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wlxg20130220

因果教育:心念与命运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22: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评)这位童子寥寥几句话,竟然流露出知命畏天的品格。说起来好像非常浅的道理,看见意外之财,能够有定力不起贪念,便是绝大的学问。(《德育古监》第一百一十页)# u9 b( Q7 E, @1 K

* P: i7 N2 n4 F/ p  j' V           义贼救人,後行大运
( i; S# S% o; z6 x( R2 }  C  % B2 [5 o2 M! ?3 G; A: x2 J
  某甲起初当乞丐,然後做贼,最後巨富,子孙有人名登仕籍。( e7 o- G1 K, W5 y/ A/ |
  当他做小偷时,城里有一位大富人家,三世孀居,妯娌三人,都死了丈夫,没有子嗣,幸好小妇人怀孕尚未生产,大家都希望她生个壮丁,以传宗接代。, T+ w' S  {8 o2 i* J! a! b" l; g
  在清明节当天,两位寡妇都到乡下去扫墓祭祖,由於路程遥远,往返需要三天,只有小寡妇有孕在身,不便去,留了一位老妇人侍候她。
) q2 j. B* R. u' c  ?' e" r  某甲暗中打听到这件事,认为这是下手的大好时机,打算利用富家人少时行窃。. y7 b/ a" l( m* I: P1 `
  天色一黑,某甲就越过墙垣,看见小寡妇与老妇人,手里拿著灯,出来省视门户。於是,某甲就来到小寡妇的房间,藏匿在隐密的地方。小寡妇坐在灯下看书,老妇人在旁边好像有点醉的样子,小寡妇催老妇人去睡觉。小寡妇说:「你自己关门睡觉,不要吵到我!」於是老妇人就掩门而去。
0 ?: M# Y. N% ]$ O* b' Q& o' B' _  不久,有一位年轻人推门而入。某甲怀疑这位年轻人是他的同道,惊讶对方不等小寡妇睡觉,就闯进来。那位年轻人穿得很俊,小寡妇看见年轻人闯入,大吃一惊,站起来要呼叫。年轻人马上抱住小寡妇要求欢,小寡妇坚决拒绝,而且呼叫老妇人,老妇人没有回答,年轻人看见小寡妇不顺从,就从鞋袜中,抽出利刀,告诉小寡妇:「你不顺从,我就要杀死你!」  n0 }+ ]3 y  ]* u3 u
  小寡妇呵叱他说:「我们家世清白,不能蒙受无赖的污辱,你要杀就杀,我宁死不从!」. o2 B* d+ q$ Q; b. a
  年轻人把刀子放在小寡妇的脖子上,强迫她。
: l7 C" u) q6 C  某甲睨视许久,心中极为愤慨。突然从那位年轻人背後出来,夺取他手中的利刀,而反击那位年轻人,年轻人被击中额部倒在地上。妇人出乎意料之外,更加害怕,浑身发抖,说不出话。
' E$ G$ b! i( o4 r8 ]! X0 O  某甲立即出来,开门大声呼喊:「抓贼啊!」等邻居们都来了,问说:「贼在那里呢?那一个人是贼呢?」& S$ m! M$ T0 d6 d9 z3 g! I
  某甲由於义气和愤慨,而忘记自己是来行窃。到了这个时候,才恍然大悟,笑著说:「我是贼!然而,有比贼还更可恶的人。诸君何不跟我来呢?」
7 @( c+ V; w, _$ L+ `+ _  因此某甲就引导众人进入小寡妇的卧室。当时小寡妇已避到其他房间,只有看见一个人躺在鲜血上,拿蜡烛照他,发现这位年轻人就是西邻的某乙。幸亏某乙伤轻未死,大家询问某乙为什麽来这里,某乙默不说话。询问某甲,某甲说出自己见到的经过。於是众人把他们两个人都捆绑起来。2 N2 ~* a# x. y5 C" ]' ^) c
  翌日天亮,大家把他们两个人押解到衙门。某乙反而诬告小寡妇与某甲通奸,而自己那天晚上因为捉奸才进入小寡妇的房里。
& P$ m; p7 c- ~  某甲说:「我是一个小偷!有谁不知道呢?即使有妇人不守贞操,那里肯跟贼通奸呢?」接著,他不但叙述那一天夜晚发生的事情,而且招供近年来行窃的案件,以证实自己是一个小偷。+ ~$ A" u/ _2 U
  衙门的官员核对档案卷宗相信某甲的话,於是严刑某乙,某乙才吐露实情。因为他羡慕小寡妇的姿色颇久,那天夜晚,他也是伺机前往,侍候小寡妇的老妇人接受他的贿赂而且已经串通计划好了。% F; A% \8 Z( X, @8 e5 G6 U
  於是,县官依律法判某乙和老妇人入罪,表扬小寡妇的贞洁,推崇某甲的义行而释放某甲。
( `3 y  U% w. ]% B& P  某甲出狱後,仍然像过去那样行窃。有一天夜晚,他在乡镇偷窃,被主人发觉而逃走,追他的人很多,他误投绝地而无法出去。仓卒间,他看见一座破庙,越墙而入,并且藏匿在神桌下。- |; q5 w: W8 x* G- O
  由於他很著急,误撞身旁泥塑的神像,自己也因此昏倒。他在昏迷中,看见所撞倒的泥塑神像,从地上跳跃起来,青色的脸孔而胡须是赤红色的鬼卒,持刀呵斥某甲说:「你怎麽敢撞倒我?」说完,上前抓起某甲要杀他,某甲出力支撑抗拒。忽然听到殿上的神明说:「这个人保护别人的节操,成全别人的宗嗣,阴德很大,上帝已经赐与厚福,鬼卒何敢作祟呢?」, H" W/ e3 u' P# i  L8 V) k, v
  不久,有人把青面的鬼卒抓去,打了数百下。神明又召唤某甲上来说:「丹墀(红色的阶地)下有巨金赏赐给你!」
0 B& R+ L5 A0 V' u$ F2 A" n  某甲叩谢而起,恍惚看见丹墀下金子堆积如山,急著走下阶道,摔了一跤而醒来。
6 J. G. @8 `/ A/ u  b$ y9 j  他醒来後,仰视天空三三五五稀疏的星星,黎明时晨曦微微地照射大地,他默默地忆想神明的话,沿著阶道而下,遍地寻觅,得到一个康熙年间的大钱,他以为鬼在作弄他,暂且捡起这枚钱币,乘著曙光行走到一个村落。看见路旁有一位卖熟山芋的人,他拿捡来的铜钱买山芋吃。
  Q$ {) Z5 e+ p& d: E' ^  不久,有一位老翁也来买山芋,跟某甲并坐,吃完山芋後,立即离去,遗留下一个长方形的钱袋(古称「搭连」)。某甲要起身时,看见这袋子,知道是老翁遗失的,打开一看,发现袋子里藏了两大锭黄金、百余锭番银、数百文制钱和四本帐簿。帐上记载没有收的银两多达数万。
7 s- r+ J2 B0 Q2 R$ N( R  某甲恐怕卖山芋的人看见,急忙把东西掩藏起来。他心里想:「这难道是神赐给我的吗?然而,老翁遗失这本帐簿,怎麽收钱呢?纵使这是神明所赐,我也不可以接受!」5 A) _2 I- R) d/ Z
  因此,他又坐著等老翁回来。坐了好久一阵子,卖芋头的人发脾气地催他说:「你只给了一文钱,坐了这麽久,难道是要寄宿不成?」+ }4 n6 ~6 g+ e
  某甲回答:「不!」因而从袋子里拿出数文钱,再买山芋以等待老翁。
" l2 I( `. t' w9 ^7 e* U  老翁果然仓皇走来,汗流浃背,看见某甲还坐著吃芋头,就询问某甲:「你还没有走?刚才我遗失一个袋子,你见到了吗?」! [8 u) L( m1 `) m
  某甲笑著回道:「不是因为您老人家的东西,我早就走了!」
( K. j: B* b8 p% ]! _8 w* H  说完,某甲就拿出袋子还给老翁,并且说:「您原来的东西都在这里!我只借用数文钱买芋头吃,希望您不要责备我!」1 ]  ?+ D3 j- d3 e% ?
  老翁既没有打开看,也没有致谢,只说:「我住的地方不远,你何不与我一齐去呢?」7 F4 X$ w) l( U0 n$ i2 F$ i8 p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22:15:44 | 显示全部楼层
某甲随老翁走了数里,到了一栋大宅院,门外木材堆积如山,老翁与某甲一齐进入庭院,到了中堂,老翁进入屋内,整饬衣冠後,又再出来,向某甲作揖说:「我是楚人,在这里设置木材行已经许多年了,各乡镇的木材行,都来我这里批购。我的资本数十万,大半的赊贷款项,都记载在刚才我遗失的帐簿里。幸好你归还我,否则,我就完了!请你收下我这一千两银子当做谢礼!」7 Q% ~9 }. O2 b; d/ h3 X" V
  某甲坚决推辞,老翁见他的心意诚恳,因而询问某甲:「你从前从事何种行业呢?」
0 o" f9 G3 D1 P$ E+ ~  某甲回答:「我没有学习什麽行业!」
# i6 s  Y- @; K/ E% n/ E: j# i  老翁又问:「你家里有什麽人呢?」
2 u' L- `9 r* @1 L  某甲回答:「我孑然一身,没有家室!」
1 C) T. M+ v9 l9 H  老翁又问:「然则,你以什麽维生呢?」3 @. [4 r+ U( ~
  某甲回答:「我不敢欺骗您,我是一个小偷!」
$ E7 ~: u- u$ Q; Z) W& r2 D% t. D  老翁很惊讶地说:「从前某县有一位义贼,能杀不良少年以保全守贞节的烈妇,就是你吗?」/ J' e3 M" e3 [. A
  某甲:「是!」  i8 ]' b! f# i# n) u- Z
  老翁说:「你现在又见利不取,心胸光明磊落。这是一般人所难做到的。我有百万家产,无人可以信托,你如果不嫌弃,何不跟我住一起呢?衣服、饮食和财帛,随便你使用,岂不是比当梁上君子(贼)好吗?」
6 c, W+ Y; }7 b  某甲很高兴地承诺,於是他就跟老翁住在一起。某甲认识许多字,老翁命令他代收各种帐款。他在老翁家里帮助了两年(或译为当了两年的出纳),勤劳、谨慎、精密而且丝毫不苟,老翁年老没有儿子,竟然认某甲为乾儿子,带他还乡,因为老翁离乡很久,乡人不知道某甲不是老翁所生的儿子。( h/ ~; u6 I7 D. g
  等到老翁逝世,某甲继承他的事业。子孙昌隆,有人考取乡试,当了观察郡守的官职,迄今还是楚国的大富人家。$ G2 @) i  K/ o1 I: y, P, D3 S6 G
  坐花主人汪道鼎先生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以小偷那麽贱的行业,而有士大夫的居心,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上天厚报他,不因为他是小偷而有所吝惜。然而,对於那些显贵的後裔,降低为卑贱的官职,他们的原因和由来,也可以依此类推而知。」(译自《坐花志果》上卷第三十六页至四十一页)
9 Y2 u& {2 \5 A7 B- R" |
9 _: B; M  r/ m# P             努力行善,扭转恶运
- f9 D" u" L- O$ u1 }  / v' e& i" x9 h  {
  明世宗嘉靖年间(西元一五二二年至一五六六年),江西有一位俞先生,名都,字良臣。他博学多才,十八岁便考取秀才,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4 a- b) Z, Q5 b6 ]& G
  到了壮年,因为家境贫穷,而开馆教学生读书,与十几位同年进学的朋友,一齐创立「文昌社」,敬惜字纸、买物放生、戒邪淫杀生及各种口过。这样做了一年多,他前後考了七次试,都没有考上举人。$ e% \5 w" R' |4 {$ i( T" y
  他生了五个儿子,四个生病夭折,第三儿子长得很清秀,而且聪明,左脚底有两颗痣,他们夫妇非常疼爱他。没想到:他八岁时在邻里游玩,失去踪迹。: C& `3 r% ?3 M) t6 j: B
  俞先生生了四个女儿,只剩下一个。俞太太因为伤心过度,把双眼都哭瞎了。俞先生终年潦倒度日,生活非常贫困。
. _. v( g7 N' t! \. u! J  他心里想:「我平生并没有什麽大过失,为什麽却惨遭上天惩罚呢?」, ]- `: `7 n: |- u( |; D+ N& Y/ D+ K
  过了四十岁以後,他每年除夕都用黄纸写上疏文,向灶神祈祷,请求代向天庭转达。这样经过了数年,也没有回报或反应。* h, x# `1 H+ ~# W- J
  到了四十七岁那一年的除夕夜,他跟哭瞎眼睛的妻子和一位女儿,围坐在凄凉的房屋中,满面愁容,对目相视。
, d9 E" y& Y6 m1 }0 c; Z! p  这个时候,他忽然听到叩门的声音。俞先生拿著蜡烛,走去开门,看见一位头裹角巾(将四方巾折一角)、身穿黑衣的老丈,胡须及头发已经有一半变银白色了,老丈长揖就座,他说:「敝姓张,从远路而来,听说你家愁苦感叹,所以我特别来安慰你!」
: @8 B! q$ T* I4 _! i: ^' o+ v  俞先生觉得老丈与众不同,所以对他非常恭敬。俞先生说:「我平生读书积行,迄今尚未考取功名,不但无法保全妻子,而且三餐不继、衣物缺乏。我还曾经焚烧了好几张疏文给灶神…。」
* S& a+ ]5 u$ X$ s' }* h" G  说完,俞先生顺便叙述疏文的内容。
  R# e. p* e, g. C7 i( f$ z6 A# j  张老丈说:「我知道你家的事已经很久了!你的恶意太重,专务虚名,疏文中充满著怨恨,亵慢上帝,恐怕所受的罪罚不止这样!」
! `, y4 n4 y% ^' a+ j2 r6 h  俞先生大吃一惊,说:「我听说:冥冥之中,鬼神必记录任何微小的善行,我发誓行善、遵守戒条已经相当久了,怎麽全部属於虚名呢?」
! a9 w" R  I" B  张老丈回答:「例如就敬惜字纸这一项来说,你的朋友和学生经常用旧的书册字纸,来糊贴窗户和包裹物品,甚至还拿来擦拭桌面,你藉口说,不要弄脏,而後立即焚化。你每天都看到这些现象,却不告诫或劝导他们。只是在路上,捡几张字纸回来焚化,好做给别人看,有什麽益处呢?. S' `- I8 |! y% n# t& Y" x
  文昌社每个月放生,你只是随著大家奔波,(只随喜而未尽力,不是真正的随喜),因为别人而事情才能办成功,如果别人不做,你也不会主动去放生。其实,你的心中还没有萌起慈悲的心念,家中的厨房也常宰杀鱼虾和螃蟹等动物,难道它们就没有生命吗?3 O6 J: f9 _1 d0 T
  谈到言语的过失,你习惯强词夺理,说一些风凉和尖酸刻薄的话,使别人倾服。当你说出口时,你的心中也知道有损厚道,但是你习惯在朋友的谈笑声,随风毁谤和讥笑别人,而无法自制。你的话语已经触怒了鬼神,不知被记录多少过失,你还以简朴忠厚自居,这是欺骗自己或者欺骗上天呢?/ {9 c1 q$ G" i
  你虽然没有做出邪淫的事情,但是你遇到别家漂亮的小姐,你一定仔细瞧看,你的心立即动摇,而不能驱除邪念,只是没有邪恶的因缘凑合而已,否则後果真是不堪设想。你反省自己面对美色时,能像鲁国的男子(注)那样吗?你吹牛说终身无邪色,可以面对天地鬼神,真是胡说八道!
0 z  M' ?4 M6 [( C+ [1 }  这些你发誓做到的戒条,尚且如此,何况其他呢?你每天所焚烧的疏文,我都转呈天庭。上帝派遣日游使者,考察你的善恶,发现你数年内没有一件可记录的善行,只是在你独居时,看见你的心中充满著贪爱、邪淫、嫉妒、急功好利、不公平、高傲而轻视他人、希求回报、报复旧仇的念头。这些不好的念头,都已经被日游神记录下来了。上天的责罚越来越严重,你逃避灾祸都来不及,怎麽还在祈求福报呢?」
4 j" F/ |9 C% ^& w6 X  俞先生听了十分惊讶,惶恐地趴在地上,痛哭流涕说:「您既然知道我暗中所做那些事情,您一定是灶神,请您救救我吧!」; X% y8 S6 r6 p) M6 l- D- i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22:1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邱普曾经告诉别人:「我小时候,遇到一位相师,他断定我富而不寿,无子无孙。後来,我又遇到占星家,他看我的八字,说我命短没有儿子,更不必谈到孙子了。他们的预言和推断都相同,我现在虽然失去儿子,幸好还有孙子,儿子虽然去世,可是我尚且健在,不是一半灵验,一半不灵验吗?或者不久之後我会死,接著孙子又死。最近有一位相士看我的骨格,说我已经脱胎换骨,与从前大不相同,我将来的福气不可计量,希望我好好努力行善。我修的福德没有报在儿子,而报在孙子。眼前我虽然受委屈,可是将来却能优游自在。我想问苍天,可是苍天很高,问了又没听到声音,所以我只好问寸心而已!」* R' r* Q+ B6 W& ~3 v  Z& x5 f
  邱浚从小聪明过人。有一天下大雨,邱浚的位子被雨淋湿了,达官贵人的儿子正好回家,邱浚就移到他的位子。他回来後,喧吵不已。3 w1 T  ]& |$ {0 l+ E& q
  老师说:「你们不要争吵,我出一句上联给你对,如果你对得好,我就不怪你!」
# g+ w9 t  a" k  老师出了一句上联「细雨肩头湿。」6 i+ s1 i- Y, c0 \( x7 U# Y# [
  邱浚马上对说:「青云足下生。」* Q  M/ @& R5 M& k
  老师称赞邱浚的才华,引来官宦子不服,回去禀告父亲,父亲说:「邱浚真大胆,你去请他来!」& y4 ~9 ^' i8 F  s7 H
  那位达官贵人看见邱浚,便勃然大怒。没想到邱浚从容地答道:「移动书桌和小孩子争论都是一桩小事,您老人家胸藏万卷书,心量可包天,何必为这小事动气?」
. F: N5 `% Q3 P' _0 o2 ~+ Q* i& ?2 ]  当时邱浚只有八岁,竟然有胆说出这种话,使官宦听了暗中惊奇。
/ T5 n, O2 J% d! s  过了一会儿,那位官宦质问:「谁谓犬能欺得虎?」' ?6 b* |6 @2 _4 ~" t4 Z
  邱浚对说:「焉知鱼不化为龙!」* J% D* v( W$ k( h
  官宦大吃一惊,以礼谢邱浚。. ^/ H( r/ p  E
  邱浚後来考中解元,荣登进士,又进入翰林。明朝正统年间,他做了太子少保,武英殿大学士,成为一代宗儒。邱浚成名时,祖父邱普仍然健在,世人都说这是一个积善改变命运的很好范例。(《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二七五页及三一九页)3 B+ T5 u5 R8 B. t2 V2 |

. {& ?5 _0 e& N; a$ }- @           慷慨解囊,寿长子贵
6 |+ I4 e2 i; d, @/ y- v8 L  
& `* O; k: P6 k* w4 v& r  清朝时,有一位黄永爵先生,是崇明人。算命先生断定他没有儿子,而且只能活到六十岁。. h/ \4 `# ]% S  Q* z9 D5 m
  有一天,他看见有一艘南洋船,遇到风浪,即将翻覆,急忙出了十两银子,买两条渔船去拯救受难的人们,全活了十三条人命。
! i! H- w# I; y  \+ ]  G  他又遇到那位算命先生,算命先生吓了一跳,说:「你满脸阴骘纹,一定有很盛厚的福德。你不但有儿子,而且会荣登大魁,你自己也上寿而终!」3 w  ^6 s- a! H- T# T* ?
  後来,他果然生了一个孩子名叫「振凤」,康熙十八年(西元一六七九年)考上状元。黄永爵先生活到了九十几岁而且善终。(《感应篇汇编》第十九页)
6 V. y+ y- h( j$ e+ p, v" h
; z4 L6 a* L2 i2 }$ l/ P: Q" `            命有定数,诚可转移2 n) J( J+ J& _
  3 y3 h# Y0 v1 N8 m, n
  梁朝的进士崔,做到了太子宾客的官职。他生性十分孝顺,而且很乐於奖励後辈读书人。
4 K& e- [: t+ B; O8 X  他参加公众场合,时常端坐寡言。他曾经说:「话太多,不但惹人喜爱或讨厌,有时甚至冒犯别人的禁忌!」6 x4 ?  D4 k! u" u6 F! {, S- ?
  他指示和命令仆人工作,也用宾客的礼节,纵使炎夏和寒冬,也从不冒犯下人。1 p" w0 L+ C) \
  有一天,他梦到两个人走在前面引路。一个人计算里程,说:「已经三十里,可以停止了!」
$ Z9 f, N, ^; w, f$ F  另一个人说:「这位先生应当再前进三十八里!」
4 |! D4 \1 i% h8 S2 J  \& `  他们照所说的话,又再走了三十八里。然後两个人都停了下来。
7 q# |. X& ?7 O# v5 G7 j  不久,崔惊醒过来,他懂得梦,知道那是代表自己寿命的极限。所以,六十七岁那一年,他便请求退休。翌年,他果然逝世了。(《五代史》崔传)6 z3 `6 Q2 a$ h
  (评)读这则传记,知道寿命有预定的现象,而且也可以转移的。行走三十里,应当停止,是表示崔命中注定的数目。再前进三十八里,是崔修善的报应。
* }) d3 q9 _9 D- f; n" Q3 z( R& H4 I3 X
            苛待妻子,削尽福运) R) j. r9 l- _" n* [' b) _  c) N: K7 e
  * Z! t7 _& A8 ?; }' ?, z
  斐章是河东人。年幼时,曾随父亲斐胄镇守荆门州。$ p% c  c5 ?0 m3 b9 A3 U% v' g
  有一位法号昙的僧人,客寄在斐胄的官邸,能知道吉凶祸福。他非常看重斐章,并且断言:「将来斐章的官位一定胜过父亲!」0 m3 S9 @+ [; F  s7 M% E& k1 S
  斐章弱冠时,娶了李小姐。数年後,他父亲移镇守太原,斐章也随从任职。他把妻子丢弃在洛阳,过门而不入,因为他的心里,已经别有所锺。2 p( K. a1 M" k3 c7 D; ]
  斐章的妻子李氏自感薄命无福,穿著粗布衣,束发露髻(古代贫士所束的一种发形),读佛经,以简单的蔬菜配饭。/ b3 X1 h( d3 W
  有一天,昙法师又来到太原,与斐章谈天。昙法师一看见斐章,惊讶地说:「贫道十年前曾经预言你必定显贵,你的福气现在却完全削减光了,这是什麽缘故呢?」
1 E0 i0 J: F6 n' }+ ?% ~  斐章把自己苛待妻子的事情禀告昙法师,昙法师说:「夫人的生魂控诉天帝,天帝要惩罚你的罪行了!」
" X% |, \4 S  @% Y  十天後,斐章被部属杀死。(《德育古监》第三十一页至三十二页)7 D0 w, P" f6 t. v. O" Q- A
; _# D! X' ?5 P2 C; j
            不济胞弟,亏德削禄  c$ O1 q; b! o8 b$ _
  8 H% `% m  Q" w2 d5 n
  刘彻的家境相当富裕,学问远近驰名,可是屡次应试,都没有登第。
: A4 e/ I8 n4 H+ r% e  同乡里有一个人,名叫朱轼,家境贫穷,在邻里教学童。到了岁末时,朱轼领到束修(学生交给教师的学费)回家,在半路上遇到一位农夫,身带铐锁,哭得十分伤心。( _- d* ^- l2 `
  朱轼问:「老兄!你为什麽哭泣呢?」
3 G1 s# N3 V8 V/ b" B1 ?  农夫回答:「我向政府借青苗的钱,无法偿还!」& V; z' l$ Q4 N6 z6 ?! E
  朱轼拿出全部束修,为他偿还所欠的银子,农夫因此被释放了。
3 p9 A7 M/ g9 j" e  c  `: L  当时,刘彻正向神明祷告自己的前程。他梦到神明告诉他:「你有微少的官禄,但是因为德行有亏,所以无法获得!」
# D- G5 O1 D. Z  ]$ k5 N; M  刘彻问神明:「我的德行那里有亏损呢?」' ]+ m; }) U5 x3 x/ ]
  神明答道:「令弟欠官府银钱,你无动於衷,不去帮助他。他差一点就没命了,难道不是你亏德吗?」1 M# P# S8 R8 i1 `- M
  刘彻说:「这是我弟弟自己不肖,我有什麽罪呢?」
1 }5 H# ~! ^- G; v6 P) e2 E3 F  神明回答:「过路的人看见令弟的样子,尚且於心不忍。你是他哥哥,为什麽毫不动心呢?你不知道朱轼代令弟缴纳种苗钱的事吗?他将获得阴德的果报了!」6 j% M" _# H. D' b5 e3 g
  刘彻醒来以後,拜访朱轼,果然有这一件事。他黯然神伤,彷佛有所失。
- f3 B$ p0 n6 Q. q4 g; k; {4 L  朱轼生了三个儿子都贤达显贵,而刘彻却终身不第。
9 `, C* g- m/ y8 @  (评)在这世间,有许多人都像刘彻那样,不去济助兄弟。他们总是以兄弟不肖为藉口。而不想一想:如果兄弟真正贤能,那里还需要你的济助呢?
9 G# H: F0 Y! ]) k! o; {9 N3 |' _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22: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兄弟甘心穷困潦倒而死,我们自己固然难逃冥司的责罚。兄弟不甘心穷困潦倒,而在外面为非作歹,岂不是连累到全家吗?他不甘心穷困潦倒,而在家里酝酿怨恨,甚至兄弟反目成仇,我们可以不引以为监吗?(《德育古监》第二十三页): `" u6 W0 l6 a. ]- ~5 c
( I; ?  ?: X, C4 n0 ?1 C6 }+ u
            恭敬得福,亵渎遭殃
7 S& b: y1 L9 S( ]  
! Y2 W! ^7 d: Z" |) |: v' M  楚国中部有一位孝廉在庙里面读书,他出入神像的面前,必定恭敬地作揖。9 T2 d+ B( b. [+ }( x
  有一天夜晚,他的妻子梦到神明告诉她:「你先生非常尊敬我,他本没有儿子,我已为他请求天帝,得了一个儿子了!」4 M( [  p! b- g9 S3 J/ w" Y% v
  妻子问:「我先生有考取功名的希望吗?」
0 s/ y$ Z& c; S. Z$ C  神明回答:「希望你们行善有始有终,我应当尽力请求天帝,但如果功名和禄位的名册已经定案,恐怕就不一定能奏效了。」5 e0 ?) {/ ?$ X4 q( ~; }
  孝廉回家後,妻子将这件事禀告他,他说:「我只有出入时礼敬神像,并没有诚恳地祈祷其他事情!」# o8 d; G3 c0 k7 \& K. {  B
  有一天,孝廉留妓女在庙里过夜。当天夜晚,他太太又梦到神明告诉他:「你先生亵渎神明,刚好有夜游神来考察,现在已经禀奏天帝,他的功名和子嗣都没有希望了!」0 j4 O0 D, [3 B! f: |2 \  x
  翌日,妻子促请孝廉回家,询问他昨天夜里做了什麽事,孝廉隐瞒不说,妻子就把昨晚的梦告诉孝廉,孝廉若有所失,便选择了一个吉日,聘请数位道士来祈福消灾。没想到法会刚做完,听到台阶下有铁绳的声音,孝廉立即暴毙身亡。(《感应篇注训证》第八十九页)6 g6 O! \6 ?& o9 U1 F

* D; J" z: R6 G0 v% j6 ~2 }            误杀无辜,折损禄寿
" x; O2 a4 C  {' E) X. I" ?  , I$ Z+ l# z. @: Z0 ~1 O
  唐朝的娄师德,早年做一般平民时,曾经生了一场重病,梦到:一位身穿紫衣的人来到床前,引导他走了数里路,看到了一座官府,上面写著:「地府院」。进入地府院,看到一个房间,上面写著:「司命所」,掌管世人福禄和寿命的资料和书册。有一位穿绿衣的人,取出卷轴阅读,上面写著娄师德的姓名,并且记载了禄位,在某年某月,出入台辅,而且活到八十五岁。
# {( O- \6 _" K7 o& {1 b: X  於是,他便惊醒了。
# o1 D8 T8 J+ F7 ?6 M  後来,他出任了许多官职,都跟梦中所记载的一样。等到他做西凉的统帅时,有一天,他看到一位身穿黄衣的人说:「我是冥府的差吏,奉命来请你!」
0 x0 `  E  q- O& @  娄师德答道:「我曾经见过司命的册子,上面记载我会当到上台的高官,而且享年八十五岁,怎麽这麽早就结束呢?」* Y" l! l' j& G# v  F0 |
  阴差说:「你当官时,曾经误杀无辜,所以官禄和寿命都减少了!」
# S, m* L# W3 f" A  o% c% c  阴差说完话,忽然消失了。! p0 x8 `& ^, y9 p# I) D  F5 x: P
  娄师德三天後便逝世了。& J6 x4 Y5 R% h- o) y( f1 c. T
  我们应当想一想:像娄公那样廉明厚恕,尚难免於滥杀无辜,执法的人可以不谨慎吗?(《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九十三页)
' n0 B1 [1 `) t- `7 v* \
6 v! p3 a3 ~, x7 V- z            学养不足,难解厄运% f1 r# F; L8 ~" X+ r1 [
  : L5 ?6 Y# O, X
  年羹尧字双峰,是清军镶黄旗人。他在康熙年间,考上进士,不久升为四川和川陕的总督,又因为平定西藏和青海的暴乱,被赐封「一等公」的殊荣。他虽然机勇善战,可是却跋扈嗜杀,加上他依恃功劳,骄傲放肆,为雍正皇帝所忌,而下狱赐死。6 Z% r2 K4 @1 m
  年羹尧小时候,他的父亲年遐龄带他到山中的寺庙游览,遇到一位道人。那位道人抚著年羹尧的头,说:「他异常尊贵,可惜却没有後福!」' H* d  A4 [( K1 j) e* ~/ V
  年遐龄觉得十分惊讶,问道人说:「您有没有办法化解他的灾厄?」
- q/ Q4 L  M2 ]( V! G; k& L  道人答道:「有!」: L2 p1 y& X! J2 U" |
  年遐龄一直恳求道人帮忙,道人说:「如果他能跟随我学三年,便可以变化气质!」
; X# P6 W+ X1 l5 m. C% |5 A- j% R9 G% z  年遐龄因此邀请道人住在年家,道人答应了。/ y& t3 Y4 b: O0 G- h) w7 d5 }1 L
  道人来到年家,便选择了高楼,与年羹尧居住和生活在一起。道人向年遐龄索取该用的家俱放置在楼上後,立即叫人砍断楼梯,饮食和大小便都用绳索吊器皿上下,等到三年届满,才能下楼。年遐龄一切事都遵照道人的约定去做。
2 X( ?8 z' u* r. P1 ~  第一年,家人偷听到楼上有运动和步伐的声音,好像是在练习武术的样子。第二年,家人听到朗诵书本的声音,直至夜晚,尚不停息。第三年,寂静无声,从另一栋楼房遥望,则看见年羹尧与道人相对瞑坐。家人认为:道人以前所说的变化气质,大概就是如此。
, A! b( E% b, y  到了三十个月的时候,年遐龄的妻子生病,急著要见爱子,年遐龄阻止她,她打床,大声哭泣。年遐龄不得已,才架上梯子,爬上高楼,呼唤著年羹尧的名字。! o3 A9 C  Y$ ?+ k: e
  道人张开眼睛,说:「事情搞砸了!」
/ }1 f: Z. y* j8 m- |  年遐龄非常後悔地追问原因。道人感叹说:「他只具备学术,而涵养不够,将来必定由於气盛而丧失性命。这实在是天数啊!」1 ?. p! p  S$ h7 o
  於是,道人便辞去教职。後来,年羹尧的命运果然如此。(《因果报应之理论与事实》第三八三页至三八四页)( v  V" @# k3 B0 n5 r
  年羹尧以军法来治家,赏罚非常严明。有一次,他请江苏一位姓沈的举人到家中教导自己的儿子。年府上下僮仆很多,每天都跪著递奉茶杯和盥洗用具,沈举人觉得不太自在,因此吩咐僮仆说:「你们不需要这麽多礼,我自己来就行了!」
0 B( n( @/ r; L. {- d6 Y1 O  有一天,沈举人正在沐浴,年羹尧看见僮仆不遵照他的命令,跪著奉上浴巾,大发脾气,叫随从把那位僮仆拖出去,过了一会儿,告诉沈举人说:「他对先生不恭敬,我已经把他杀了!」
6 n# v9 C$ ~( W1 k: m% O8 N0 {  又有一天,年羹尧与沈举人一齐进餐,饭里头有稻谷,沈举人用筷子把稻谷挑了出来,年羹尧用眼睛暗示随从的人把厨师斩首。过了不久,献上头颅,并且说:「这位厨师择米不精,留他有什麽用呢?」; s) ?+ w% }. \- Q
  沈举人大吃一惊,以後便不敢随便说话了。4 s0 h  v; \' p1 l
  不久,年羹尧出征青海,告辞沈举人,吩咐他好好教儿子,并且说:「等我回来!你再走!」沈举人恭敬地答应。
# B0 V/ n2 n6 B3 L  数年後,年羹尧立功返乡,沈举人请求年大将军允许自己回乡探望亲人,年羹尧答应了。# p! K: C! k6 Z# A3 B
  当时年羹尧的威名最显赫,他派遣仆人送沈举人,到了江苏,巡抚以下的官员都到郊外迎接。仆人引导沈举人回到家中,发现房宅、庭院、器物、奴仆都具备了。沈家的人说:「数年前,年大将军便派人来营建沈家新宅,最近又添购了许多器物和图书,而且沈举人的父母也得到丰盛的赏赐。」沈举人惊喜万分,几乎怀疑是梦境。) E# E1 U) ^' Z6 O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22:27:15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减劫时,每过了一百年,人的平均身高便短少了一寸。经过了一千年,则短少一尺。释迦牟尼佛出世时,人的身长都在八尺左右(佛的化身长一丈六尺),现在已经过两千多年,应当短少了两尺多,所以现在人大多在五尺多上下。3 z4 J& ]( g$ L" n
  总而言之,平均寿命增加时,身高也随之长大。平均寿命减少时,身高也随之减少。到了疾病和瘟疫的灾难後,寿命更加短促,身材也愈小,只有两手或三手的高度。当时人们都以稗(音ㄊㄧㄅㄞ,是两种米粒细小,难以食用的禾本科植物)为最好的食物。生活器具都呈现刀杖的形状(现在有些妇女的簪珥已有刀斧的形状)。
: ~( V' h8 D" k, Q$ R' e  有人挖掘隋唐以前的古墓,发现古人的骨骼比较粗大,比现代人长了两尺多。《天人感通记》说:「蜀(四川)地都城的旧址,本来在青城山上,现在的成都,从前是内海。……到了晋朝,有僧人看见地上有许多裂缝,挖掘後,在船底下找到了人的骨骼,每具尸骨都长达三丈余,因为迦叶佛时,人的平均寿命是两万岁的缘故。」" d3 O' E( \' L+ {  m6 C& }. z. `
  我曾经读了《孔履记》,该书记载孔子的鞋子,相当於清朝官尺一尺三寸(清朝官尺一尺约等於现在三十一公分),则孔子的脚足绝不像现代人那麽短小。- M7 _( Z2 q. J3 [1 q6 o. P
  我又读了《周礼》,上面记载:周代的斧柄长达三尺,宽三寸。由此可见古人的手不像现在人的手。甚至服饰和器物,凡在百年以前的东西,必定比现代还要大一些。这岂不是人类身体的形状逐渐变小,器物也随而变小吗?(《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四十一至四十二页)
! ]+ b- a% G7 D# U  建於数千年前的埃及金字塔,都是用巨石堆砌而成。现代人躯干短小,看到那麽雄伟的建筑,很难想像古埃及是怎麽做到的。现在的脚踏车轮圈直径顶多二十七寸,有的女士甚至只骑二十寸的,我小时候看到的二十八寸脚踏车,现在已经没有生产了。$ E1 R4 m! b# R
# A8 V, o* d  [3 Z
            道德衰败,众福消减
- g9 J: v7 p' W% F) R. ?  
0 h% L) U' ?$ B* E$ f% l! M  唯有德的人,才能有福。当人类的平均寿命减少後,一切都随之减少。当道德日趋堕落时,人类的福报也逐渐减损了。
$ ^- j# ~  n7 a: l5 L  简单地说,像七宝逐渐隐没,五谷逐渐欠收,衣食逐渐艰难,容貌逐渐丑陋,资赋逐渐昏愚,精神逐渐衰弱,风俗逐渐骄慢,六亲逐渐不和,赋税(或工作)逐渐繁重,水灾、火灾、盗贼、暴力及色情逐渐猖獗,宗教和佛法逐渐凋零,善人逐渐减少,真正饱学的儒士逐渐稀少,谤佛的人逐渐受到推崇,富人逐渐低俗而且吝啬。; h2 v+ C; I8 m. L# v1 {6 h
  世俗的文章,有时会不准确或不灵验,但如果出自内典(佛经),则字字有根据。) [5 Y& i7 F$ y3 P! P/ V' B' z
  夏朝、商朝和周朝三个朝代,都使用黄金和白璧(玉),动则以多少万镒(一镒为二十四两)和百双来做计算单位,未尝纯用白金。到了汉朝,才参用白金。许多小国都有夜光的璧玉和照乘的宝珠,不像现在那麽罕见。明清时代铸造钱币和器皿采用较低品质的银(低银),就是将赤铜参杂在银里,这表示银已经不足够了,到後来,便又完全改用铜钱,这难道不是七宝逐渐隐没的徵兆吗?
" `* J6 y1 ?* e+ f4 X( u) P  古人所说的「百金」,就是一百锭金子,每一锭金子有五两或十两重,宛如现代人所说的「条块」。汉文帝说:「平均十户人家便有一百锭金子。」苏子说:「兴兵十万,每天要花费一千锭金子。」如果一锭金子,只有一两重,则汉代一般家庭只有十两金子,而每一位士兵的饮食、刀械、器物,每天只用了一分银子,有这个道理吗?(《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四十二页)
% u& P: |0 L0 K8 Q1 H  周朝的一百亩田地相当於清朝的二十二亩,这二十二亩土地的收成,足可供给九位粗壮的农夫食用。古人每一餐饭必定吃了一斗米,一个人整年所吃的米粮,约等於(清朝)七十几石。九个人应当有六百五十石左右,这表示每一亩田地可以收获三十石。我小时候的所见所闻,我们家乡每亩田地可收脱粟三、四石。从清康熙二十二年(西元一六八三年)以後,从前每亩能收三石多的田地,都收获不到三石,这不表示五谷逐渐欠收吗?+ N* F8 n3 f7 E# Z# Z
  明穆宗隆庆末年及明神宗万历年间,有人重修昆山的荐严禅寺,取出瓦间所填塞的稻束,好像是隋唐的故物,它的稻穗长达一尺多,估计当时的收获量,每亩田地,必能收获十余石,现在稻穗的长度已不满四寸。% r0 M' p% J5 Z( @, n7 R; r& Q+ y7 i
  (注)经济学上的「土地报酬递减定律」说:土地会因为不断地耕种,而产生养分减少、收获量递减的现象。
  z" ~5 o/ C* ~) |  古代的国家没有十年的积蓄,叫做「不足」。没有六年的积蓄,叫做「急」。汉朝和唐朝的极盛时期,还能够跟古代的「不足」相比。现在纵使想求「急」,也已经办不到了,这不是衣食艰难的徵兆吗?7 F0 d# W+ K: `6 q% C
  古代的王公贵族,不耻下交住在岩穴的野人和隐士;纵使地位像卿相那麽崇高,亦不畏辛劳,非必要不乘坐马车;现在有许多新官一上任,便藐视故友,收受贿赂,仗势欺人,而且过著豪华奢侈的生活,这不表示风俗骄慢吗?; U9 m' L& e; @, b2 h8 \
  古代的高僧遇见天子不必报名,皇帝下诏书给出家师父一定称呼对方为「师」。唐太宗为三藏圣教写序,极为尊敬和推崇,玄奘法师圆寂,唐高宗告诉左右大臣说:「朕失去国宝了!」而且还罢朝五日,以示哀悼。(详见《高僧传》)景龙二年,中宗皇帝敕高安令崔思亮,迎接僧伽大师至京城,皇上及文武百官都自称「弟子」。(详见《金汤篇》及《佛祖统纪》)
* ]0 J1 f9 V- N, T! P  宋朝宋太祖、太宗、真宗、仁宗都兴隆大法,他们有时亲自驾临寺院,有时请僧侣到宫中说法,现在的官吏和士人倨傲,时常有看见佛像不参拜,遇到高僧没有礼貌的现象,这岂不是佛法凋零的明证吗?
( j" o  p7 J8 o6 e* l4 R  孔子和颜子建立儒家的义理,只贵身体力行,而不尚言说,厚於自治,而薄责於人。孟子批评杨朱和墨子,是出於万不得已;譬如大黄和巴豆,良医偶而用它,并非每天的生活必需品。现今有些人,只捡拾几句来毁谤佛法,便说自己是程子和朱熹再世。那些谤佛的人,有著一种夸张自大的习气,讲不了几句,便排斥别人的说法,而坚持自己的见解才是绝对真理,这不是真儒稀少的徵验吗?(《阴骘文广义节录》上卷第四十二页)
+ L- P5 C2 {, `
2 f8 q. P0 |: o$ n: _/ ]) C           尽人之性,感化恶贼
; C( v7 a* p5 K5 {  
( N/ D# G. J& @1 S+ c; T4 N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1 22: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朝的赵咨,做到敦煌的太守。後来他因病辞官,返回故乡,亲自率领子孙,务农耕作以维持生计。
; _2 P5 ]7 ]$ l4 c. R  有一天夜晚,一群盗贼到赵家打劫。赵咨事先知道这件事,恐怕母亲受惊,先到门口迎接盗贼,并且准备饮食款待盗贼。
" K5 T, C" Q1 C  赵咨说:「家母的年纪已经八十岁了,她老人家生病,需要安静休养。乞求你们能留下少许的衣物和粮食,至於拿走我妻子和儿女的任何东西,我都毫无吝惜!」2 l! A* r. t7 V- O# ^, N0 H/ q, P* i
  盗贼们心生惭愧,跪在地面上说:「我们侵犯贤人,实在太不成体统了!」+ c6 p! t3 B' B
  说完,盗贼们奔走离去。赵咨拿著东西追上去,要赠送他们,却没有赶上。6 w& `' l) h0 C! R, P8 A6 ~
  赵咨因此声名大噪,朝廷徵求他出任「议郎」(顾问及参与评议的官职),他推辞不到。朝廷再三徵召他,他不得已才应召,後来他升任东海的宰相。(译自《後汉书》赵咨传)
8 S1 c" ?( U! V2 K1 _* a; ^, u  (评)这是一则以孝亲而感化盗贼的故事。赵咨只孝顺自己的父母亲,跟别人似乎没什麽关系,竟然能使盗贼叩头悔过。虽然赠与财物,盗贼也不拿走,这种感应不是很不可思议吗?因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能尽自己的心性,即能尽人的心性,能尽人性,自然可以转恶为善,化贪为廉。
: {; t$ O0 D: K" f3 S: o  孟子说:「听到柳下惠的风范,卑鄙的人会变得宽惠,浇薄的人会变得敦厚!」何况亲身领受他的教训呢?(译自《历史感应统纪》第一卷第一四六页)
' J9 P+ O6 s2 [7 b
4 y1 ~9 x: `6 d) s6 z. |. p+ c2 h           心性柔软,与人无诤
4 F5 x0 T5 ?( _% t  ' F0 }( w' [+ _% n% P" d
  直不疑任职郎官(掌管宿卫侍从的官职)时,同寝室有人请假返乡,误拿走另一位室友的金子。金子的主人以为是直不疑拿的。直不疑立即向他道歉,并且买金子偿还他。
- m$ a: e2 ^0 x: N  等到请假的室友回来,将金子归还原主,主人感到非常惭愧。
5 q2 {8 D* w6 {- t2 \  直不疑因此被尊称为「长者」,後来官拜御史大夫(职掌上奏、监察及弹劾的最高行政首长,兼副丞相,是三公之一,官位极为显赫),皇上封他为「塞侯」。(《史记》直不疑传). E! _1 J1 _9 [1 k

* w+ W& a$ \$ m. _" M" a7 Y& c6 k           善体民心,感降甘霖
' {% h2 C4 }1 X  Q. O  + U* `) f, V6 @
  田仁会出任平州刺史时,有一年,平州发生乾旱。平州刺史自己曝晒在炎阳下祈雨,不久马上下起甘霖。8 U5 b! v* M; I( Z' f9 [
  当地因此流行了一首歌:
1 R; P: G, Q7 p* V" k+ x! ]  父母育我田使君,(田刺史像父母那般护育我们,)2 |* M# s) \' F8 ~, O
  挺精诚兮上天闻。(他的精诚感动了上苍,)
3 b. [; W& O4 }% k" b' T  中田致雨兮山出云,(稻田下雨,山上升起云朵,)# w% `/ {* t( E2 w- K+ r* F% @
  仓廪实兮礼仪申,(人民丰收,各个知礼有义,), O- U: @& y5 \; F0 r
  愿君常在兮不患贫。(希望你时常在任,我们就不必担心贫穷了!)
# x! K4 E4 N# J1 d  (《唐书》田仁会传)7 ?! h0 }  i' `' {
  (评)平反冤狱和虔祷神灵而导致乾旱时期普降甘霖的事迹颇多,怎麽可以说天人没有感应呢?近代人一概把它当做迷信?试问身为百姓父母的政府官员,有谁肯为人民在烈日下祈雨,而长时间忍受炎日的烤晒和折磨呢?(《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第一百零五页)6 q" K$ J$ e! i2 [8 o. e) K9 Z2 J9 _
( j# J+ C( q4 S( s9 w+ w
            冤狱平反,降及时雨/ H( G" H9 N$ g  x' e. W
  - [# D  J1 q0 w
  唐朝的颜真卿,以监察御史的身分,出任河西陇右军使。五原一带有冤狱,久而不决。颜真卿到了以後,立刻得到公正的判决。
) Q6 H  H; s( M) _, C# C  当地的乾旱,因为冤狱平反後才开始下雨。大家把这一场雨称为御史雨。(《唐书》颜真卿传)  {% Q) h. A) @0 y& G
6 K. U9 o( Z& l: [6 \
            政化清明,水质甘美, B+ n$ b( C! \9 n
  6 P$ s3 n1 d9 R. J( ^! |, H* P! t1 W2 n
  北齐时,乐陵有一位太守,姓房名豹。政治清明,政令简单,而且不侵扰百姓。8 f1 u9 j1 T9 L0 m/ }, j7 G2 y2 w
  由於他所治理的县郡靠近海边,井水多半又咸又苦。房豹请人挖凿一口井,却获得甘美的泉水。大家都以为是房豹良好的政治和教化所导致的。奇怪的是当房豹罢官归隐後,那一口井水又变咸了。(《北齐书》循吏传)5 s! ?  @, D# J! g  R7 M
6 S6 v/ @0 d+ w- D* H& R/ j
            杀戮无辜,上干天和& M0 b# R  d+ ]2 C) [
  
% b) s) |1 n& X/ U9 v  五代十国时,荆南国的高季昌,听说楚国的君主马殷重用了高郁,国家开始强盛,内心感到忧心忡忡。; G) e+ J8 {$ S& [
  於是,他就派了间谍去告诉马殷的儿子马希声说:「高季昌听说楚国任用高郁,非常高兴,因为将来灭亡马家的人必定是高郁!」* \3 B7 ~: S8 W
  马希声听信谣言,刻意以假的命令杀死高郁。马殷因为年事已高,平常不管事,所以不知道这件事。
5 S2 h" O  a7 M8 H7 z! B  高郁被杀那一天,到处生起大雾。马殷觉得奇怪,便告诉左右的人说:「我曾经跟随孙儒,孙儒每次杀死无辜的人就会发生大雾。难道今天有人冤死吗?」8 e9 {: ~. N" j
  翌日,官吏把真相告诉马殷,马殷说:「我实在太糊涂了,竟然杀死有功勋的老朋友,我将不久於世了!」8 u5 |1 m* a* l" `% x: z
  翌年,马殷便逝世了。(《五代史》楚世家)
$ \% Z; _/ b% B* j% b7 R  杨祭春说:「粤寇破扬州,每当两军战斗,枪林弹雨,血肉纷飞时,那一天总是阴雨风霾,充满愁惨的气象。这件事我经验许多回,屡试不爽!」由此我们知道:无辜的杀戮,会干扰上天的和气。(《历史感应统纪》第三卷一七二页)
- e1 Y7 M& q# `, h/ `9 \
4 a2 |+ r* C! ^2 F7 q" p            第五章 心念与徵兆* ?+ o) u4 C2 n, w, @" z
  M) z; A; n; O3 y# R3 d* B3 U$ m0 }
            有穷亲来,是福气象- B4 |! j7 L9 v% A0 g( ~
  
/ Y5 H" m  z% I! Z4 k  有一天,罗惟德先生拜访刘寅,流露出欢喜的脸色,说:「今天有一件很愉快的事!」! Y3 [& K) `* H$ j, \/ ^) W5 J
  刘寅问原因,罗先生回答:「刚才有十几位贫穷的亲戚,因为饥荒,从远地来我家,我把从前积蓄的钱财全部拿出来,发送给他们,全家没有一个人阻碍我,所以我觉得很愉快!」(《功过格》)
: h* G* T7 P4 ~! s4 `5 b9 a- z$ d  《景行录》说:「富贵家庭有贫穷的亲戚往来,便是忠厚有福的现象,现在的人反而引以为耻,而且感到厌烦,这是多麽丑陋啊!」. J8 Y% K* l- h# }
  窦禹钧家里没有黄金翠玉的装饰品,没有穿著华丽的妻妾,可是赖以全活的人,不可胜数。这就是真正的惜福,真正的善用!: Z7 Z. _$ H5 _9 Y
  古德有一首诗说:「忽闻贫者乞哀声,风雨更深去复来。多少豪家方夜饮,欢娱未许暂停杯。」这真令人感叹,岂止是欢娱,甚至当他们腹胀、呕吐、秽藉时,还可能不断地吃喝呢!所以一个富人吃了一顿山珍海味,就能够让贫穷人吃了七天。一桌满汉全席,足够给穷人吃上一整年。仔细想想:一个人下箸夹菜的次数又有多少呢?可是陪他一齐吃喝玩乐的宾客暴饮暴食,行为不检点的酒女,一大伙人吃得杯盘狼藉,这些都全部折算在他一个人的福禄上。不如节省下来,多作几年享用,布施贫苦,救济危急,把福禄留给子孙领用!! H. f  U& b" 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5-1-13 08:31 , Processed in 0.072501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