问大德,恐怕猥污佛学问答。但是想到后学有这样的问题,其他道友也一定有这样的问题。所以坦率地冒昧求问,请能解答。' U; D0 O& |0 x9 m' |
2 M0 Z; }, M7 H/ I/ a
此时此景尚且能够不忘净念,可见平时用功之深。为了避免不恭敬,应该赶快转念。例如宝树莲花、楼阁金池,都可以观想。这样虽处秽境而不失净念,像莲花一样出污泥而不染,就不存在不恭敬的问题了。请你仔细体会其中的意思。% `+ l3 \$ j4 E# B" S% U- C* x7 j
2 Y$ I! ~5 M# z+ I
54.做功课时常常遇到自己的孩子吵闹,念头不专一,心中起无明火,念完后按情节轻重惩打孩子。像这样一瞬间的善恶,是否种下了不善的因数。如果不教训孩子,吵由他吵,我外面虽善但内心动恶,也不是净念。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对治吗?
$ ]+ |7 Y5 U% f$ P" m: a 1 `% @8 |" W2 A7 g6 N
念佛本来就是为了断除无名,只因为念头不专一又起无明,好像阴暗的月亮又添上了一层黑云,千万使不得。做完功课后教训孩子,使他规矩一点,自然是好意,并非恶心,但应该恩威并施,奖惩结合,内心不可真正发怒。要反省自己,子女不守规矩,仍然是自己家教不严所致,是自己的业障,要发惭愧心,多责备自己。能够这样去观想,就是调伏的一个好办法。/ Y" m3 D$ i4 G5 e& f; U
( b+ ~! T! X/ Z' }: x1 S3 }: c' n
55.现在有两个人,一个人专一念佛,一个人兼参念佛是谁。如果两个人的信愿相同,那么谁往生的把握大?
# ]( X; I! h2 B& P. L8 n* g9 } : x  T: S1 w1 g
参念佛是谁,注重相信自己的力量,求生极乐世界;专一念佛,注重相信阿弥陀佛的力量。两者的信仰已经不同了。既然信仰不同,又怎么比较呢?能否成功,要看各人的努力程度。千经万论,指归净土,修行净土法门,是捷径中的捷径,还什么怀疑呢?9 s1 F5 }( F6 ~$ n
6 H( w2 L8 g& s% j" U2 {. _
56.晚上睡觉的时候常常在梦中念佛而被惊醒,这是为什么呢?
0 \; g% B6 Y! W0 ?8 P; I$ T
2 x) [2 A# l0 Z0 b3 Z% k  \梦中能够念佛,是念头渐渐专一的好现象。. ^- D  e5 Z6 {, N- e* u, d2 B

* T6 z7 Q! p7 a1 `+ Z! k% @57.念佛时常常回忆起几年前或者更长时间以前从来没有回忆过的事情,这是为什么?
* ?  K. R5 W/ u4 X, D9 U. z2 p% L % K: Q# V/ [9 Z" w: f7 v
念佛功夫一加深,杂念自然减少,过去的事情就容易觉察了。
& B/ [# a* B2 \2 M6 ~+ \) N
, }$ V9 u( R- z2 M+ M58.正在念佛的时候,怎样才算得上是信愿恳切?1 @0 e$ v* b, b3 s& q' H* z

9 p7 X% V9 M- _, O, K相信三界都是火坑,唯有念佛一条路才能走向极乐,可以脱离危险。在念佛这个时候,就是生死关头,要把七情六欲一刀斩断,才能奔向极乐,稍一迟疑,就会落到火坑。这样去观想,就是信愿恳切。' W0 g- K" ~1 I, ?/ V0 V3 G
7 E4 _8 }; O" U
59.古今的大德都说每天念佛的数目可增不可减,但我身为军人,处在戎伍之间,忙闲不定,请问有什么好办法方便吗?
/ T5 y8 c, C- K ) ~/ G# a+ ~  Y& u+ [$ r
作课有定散的分别,定课指早晚有一定仪规的功课,散指没有一定的仪规,行住坐卧,一句佛号时刻记在心头。戎伍之间,有时候固定念佛的时间少,散念的时间多,有时候固定念佛的时间多,散念的时间少,这都可以方便通融。1 t1 m. d) e# p# L

7 P" x6 C( ^. v6 F6 ^; @4 I% D& ^60.近年我总为念佛不能做到一心不乱而苦恼,现在我住进了医院,我就抓住机会免了一切应酬,不再读书,整天念佛,动也是佛,静也是佛,时刻不忘佛号。这样过了一个月,心中大为轻松。现在每次念佛总觉得不想停口,越念越有味道,真是法喜充满。请问这样是否合乎佛法的要求?
% y$ z. i, W. W* m" b0 T& ~' n3 |: V: P
! L$ S" G8 p% ]) S+ \3 c法喜充满不论是修那种法门,都是需要的。
( d1 R0 c0 v2 r. \8 z% @: R ' q) }1 g. r" p, x/ r$ s- k9 t/ D
61.念佛念到心境平静时,常常发出至诚恭敬心,虽然在行动,但也好像在作五体投地的大礼拜。念佛贵在一心不乱,请问这种现象是否乱的现象?
% {) S$ n8 O' Z' l4 k1 Q) e; r 6 g1 P6 Q  J: q/ g. l- y
这是好现象,也是初步应存的念头,现在暂时不要去唱高调。
9 I* a' D! Q6 i* a5 l; ` % }" F* z9 t' s9 x( k" D- H
62.念佛时可以看着佛像或者西方吗?还是眼睛闭着或者半闭着?4 I% {+ C7 A/ _% K- ~

2 B* g9 P2 t% U- z$ v' n8 X不必拘泥,只是根据各人的情况,看那种方式最能收心,就采取那种方式。* v' v3 q5 J8 F/ v3 C3 u

: \) A: ?* n( R63.做完功课以后,念南无阿弥陀佛和念阿弥陀佛,那种功德大?# H( o# z+ B% V2 L- H$ N8 ~1 R- s

8 D  Q. e0 V  N* s) [  a念南无阿弥陀佛当然恭敬一些,念阿弥陀佛在方便的时候用。  R. n+ g& I( U4 l
0 M! e* b9 y. G6 @0 v/ c
64.念佛渐渐能够觉察心中动静,但时有时失。净宗成就是否静存动无,就是心佛合一?
+ d, C* M2 X2 M; }6 [: W ) c$ |9 z4 c3 _* @: g8 |3 |, G: N
念佛时能够觉察动静,在佛法里面叫做寂而能照,失念就是不寂即不照。静存动无,当然是好现象,但向更深一层来说,还是妄念罢了。
1 u  I$ A! b6 V$ S8 K4 `. W 9 k- t, w- F6 G6 S, k2 z
65.就寝后,有时思潮起伏,难以入睡,只有念佛最为理想,不知是否可以念?3 T! s6 a8 a, s# ]: Q

9 H" t: r, s/ K* J只宜默念。6 `* W8 s1 T3 k* V; L+ W

( G. S$ t' ?7 c7 N# J% g, {66.念佛的姿势必须恭敬,有跪念和坐念等方式。但我作为一个军人,在军队中使用坐念的方式,别人就会感到奇怪。即使不使别人知道我在念佛,但我坐的姿势与平常不同,也会发觉。如果保持平常姿势,就难以使心境专一。如果躺着念佛,就没有这些顾虑,心境也比较平静,但又恐怕不恭敬。请问有什么方便的办法吗?$ ]) f& b2 p/ _3 b  D$ k3 D2 b% a

  U/ E6 s: ?9 y( j净宗功课行住坐卧都可以实行,你到外面找个地方,按时散步念佛也可以。5 t: E3 i( W) ~) c" a

" m! D* q; I& f67.近四个月来,我对念佛忽然感兴趣,除了做买卖以外,就专心念佛。现在连书本我也懒得看了,认为多看书不如多念佛,因此我不想专心读书,而想专心念佛。这样是否可行,还是二者都要看重?" A3 t% |. {* M3 q

& \8 t' h4 q# S6 Z0 v念佛和看书同时进行最好,修行要行解相应,行即是实践,解即是理解,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既要有实践,又要懂理论,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实践必须与理论相结合。果然没有时间,只要信愿不退,单念佛也可以。一心念佛,信愿不退,即合道妙,即是行解相应。凡夫念佛,不达一心,容易退心,所以必须多看书,以增强信心。世有所谓愚夫愚妇念佛,并不识字,一心念佛,同样往生。此实际是有大善根因缘,虽不识字,却能一心念佛,无分别心,即达一心不乱,怎么能不往生呢?但世上这样的愚夫愚妇又真正有多少呢?所以,末法时代不看经听经,欲得解脱,无有是处。
. k9 V: j5 p9 q, i, R 3 f( p4 z- \0 n9 E* x+ G5 v
68.念佛功德无量,不念出声,只在心中默念,是否和出声功德相同?另外一个问题是,今天的人念佛可以往生西方,那么佛陀之所以成佛念谁呢?如果谁也不念,那么他又是怎么成佛的?6 ]- F. H3 _3 q' M% G  M

7 U+ Y, D. |( U9 l: z4 B4 J' A念佛没有出声不出声的分别。佛度众生,有无量法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0:54:54 | 显示全部楼层
念佛仅仅是其中的一个方法。居士所说的‘谁也不念’,叫做‘无念三昧’,正是佛法,但一般人做不到。念佛念到最高境界,也是‘谁也不念’的‘无念三昧’境界。这个‘谁’就是‘一切’的意思。: _, F" _4 R3 w: Y# I0 V( K
% B- @+ e# H3 D) s# \6 ]( i
69.常常听说念佛人着魔,心里很生疑惑,难道佛不加持吗?
. ]) Z% D" o$ ^
0 z9 h) j' A1 ?' W5 n魔由自心生,这一定是念不如法,或者是心不清净。有了这两个原因,就与佛产生了隔离,佛怎么还能加持呢?但是见怪不怪,不去理他,提起正念,一直不退,魔自然消灭,不能为害。以后功夫反而更进一层,所谓不受魔难,难以成佛啊!
1 k& T& A* I0 r9 G1 z
) k- F) a% n8 Z7 ]" l70.信佛的人,时常要有慈悲心,没有时间静修,观像默念,是否能够成就?
" X  h1 n" P1 G* l; M) v
# S8 B# F* W1 t行住坐卧默念一句佛号,净念相继,就会成就。( @/ _) z0 Z8 \' E- j2 q' N
, Y9 H  z, m/ H; V: `
71.念佛是高声好,还是低声好?
; Q9 ^8 X/ g3 E# G) E 0 h5 c  T8 e( p; D8 e  j# w
高声治昏沉,低声治散乱,各有好处。做功课时,可以灵活选用,不必拘泥。
1 |4 _9 t( }+ v' E& r2 E $ }" O3 T$ p3 D
72.我们佛教徒,在念佛时往往不能记住念了多少数目,用什么方法能够确定?
! r/ c" e, b6 I7 ]+ F ( _- o7 c+ z0 _% ]4 K5 ~, s
拿念珠计数念佛。' S2 e/ K& m( S, d

. K. p- ?8 b7 F: u0 u73.念佛已经念到心念心听的程度,可以在念佛时再增加观想西方三圣吗?' D5 G; e6 {  c! h6 R

/ q# V, N3 s! k" P3 g* a' f. X果然能够做到心念心听,就已经渐渐专一了,何必还要另开炉灶呢?愚人念佛,不太老实,总想要发现什么新方法。一心念佛,莫换题目。
! K( b7 X; t# P! i ! r6 @; h9 u* t) U2 g& q
74.念佛是否一定要用佛珠,佛珠的用意是什么?
2 z7 y; ~- W" c/ L. J ' d4 C, n' A" q8 |' K0 x3 x
可用可不用,佛珠就是用来计数的。
" d" K. j/ Q8 ?. }+ Z( o( n
9 _4 ^% n7 g' N75.在专心念佛,不知为什么杂念突然出现,有什么好办法清除吗?( i! \0 Q- n3 ]- \4 M9 c! z. n1 m- ?
5 N+ ~& R* p3 g. Q% A* M* i
这是功夫问题,只要按照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印于心的办法,持之以恒,自然有云开月现的日子。/ F3 D; Z/ O4 j! J3 i. A# r6 ~
3 d" I- R. O4 E4 e
76.念佛时感觉心酸想哭,不知是什么缘故?
2 _1 _, D7 p4 I+ t
' O' E* b8 I0 f5 n这是心诚的表现,所谓感激流涕啊!/ L5 B+ ^( i" h/ G/ J/ S* N

* U7 s$ s# i/ O2 t0 u' o77.平时念佛必须一心称念佛号,才能感应道交。如果临终的时候,六神无主,虽然能够念佛,但做不到专一,是否有碍往生?
5 T; s1 h5 Q2 |0 t ! n5 m# f8 I2 l2 s
平素果然念佛得力,临终自然能够作主。虽然做不到专一,但只要不失正念,就不会阻碍往生。! h8 j/ X- M& j- ?2 d  |
9 w2 }( G/ c+ Q- s; ]+ g
78.平素精神散乱,不能安定,默念佛号,又起妄想,请问有什么好办法吗?$ K6 p. p1 m' ~. e7 ~! s3 I' b

  @' y) u! B- j5 t5 ^$ o9 X念佛必须是从心发起,口出佛号,耳听佛声,如此周而复始,清清楚楚,久而久之,思想就能集中到一处了。/ E5 X+ v/ R5 M# D5 J, T

. ^& [6 E  ^& u, z0 s79.唐朝大诗人白乐天写的净土颂中说:‘达人应笑我,多却阿弥陀,达又作么生,不达又如何!’这三个‘达’字应该怎样解释?
- p* X9 ?/ ?% X# ~+ Q5 a2 t- U
" ?+ B! V: x( p# b* ?( U‘达’就是通达的意思,达人就是心胸学问,一切都很开明的人。4 J& k% S$ |# ^+ n2 N! |# i

" e# S5 x/ t8 c) I$ t80.‘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这句话有两个问题,一、念佛是不是方便?二、心开是不是明心见性?
* k' t& M* f) E& S: t- b
: W  U. O. C0 p( O$ a4 i( U$ f& C念佛法门,既可说真实,又可说方便。经上说‘无有定法’,又说:‘此法非实非虚’。专心念佛是如来最好的方便法门,以念佛一门深入,所以不借其他方便法门。心开即是回归如来本性,也就是明心见性。
1 b) W% E, J! n! q , t2 L4 H* B0 K
81.念佛怎样才叫做‘过分着相’?
8 {  t. ]  Z) Y% Z
/ L1 p+ Y- L0 q  M念佛有入门和深入的区别,有事念和理念两种念法。事念适宜于初机,理念适宜于深入。事属于相,理属于性。事从理起,全事即理;相从性生,全相即性。念佛从事和相上着手,就很容易深入下去。是否着相,都是方法,不要固执。! C9 x+ o1 N) L, A
8 D0 A* q2 t. m% L$ D
82.过分着相念佛有什么弊病?2 [5 y: r- O) ?
3 ~- W8 e$ W! o. ]/ t, S
过分就是全分,过分着相就是全相即性。所以不要把过分着相理解错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不执着念佛,三心二意,何日才能成就?真正全心投入念佛,什么都忘了,正是全相即性,真如本性即全体显露。! W9 L% P1 e% d$ p
- a$ N, O, h+ X8 h3 j3 G
83.我对极乐世界依正庄严和阿弥陀佛相好光明,日夜思念,非常羡慕,是不是也叫做过分着相?
3 T, o5 @9 j, B, q 2 E7 x- h. _) b; M+ O
全相即性,全事即理。‘性’与‘理’即是所谓‘空’,‘相’与‘事’即是所谓‘有’,‘空’与‘有’是辩证统一的,空不是什么也没有,真空妙有,万事万物都起源于空,又回归于空。念佛即是‘有’,日夜思念,什么都忘了,即是‘空’。‘空’即是三昧境界,即是与佛感应道交。
  m% s; E+ B! |8 W$ b: ?5 \ . M3 @+ Q8 L1 c9 [  O0 L
84.念佛的时候,常常生起悲哀的感觉,这是什么境界?
: H2 N# q# D0 f# O% e
+ x( }& i; l! V这是心诚所感,慈悲的流露。虽然是好现象,但是也应该用定力控制,使心情轻松安详。
+ |5 c/ l0 C4 ]6 \, w" ] : T" u& L* \3 c6 y) c8 R
85.念佛念到清净大海众菩萨的时候,应该怎样观想?' e. q: p* B) W: U

( P! }, L/ t; Q依照所念的内容观想。
' Q" T& a# O& O! H   N2 r0 r% p/ J
86.放下万缘,不生喜怒哀乐,不知道生起来的时候,应该怎样办?, Y$ M6 a$ T- K; b

6 x# ]2 }  ?5 F+ i% T放下万缘就是心不跟随外面的境界转动,喜怒哀乐是心随外境转动而产生种种分别的感情。您说放下万缘,但是又依境而转,产生喜怒哀乐种种不同的感情,粗略的来看,已经三转境界。明白了这个情况,就应该在情感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迅速斩断攀缘的心理,这样就回归到寂静了。) I# `! I: j  k; u
# d3 X0 |2 G2 c7 P/ N
87.念佛以什么方式为好,到底是高声念好,还是默念,或者金刚念好?3 [( `+ `; N# m" m

% O3 C. t* m, R& y( K) G4 c: I) v这个问题不必拘泥,要灵活机动。昏沉的时候,就采取高声念的方式,用以振奋精神;散乱的时候,就采取金刚念或默念的方式,用以集中思想;止静、睡眠或大小便的时候,就采取默念的方式,以便适应环境。6 ~( ]  w1 m8 Q  r+ L: A

( M" i; V: y% s; L) Q' c) b3 [; @4 Y$ B88.念佛的方法有追顶念佛、反闻念佛、数十念佛等等,目的都是在于达到净念相继,一心不乱。应该选择哪一种方法才容易达到这个目的呢?" O% l" o2 L/ R" E0 d
% K; q% P- T; f6 t0 Z* P
应该根据各人的具体情况来决定,自灵岩大师以来,多采取数十念佛的方法。
3 K4 G% O% k) e- z0 Z( A/ I/ D
, D" D8 u0 o8 m( k$ F  B( d% B( r89.西方极乐世界是不是只在心中?
0 v' D0 V8 i$ R2 F
" t4 L* x8 T% v5 z( z, Q大千世界,唯心而造,西方极乐世界也不例外。虽然在心中,却又实有其事。同样,娑婆世界,也不离开一心而存在。
- [& `/ e- K  s# E0 T4 B$ H' { / Q7 U0 q, |% H& g8 z
90.印光大师往生后,拜垫上留下了大师的影子(《永思集》有记载),这是什么道理?* Y1 n) n5 j8 b1 N
4 e& G( Q9 d8 d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例如古树锯开以后,曾经发现了佛菩萨的像。1 {1 T( g* k  `: X0 [4 ?
* {* b! M) \, a3 v
91.怎样才能达到念佛三昧境界?它的表现和效用怎么样?
9 q8 l) ^: p% o* n, E 5 S) n% {) d- G
只有都摄六根,净念相继,持之以恒,才能有水到渠成的日子。它的表现只有自己才知道,它的效用就是一定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k" B( z3 s8 N) j
, M# I7 }* L8 p/ |1 C
92.念佛念到三际念断是什么境界?
- i- r! l+ \1 T5 t9 H- E
3 \; r( D5 A) U; S$ x这就叫做无念三昧。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正常《金刚经》所说的境界。
" B7 N, p+ M7 n' D, F 4 }; _) \. A0 a1 s* {0 V/ k
93.禅宗修行,如果出现外相,就都叫做魔境。净宗念佛出现外相,是否也是魔境?2 H2 ]9 X2 J; p9 ~& t
% W) s$ K1 ^. s# ?+ h* Z
所修和所得必须相应,才不会出错。禅宗悟心,真如无相,若有所见,都是虚妄。净宗依照经典念佛观佛,若有现相,与经相合,就是相应,不能称为魔境。如果与经典相违背,才能称为邪境。/ R4 S1 m9 S5 E
  C% @6 G0 ^0 ?4 N; Y$ I
94.憨山大师说:‘一心称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0:55:48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是正行。但辅以观相,就更加稳密。’印光大师说:‘专一持名,不必观相。’这两种方法,应该选择哪种方法?是否两种方法都可以呢?' R6 z' s) @% T9 R' w3 t6 p

1 I* F: N: I5 _, L( X& Q/ ^) n你喜欢哪种方法,就采用哪种方法。, F# R/ K1 X5 F  V; J4 T% I
% r+ P# m" d* q4 k0 Z" j' Q
95.书上说:禅是净土的禅,净土是禅的净土。如此说来,净土属于禅吗?# O( O8 ?& b! O4 S  |

) ^: J2 F' _" L5 r& {5 N这两句话是一反一正的理论,为融汇禅净立言,不能单念一句,若疑下句是净属于禅,上句难道不是禅属于净吗?它说明了禅与净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佛法的目的都是一致的,路线有所不同,而方向是一致的。
! ~. h* f; D" N/ _% M5 I* ] + T9 O8 b! z& F9 F
96.《阿弥陀经》说‘一生补处’,不知是什么意思?- x9 Y" k7 r3 E0 R# S/ u8 n* x) T
: @- E' @% s9 `0 C
处是指佛位,补就是候补。其他世界,证到佛果,候补佛位,必须经历多劫,极乐只须一生,就能证到候补佛位。
2 K4 |) S: n, J  n
' x0 Q3 w, h  L7 p$ e97.什么叫做开静?开静是个什么境界?6 p$ T6 Q' U# k

6 {0 Z* |% Q3 a0 ?& s" y3 C绕佛坐念以后,忽然止声静默,就叫做止静,再引磬开念,就叫做开静。3 L4 J: K# I% L2 Y7 b2 Y0 j: L) ^
& E. L0 z% c7 \' \# P  F0 x4 w2 T
98.观经说:‘观像时,先观佛白毫八棱向右旋转……’,经仔细沉思,始终不明白八棱旋转成什么样子,请指教。  b4 k2 g' }* z$ S
0 a/ A8 {5 W! K: y* E0 m
例如观丈六金身时,两眉中间的白毫,像大拇指粗的绳子,不作圆形,作八棱的长绳想,再想此绳向右盘旋,结作珠形,就是佛顶珠。3 L/ I8 W: q* D1 G! |- y# z6 b
- A+ }5 O$ u) y/ ~7 Q, {5 }4 x" V
99.念佛止静应该怎样去做?% C* P7 e+ b/ K. ]& {. ?
% p9 N. U# d* i. r, h' h* x% e' ^
念佛止静有观想的办法,古代大德也有主张净念只管相继。因为妄念止于口,但并没有止于心,所以不取一念不起的办法。净念相继,本来是有念,如果强迫无念,只这一用力,就又是妄念了。只要念得清楚,妄念自然渐渐消失。
& F4 q) W) ]: }! P6 Q - u. J3 y% o) e) I2 M  M
100.念佛时虽声音很细微,但听起来好像是钟鸣,这样是不是贪恋静境?2 }0 r: J1 E) Q# ~# _# a1 X, e

+ [' d& ~% l5 R  b这是高度入静的表现。! l, A# b; B) F6 r) c& [. g
/ p  c$ M3 W  N# R! p3 `2 O3 j, _
101.念佛四要诀说,不求一心,如果到临终仍旧不能一心,那不就会出问题吗?
" d& E5 e: w& Q' J# z & M& \0 P1 a8 ]: @1 q$ f
这本书说不求一心,是针对初学来说的。如果一开头就要他达到一心不乱,他一定会畏惧而后退。等到功夫深了,自然就能达到一心不乱,并不是说始终不求一心。
  s8 y: d' e5 i- \
2 ^1 z+ x3 L8 t8 O102.念佛必须做到‘一心不乱’,才能往生。但我念佛时,依然心猿意马,不能做到一心不乱。不知用什么办法,才能使心不往外跑?
/ }1 j' e5 o# p2 A$ @3 t * s/ A  n, v+ X* c4 f0 Z2 _
先用心口耳三轮循转的办法,如果还不行,就加上数十念珠法。如果仍旧不行,就干脆丢掉佛珠,单用计数的办法。
0 Y' G  L- h8 _, f ) }  G/ ^3 M; E* ]6 i$ j" e% ^" X! ]
103.念佛念到‘打成一片’,是什么意思?6 L; O. _9 s" C. c$ h

( x$ R5 k% k  L5 m1 M. X: K净念相继,再也没有其他什么杂念。好像许多铁屑,熔于一炉,再经千锤百炼,成为整铁一片。1 Z/ z3 @0 ?% I( J( D: Y7 I- a
7 K6 K3 ?: t  m- o1 _
104.无念与失念如何分别?
3 c8 c6 R9 z  X) I5 R 9 l; }0 u* R3 e) P2 g) d; c
本性一点也不动,本来就没有念,这就叫做无念。因为产生了无明,就有了许多妄念。修到妄念断去,显出本性,回归到本来面目。断妄念的利器,就是正念,或者叫做净念,如果这个净念丢掉了,就叫做失念。简单地来说,无念的意思就是无任何妄念,失念就是失去了正念。
; {6 k9 F( H3 d: J, p 0 c$ U0 J) P5 A' B, Z
105.自性弥陀,唯心净土,是什么意思?# @+ J- p& Z0 c4 @6 @9 P

% N/ I# S7 h  [: b; t尽虚空不离一心之外,极乐弥陀都在我心中。心念弥陀,则弥陀显应,这是自性本分中事,所以说‘自性弥陀’。依报(身体居住的环境)和正报(身心),不离一心之外,所以叫做唯心净土。
1 [& a) B5 L& @- z6 h+ s5 N3 u
( W; g! K1 n  t, {0 X106.念佛必须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什么意思?8 m1 I6 Q; j5 |6 M

! d& k8 l" D! G) e# X# u" l. i心有迷惑,妄念纷飞,所以现在造孽,将来堕落,生死轮回,无有了期。念佛一是为了断去妄念,二是为了感应生西。经中明明告诫我们要求得‘一心不乱’,六根不约束,思想不能够专一,净念不能相继,就会被其他杂念扰乱。如此下去,则妄念不减,依然造孽,不能得到感应,怎么能够往生西方?  L* R5 s* E. b# W- i: Z
7 }( x, n. `8 z. W4 \5 j
107.有人念佛见到种种瑞相,为什么《金刚经》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 D4 {0 n# T+ {9 l2 ^
5 v, H4 k4 }/ L' _! E! |( a% q《金刚经》是说真空的本体,瑞相是妙有的表像,像依体有,体因像显,这就叫做中道。凡夫往往迷像遗体,偏执一端,不知真相,看不到宇宙的本来面目。所以《金刚经》彻底破除这些迷惑。不变是体,随缘是像。果然能够明白本体了,就认识表像了;果然能够明白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就明白了寂光是真空,瑞相是妙有。
& H- t& L6 z% ]
* R" t4 k7 o* ^) z108.无念而念,念而无念,到这个境界,还须存往生的愿吗?
& }3 i7 S0 M7 [3 N6 E+ z 9 e) o+ d( H- ^2 W
存而不存,不存而存。
* o% g" u  M" R5 F * v- s: B. m1 p" B
109.有一种人,身体很健康,但他念佛时,就是心乱,不知道他的乱心是身体的病,还是本性的病?6 T3 P/ v- @. x! h, `

. Q/ G8 T& G: v+ V此事不关身体强弱,一是本性太钝,二是业障太重。; T2 B! X% }8 v& {

, c  a/ X  ^: S# P& q8 Y110.听说念佛是第六识念出,心乱时,念由六识念出,净念时是六识念,还是八识念呢?, z/ O/ t9 M" V4 ]1 l9 C

. W6 d/ B" c2 X念虽起于六识,但弥陀圣号却是第八识种子起现行,不管心乱与心静,两识都有关系。* Z. s8 v/ j# C3 P

+ G4 h3 i0 i, Q6 u111.古代大德说:‘一念清净一念佛,念念清净念念佛。’如此说来,只要意念清净,虽然不念佛,此心也是佛了?这样是否叫做真实念佛呢?; C$ [* |2 D% M' I! D* m
4 I  U$ t9 |1 O5 i0 u
心叫做如来藏,净就是佛,染就是众生,于是就应该明白这两句话是至理名言。但如何使念头离染得净呢?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各宗有各宗的办法,净宗则以持名为捷径。古代大德说:‘清珠投于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投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这是说佛号为因,清净为果。不可误解为不要修因,就能当下一念清净。能够当下一念清净,能有几人呢?果然能够当下一念清净,那就是大根器的人。' T. K2 r# G' ~- S' Q* F( g9 b
3 l) y9 [6 E7 T, {4 h4 b
112.病时在床上可以拿念珠念佛吗?
- O: a9 c  n* |* X- A % c7 g  [9 {2 h4 k3 Z
病时因为体力不支,不是故意懒惰、怠慢,自然就可以拿念珠念佛,人处危难之中,正需要佛力加持啊!$ Q7 h3 @% b2 v; I

" T6 A. _0 ~" N& }  ?  G113.人命终时,子孙悲惨,两眼流泪,会阻碍往生吗?2 \: e$ \8 [' j) Q8 E

6 L0 d# c# e) [' ~5 y; d不叫病人看见,就没有关系。
; w! Z7 _% q0 |: H7 V& c
' G. b1 H/ y' k# g' ~114.真正念佛的人临终没有中阴身,要到什么样的程度才没有中阴身?
" l! P- W4 V- ]6 ? & C5 x+ d: P- ?$ [! L+ c( j
临终佛现,即得往生,即字不可滑口读过,这样就无中阴身。
  m: V* X% v3 p ; o  p0 @# `* }/ B
115.临命终时,什么是正念?* r5 Z  s5 L! U1 k, b7 I
6 Y( c$ Q. z1 s  }2 i
佛子平素修什么法门,到临终时,不为世俗事情牵挂,心仍旧停留在所修之道,这就是正念。; n8 ~) D) |$ ^( J5 n/ F/ [

; D5 L2 K- g' x& E: D( j6 R( `116.平素修持到什么程度,往生才有把握?/ ]+ r/ V/ R7 c4 z  T+ R$ ^0 W$ r

7 v" L& a* r3 a) M6 `. m6 o5 C一心不乱,经上已经说得清清楚楚。达不到这个程度,只要心口熟练,动念就有弥陀,也有把握往生。/ h: v/ g4 ?& w4 z

  w" \" E7 D* l' Q. @117.弟子惭愧,家事多忙,一天只念佛号一万二千,其他什么都不会念,不知今后能否成就?
* m  S! z  h# f* C0 ~
1 m3 f* Q) U# M" m# b法门贵精不贵多,你这样下去很好。周利槃陀伽尊者,念扫帚两个字,都能证果,何况念万德洪名呢?古代大德说:‘老实念佛,莫换题目。’你居士果然能够什么都不会,只会念佛,就远远胜过那些高谈阔论的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0:56:4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定能够成就。- j8 P" _. S7 A1 S2 q4 q! U
3 G, i" c0 N  A  O1 l
118.明年五十九岁,运气不好,请问念佛能消灾过运吗?
  H+ K# Q$ w/ `# @1 P4 O1 Z
' m0 S, s; K9 A5 [0 A* ~除非短命,谁不经过五十九岁。你说运气不好,那是世俗的迷信。学佛的人要有正知正见,哪能相信那些荒唐的无稽之谈?经上说:‘至心念佛一句,能消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如果能够诚心念佛,哪有不能消除的灾难?如果相信那些世俗的无稽之谈,念佛就没有诚心。! S# k9 K9 y# p5 @' d
1 v6 r: c6 Z, o, a
119.平素念佛能够持之以恒,但是临终时,精神恍惚,又没有人助念,能够往生吗?
+ F7 t8 A; O1 a " O+ h) c9 Y7 C8 H
积有善因,自然有善果,到那个时候也许会出现不可思议的感应,但要看你平时的努力程度。$ O! Q5 ^1 t/ j% ?" m& c* r8 h3 x. @0 \
7 o- ]/ E9 F: C
120.平时念佛到临终时,不能如法行事,妻小哭缠,以致不能往生,那么最后的结果是不是和平常人一样?9 E- k/ S. {- o, Z2 i
  O) Y# H' a  V" `+ V: k
佛化家庭,就没有这样的忧虑了。因此,学佛的人修己、化家、风社会,都是不可缺少的事,这并不是专为利他,也正是减少自己的障碍啊!
" ?  c& ^% B1 D& c+ t% O ! i. j4 O$ |" i) Y' n. R
121.学佛的人临终前,预先知道自己要走的日子,是不是佛的指示?6 v9 ~& W) Z' \5 H8 u3 l& T4 q

) _4 h( K6 X& s9 A. }* e有的是佛菩萨现象指示,也有的是净功感通而知的。
2 W# W, l7 ~  }5 @  J' V3 ~7 \ # U: T' y$ Y/ Z; o( {
122.报上登载基隆闹鬼,能够置人于死地,念佛的人,遇见就没事,这是什么因果?
9 T: f; e- n* {8 Y8 I; ]- M ; a9 S, x- ~- K, B& R5 T( B7 \
妖由人兴,又有俗话说:‘疑心生暗鬼。’佛家认为万法唯心,能够说明一切道理。果然能够心地光明,不怀鬼胎,自然就不会与鬼祟为伴。4 E; q( q4 Z9 G0 r) d5 F/ w

0 v: b: J& \: T- |3 G& S6 b* b8 _123.修净业的人往生后,肉体火化,能够烧出舍利,说明他的功夫达到了什么程度?能够烧出舍利,就确定往生了吗?
8 @; R; i/ Q! T" Z- Z3 o
( K! A, A  n3 r) d古代的大德说,舍利是戒定慧的结晶,必须勤断贪嗔痴,才有得到的希望。往生西方的人,要靠自力和他力两种力量,所以并非人人能够烧出舍利。能够烧出舍利,当然是净业成就的表现。
3 k  s: k3 }! t$ ^, E! \* _0 w 2 U7 Y: A4 G" b  ]
124.在念佛的时候,心里闲着,无所事事,所以妄念不断生灭。虽然一时警觉,把心收回,但马上又去千里。于是索性翻开书本,眼看文字,心思文意,手念佛珠,口仍念佛,耳听佛号,鼻闻香烟,这是不是六根清净呢?
. _5 G9 E8 G/ I* n+ G; g 1 I5 F& |- W5 X# \
六根门头,虽然都对净境,但是六处分飞,怎么能做到一心呢?请去看看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仔细体会,使心专一。功夫火候不到,就不要急躁冒进。
! W4 G+ M2 X3 \' D' y! U- f # ?4 z! o, R7 q* L' l
125.念佛人最要紧的就是临终正念分明,我在早课念诵心经、大悲咒,平时又散念观音圣号,不可能同时念佛,如果遇到意外命终,怎么办?
3 s8 @4 S6 d4 M. `6 o- j. t* L
) N. d* p6 `2 y7 q7 Q- n9 Z8 |不管修什么法门,都要一门深入。念佛人应该以念佛为主,念心经等等可作课外助缘,但也不能占用太多的时间,妨碍正课。真正修净业的人,不会遇到意外横祸。
1 g# [4 `- k( ~+ a4 u % X8 x/ L( r. `( p" z
126.念佛时,常常定心不住,妄想俗事很多,经上说要句句分明,但思想不能集中,心猿意马,有什么办法能够达到一心不乱吗?
% x* {2 s& ?7 @( j" z! h # S8 T9 Q, H3 y3 p" A0 [
方法很多,但要符合自己的情况。居士可以权衡各种办法,采用适合自己情况的方法。
$ @: y0 E9 p# w: N( U  F: @ * r3 `6 c: E5 w
127.念佛菩萨的名号,念到一心,就会有感应,这个一心能与佛菩萨相应。但念色的心,比念佛的心,更来得痛切,为什么不能相应呢?
6 g- d# G/ d8 O6 x; ]
+ _* y3 i& q4 Z7 n! K佛菩萨心念众生,众生心念佛菩萨,两者互念,才有感应。例如打电话,必须双方条件同时具备,才能相通。居士念色来得痛切,色念居士也来得痛切。
* ]  f" I4 k6 M ! ~/ _* f3 K# {7 m
128.我们念佛往生西方净土以后,是不是可以再到十方世界利益众生?+ Z, z7 q5 }- ]* k1 ]0 c' ^

# q- ~; S7 }2 u/ ~净土法门的主旨,就是往生速证不退,然后回到娑婆,广度众生,并不是安居极乐,自图享受。如果是自图享受,就是小乘,与成佛无份了。
# ^4 I3 {- O6 i% H, L3 ]/ `
. O( Q' V$ M8 X1 L) R+ n129.在净土修炼到什么程度,才可以到十方世界利益众生?
! I' l- I* p4 e3 \' ^1 j/ a* i & K+ O+ F# w  ]" g: n$ c; N
往生都得不退,一生候补佛位。自然能够随意往来十方,不必多讲,否则分证声闻、缘觉、菩萨等果位元,等级很多。在别教菩萨初地,就能百界示现,圆教初住以上就可以到十方示现。这是按通常情况来说的,如果有其他愿望,就另当别论了。) W2 E3 r6 @/ D% z! v" J

" i% K3 P' i; Q" s: L" J1 ^: G9 b130.念佛是为了明心见性,但不知怎样去做,才能明心见性?
0 p! b, p1 E6 M1 { : l) X+ w: `: [+ ?  t# }4 o7 ^
念佛当然能够明心见性,但是它的捷径是求带业往生,速出轮回。方法在《阿弥陀经》已经说得很清楚,大意是按照信愿行,诚心念六字洪名,再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作为助缘,这样做就会成功。) h9 l' I% p. o* V

. _" m- I% S2 k1 v4 c131.临终时因环境以及地方人事等问题,以致快速移动,无人助念,本人神识不清,此情此境,只有任其堕落,有什么好办法吗?# E& X& F7 p9 D) @% m$ K

: O& Q  \& w2 A& |' R/ x明知是有障碍的地方,就应该早想办法摆脱。如果自己念佛功夫深,已经能够来去自由,很有把握,也无所畏惧了。密宗有大灌顶光明咒砂的办法,但无缘的人,也不会遇到别人来布施。8 K# V  r# j) X: r

' }& ~) G. I* k1 Q4 C  C7 \& h+ o+ S132.阿弥陀佛在极乐世界是否永久住世而不涅槃?
" q7 L  K# v2 ?+ E, z! ? % M& U! s1 H9 x" a, }
佛有三身,所谓涅槃的,只是有相的报化二身,法身则不生不灭。西方实报庄严土,有阿弥陀佛的报化身,经上记载将来入灭,入灭以后,观世音菩萨即继承佛位。: a# c% m1 e! J, I8 x

# J5 h9 k/ V- [: u" M/ p. j133.弟子阅读净宗各祖师著作中说,念佛人在二六时中,不论行住坐卧念念不离阿弥陀佛,甚至睡觉做梦都要会念佛,有这样的功夫,才有往生极乐世界的希望,否则一念之差,便在六道轮回。又说念而不念,不念而念。《阿弥陀经》说‘一心不乱’。这样的标准,弟子还离得很远,怎么办?请开示。
' _7 b# I* r% b' |
: z1 g+ E! L8 G3 D. {# E古代的大德说:能否往生,就看这个人有没有信愿;品位高低,就看这个人念佛功夫的深浅。由此看来,不管念佛功夫的深浅,只要有信愿,就能够往生。虽然有品位高低,但一旦往生,即使是下下品,也已经摆脱轮回,远远胜过在二十八天。居士所说的二六不断、念而不念、一心不乱,都是上上品的因,做不到这个程度,只要具足信愿,每天早晚念数百声、数千声,中下品也有份。3 @6 Z9 W2 D. n; ?  q7 L
( p, i( Z8 [& |0 R- Y
134.净土法门,十方共赞,处处指归,最为殊胜。弥陀成佛已经十劫,在十劫前有没有这样的法门?这个法门是弥陀独创的吗?没有弥陀,那么众生成佛就非三大阿僧祗劫不可了。是不是其他佛的善巧方便不如阿弥陀佛呢?
6 ?, b# S+ i5 I& z
6 C+ Q0 o! `+ H这个问题分三个方面来回答。一、净土法门即是念弥陀圣号的法门,弥陀以前,没有弥陀,自然就不能念。各佛共赞,即是赞叹念诵弥陀圣号。十劫以前,并无弥陀,十方各佛凭什么开这个法门呢?二、弥陀法门,持名往生,这是依赖弥陀的愿力,按照经上所讲,是弥陀独创。至于众生成佛并非都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上乘利根的人,也能顿超,不过稀有难得,不普遍罢了。三、佛佛道同,善巧方便没有高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0:57:35 | 显示全部楼层
只因为弥陀因地发愿特殊,所以果地利益众生也特殊。古代的大德说:‘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各佛不及的地方大概就在这里吧!
2 H- h/ X6 |. U
* X  l3 K: V& s8 f" R# x$ B5 ]+ [) p135.念佛时,手数念珠,数完一百零八粒,轮到佛头珠时,必须将念珠翻转过来,回头再数,手数念珠,不能越过佛头珠,含有乘愿再来的意思。但一般人手数念珠,总是越过佛头珠,对不对呢?8 c" `7 a0 Y* ?+ [
  {2 b( Q, \4 R! S
数珠念到佛头时,穿绳必有小空闲处,掉转头来,才好掐珠再数。如图省事,越过佛头,那一段珠已与佛头紧贴,没有空闲的地方,不好数珠了,为了灵便起见,还是掉转珠头为好。至于乘愿再来的意思,如果心中有这样的想法,未尝不可,但没有看见有记载。
7 Z. C3 r' Q4 G; V. f9 p
2 H- x1 n. I- M. ?136.念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闻释迦牟尼佛的名字,得多少功德?消灭多少生死重罪?在无上道会退转吗?如果单念释迦牟尼佛,也能往生吗?
/ {( v! T/ I# t - i  A1 D3 r- A: r* K# x  T4 E% q
此功德不可思议,因为娑婆世界的众生,能够听到佛名,都是释迦牟尼佛的恩泽。有多少功德,便灭多少重罪。但往生一事,必须依照佛陀的教导念弥陀。# s. v- V3 f9 [
2 o2 m; I' {: j0 J* D' z7 V
137.弟子除了念佛外,还念咒、背经,并且受持《金刚经》一部,是否太杂,改为单念一句弥陀呢?
# J9 x8 q' h- _9 y) t . k9 b* X! q7 U7 w6 a2 ]+ s0 U/ X4 \
咒和经典,既然念诵已久,就不必舍去,只是每天念诵一遍就可以了,执持名号,应该做到二十四小时不断,这就叫做净念相继。求专当然有益,杂修自然分心。/ {# Y* Z3 T9 ~- K

2 f% m! O) J9 L( t8 v2 T9 I+ W138.坐禅时,全身震动,有师傅说,这是外道,应该控制。请开示。
# C; s! t% L; f6 x0 \* K) l ) A2 ^% P( j8 L
你既然是修净,怎么又去修禅?修禅修净,左右不定,怎么行呢?修禅要有师承,即使有师承,脚踏两只船,不免落水。所谓不禅不净,二门都破。如果没有师承,闭目枯坐,恐怕就会落到黑山鬼窟,全身震动还是小毛病,一味盲修瞎练,更怕有大魔境出现。" N4 L; c7 ]/ O: J8 V) U& ^
0 U* \; h; Z' Q: J+ \5 r3 ^
139.静坐念佛微微感到头痛,因有脑神经衰弱,是否因病业所感,或一心专念,不予理睬?
7 X0 B8 a: T& S* @, _ & L1 g1 w0 E4 g( P. Q
你的情况,病和业兼有,或者还有念不如法。如果念佛时,不能心平气和,过于紧张,也会发生这种病态。你说‘一心专念,不予理睬’,正应该这样。但必须控制妄念,调和呼吸,不急不缓,绵绵密密,如深潭流水,不兴微波,病态自然就会消失了。  d" A+ n" M' F
" T% e' i4 D, g, ^# |
140.因病体弱,常思假身虚幻不实,返观本性了无可得,这是弟子静坐和平时的修持,间以持名念佛回向,是否妥当?
  [; z9 P* {( O1 S# ?, J( r8 Y% x4 x . M$ v4 _8 x  y6 c/ G* x: j
静坐则不可常思,常思是身静而心不静。静坐只有止观,念不起,叫做止,念若起,随时觉察是妄,叫做观照。能了自性无得,那妄念还从哪里生起呢?这就叫做照破,但这种境界非一般人所能了解。差之毫离,谬以千里,不可不慎重啊!如止不能止,就以念佛代替,自念自听,这样就有止有观了。如果回向,就是发愿,愿不要虚发,发得真切,一定就会有所成就。: H7 ?7 ~  N5 g4 w1 V. y( H* V8 k

' E: s8 {0 H% p' R1 z/ D141.《阿弥陀经》上说,人临命终时,如果能够念佛,从一天到七天,念得一心不乱,就能往生极乐世界。但身体为病苦所逼,不能出声正念,甚至心念能力都不足,变成忆佛想佛,能够往生吗?! f% D% }# D' g  _( |

! }3 Q: A& E) \6 d定期七天,那是平素健康时的用功,并不是对临终来说的。到临终时,片刻难待,怎么还能有七天呢?临终时如果能够忆佛想佛,就是心不颠倒,一定能够往生。否则即使口在念佛,心不在佛,就没有什么作用。
9 {$ z! [) N- c7 w8 n- k( R
6 _0 W+ U) H' R& X4 n3 w142.人命终时必须念佛念得清清楚楚才能往生,否则即使念佛一生,也会堕落三恶道,不能遂愿。我建议佛教寺院应该设立一个专门收留莲友临终备用的房间,由和尚或皈依居士到时候助念,这样就能做到自度度人了。因为现在佛化家庭,非常不容易,甚至一家之中有不同的宗教信仰,对临终阻碍更大。所以希望能够实行这个计划。( ~$ D" w1 d/ ?/ k
( u2 C$ ^) V* t! S: I! ^4 P) l( c
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议论,二是方法。先说第一。正念清楚,才能往生,很对。但不清楚,则要看他的八识田中的善恶种子,哪个起现行,不能直说堕落三恶道。再说第二。净土法门,古代早有助念的办法,现在许多地方也都成立了助念团。但是家中有阻力,没有适当的公共场所,确实是一件很遗憾的事。要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平时念佛精进努力,临终时有充分把握,排除干扰,顺利往生。二是平时广结善缘,临终时自然能够得到莲友的帮助。但最后能否往生,归根到底要看自己最后一念是否正念分明,所以真正的解脱还是要靠自己。+ s3 B& F6 T& A3 o, ]

6 M% u1 o1 I  l7 Y/ a' e* [143.善导大师念一声佛号,就有一尊佛从口而出,这是神通呢,还是感应呢?% x' z6 i, C' x$ o1 t5 y7 _* i
. u" @. a; a" R) t
大师的境界,后学不才,难以测知底细。从理上来说,神通来自定力,感应也来自定力。因此,善导大师的境界,一定兼有神通和感应。得感应就会出神通,出神通就是得感应,两者确实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念佛而口中出佛,显然是向众生示范念佛的神力,目的在于感化众生,说是感应当然可以,说是神通也未尝不可。! p5 a' P+ Y% `

7 I/ \" T1 H( c5 V  r144.净土法门贵在念佛求生净土,如果念阿弥陀佛就往生西方净土,如果念药师佛就往生东方净土,如果没有念佛,全念大悲咒,像念佛一样,口念耳听,专心致志,持之以恒,那么这个人命终后,谁来接引,往生什么地方?求大德指示。
2 |/ ?# \+ d6 Q) D% O0 r! Z + F! w' k- R+ S1 N$ V5 H! O' P
念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来迎接,《阿弥陀经》有这样的记载。念药师佛,药师佛就来迎接,《药师经》没有这样的记载。念大悲咒,就有念大悲咒的功德,至于往生什么地方,必须依靠自己的愿力。如果没有愿力,仅仅断了几分疑惑,恐怕就难以生东方或西方净土。古代大德说:能不能往生,就全看有没有信心和愿力。所以没有愿力,就不能生东方或西方净土啊!
/ H8 v+ a/ o, n
1 S1 z6 @5 g5 v* G* V' L6 O$ ?145.阿弥陀佛是法界藏身,就是说他的法身充满虚空,但又说六方有恒河沙一样多的佛,于是我就产生这样的疑问,既然阿弥陀佛的法身已经充满虚空,那么六方恒河沙数佛坐到哪里去?
, a' v( n+ w4 t* U / x( l& D, T4 K
佛有三身,你所问的是法身。法身是没有形状的,就像虚空一样,以空入空,相互之间还有什么妨碍呢?以前的大德用灯光来作比喻,非常恰当。就是说一室千灯,每盏灯的光都能和其他灯光互相融合,即使一室万灯,也不会互相有妨碍啊!体会了这其中的意思,你的疑问也就解决了。
" A; ?0 p/ X7 T  x. x
  r8 T. n6 M" j  u( X4 |146.往生西方,莲花化生,没有父母,如果离开莲花出生以后,那么依靠谁来抚养长大呢?
2 ]# A' e1 P0 [; N
6 Y- W. t; k! I/ l7 P7 E7 x. ]花开出生,自然和净土圣众身形相等。好像我们这个地方的竹子,笋尖一冒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0: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夜之间就能长大,并不是要继续几年。在西方出生的人,都有金色美好的相貌,并且获得了神通,哪里还需要受人抚养呢!1 s0 m5 U0 T; [1 z0 P: u2 z
% f% a6 d  a- M' D# t
147.极乐世界和娑婆世界都是佛土,为什么生到极乐世界的人就不会再退道心,再入轮回了,而生到娑婆世界的人,就会退去道心,永远轮回呢?
9 r3 @' M6 D: y6 r; [% Q) M
  Q/ @: }, E% M8 _6 R这个问题,古代大德在经文后面早就有详细的注解,查阅后就自然明白了。这里再补充几句。第一,意念不一就不会往生极乐世界,爱欲不重就不会轮回娑婆世界。意念专一就会往生净土永不退转,妄想太多就会堕落尘世轮回生死。第二,生到了净土,周围就全部都是净缘,无缘不促进自己道心上升,因此就永远不会退转了。我们这个世界是秽土,生到了这个世界,无缘不促进自己欲念增重,所以绝大多数会退去道心。第三,往生净土的人,都是净因成熟的人,已经觉悟,不会退心。轮回娑婆的人,都是业力所牵的人,被妄念迷惑,难以觉悟,所以就只能堕落。简单的说是这样,要详细地说,即使洋洋万言也难以说尽。# N9 @4 x4 s, k. i
5 V0 I7 g) W+ M; a/ B
148.《药师本愿经》也说往生琉璃净土,就会永不退转了。虽然没有说胜过极乐,但比娑婆好多了。那么我们生东方净土不也是一样吗?况且念药师佛,现世就能求财得财,求一切得一切,为什么不先享受现世利益,再往生东方呢?这样不是比求生极乐更加舒服吗?
7 J, V; Y' U4 g1 o. R
3 j; B% \: g: v! T( w$ K' _你居士如果能够生到药师琉璃净土,自然就会永不退转了。只怕你去不了,就谈不上退不退的问题了。东西两个净土,往生不退,当然是一样,但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往生,就大不一样了。看经文不能粗心大意,以免到时无效,反而怪佛不灵验。而且居士贪恋现世享受,本来就是尘根未尽,还想到琉璃世界生芽,哪里有这样的事呢?没有净因,哪里有净果啊?1 e- ~; J3 L6 h( W  z- |

) z$ Z$ o2 w( k) G6 \" a, ^1 j149.以前还不像现在这样深信的时候,闭目念南无阿弥陀佛,就常常有一尊穿白衣,执锡杖的和尚显现在眼前。在梦中恐怖时,这尊白衣和尚都会来解救。但到现在,这种境界,专心去想都想不出来了。是不是现在比以前退步了,还是从前的境界是不正当的?我虽然修的是净土法门,但不知道怎样去观想极乐国土。虽然丈夫时常提醒我要观想西方国土的庄严境界,才能往生,但我仍然观不出来。我的修法是不是哪个地方不对头?毛病在哪里?请您老开示。+ q& Z2 ]) {5 Z
% F# j" D( d0 y
以前见像,现在不见像,都不要执着。应该一心念佛,不去理它才对。如果执着,反而是病。修习净土宗,有四种方法,即实相、观像、观想、持名。前两者暂时不多说,观想和持名合修,从莲池大师以后,大多不再采用,只是主张专念名号,单刀直入,比较稳当。因为观想依照《十六观经》去修,现在的人都很粗心,难以进入细境。经上说,如果是其他观想就叫做邪观。没有掌握观想的方法,就很容易走入歧途。莫如诚心念佛,做到心起念,口出声,耳听声,再加上信心和愿力,求得心不散乱,就一定能够成就净业,何必要去观想呢!2 x' k8 M6 K% y
" g6 ]2 Q. C; ~0 a" o
150.我已老了,身体常常被病魔侵袭折磨,虽然早晚功课和念佛都不间断,但仍旧一样。前天,看了《高僧传》,里面有一位法师病了,梦见佛祖给他指示念诵《涅槃经》,然后病就好了。我是不是也可以模仿他念诵《涅槃经》,或者采取其他方法呢?人家说您老在医药方面也有相当的成就,我已经患了很多年的肝病,右肋时常作痛,透过背后肌肉也有小肿。我相信我的业重,不愿就医(因行动不自由,脚动病就发作),只以虔诚的心念佛治疗,可是功力不见效,敬请老居士赠给我一个治病的方法。, N3 O" ?% r) ]
! A7 h. U1 u5 w- e9 A. O7 w( n
修法贵在专一,最怕朝三暮四,脚踏两只船。要知道所有佛法都能圆融无碍,具体采用哪种方法,就要看各人的情况,当然是应该采用自己最熟悉的方法。念六字洪名,就是治病良药,只要诚心坚持,一定能愈百病。经上明明告诉我们,至心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能够消除八十亿劫生死重罪。你已拥有珍宝,为什么还要寻找其他办法呢?再说老居士念念不忘长年患病,执着幻躯如此严重,贪恋娑婆兴趣太深。知病是苦,就当舍离,否则就谈不上往生了。鄙人虽然稍懂医药,但医药不能消除业障。敬赠你几句话,无论是求往生,求去魔,求愈病,都要立定主旨,决不动摇。这就是坚持念佛一法,不再节外生枝了。4 k. c0 v" `) _# [; y- Y4 R5 _

, ~8 Q* T( H1 W, Y151.《阿弥陀经》经中有‘广长舌相遍覆大千’的话,为什么舌相能够覆盖大千世界呢?5 E) }7 p+ O* l! W
* q$ M2 Q" }' i( G' \
声相所能到的地方就是舌相所能到的地方。7 g: P# S; \) \; Q. F

, a1 Q2 G3 r9 U9 s- \( ^  F6 I& A152.《佛法导论》一书中说,念佛名号,十六个字概括了这个法门的纲宗。请问是哪十六个字?6 x4 q( y) ?- A' ?
- W9 u! O' e9 L- J2 l9 q2 ^
查《佛法导论》最后一页最后一行括弧内记载得最清楚,即‘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
7 e1 J. p# ]8 o  p4 _4 r
/ i5 T0 H! f# f$ P153.请问西方三圣、观音菩萨、地藏菩萨的根源,再请示三菩萨没有成佛之前,他们在俗家的姓名和出生的朝代。
/ i5 V4 Y- k8 ^3 m# l + Q; x; n; \3 I9 ?3 n2 X' z
这都是无量劫前的事了,现在的历史只讲到五千年,怎么还谈得上朝代。只有阅读佛经,我们才知道一个大概。西方三圣是阿弥陀佛、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的总称。《无量寿经》说过,阿弥陀佛过去是一位国王,出家后名叫法藏比丘,然后修成佛果。《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过,无量劫以前,有一位正法明如来,为度众生,倒驾慈航,降低身分,到西方世界作菩萨,辅助阿弥陀佛接引众生,他就是观世音菩萨。《地藏本愿经》说过,无量劫以前,有一位国王,发愿永远救度罪苦众生,他就是地藏王菩萨。再说佛菩萨在无量劫岁月精进修行,他们的身体哪里只有一个呢?经上记载的都是与佛说法有关系的事,琐碎细节,哪里说得尽呢?所以就略去了。例如中国历史中的盘古氏、有巢氏等等,与佛经所说多劫以前的人相比,那是最近的了,而这些人已经没有姓名,何况最远的呢?1 H, E+ c, u. r9 ]$ A: {
- b2 A) d! E% E: d1 }, v
154.念佛念六字念四字或快或慢有什么关系吗?
; D! R- ?; v$ _0 C
6 c9 c3 u+ c  i9 I" @六字恭敬,四字方便,太快太慢,都不适宜。必须不快不慢,心平气和,心安理得,才能得力。; v' K6 C) v! d. V6 K( O( B9 W

# m3 \- c+ o$ |1 \6 C8 `+ l155.印光祖师回答信众的书信中说‘念佛要字字分明,绵绵不断,念万声佛,须念五千观音菩萨,念佛多少类推。’我在未皈依三宝以前,没有供奉观音菩萨。所以现在每天早晚礼佛后,先念佛五千,再念观音菩萨两千。这样对吗?已经受了五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6-10-6 20:59:24 | 显示全部楼层
供奉了三圣像,可不可以专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呢?
" e+ U" o& N  Y5 S* c* y* q 8 `) |" ^' c+ v& b/ B+ Z4 Q
印光祖师这一段告诫,另有用意。如果读完全信,前后联系起来,你就明白主旨了。当时正是患难世道,劝人念观音,即能逢凶化吉,又观音信仰,民间最为浓厚,劝念观音,自然发起往生之愿。其目的全在于度人往生极乐,苦口婆心,不能不理会。请仔细读《一函遍复》。皈依以后,打算专念阿弥陀佛,这个想法很好。但念佛以后,观音势至大海众菩萨等礼诵常规不能不遵守。
1 U# N: D6 Q2 N3 b ' b, C7 k$ ?& R. Z* t* ]5 s
156.净土三经是五时说教的哪一时?" c  B, L% _+ O6 Z9 i

  W* I! i( K/ [天台宗五时教即是华严时、鹿苑时、方等时、般若时、法华涅槃时。净土三经属于大乘,自然就要列入方等时,但净土教法,就不受此限制。因为最早讲华严时,就已经说了极乐,最后讲法华时,又说了极乐。真是千经万论,处处指归。三经是净法的专门书籍,净法是佛教的通论。3 X9 G  f% V# L: J( F+ f. F
9 b( f" K1 I! S1 K0 q' t0 D( y! ^
157.《歧路指归》上‘不论行坐睡眠以至大便小解的时候都可以念佛’一节,是否对佛不够礼貌?
' }0 |; i/ s; q# H  f. I
1 c% t+ M9 l8 e$ e2 v念佛注重佛号的连续,所以不管什么时候,都要使佛号不断。具体实行时,有‘口念’和‘心念’的分别。入厕所时,心念没有关系,口里不要出声。
' c/ [. e0 }8 G" R7 e9 ~. A
" J& k3 p* r$ a2 ~  B) Y" v: j158.我念佛时,开始是心里念,忽然念头到了头上,头脑感觉昏胀,我认为是不好的预兆,就用心去念,经过一个多月,还有余感。我看了《宇宙万有本体论》,上面说‘头上安头,将心觉心。’是不是指我这种现象?
, S7 P' ?- P; [4 W8 I , V& l0 {8 {" S! [
你学佛由什么人传授,应该向他详细问明念佛的方法。或者先看净宗的小册子,把道理弄清楚。否则就会因疑惑而走入歧途,引来魔事。《宇宙万有本体论》不是初机阅读的书籍,你读了也不会懂。一切学问都有次序,急躁冒进,有损无益啊!4 J- i. A8 a/ J. s: R3 i
6 k2 g# P4 m" `7 t# G  g! D. k: `4 u
159.念佛时,念在虚空,念在身体,有时念在虚空,有时念在身体,不知是好是坏?: a8 y. x2 J% K2 I1 F

. }2 ^" Z0 N7 l: f7 I+ D念佛不在身体,也不在虚空,奉劝你赶快把这些疑神疑鬼,虚幻不实的念头统统打消。念佛是求往生极乐世界,这才是本旨。念从心起,声从口出,再用耳细听。不紧不慢,调匀气息,除了一句佛号以外,其他一切妄念都要放下。此外还要严戒杀盗淫妄,多做慈善公益事业(并不是专指金钱,不要误会),以求消灭魔障。小册子可以先看《歧路指归》、《初机净业指南》、《暗路明灯》、《佛法导论》等等,这些看懂后,再去看经。. p: u3 a3 h1 K* ?* a, v6 ]
, v& {4 c) G# d2 N( |
160.(1)在家修行的居士,不管他怎样精进修持,临终时都逃脱不了病吗?(2)在家精进修持的大居士和出家高僧到临终时,他们的神色有没有差别?(3)在家修行的居士,应该修哪种法门,要花多少时间,临终才会出现不同寻常的瑞相?7 ]- @! e3 ?! U3 R) I! U
* U9 d' ?& O# |: N" X
先说第一个问题。谛闲大师和太虚大师都是出家高僧,圆寂以前,也示现了病苦。而宋朝王龙舒是在家居士,站着念佛就走了。如此看来,有病无病和出家在家有什么关系呢?第二个问题是谈功夫怎么样,在家和出家都没有区别。第三个问题说在家的修法问题。佛法平等,无有高下。佛弟子虽然有在家和出家的分别,但修持的方法却没有分别。只是根据不同的根器,选择不同的方法。并不限定出家修哪种法门,在家修哪种法门。至于说时间和瑞相,哪里有定期,全靠平时勤惰来决定。谁快谁慢,就像一颗树,哪里先开花,哪里先果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时间。" v; S" o5 l, G. z3 b0 x
- h7 @, \: x6 o' {# t
161.家兄卓智立居士吃素念佛有三十多年历史,在三十多年修行期中,历尽多少辛苦!他曾经唱道:‘茹苦含辛扬净土,卧薪尝胆念弥陀。’又说:‘夜寝夙兴依大士,朝参暮礼念弥陀。’希望用多年来至诚念佛的泪水,滋润西方莲池的莲心。请问他一生这样精勤念佛,始终不懈,临终能够带业往生佛国吗?
$ T, f$ J$ Z, y
( c  N" v0 ]( k/ J令兄是否往生,临终时候,鄙人并未在场。没有搜集根据,不敢轻易断言。但按佛陀的教导来说,诚心十念,都能蒙佛接引。令兄果然能够有信心和愿力,念兹在兹,哪里有不往生的道理?既然往生了,自然就带业。带业往生是净土的殊胜方便,也是净土法门为什么是易行道的主要原因。既然往生,自然就是依靠弥陀慈力加持,到西方极乐净化后,再返回娑婆,普度众生。. O8 T" w& ]4 Y. b1 N5 {  S/ f

; M9 x0 {9 P9 {" @162.净土法门主要敬重西方三圣,《阿弥陀经》是净土宗必要的经典,而且定为每天念诵的功课,为什么经中没有提到观世音、大势至二位菩萨呢?
% l$ {" K* r8 F) N  i 2 l. _' o8 J9 m! @9 v
净土三经,讲的道理都一样,但具体实行时就各有重心。《无量寿经》重六度万行,所以详细陈述功过,列举五受、五痛、五烧等等。《观无量寿佛经》重在观想,所以详细陈述西方净土依正庄严,列举观音、势至以及九品莲花等等情况。《阿弥陀经》重在念一句佛号,所以只提阿弥陀佛,而不说其他了。9 g+ }6 |& N% y* ^
8 N: `/ z/ n& T  X4 z
163.净土宗从莲池大师以后,专门主张念佛名号,不教观想极乐世界四色莲花,那么将来往生,生到哪一种颜色的莲花里?: q6 {+ h+ O5 h/ N) ?1 F

: ~* l- o% t, b( D( ^法华四花,表示四种因位,就是住、行、向、地,从这一根据出发,你在哪一个因地,就会生到哪一种颜色的莲花。# d( ]4 {3 v5 @& d0 ~" N$ G; V0 a

- P0 @5 y2 R3 q  ]164.常听老师说,经典虽然讲的是大道,文字也很优美,但刚刚入门学佛的人,必须先弄清文理,才能求道。我对《阿弥陀经》中六方佛一段文字很有疑问,为什么四方先说东方,不是北方为上吗?但北方反而列在最后。上下两方,自然是从上而下,为什么先说下方呢?
9 w: s" R/ @% H3 Y$ U0 E3 ?% N 7 g- W# m6 K; E
佛经有真实语、随顺语等等。四方上下,都是假定的名词,哪里有真实的内容呢?我们地球上的人,以太阳为标准来划定四方,标准一变,方位也要发生变化,所以方位是一个假名。作文要有次序。太阳从东方出来,是一天的开始,所以四方先从东方说起。草木有枝干和根本,根本在下面,所以先从下面说起。& P( E8 R0 Q0 z8 s6 D1 a

5 A; n. f& b9 B165.《弥陀经》中‘于彼国土,若已生,若今生,若当生’几句话,意思虽然比较明了,但按文义讲,很觉得拗口,怎么去讲,能够好懂?
# P* n. r) d3 I) ?. B6 V
3 r1 ]0 J, F) ~) J. M+ a中国的文字,一个字有多种讲法。‘于’在这里是发语词,是‘对于’的意思,‘于彼国土’就是‘对于阿弥陀佛那个国土’的意思。下面三句必须连贯起来,并且要添加一些字句才能通畅。意思是‘像那样已经发愿的人就已经往生了,现在发愿的人也会像那些已经发愿往生的人一样现在往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4-4 10:46 , Processed in 0.09028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