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1 13:39:26

<藏要>中的法句经



法句經卷上
     尊者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一)無常品第一<(二)二十有一章>
(三)無常品者.寤欲昏亂榮命難保惟道是真。
睡眠解寤  宜歡喜思  聽我所說 操集佛言。
所行非常  謂興衰法  夫生輒死 此滅爲樂.
譬如陶家  埏埴作器  一切要壞 人命亦然。
如河駛流  往而不返  人命如是 逝者不還。
(四)譬人操杖  行牧食牛  老死猶然 亦養命去.
千百非一  族姓男女  貯聚財產 無不衰喪.
生者日夜  命自攻削  夀之消盡 (五)如[榮-木+巾][雨/井]水。
注:
(一) 晉本秦本品名次第同.宋本有爲品第一.此品至言語品.巴本皆缺.
(二) 原刻此註列於次行.與序文合作一段.今依麗刻改正.以下各品均同.
(三) 各本皆無此序.疑是譯人所加.以下各品均同.
(四) 巴本第一三五頌.入刀杖品.
(五) 原作[榮-木+水]穽今依麗刻及可洪音義二十二改.

 
常者皆盡  高者亦墮  合會有離 生者有死。
(一)衆生相尅  以喪其命  隨行所墮 自受殃福。
老見苦痛  死則意去  樂家縛獄 貪世不斷。
咄嗟老至  色變作耄 少時如意 老見蹈藉.
雖夀百歲 亦死過去  爲老所壓 病條至際.
是日已過  命則隨減  如少水魚 斯有何樂。
(二)老則色衰  所病自壞  形敗腐朽 命終(三)自然.
是身何用  恆漏臭處  爲病所困 有老死患.
嗜欲自恣  非法是增  不見聞變 夀命無常.  
(四)非有子恃  亦非父兄  爲死所迫 無親可怙。
晝夜慢惰  老不止婬  有財不施 不受佛言
有此四蔽  爲自侵欺。
注:
(一) 秦本此頌連上頌爲一章.
(二) 巴本第一四八頌.入老耄品.
(三) 晉本作其.
(四) 巴本第二八八頌.入道品.


(一)非空非海中  非人山石間 無有地方所  脫之不受死.
是務是吾作  當作令致是 人爲此躁擾  履踐老死憂.
(二)知此能自淨  如是見生盡 比丘厭魔兵  從生死得度。
(三)教學品第二<二十有九章>
教學品者.導以所行.釋己愚暗.得見道明。
咄起何爲寐  螉螺蜯蠹類  隱蔽以不淨  迷惑計爲身.
焉有被斫瘡  心而嬰疾痛  遘于衆厄難  而反爲用眠.
(四)思而不放逸  爲仁學仁迹  從是無有憂  常念自滅意.
正見學務增  是爲世間明  所生福千倍  終不墮惡道。
莫學小道  以信邪見  莫習放蕩  令增欲意。  
善修法行  學誦莫犯  行道無憂  世世常安.  
敏學攝身  常慎思言  是到不死  行滅得安。
注:
(一) 巴本第一二八頌.入惡行品.
(二) 秦本首二句云.是故習禪定.生盡無熱惱.
(三) 晉本品第同.又別開護戒品.仍次第二.餘本缺.
(四) 秦本此章入放逸品.

 
非務勿學  是發宜行  已知可念  則漏得滅。  
見法利身  夫到善方  知利建行  是謂賢明。
起覺義者  學滅以固  着滅自恣  損而不興。
是向以強  是學得中  從是解義  宜憶念行。  
(一)學先斷母  率君二臣  廢諸營從  是上道人。  
(二)學無朋類  不得善友  寧獨守善  不與愚偕.
樂戒學行  奚用伴爲  獨善無憂  如空野象。  
戒聞俱善  二者孰賢  方戒稱聞  宜諦學行。  
學先護戒  關閉必固  施而無受  力行勿臥。
若人夀百歲  邪學志不善  不如生一(三)日  精進受正法。
若人夀百歲  奉火修異術  不如須臾敬  事戒者福勝。
能行說之可  不能勿空語  虚僞無誠信  智者所屏棄。
注:
(一) 南本第二九五頌.入廣衍品.又秦本梵志品有此一章.文云.先去其母.王及二臣.盡勝境界.是謂梵志.
(二) 秦本次二章入忿怒品.
(三) 原刻作月今依麗刻改.


(一)學當先求解  觀察別是非  受諦(二)應誨彼  慧然不復惑。
被髮學邪道  草衣內貪濁  [目*((业-一)/冡)][目*((业-一)/冡)]不識真  如聾聽五音。
覺能捨三惡  以藥消衆毒  健夫度生死  如蛇脫故皮。
(三)學而多聞  持戒不失  (四)兩世見譽 所願者得.
學而寡聞  持戒不完  兩世受痛 喪其本願.
夫學有二  常親多聞  安諦解義 雖困不邪。
稊稗害禾  多欲妨學  耘除衆惡 成收必多。  
慮而後言  辭不強梁  法說義說 言而莫違。
善學無犯  畏法曉[誋-己+巳]  見微知著 誡無後患。
遠捨罪福  務成梵行  終身自攝 是名善學。
(五)多聞品第三<十有九章>
 多聞品者.亦勸(六)聞學.積聞成聖.自致正覺。
注:
(一) 巴本第一五八頌.入愛身品.
(二) 原刻作能.今依麗刻及巴本改.
(三) 秦本此下別開護戒品.秦本次二章入聞品.
(四) 原刻作滿.今依麗刻及秦本改.次頌同.
(五) 晉本品第同.秦本聞品第二十三.宋本多聞品第二十二.
(六) 原刻作文.今依麗刻改.


多聞能持固  奉法而垣牆 精進難(一)踰毁  從是戒慧成.
多聞令志明  已明智慧增 智則博解義  見義行法安.
多聞能除憂  能以定爲歡 善說甘露法  自致得泥洹.
聞爲知法律  解疑亦見正 從聞捨非法  行到不死處。
爲能師(二)現道  解疑令學明 亦興清淨本  能奉持法藏。
能攝爲解義  解則義不穿 受法猗法者  從是疾得安。
(三)若多少有聞  自大以憍人 是如盲執燭  照彼不自明。
(四)夫求爵位財  尊貴昇天福 辯決世間悍  斯聞爲第一。
帝王聘禮聞  天上天亦然 聞爲第一藏  最富膐力強。
智者爲聞屈  好道者亦樂 王者盡心事  雖釋梵亦然。
仙人尚敬聞  況貴巨富人 是以慧爲貴  可禮無過是。
事日爲明故  事父爲恩故 事君以力故  聞故事道人.
注:
(一) 原刻作喻.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二) 原刻作思.今依麗刻改.晉本作見.義通.
(三) 晉本此章在後欲知智在說下.
(四) 巴本第一七八頌.入世間品.


人爲命事醫  欲勝依豪強 法在智慧處  福行世世明.
察友在爲謀  別伴在急時 觀妻在房樂  欲知智在說.
聞能今世利  妻子昆弟友 亦致後世福  積聞成聖智.
是能散憂恚  亦除不祥衰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1 13:44:03

巴本華品第四.
(二) 原刻作覺.今依麗刻改.
(三) 晉本作死生.勘秦本巴本應作死王.今寫刻倒訛也.次頌末句同.


見身如沫  幻法自然  斷魔華敷  不覩生死。 
身病則痿  若華零落  死命來至  如水湍聚。 
貪欲無厭  消散人念  邪致之財  爲自侵欺。
如蜂集華  不嬈色香  但取味去  仁入聚然。 
不務觀彼  作與不作  常自省身  知正不正。 
如可意華  色好無香  吾語如是  不行無得.
如可意華  色美且香  吾語有行  必得其福。 
多作寶華  結(一)步搖綺  廣積德者  所生轉好. 
(二)琦草芳華  不逆風熏  近道敷開  德人(三)逼香.
栴檀多香  青蓮芳華  雖曰是真  不如戒香. 
華香氣微  不可謂真  持戒之香  到天殊勝. 
戒具成就  行無放逸  定意度脫  長離魔道。
注:
(一) 原刻作[王*步]瑤.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二) 秦本此下四章入戒品.
(三) 晉本秦本均作徧.


如作田溝  近于大道  中生蓮華  香潔可意. 
有生死然  凡夫處邊  慧者樂出  爲佛弟子。
(一)闇愚品第十三<(二)二十有一章>
闇愚品者.將以開[目*((业-一)/冡)].故陳其然.欲使闚明。
(三)不寐夜長  疲倦道長  愚生死長 莫知正法。 
癡意常冥  逝如流川 在一行疆  獨而無偶。
(四)愚人着數 憂戚久長  與愚居苦  於我由怨。
有子有財  愚惟汲汲  我且非我  何有子財.
(五)暑當止此  寒當止此  愚多预慮  莫知來變.
愚[目*((业-一)/冡)]愚極  自謂我智  愚而勝智  是謂極愚。
(六)頑闇近智  如瓢斟味  雖久狎習  猶不知法. 
開達近智  如舌嘗味  雖須臾習  卽解道要.
注:
(一) 晉本品第同.巴本愚品第五.餘本缺.
(二) 依巴本末二章皆六句實止二十章.
(三) 秦本此章入無常品.
(四) 巴本缺此章.
(五) 巴本第二八六頌.入道品.秦本次下三章均入無常品.
(六) 秦本此下二章入廣衍品.


愚人施行  爲身招患  快心作惡  自致重殃.
行爲不善  退見悔悋  致涕流面  報由宿習。 
行爲德善  進覩歡喜  應來受福  喜笑玩習。
過罪未熟  愚以恬惔  至其熟時  自受大罪。
(一)愚所望處  不謂適苦  臨墮危地  乃知不善.
(二)愚惷作惡  不能自解  殃追自焚  罪成熾然。 
(三)愚好美食  日月滋甚  於十六分  未一思法。
愚生念慮  至終無利  自招刀杖  報有印章。
觀處知其愚  不施而廣求  所墮無道智  往往有惡行。
遠道近欲者  爲食在學名  貪倚家居故  多取供異姓。
學莫墮三望  莫作家沙門  貪家違聖教  爲後自匱乏
此行與愚同  但令欲慢增。 
注:
(一) 巴本缺此章.又晉本此下二章次序互倒.
(二) 巴本第一三六頌.入刀杖品.
(三) 秦本此章入廣衍品.譯文云.從月至其月.愚者用搏食.彼不信於佛.十六不獲一.


利求之願異  求道意亦異  是以有識者  出爲佛弟子
棄愛捨世習  終不墮生死。
(一)明哲品第十四<十有七章>
明哲品者.學念行者.修福進道.法爲明鏡。
深觀善惡  心知畏忌  畏而不犯  終吉無憂。 
故世有福  (二)念思紹行  善致其願  福祿轉勝。 
(三)信善作福  積行不厭  信知陰德  久而必彰。
常避無義  不親愚人  思從賢友  狎附上士。 
喜法臥安  心悅意清  聖人演法  慧常樂行。 
仁人智者  齋戒奉道  如星中月  照明世間。
(四)弓工調角  水人調船  巧匠調木  智者調身. 
譬如厚石  風不能移  智者意重  毁譽不傾.
注:
(一) 晉本品第同.巴本賢品第六餘本缺.
(二) 原刻作愚.今依麗刻改.次下不親愚人句同.
(三) 巴本缺此章.
(四) 秦本此章入水品.


(一)譬如深淵  澄靜清明  慧人聞道  心淨歡然。
大人(二)體無欲  在所昭然明  雖或遭苦樂  不高現其智.
大賢無世事  不願子財國  常守戒慧道  不貪邪富貴.
(三)智人(四)知動搖  譬如沙中樹  朋友志未強  隨色染其素。
世皆(五)沒淵  (六)尠剋度岸  如或有人  欲度必奔。 
誠貪道者  (七)覽受正教  此近彼岸  脫死爲上。 
斷五陰法  靜思智慧  不反入淵  棄倚其明。
抑制情欲  絕樂無爲  能自拯濟  使意爲慧。 
學取正智  意惟正道  一心受諦  不起爲樂 
漏盡習除 是得度世。
(八)羅漢品第十五<有十章>
羅漢品者.(九)言真人性脫欲無着.心不渝變。
注:
(一) 秦本此章入水品.
(二) 原刻作禮.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三) 巴本缺此章.
(四) 原刻作智.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五) 原刻作度.今依麗刻改.
(六) 原刻作解.今依麗刻改.
(七) 原刻作賢.今依麗刻改.
(八) 晉本品第同.秦本水品第十八.宋本水喻品第十七.巴本羅漢品第七.
(九) 此字依麗刻加.


去離憂患  脫於一切  縛結已解  冷而無煗。 
心淨得念  無所貪樂  已度癡淵  如(一)鴈棄池。 
量腹而食  無所藏積  心空無想  度衆行地
如空中鳥  遠逝無礙。
世間習盡  不復仰食  虚心無患  已致脫處 
譬如飛鳥  暫下輒逝。 
制根從正  如馬調御  捨憍慢習  爲天所敬。
不怒如地  不動如山  真人無垢  生死世絕。 
心已休息  言行亦止  從正解脫  寂然歸滅. 
棄欲無着 缺三界障  望意已絕  是謂上人.
在聚在野  平地高岸  應真所過  莫不蒙祐. 
彼樂空閑  衆人不能  快哉無(二)望  無所欲求。
注:
(一) 巴本作鵝.
(二) 原刻作婬.今依麗刻及巴本改.


(一)述千品第十六<十有六章>
述千品者.示學者徑多而不要不如約明。
雖誦千言  句義不正  不如一要  聞可滅意. 
雖誦千章  不義何益  不如一義  聞行可度. 
雖多誦經 不解何益  解一法句  行可得道。
(二)千千爲敵  一夫勝之  未若自勝  爲戰中上。 
自勝最賢  故曰人雄 護意調身  自損至終。 
雖曰尊天  神魔梵釋  皆莫能勝  自勝之人。
月千反祠  終身不輟  不如須臾  一心念法 
一念道福  勝彼終身.
雖終百歲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1 13:46:03

  見而爲惡 
行惡得惡    如種苦種. 
惡自受罪    善自受福    亦各須熟   彼不自(四)代 
習善得善    亦如種甜。 
自利利人    益而不費    欲知利身   戒聞爲最。
如有自愛    欲生天上    敬樂聞法   當念佛教。
凡用必豫慮   勿以損所務   如是意日修  事務不失時。
注:
(一) 原刻作後如.今依麗刻及秦本改.晉本作如後.
(二) 原刻作正.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三) 秦本此頌廣爲二章.入惡行品.
(四) 原刻作伐.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一)夫治事之士  能至終成利  真見身應行  如是得所欲。
(二)世俗品第二十一<十有四章>
世俗品者.說世幻夢.當捨浮華勉修道用。
(三)如車行道  捨平大塗  從邪徑敗  生折軸憂. 
離法如是  從非法增  愚守至死  亦有折患。 
順行正道  勿隨邪業  行法臥安  世世無患。
(四)萬物爲泡  意如野馬  居世若幻  奈何樂此。
若能斷此  伐其樹根  日夜如是  必至于定。 
一施如信  如樂之人  或從惱意  以飯食衆
此輩日夜  不得定意。 
世俗無眼  莫見道真  如少見明  當養善意。 
(五)如鴈將羣  避羅高翔  明人(六)導世 度脫邪衆。 
注:
(一) 巴本缺此章.
(二) 晉本品第同.巴本世間品第十三.僅有三頌文同.餘本缺此品.
(三) 秦本此二章入放逸品.
(四) 原刻作百.今依麗刻改.
(五) 巴本第一七五頌.又如字原刻作爲.今依麗刻改.
(六) 原刻作道.今依麗刻改.


世皆有死  三界無安  諸天雖樂  福盡亦喪。
觀諸世間  無生不終  欲離生死  當行道真。
(一)癡覆天下  貪令不見  邪疑却道  苦愚行是。 
(二)一法脫過  謂妄語人  不免後世  靡惡不更。
雖多積珍寶  崇高至于天  如是滿世間  不如見道跡.
不善像如善  愛如似無愛  以苦爲樂像  狂夫爲所(三)致。

注:
(一) 巴本第一七四頌.
(二) 巴本第一七六頌. (三) 晉本作滅.

法句經卷上法句經卷下

     尊者法救撰
     吳天竺沙門維祇難等譯
(一)述佛品第二十二<二十有一章>
述佛品者.道佛神德無不利度明爲世則。
己勝不受惡  一切勝世間 叡智廓無疆  開[目*((业-一)/冡)](二)令入道。
決網無罣礙  愛盡無所積 佛意深無極  未踐迹令踐。
勇健立一心  出家日夜滅 根斷無欲意  學正念清明。
(三)見諦諍無穢  已渡五道淵 佛出照世間  爲除衆憂苦.
(四)得生人道難  生夀亦難得 世間有佛難  佛法難得聞。
(五)我旣無師保  亦獨無伴侶 積一行得佛  自然通聖道。
船師能渡水  精進爲橋梁 人以種姓繫  度者爲健雄。
注:
(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如來品第二十二.宋本如來品第二十一.巴本佛品第十四.
(二) 秦本云我爲勝.
(三) 巴本第一九五頌.次在後.
(四) 巴本第一八二頌.
(五) 晉本此上有一頌云.八正覺自得.無離無所染.愛盡破欲綱.自然無師受.巴本缺次三章.


壞惡度爲佛  止地爲梵志 除饉爲學法  斷種爲弟子。
(一)觀行忍第一  佛說泥洹最 捨罪作沙門  無嬈害於彼。
(二)不嬈亦不惱  如戒一切持 少食捨身貪  有行幽隱處
意諦以有黠  是能奉佛教。
(三)諸惡莫作  諸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四)佛爲尊貴  斷漏無婬 (五)諸釋中雄  一羣從心。 
快哉福報  所願皆成  敏於上寂  自致泥洹。
或多自歸  山川樹神  廟立圖像  祭祀求福。
自歸如是  非吉非上  彼不能來  度我衆苦。 
如有自歸  佛法聖衆  道德四諦  必見正慧。
生死極苦  從諦得度  度世八道  斯除衆苦。
自歸三尊  最吉最上  唯獨有是  度一切苦。 
注:
(一) 巴本第一八四頌.
(二) 巴本第一八五頌.
(三) 秦本此章入惡行品.
(四) 巴本缺次二章.又秦本此句云.我爲世尊.
(五) 秦本此句云.諸天世人.


士如中正  志道不慳  利哉斯人  自歸佛者。
明人難值  亦不比有  其所生處  族親蒙慶。 
(一)諸佛興快  (二)說經道快  衆聚和快  和則常安。
(三)安寧品第二十三<十有四章>
安寧品者.差次安危去惡卽善快而不墮。
我生已安  不愠於怨  衆人有怨  我行無怨. 
我生已安  不病於病  衆人有病  我行無病. 
我生已安  不慼於憂  衆人有憂  我行無憂.
我生已安  清淨無爲  以樂爲食  如光音天.
(四)我生已安  澹泊無事  彌薪團火  安能燒我。 
勝則生怨  負則自鄙  去勝負心  無諍自安。
熱無過婬  毒無過怒  苦無過身  樂無過滅. 
注:
(一) 秦本此章入樂品.
(二) 秦本此二句云.說法堪受樂.衆僧和亦樂.
(三) 晉本品第同.秦本樂品第三十一.巴本安樂品第十五.宋本缺.
(四) 巴本缺此章.


(一)無樂小樂  小辯小慧  觀求大者  乃獲大安. 
我爲世尊  長解無憂  正度三有  獨降衆魔。
(二)見聖人快  得依附快  得離愚人 爲善獨快。 
守正道快  巧說法快  與世無諍  戒具常快。
(三)依賢居快  如親親會  (四)近仁智者  多聞高遠。
夀命鮮少  而棄世多  學當取要  令至老安。
(五)諸欲得甘露  棄欲滅諦快 欲度生死苦  當服甘露味。
(六)好喜品第二十四<十有二章>
好喜品者.禁人多喜能不貪欲則無憂患。
違道則自順  順道則自違 捨義取所好  是爲順愛欲。
不當趣所愛  亦莫有不愛 愛之不見憂  不愛見亦憂。
是以莫造(七)愛  愛憎惡所由 已除给縛者  無憂無所憎。
注:
(一) 巴本缺次二章.
(二) 秦本此頌云.得覩諸聖樂.同會亦復樂.不與愚從事.畢故永以樂.
(三) 巴本缺此半頌.
(四) 巴本此二句連下爲第二O七頌.
(五) 巴本第二O四頌.在前出.
(六) 晉本品第同.秦本念品第六.宋本愛樂品第五.巴本愛品第十六.
(七) 秦本作念.此章末句云無念無不念.


(一)愛喜生憂  愛喜生畏  無所愛喜  何憂何畏. 
好樂生憂  好樂生畏  無所好樂  何憂何畏.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1 13:46:56


貪欲生憂  貪欲生畏  解無貪欲  何憂何畏.
貪法戒成  至誠(二)知慚  行身近道  爲衆所愛. 
欲態不出  思正乃語  心無貪愛  必截流渡。 
譬人久行  從遠吉還  親厚普安  歸來喜歡。
好行福者  從此到彼  自受福祚  如親來喜. 
(三)起從聖教  禁制不善  近道見愛  離道莫親. 
近與不近  所往者異  近道昇天  不近墮獄。
(四)忿怒品第二十五<二十有六章>
忿怒品者.見瞋恚害寬弘慈柔天祐人愛。
(五)忿怒不見法  忿怒不知道 能除忿怒者  福喜常隨身。
注:
(一) 秦本此二章又重出於無常品.又愛字秦本皆作念.
(二) 原刻作如.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三) 巴本缺次二章.
(四) 晉本品第同.秦本忿怒品第十五.又恚品第二十一.宋本瞋恚品第二十.巴本忿怒品第十七.
(五) 巴本缺次二章.


貪婬不見法  癡愚意亦然  除婬去癡者  其福第一尊。
恚能自制  如止奔車  是爲善御  棄冥入明。 
忍辱勝(一)恚  善勝不善  勝者能施  至誠勝欺。 
不欺不怒  意不多求  如是三事  死則上天。
常自攝身  慈心不殺  是生天上  到彼無憂。 
(二)意常覺悟  明暮勤學  漏盡意解  可致泥洹。 
(三)人相謗毁  自古至今  旣毁多言  又毁訥訒
亦毁中和  世無不毁。 
欲意非聖  不能(四)制中  一毁一譽  但爲利名。
明智所譽  唯稱是賢  慧人守戒  無所譏謗。 
如羅漢淨  莫而誣謗  諸人咨嗟  梵釋所稱。 
(五)常守慎身  以護瞋恚  除身惡行  進修德行.
注:
(一) 秦本作怨.
(二) 秦本此章入戒品.
(三) 秦本此章入誹謗品.
(四) 晉本作折.
(五) 秦本次三章入學品.


常守慎言  以護瞋恚  除口惡言  誦習法言. 
常守慎心  以護瞋恚  除意惡念  思惟念道。 
節身慎言  守攝其心  捨恚行道  忍辱最強。
(一)捨恚離慢  避諸愛貪  不著名色  無爲滅苦. 
(二)起而解怒  婬生自禁  捨(三)不明健  斯皆得安. 
瞋斷臥安  恚滅婬憂  怒爲毒本  輭意梵志
(四)言善得譽  斷爲無患. 
同志相近  詳爲作惡  後別餘恚  火自燒惱。
不知慚愧  無戒有怒  爲怒所牽  (五)不厭有務. 
有力近兵  無力近輭  夫忍爲上  宜常忍羸. 
舉衆輕之  有力者忍  夫忍爲上  宜常忍羸.
(六)自我與彼  大畏有三  如知彼作  宜滅己中. 
注:
(一) 巴本第二二一頌入次品.又秦本此章次句云.超度諸結使.末句云.除有何有哉.
(二) 以下巴本缺.
(三) 秦本作無明根.
(四) 秦本此二句云.賢聖能悉除.斷彼善眠睡.
(五) 秦本此句云如冥失明.
(六) 秦本此二章云.自我與彼人.大畏不可救.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二俱行其義.我與彼亦然.如知彼瞋恚.宜滅己中瑕.


俱兩行義  我爲彼教  如知彼作  宜滅己中. 
(一)善智勝愚  麤言惡說  欲常勝者  於言宜默。
夫爲惡者  怒有怒報  怒不報怒  勝彼鬬負。
(二)塵垢品第二十六<十有九章>
塵垢品者.公別清濁學當潔白無行汙辱。
生無善行  死墮惡道  往疾無間  到無資用。 
當求智慧  以然意定  去垢勿汙  可離苦形。 
慧人以漸  安徐精進  洗除心垢  如工鍊金。
(三)惡生於心  還自壞形  如鐵生垢  反食其身。
不誦爲言垢  不勤爲家垢 不嚴爲色垢  放逸爲事垢.
慳爲惠施垢  不善爲行垢 今世亦後世  惡法爲常垢。
垢中之垢  莫甚於癡  學當捨惡  比丘無垢。 
注:
(一) 秦本此句云.若愚勝智.
(二) 晉本品第同.巴本塵垢品第十八.餘本缺.
(三) 秦本此章入行品.


苟生無恥  如鳥長喙  強顏耐辱  名曰穢生。 
廉恥雖苦  義取清白  避辱不妄  名曰潔生。
愚人好殺  信無誠實  不與而取  好犯人婦。 
逞心犯戒  迷惑於酒  斯人世世  自掘身本。  
人如覺是  不當念惡  愚近非法  久自燒沒。
若信布施  欲揚名譽  貪人虚飾  非入淨定。 
一切斷欲  截意根源  晝夜守一  必入定意。 
著欲爲塵  從染塵漏  不染不行  淨而離愚。
見彼自侵  常內自省  行漏自欺  漏盡無垢。
火莫熱於婬  捷莫疑於怒  網莫密於癡  愛流駃於河。
(一)虚空無轍迹  沙門無外意  衆人盡樂惡  唯佛淨無穢。
虚空無轍迹  沙門無外意  世間皆無常  佛無我所有。
注:
(一)巴本缺次二章.


(一)奉持品第二十七〈十有七章〉
奉持品者.解說道義法貴德行不用貪侈。
好經道者  不競於利  有利無利  無欲不惑。 
常愍好學  正心以行  權懷寶慧  是謂爲道. 
所謂智者  不必辯言  無恐無懼  守善爲(二)智.
奉持法者  不以多言  雖素少聞  身依法行 
守道不忘  可謂奉法.
(三)所謂長老  不必年耆  形熟髮白  惷愚而已. 
謂懷諦法  (四)順調慈仁  明逹清潔  是爲長老.
所謂端正  非色如華  慳嫉虚飾  言行有違.
謂能捨惡  根原已斷  慧而無恚  是謂端正. 
(五)所謂沙門  非必除髮  妄語貪取  有欲如凡. 
注:
(一) 晉本品第同.秦本沙門品第十二.宋本同品第十一.巴本奉持品第十九.
(二) 晉本次接所谓長老章.
(三) 秦本次二章入沙門品.第二章首二句云.謂捨罪福.淨修梵行.
(四) 原刻作損.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五) 秦本次二章入沙門品.


(一)謂能止惡  恢廓弘道  息心滅意  是爲沙門.
所謂比丘  非時乞食  邪行望彼  稱名而已. 
謂捨罪福  淨修梵行  慧能破惡  是爲比丘. 
所謂仁明 非口不言  用心不淨  外順而已.
謂心無爲  內行清虚  此彼寂滅  是爲仁明. 
所謂有道  非救一物  普濟天下  無害爲(二)道。
戒衆不言  我行多誠  得定意者  要由閉損。
意解求安  莫習凡夫  使給未盡  莫能得脫。
(三)道行品第二十八<二十有八章>
道行品者.旨說大要度脫之道此爲極妙。
八直最上道  四諦爲法迹 

wlxg20130220 发表于 2017-6-21 13:52:07

亦無有思.
心難見 習可覩 覺欲者 乃具見  無所樂 爲苦(三)際. 
在愛欲 爲增痛 明不染 淨能御  無所近 爲苦際.
見有見 聞有聞 念有念 識有識 覩無著 亦無識. 
一切捨 爲得(四)際 除身想 滅痛行  識已盡 爲苦竟。
猗則動 虚則靜 動非近 非有樂  樂無近 爲得寂
寂已寂 已往來。
來往絕 無生死 生死斷 無此彼  此彼斷 爲兩滅
滅無餘 爲苦除。
比丘有世生  有有有作行 有無生無有  無作無所行。
夫唯無念者  僞能得自致 無生無復有  無作無行處。
注:
(一) 秦本作歸.次句同.
(二) 秦本此章云.我有本以無.本有我今無.非無亦非有.如今不可獲.
(三) 原刻作除.今依麗刻改.
(四) 同上.


生有作行者  是爲不得要 若已解不生  不有不作行。
則生有得要  從身有已起 作行致死生  爲開爲法果。
從食因緣有  從食致憂樂 而此要滅者  無復念行迹。
諸苦法已盡  行滅湛然安 比丘吾已知  無復諸入地。
無有虚空入  無諸入用入 無想不想入  無今世後世。
亦無日月想  無往無所懸 我已無往反  不去而不來。
不沒不復生  是際爲泥洹 如是像無像  苦樂爲已解。 
所見不復恐  無言言無疑 斷有之射箭  遘愚無所猗
是爲第一快  此道寂無上。
(一)受辱心如地  行忍如門閾 淨如水無垢  生盡無彼受。
利勝不足怙  雖勝獨復苦 當自求法勝  已勝無所生。
畢故不造薪  厭胎無婬行 種燋不復生  意盡如火滅。
注:
(一)巴本第九五頌.入羅漢品.


胞胎爲穢海  何爲樂婬行 雖上有善處  皆莫如泥洹。
悉知一切斷  不復著世間 都棄如滅度  衆道中斯勝。
佛以現諦法  智勇能奉持 行淨無瑕穢  自知度世安。
道務先遠欲  早服佛教戒 滅惡極惡際  易如鳥逝空。
若已解法句  至心體道行 是度生死岸  苦盡而無患。
道法無親踈  正不問羸強 要在無識想  結解爲清淨。
上智厭腐身  危脆非真實 苦多而樂少  九孔無一淨。
慧以危貿安  棄猗脫衆難 形腐銷爲沫  慧見捨不貪。
觀身爲苦器  生老病無痛 棄垢行清淨  可以獲大安。
依慧以却邪  不受漏得盡 行淨致度世  天人莫不禮。
(一)生死品第三十七<十有八章>
生死品者.說(二)諸人魂靈亡神在隨行轉生。
注:
(一) 下三品晉本品名次第同.餘本均缺.
(二) 此字依麗刻加.


(一)命如果待熟  常恐會零落 已生皆有苦  孰能致不死.
從初樂恩愛  因婬入胎影 受形命如電  晝夜流難止.
是身爲死物  精神無形法 作令死復生  罪福不敗亡.
終始非一世  從癡愛久長 自此受苦樂  身死神不喪。
身四大爲色  識四陰曰名 其情十八種  所緣起十二。
神止凡九處  生死不斷滅 世間愚不聞  蔽闇無天眼。
自塗以三垢  無目意妄見 謂死如生時  或謂死斷滅。
識神造三界  善不善五處 陰行而嘿(二)到  所往如響應。
欲色不色有  一切因宿行 如種隨本像  自然報如影。
神以身爲名  如火隨形字 著燭爲燭火  隨炭草糞薪。
心法起則起  法滅而則滅 興衰如雨雹  轉轉不自識。
識神走五道  無一處不更 捨身復受身  如輪轉著地。
注:
(一) 秦本此章入無常品.
(二) 原刻作言.今依麗刻改.晉本作至.


如人一身居  去其故室中 神以形爲廬  形壞神不亡。
精神居形軀  猶雀藏器中 器破雀飛去  身壞神逝生。
性癡淨常想  樂身想癡想 嫌望非上要  佛說是不明。 
一本二展轉  三垢五彌廣 諸海十二事  淵銷越度歡。 
三時斷絕時  知身無所直 命氣温煖識  捨身而轉逝。
當其死臥地  猶草無所知 觀其狀如是  但幻而愚貪。  
道利品第三十八<(一)十有九章>
道利品者.君父師行開示善道率之以正。
人知奉其上  君父師道士 信戒施聞慧  終吉所生安.
宿命有福慶  生世爲人尊 以道安天下  奉法莫不從.
王爲臣民主  常以慈愛下 身率以法戒  示之以休咎.
處安不忘危  慮明福轉厚 福德之反報  不問尊以卑。
注:
(一)實有二十章.


夫爲世間將  順正不阿枉 心調勝諸惡  如是爲法王.
見正能施惠  仁愛好利人 旣利以平均  如是衆附親。
如牛厲渡水  導正從亦正 奉法心不邪  如是衆普安。
勿妄嬈神像  以招苦痛患 惡意爲自殺  終不至善方。
戒德可恃怙  福報常隨己 見法爲人長  終遠三惡道.
戒慎除苦畏  福德三界尊 鬼龍邪毒害  不犯持戒人。
無義不誠信  欺妄好鬬爭 當知遠離此  近愚興罪多。
仁賢言誠信  多聞戒行具 當知親附此  近智誠善多。
善言不守戒  志亂無善行 雖身處潛隱  是爲非學法。
(一)美說正爲上  法說爲第二 愛說可彼三  誠說不欺四。
無便獲利刃  自以尅其身 愚學好妄說  行牽受牽戾。
貪婬瞋恚癡  是三非善本 身以斯自害  報由癡愛生。
注:
(一)秦本此章入誹謗品.


有福爲天人  非法受惡形 聖人明獨見  常善承佛令。
戒德後世業  以作福追身 天人稱譽善  心正無不安。
爲惡念不止  日縛不自悔 命逝自川流  見惡宜守戒。
(一)今我上體首  白生爲被盜 已有天使召  時正宜出家。
吉祥品第三十九<十有九章>
吉祥品者.修己之術去惡就善終厚景福。
佛尊過諸天  如來常現義 有梵志道士  來問何吉祥.
於是佛愍傷  爲說真有要 已信樂正法  是爲最吉祥.
若不從天人  希望求僥倖 亦不禱祠神  是爲最吉祥.
友賢擇善居  常先爲福德 勑身從真正  是爲最吉祥.
去惡從就善  避酒知自節 不婬于女色  是爲最吉祥.
多聞如戒行  法律精進學 修己無所爭  是爲最吉祥.
注:
(一)原刻作是.今依麗刻及晉本改.


居孝事父母  治家養妻子 不爲空之行  是爲最吉祥.
不慢不自大  知足念反覆 以時誦習經  是爲最吉祥.
所聞當可忍  樂欲見沙門 每講輒聽受  是爲最吉祥.
持齋修梵行  常欲見賢聖 依附明智者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藏要>中的法句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