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5136|回复: 8

楞严经: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与大般涅槃经:正名正定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10-8 10:0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十:) P* Y, |3 l' k  H9 p# x0 q
* e/ z" ?/ F6 g4 T1 J+ v9 A
   识阴若尽,则汝现前诸根互用。从互用中,能入菩萨金刚干慧。圆明精心,于中发化。如净琉璃,内含宝月。如是乃超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心,菩萨所行金刚十地,等觉圆明,入于如来妙庄严海。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A0 g9 U( {- Y, q

" F3 V; Q: I5 V4 v" J( p& O- v
0 g5 l6 o4 p$ h4 b2 w
5 h! x& o  |$ j  p
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种种名。如禅名四禅。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觉名定觉。正名正定。八大人觉名为定觉。首楞严定亦复如是。# ^5 L/ m" m& T: `/ H; |) Q

/ J  z; e6 O. p; h3 J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
2 c% I* I6 F+ [4 G/ F/ y1 I    善男子。毕竟有二种。一者庄严毕竟。二者究竟毕竟。一者世间毕竟。二者出世毕竟。庄严毕竟者。六波罗蜜。究竟毕竟者。一切众生所得一乘。一乘者名为佛性。以是义故。我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一切众生悉有一乘。以无明覆故不能得见。善男子。如郁单越三十三天。果报覆故此间众生不能得见。佛性亦尔。诸结覆故众生不见。复次善男子。佛性者即首楞严三昧性如醍醐。即是一切诸佛之母。以首楞严三昧力故。而令诸佛常乐我净。一切众生悉有首楞严三昧。以不修行故不得见。是故不能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首楞严三昧者。有五种名。一者首楞严三昧。二者般若波罗蜜。三者金刚三昧。四者师子吼三昧。五者佛性。随其所作处处得名善男子。如一三昧得种种名。如禅名四禅。根名定根。力名定力。觉名定觉。正名正定。八大人觉名为定觉。首楞严定亦复如是。善男子。一切众生具足三定。谓上中下。上者谓佛性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习。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谓火灾。二谓破欲界结。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中定。下定者十大地中心数定也。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下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烦恼覆故不能得见。十住菩萨虽见一乘。不知如来是常住法。以是故言十地菩萨虽见佛性而不明了。善男子。首楞者。名一切毕竟。严者名坚。一切毕竟而得坚固名首楞严。以是故言首楞严定名为佛性+ L2 ^/ x, ?* T3 Y) z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8 10:06:2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应尽还源品第二  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入寂灭定。
& a: a* j* K$ i- X  尔时,世尊所言未讫,即入初禅;从初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出,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还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无边识处;从无边识处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一禅。
# ?$ V: l, E8 W5 f; k: X3 C9 u9 o  尔时,世尊如是逆顺入诸禅已,普告大众:“我以甚深般若,遍观三界一切六道,诸山大海大地含生,如是三界根本性离,毕竟寂灭同虚空相,无名无识永断诸有,本来平等无高下想,无见无闻,无觉无知,不可系缚,不可解脱,无众生,无寿命,不生不起,不尽不灭,非世间、非非世间,涅槃生死皆不可得,二际平等等诸法故,闲居静住无所施为,究竟安置必不可得,从无住法法性施为,断一切相,一无所有。法相如是,其知是者,名出世人。是事不知,名生死始。汝等大众,应断无明灭生死始。”, }" Q  ]4 q% r
  尔时,世尊说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虚空处;从虚空出,入无所有处;从无所有出,入灭尽想定;从灭尽定出,次第还入至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于初禅。
* W- d* d' g, a7 n+ T! }  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摩诃般若,遍观三界有情无情,一切人法悉皆究竟,无系缚者,无解脱者,无主无依,不可摄持,不出三界,不入诸有,本来清净,无垢无烦恼,与虚空等,不平等非不平等,尽诸动念思想心息。如是法相,名大涅槃。真见此法,名为解脱。凡夫不知,名曰无明。”0 D. R' G8 u$ S  ?( h
  作是语已,复入超禅;从初禅出,乃至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乃至入初禅。如是逆顺入超禅已,复告大众:“我以佛眼遍观三界一切诸法,无明本际,性本解脱,于十方求了不能得;根本无故,所因枝叶皆悉解脱;无明解脱故,乃至老死皆得解脱。以是因缘,我今安住常寂灭光,名大涅槃。”
. M% W* J1 D; v7 X1 c
! D" w* Z1 n4 `' O' I' e& ]3 H3 w& U. @2 T+ s6 g, l
《楞严经》卷六: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初于闻中,入流亡所;所入既寂,动静二相了然不生;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尽闻不住;觉、所觉空,空觉极圆;空、所空灭,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忽然超越世出世间,十方圆明,获二殊胜: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与佛如来同一慈力;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 X9 R3 [" Q# _- M" [# A+ f9 I& Y7 l7 }3 b# w; B  `* Y
文殊师利菩萨言:
9 [! E' h4 c* g% N3 O% B    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
4 |* {! v& |! L# L/ M$ f# X# y) v  l) f9 M' U
  圆通实如是,此是微尘佛,: u0 I) a, c: L$ E  V+ e/ `

  W# Y& z8 e. _( m  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
/ z4 \( K2 x8 h' }9 L! g. ^
: X: n5 ^+ [& @$ q4 y) x! i  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 b1 I0 \; J( b  \9 j

4 w/ u5 j0 h+ N/ ~3 F" z  ]) A. K  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
. b5 P/ S9 e; j! V6 h+ N% }
) R+ J, Y& }8 n0 `+ M( q  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
) U) _: z7 k6 s% H- S" _! K6 s
6 P  I  |  x& F) A3 a' _  非唯观世音,....
+ b5 {) g- d4 ~$ G- i6 V1 q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0 09:52:19 | 显示全部楼层
楞严经卷六:“世尊,由我供养观音如来,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与佛如来同慈力故,令我身成三十二应,入诸国土:5 s/ y/ J, I, [$ u7 ?0 t
“世尊,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L+ ?) ?$ [- X1 h
“若诸有学寂静妙明,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独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
0 }. L7 v' [+ E“若诸有学断十二缘,缘断胜性,胜妙现圆,我于彼前现缘觉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7 z/ ^3 K5 A2 M! }- t) v
“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灭,胜性现圆,我于彼前现声闻身而为说法,令其解脱。0 C% Q; @9 E  D- W5 h0 w
..........., j- L% G) h5 V1 o* N
/ h7 A2 t7 h& t5 w5 N
$ ]0 F* m! O& m' e* D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四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光明遍照高贵德王菩萨品第十之四:
8 k3 t: B# ^9 U/ ~   复次善男子。云何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菩萨摩诃萨先取声相。
所谓象声马声车声人声贝声鼓声箫笛等声歌声哭声而修习之。以修习故能闻无量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狱音声。复转修习得异耳根。异于声闻缘觉天耳。何以故。二乘所得清净耳通。若依初禅净妙四大。唯闻初禅不闻二禅。乃至四禅亦复如是。虽可一时得闻三千大千世界所有音声。而不能闻无量无边恒河沙等世界音声。以是义故。菩萨所得异于声闻缘觉耳根。以是异故昔所不闻而今得闻。虽闻音声而心初无闻声之相。不作有相常相乐相我相净相主相依相作相因相定相果相。以是义故。诸菩萨等昔所不闻而今得闻- W2 z4 c3 M% N/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4 06:2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如何做到?)
, o, y) |4 T: O4 R5 O     以般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有过患无明。根本灭故。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得此观时。摄心定住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得入初禅。渐渐次第入第四禅。
1 Y9 v4 F& q5 y# T
        : i5 L7 [9 s! g! Z! a: |
       大般涅槃经遗教品第一: 佛告阿难。如汝所问。佛涅槃后六群比丘恶性车匿行污他家。云何共住而得示教。阿难。车匿比丘其性鄙恶。我涅槃后渐当调伏。其心柔和舍本恶性。阿难。我弟难陀。具极重欲。其性鄙恶。如来以善方便示教利喜。知其根性。以般若慧。为说十二因缘。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是无明憎爱丛林。一切行苦。弥满三界遍流六道。大苦根本无明所起。以般若慧。示以性净。谛观根本。即断诸有过患无明。根本灭故。无明灭。无明灭则行灭。乃至老死忧悲苦恼皆灭。得此观时。摄心定住即入三昧。以三昧力。得入初禅。渐渐次第入第四禅。继心正念。如是修习。然后自当得证上果。离三界苦。阿难。尔时难陀比丘。深生信心。依我教法。勤心修习。不久即得阿罗汉果。阿难。我涅槃后汝当依我教法正观。教示六群车匿比丘。深心依此清净正法。不久自当得证上果。
2 }3 l7 ?% R' N9 \! ?+ q) {
  " G7 T4 H' L+ e+ {! S
( H8 _0 a( h7 B" {" G
《摩诃般若波罗蜜经》卷第二十三 三慧品第七十:4 g1 t4 k9 z4 B# H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云何行般若波罗蜜?云何生般若波罗蜜?云何修般若波罗蜜?”

佛言:“色寂灭故,色空故,色虚诳故,色不坚实故,应行般若波罗蜜,受、想、行、识亦如是。如汝所问,云何生般若波罗蜜?如虚空生故,应生般若波罗蜜。如汝问,云何修般若波罗蜜?修诸法破坏故,应修般若波罗蜜。”


, J) j+ Z- S  _

楞严经

卷六:
* r; M, Q- t- s) l    尔时,观世音菩萨即从座起,顶礼佛足而白佛言:“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 b+ ]2 n* _  D  \" c! }
! B7 ?; `6 N6 T! x' V* B. h" W
    大佛顶首楞严经讲义-第十五卷 圆瑛大师著
0 z# o' f& B2 y- A世尊!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于时有佛,出现于世,名观世音。我于彼佛,发菩提心,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9 @: V3 I+ T/ l
7 W: I# j2 ]4 G彼佛教我,从闻、思、修者;此明秉受法门,既发大心,须求佛示,彼佛即指观世音佛,教我从闻、思、修三慧下手;此之三慧,不同常途,常途则以闻经解义为闻慧,其体即耳识,与耳家同时意识,所发之胜解;思修亦即独头意识,将所闻之声教,思惟修习;此皆不离生灭识心,识心为圆通之障碍。本经以舍识用根为要旨,故三慧不同常途。" @' e* b/ Y- L; d
5 b% M& [( ^" X/ x; |, S: R! [% O
  今此闻慧,即从耳根闻性妙理,所起始觉妙智,不闻所闻之声尘,但闻能闻之闻性;思慧、即正智观察,能闻者是谁,不著空、有二边,一味反闻闻自性;修慧、即如幻闻熏闻修,念念旋元自归,伏归元真,发本明耀,解六结越三空,破五阴超五浊,全凭无分别智,反闻之功。
7 `& w, w7 c* Q% @1 v4 d- h7 L: i" q# o0 u( h
  入三摩地:此即即慧之定,由闻教信解,而起修证。有修中三摩地,即从根解结工夫;有证中三摩地,即寂灭现前境界。此有入字,乃六结尽解,证入圆通之三摩地;亦即阿难所请三名中之妙三摩,经题中了义修证也。

9 S6 z& h6 C9 S# T- \: l9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1:42:08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大般涅槃经里,当我读到: “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习。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谓火灾。二谓破欲界结。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中定。”这一段经文,我就想起了我写的一篇文章的有关内容:- _8 U$ }# I  L6 b# M( S# U$ ~
% R# U% y1 [4 j0 L* Z+ ~
     在“观、练、熏、修四种禅定与观音耳根圆通章经文对照学习体悟”那篇文章中,“有了这个内听能力就可以修耳根圆通了,下面将我的经历分几步简单介绍”中我写到:4 M" k. i0 O* O; v$ V+ Z; Z' k

, c  }3 Z8 B* C6 _/ x0 w# n& C     Q5 D0 S  l, @: j
       第一步:通过反闻等方法让自己的识心慢慢静下来,有时还要结合用念佛、持咒、修止观的方法才能做到。同时用观呼吸等方法让身体有充足的能量,这样才慢慢听到更多的声音,如风声,水声、火声。还有更多的组合声,如风浪声,沙哑声,尖锐声等很多难以形容的声音。外面的天地有很多自然之声,我们身体这个小天地同样也有很多自然之声。5 z! ?8 `- K) ~$ H7 c
   1 N7 ?8 C+ X9 l9 ?
      第二步: 坚持修习就会发现这些声音的轨迹,每个轨迹的声音都有相同和不相同。最后那一个轨迹结束后又会重头再来,反反复复。第二次速度比第一次快,声音也比第一次静。反反复复听下去,到后来也很难分出是什么声音,是在那一个轨迹。因为这个时候听到的声音也差不多,只能凭感觉大约判断在那个位置。人与宇宙是一体的,人是小宇宙,外面是大宇宙。大宇宙会有各种声音,有一种规律。小宇宙也会有各种声音,同样也有一种规律。0 t* [# A( s, S( d

% m& C( e  I6 Y) O     第三步:学习有关禅定知识,通过声音、觉受和轨迹进行分出各种禅定。
# i7 Y2 [  B& m$ t8 w& y, m; b* c7 c- I, Z: T
下面说说我是怎样用声音来分别禅定的:% |9 J/ k' y0 w  [; D0 s
     初禅有五种特点,称为五支,即觉、观、喜、乐、一心。二禅有四支,即内静、喜、乐、一心。这两个禅定可以根据共同特点(喜、乐、一心)来分别,有三种声音,。
* G! G" T8 z0 s5 x, @           三禅共有五支,即舍、念、智、乐、一心。三禅按乐、一心两种来分别就两种声音。四禅共有四支,即不苦不乐、舍、念清净、一心。四禅按一心就一种声音。$ u6 ^) ]# \; v+ j
. k0 u! H8 A# a2 z' D8 O
        净名疏云:“若不了义教,明无色界无色;若了义教,明无色界有色。” 涅盘云:“无色界色,非声闻缘觉所知。” 所以我们要学习般若波罗蜜,才有能力听到这些声音。
0 @4 D( c2 J# f8 b: q: V. J      1、空无边处定   2、识无边处定   3、无所有处定   4、非想非非想处定    5、灭尽定。这几种禅定就按一种。这几种声音都差不多,只不过声音有大有小,有高有沉。空无边处定比较空荡,灭尽定声音有点尖锐。
6 t6 I+ J! c5 T) W4 x  ?
2 q4 f" z$ c  R) x% ~5 F
% v8 W$ u$ t  ~# q( o* D4 j7 i* R+ b6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15 11:42:30 | 显示全部楼层
清爽 发表于 2020-10-15 11:42
0 ^+ z1 D5 ~! ^4 s6 o% N4 }学习大般涅槃经里,当我读到: “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习。若无因缘则不能修 ...
. Q7 {2 |0 Q5 y) K: p" a* d* u
以上是基础,有了以上的基础就容易分出下面三个禅定。: z; e* \& _. i& T9 h3 S0 {& k
下面三个是:3 N3 I! u" S& S2 e
      1、九次第定又名“炼禅”。能于一座中,从初禅节节升进,依次进入二、三、四禅、四无色定,最后进入受想灭尽定,中间无一异念间断,共经过四禅八种定加受想灭尽定,凡九级阶梯,次第升进,故名“九次第定”。
$ D" O" F5 W/ }: E& Z      2、 狮子奋迅三昧又名“熏禅”。九次第定修习纯熟后,进一步锻炼,达到不但能从初禅沿九个阶次很快地一级级直上,进入灭尽定,而且能从灭尽定中很快地逐级下降,退归于初禅,有如印度一带被视为动物之王的狮子,不但能奋迅前行,而且能奋迅后退,故名“狮子奋迅”。
) L9 D* ^' B* a      3、 超越三昧又名“修禅”。狮子奋迅三昧的功夫纯熟,进一步锻炼,达到能超越九次第定逐级升进的阶梯,随意出入于任何一禅,不仅能顺超,从低层次定或散心直超一至数级而入高层次定,而且能从高层次定直接退入低层次定或散心。4 o/ |& p! U2 f3 D- i8 u

  n8 F# m8 s" K( l: |0 \7 B& }9 ?+ Q说说练、熏、修禅这三种禅定的相同处和不相同处:0 U5 A+ J6 D* X: i, j% m6 N% S3 T6 A! l
       练、熏都是按顺序由初禅一直往上到达灭受想定再往下,一个慢一个快。修禅也是由初禅一直往上到达灭受想定后再往下。再往上时在每个定之间插入灭受想定,往下时插入散心,好像是在炼禅的每个禅定之间插入灭受想定和散心。在练、熏、修禅反复转几圈时,修禅转得很快,灭受想定和散心与其他定几乎同时运作。好像是熏禅插入灭受想定和散心。到后来很小声甚至没声了,然后又有声。在定中还有一种声是共同的,应该是气流声吧。观定要观有变化的声,如果是念佛、持咒、参禅、观呼吸就无所谓。2 U; g  Z" i! J9 t. o* E; Q
   
& c, W( q0 B: g% G    通过反反复复观察声音的轨迹,发现就是九次第定又名“炼禅、 狮子奋迅三昧又名“熏禅”和超越三 昧又名“修禅”的轨迹。- R+ ^1 }1 M6 e3 m
      
* p$ E0 ~0 D, y) F' c      第四步:用观练熏修四种禅定与耳根圆通章对照:# j$ N* h4 N5 |5 [* r# Y6 {3 N- l
8 E8 L- i9 h% o' @) u* M
     这个过程经历差不多五个月时间,在定中观世音菩萨的身影多次出现。每次出现都有新的体悟。每次出现前都会有一个信号,就是会想到观世音菩萨到了,过一会真的见到观世音菩萨身影。8 K( y* G' e( B( V
     有一次观世音菩萨身影在我左边,我就不注意左边就注意右边 ,这时右边就出现观世音菩萨。我注意前边也一样。这都是 练、熏、修禅定反复转几圈时才出现的。( f/ b. g0 k& V. A9 H

& a2 d9 v2 M# s3 |      如果问到修这个法门难不难?我会说不难,只要有内听能力就可以修了,后面是步步深入。
0 h8 h8 g5 b: g& N( J: [  
: i8 V$ [* b8 B& q      文殊师利菩萨:我今白世尊。佛出娑婆界。此方真教体。清净在音闻。欲取三摩提。实以闻中入。离苦得解脱。良哉观世音。于恒沙劫中。入微尘佛国。得大自在力。无畏施众生。.... 此是微尘佛。一路涅槃门。过去诸如来。斯门已成就。现在诸菩萨。今各入圆明。未来修学人。当依如是法。我亦从中证。非唯观世音。
2 Y' {1 z# Q- Q9 x6 r.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23 20: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通过以上学习,我想到我在"观、练、熏、修四种禅定与观音耳根圆通章经文对照学习体悟”的一段心得:! e, z7 N" H$ V& J0 Z! C' I- i+ i, M+ v

3 g  s( K4 _8 n& t   圣严法师文摘:
# w! w4 C9 |  C   《楞严经》中的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法门,是透过耳根成佛的境界,也是耳根修持的至高法门。它包含了两个层次:
1 X$ y+ ~' m' J6 r2 y! R    第一个层次,观无声之声。+ x  E- r# Q+ t1 z- n

. e: w/ e( I" W: P9 \$ B    禅定之中,有一种境界,名为「光音无限」,出现于禅定初期,未入真正的禅定前,此时,会见到柔和清净的光明,会听见一种平稳悦耳的声音,可以称之为「元光」或是「天籁」,它是由内视及内听的功能与宇宙频率的交感所得的反应。
2 j) ?# ]( d# n) L0 d    通常,它发生于打坐渐深,渐入定中的状态。初初聆听水声,水,水,水,水……逐渐水声消逝,听不见了,自己与宇宙合而为一。0 r' U. E6 c) z/ o# S- h& t7 a
     Z3 c" T2 k1 j% C3 _
    第二个层次,即是「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7 Z1 R; K# O& W/ f4 M/ Q. t' Y: {( H' N9 G* Y2 E2 }# u7 j
    那便是「反闻闻自性」。一般人用耳朵、耳根倾听,因此,总是往外的,听著外面的声音。「反闻自性」,却是完全放下耳根,向内听闻「自性的声音」。
" m2 `. ?) v) ^9 k5 ^$ a
9 l0 F  ]; T) \  |- G$ u% P' d第一个层次,观无声之声.
: o. d- A- o4 S' S- @" ^
2 Z1 M' E( V' L5 C+ ^* \    下面写我自己怎样观无声之声:
  e  D7 m* o6 U0 E  
7 n7 I' P4 [" r    以前在网上看佟爱国老师《如何念佛调息与真干》。他说深吸一口气,然后一字一字念阿弥陀佛名号。念完了气也呼完了。念佛时听佛号声,两句之间听无声之声。我听明白了,我以后就是这样用念佛的方法观无声之声,有时念一个字后观很久等到有妄念来了,才念下一个字把妄念打断。有时也用止观的方法来观无声之声等。这样观无声之声不管在什么地方一有时间就观,因为坚持下去终于有一天晚上刚睡下床上就听到一种比第一次听到的更清楚的音声,从此经常听到。也就是圣严法师文摘说的:禅定之中,有一种境界,会听见一种平稳悦耳的声音。
+ R3 U& q, n7 B3 T) G  8 |  D( b+ E0 T" I0 @
     有了这内听的功能才让我真正步入修耳根圆通的大门,让我踏上观世音菩萨驾驶的开往极乐世界的快车,写到这里我很感恩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4 C- j: X: x, {* ^' _

/ `- _+ G  ~/ F( M6 U1 {4 E
, e1 `- r+ v  O8 o
第二个层次,即是「闻所闻尽,尽闻不住」。
3 b# d- T1 }6 X- G5 g* E9 x& t$ Z: [* P3 |# J
      文殊师利所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 n0 s( A2 H  h! k% J0 S4 t& q      
' A. f* n$ v" O       佛告文殊师利。如是修般若波罗蜜时。当云何住般若波罗蜜。
1 M! @* m5 d6 Q- o% T. f       文殊师利言。以不住法为住般若波罗蜜。+ }( E$ X& Y) E- S
  $ O! \8 X1 C' V% R& L  D9 Q
       佛复问文殊师利。云何不住法。名住般若波罗蜜。/ ]6 `* q. g' [4 l
   文殊师利言。以无住相。即住般若波罗蜜。
# x2 |7 B. c2 r5 u$ I
% w3 S0 X- u( A/ n2 k( s2 A7 r
    可以用耳根这一门反反复复依次第修习观、练、熏、修这四种禅定。由浅入深,解动、静、根、觉、空、灭。到六结尽解,五阴全破,妄尽真露,就是生灭既灭,寂灭现前,得证圆通了。
! s+ e! n5 L2 u. X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0-31 22:28:36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应尽还源品第二  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入寂灭定。
+ s( c1 X9 N( q2 g) K# q  尔时,世尊所言未讫,即入初禅;从初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无边识处;从识处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处出,入灭尽定;从灭尽定出,还入非想非非想处;从非非想出,入不用处;从不用出,入无边识处;从无边识处出,入虚空处;从空处出,入第四禅;从四禅出,入第三禅;从三禅出,入第二禅;从二禅出,入第一禅。/ T, o/ ?9 y7 A8 ^

- l! C- h4 u% _8 |6 `
. D! d$ F% `6 E5 E5 a$ R4 Y
) B& _" V) F8 {4 z9 Z5 M

7 q- L" a* H) h7 d/ g+ x宣化上人:
' o: T# Y2 Y2 {% I你修道,要是到初禅的这种境界,这个脉会停住不动弹的。所以,说是你有没有功夫,看看你这个脉还有没有动。若得到初禅的境界,你的脉就停止了。身上的血脉停止了,就等于死人一样,这就是初禅。你修道要是到初禅,这还不是果位,初禅只是修行的第一步,并不是很高深的。
# k8 H/ w1 ~* S6 K- |6 @9 @: q5 j& G$ w& M! X; O
  恭录自《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4 t) L( [+ N0 |( |$ V3 |5 K3 Y

2 a( ?  U& N4 c+ {5 |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20-11-17 10:59:23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般涅槃经卷第二十七北凉天竺三藏昙无谶译师子吼菩萨品第十一之一:' d. ~. O# v2 Y8 X4 f
中者一切众生具足初禅。有因缘时则能修习。若无因缘则不能修。因缘二种。一谓火灾。二谓破欲界结。以是故言一切众生悉具中定。
' X8 J4 L7 u: E, w
4 D* u/ A7 c  l, h! Z' X' V: p
" \% {$ f3 G: T7 y0 j& w# L
   大般涅槃经后分卷上      应尽还源品第二  佛复告诸大众:“我今时至,举身疼痛。”说是语已,即入初禅,以涅槃光,遍观世界,入寂灭定。
4 i) Q$ M' b2 E# L3 u+ A/ V0 Z4 r
# a4 \2 I5 V) Z- S" g9 W

' r7 r2 \4 T, X) u    楞严经卷五: 佛告阿难:“根尘同源,缚脱无二,识性虚妄,犹如空华。阿难,由尘发知,因根有相,相见无性,同于交芦。是故汝今,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无漏真净,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9 s+ S" M)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发明便解脱。

 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入流成正觉。

 陀那微细识,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一路涅槃门。”

; j- `. ^3 }/ U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3-24 08:33 , Processed in 0.096114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