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7-9 14:44:22
|
显示全部楼层
心就收回来了。书都不读,读书都会打妄想,你随著书里头的意思会思考,那叫打妄想。一百多天,三个多月,以收放心,就做这个把放出去的心收回来的功夫。结果这一百多天下来之后,智慧开了,『遂读书,一览无遗』,以后再读书,过目成诵,自然就记住,没有遗漏。我们说这太神了,真的可以这样吗?确实。为什么?自性当中本来具足万法,圣贤教诲、一切的学问全是你自性中本有,不用学,它自己就具足。只要能把这些妄念放下,真心现前了,不学全通。所以我们看到这段,上了年纪的人也不用苦恼了,原来做学问不用你记很多,求其放心而已。记不住没关系,这《感应篇》都背不下来也没关系,怎么做?老老实实把念头收拾干净。怎么收?最好是念佛。所以每天如果能够听经六个小时、念佛六个小时,天天都干,听经也不要记住,也不用做笔记。当然你学古文例外,学古文你可以做笔记,这个词怎么念、什么意思,那是做知识的学习,年轻人可以这么做。上了年纪的也不必了,就是专心听,听懂了就懂,听不懂就放着,再重复听。/ R0 z2 A8 }/ Z7 w& w9 L* \
6 t" M5 v, {, e4 u! W 听的时候全神贯注、不打妄想,既不昏沉也不掉举(掉举就是打妄想、心不定),就是专注的听,念佛就专注的念,就收心,等到什么时候你就开悟了。这个开悟不一定是大彻大悟,但是也是大悟,心真正清净了就有大悟,然后你再读书,就一览无遗、过目不忘。而且你一听、一看全懂,人家来请教你,你可以讲得头头是道,让他也开悟。所以我们上了中年的人读到这一段也就有信心了,原来现在读书也不晚,现在做学问也不晚,方法用对了就行,就是求其放心,就是都摄六根。实际上孩子背书也是都摄六根,也是在求其放心,背书主要目的不是记那些辞章、文句,主要目的就是让你能够心定下来,不能打妄想。小孩也爱打妄想,想想「我得吃冰激凌了,我吃汉堡包了」,老想这个,不行,就是让他背经,心就专注,放出去的心就收回来了,不想冰激凌、不想汉堡包,想着经文,久了之后他也能开悟,这就是修戒定慧。- r, a8 ]9 p1 p: _
: }. u' P* v+ c' H5 j7 @ 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 a$ Y* ?. T+ Y
太上感应篇汇编 定弘法师主讲 (第十集) 2013/1/31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7-109-00102 p6 z7 Q* x! N
1 A- D: \$ i9 M$ }- @& V- {' Y
尊敬的诸位大德同修,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汇编》,请看经本第二十九页第一行:# d9 k6 X1 g. X; M0 E3 @0 ?4 `
# z2 l* w) J' ]/ L$ b) { 【或问敬之貌。谢上蔡曰。于俨若思时可见。问。不免有矜持如何。曰矜持太过却不是。要在勿忘勿助长之间耳。】
3 t/ L! `5 E+ k- F I# z" b$ e7 b; e! x) V" r
这一段接着上面的先贤的语录讲下来,尤其是讲这个诚敬,真实的学问都要从诚敬心中得来。诚敬心是对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都是这样恭恭敬敬、一丝不苟,哪怕是细节都要认真,都不能够马虎大意,连很小的工作都不敢掉以轻心,你才能够承担起大的工作、大的使命。尤其是弘护正法,这是大使命,如果我们诚敬心不足,做起来一定就会有过失,有意无意就犯过错,这个过错影响可能就很大,甚至可能是一个小的细节,就会影响到众生的法身慧命。很多时候,帮助众生可能机会就一次,如果我们这个机会错过了,第二次重来再补,未必有这个机会了。所以真正想做大事的人,必定不敢忽略细节。那么诚敬是什么样子的?这里用设问,『或』就是有人问,『敬之貌』,诚敬的样子是怎么样的?『谢上蔡曰』,谢上蔡就是宋朝的大学者谢良佐,他是程门四大弟子之一,就是程颢、程颐两位大儒的弟子,他是四大弟子之一,在学问上很有造诣,也是宋神宗时候的进士。他讲『于俨若思时可见』,这个俨若思出自于《礼记.曲礼》,「曲礼」是《礼记》的第一篇,这也是曲礼的第一段话,曰「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这就是曲礼的第一段话。你看儒家首先教你要诚敬,毋不敬就是没有不恭敬的,一切事、一切物、一切人都要恭敬,对人恭敬自然有礼,对事恭敬自然就谨慎、认真,对物恭敬自然就会爱惜,整齐、有条不紊。+ H, r2 \6 v. L. \* ~6 {
m9 h1 C) ^0 U3 E5 G; r g
俨若思,是讲容貌像在沉思一样那么端庄、庄重;安定辞,是讲说话很稳重、很谨慎,这样的容貌和言语表现出诚敬,就能影响他人;安民哉,就是使人民都能够安定。如果你是一国之君、领导人,你能够容貌端庄、说话稳重,也能够让一国人民安定;如果你是一家之主,你能够做到容貌端庄、说话谨慎、处处诚敬,就能使一家之人安定。所以从这里就能见到一个人的诚敬心,从表相见他的心。这里又问,『不免有矜持如何?』矜持是刻意造作,装出一个道貌岸然的样子来,你看他好像容貌、举动也很稳重,说话也很少、很谨慎,但是总觉得他不自然,这是矜持。所以这里问得好,故意做出这个样子来,不免有矜持,那是怎么样?『曰矜持太过却不是』,就是刻意、有为而为,这属于太过。自然而然的,这就是诚敬;如果矜持太过、太刻意,这就不是诚敬心了。为什么?因为他不是一贯如此,他是临时做出这个样子,很可能是在众人面前一套,自己私自一个人的时候又是一套,众人面前很矜持,自己私居独处却很放肆,这就不是诚敬,不真诚、不恭敬了。所以诚敬首先要对自己,自爱、自重,你才可能对别人爱、重,自爱才会爱人;如果是自欺,肯定是欺人。什么是自欺?不能够慎独,在暗室屋漏当中自己就会放肆,所谓肆无忌惮,这就不是诚敬了。一定是不管有人没人都是这样,做久了,诚敬就做出来了。『要在勿忘勿助长之间耳』,这句话出自于《孟子》,勿忘就是不能忘失正念,不能把诚敬心忘了,忘了就会放肆,自己的习气就现行。助长就是刻意,就变成矜持了,所谓拔苗助长,愈想诚敬愈不太像诚敬,不自然了,所以一切从真实心中做,不要装模样、不要搞形式,要在实质上下功夫。底下一段:
7 U2 g% h. R( y! g5 Z0 E. Z, b; Y1 ]
【高景逸曰。每至夕阳。默检一日所为。若不切实锻炼身心。便虚度一日。流光可惧。】$ k& L$ X+ y2 M7 O
, ] @! T, @; b9 w; y8 l* T* M0 X
高景逸就是明朝的高攀龙先生,高攀龙是明代大文学家、政治家,著作很多。他讲过,每天到夕阳西下,到傍晚,一天已经过完了,这时候要检点反省一天的所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