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643|回复: 14

广公上人事迹初编(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9-27 19:50: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自《中国佛教净土网文选3》
# J9 r* r  X6 x: ]6 a' \7 C( y7 `1 ^, L4 }& P1 X
6 c7 }1 i/ q$ j! s
【祖师传记】广公上人事迹初编(下)发布时间:2007-06-28 转载自中国佛教净土网http://jt.zgfj.cn/ZS/2010-09-29/7679.html  点击次数:159  
' v9 x: J. q- i% F( t* E$ g广钦老和尚云水记<?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4 q4 G, m& P; W: M" o: Z+ _# P( O
宗昂
3 x) {7 [' |' G' S   A& h3 A4 L* L# v
一、初见广老,再见挖宝' e0 K: L2 _# l

% e" u/ P; n  ~1 a民国六十五年,第一次见到广钦老和尚,当时老人家没别的开示,只教我们好好念佛。同去的政大东方文化社同学,都觉得非常失望,传说中老和尚是一位传奇人物,可是见面竟觉平淡无奇。大家以为大老远跑来,但这么一句话打发,未免大失所望。同学中有一位素以博学多闻自居者说:‘一字不识的老和尚,能开示什么嘛!’无知的我们,在心里上也认为——没错,就像有眼的向没眼的问路,当然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于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3 |/ }: I2 |6 }! O7 ^% k
! E' N! P9 z2 C6 \8 {$ G
翌年,参加忏云法师在台北念佛团打佛七,忏公非常敬重老和尚,于佛七圆满后,浩浩荡荡七、八十人,上土城承天寺拜访老和尚。当时,承天寺建筑简陋,只有几栋寮房,没有现在这么辉煌壮丽。在老和尚的丈室,里里外外挤满了老老少少,有专程来请益的,有好奇凑热闹的,有登山路过的。
& M  q  U% [3 s% O9 L% b* k- v $ S9 E( N( G- i
老和尚一语不发地坐在禅椅上,俟忏云法师进来,引领大众行过大礼后,大家就地坐定。忏师与老和尚请安后,整个丈室就静默下来。老和尚显得精神愉悦,似乎非常高兴。见大家默默无语,老和尚面对大众说:‘你们打佛七挖宝,既然挖到宝,应该奉献出来;来,道一句。’听老和尚这么一说,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就像是说,挖到宝的不是我,你们有那位挖到的?赶快拿出来,否则真没面子!经过一阵眼目传神后,平日谈天说地、讲经说法头头是道的我们,谁也拈不出一偈半偈来。
! g/ h7 {$ I$ O2 x# W! w7 s; V5 N 4 n4 H0 h1 e/ @) n' e9 O; ^
当大家面面相觑,默然无语,压得有点坐立难安时,忽然一声‘南无阿弥陀佛’从一位比丘尼口中迸出来。大家猛然回头,将注意力投射到这位中年比丘尼身上,看看是何方神圣作此狮吼!瞬即将注意力又回到老和尚身上,想由老和尚这里觅个消息!只见老和尚摇摇头,指著前面一位小孩子说:‘这句,连三岁孩子也说得。’
  _4 K, f& _8 d
8 V9 v6 T4 \  E/ U. C+ l接著,又恢复宁静死寂的状况,只见老和尚目光炯炯,似乎在探寻,到底谁把宝藏起来不肯示人,到底是谁?‘来!道一句,道一句。’老和尚似是身经百战的老将,兵临城下,在那儿叫阵。大家在老和尚凛冽眼光与坚决有力的鞭策声下,噤若寒蝉,连呼吸都觉紧张。这才令我觉察到—这不是书生论战,而是真刀实枪上阵,没有真功夫真本事是上不了战场的。
# R6 _$ z3 u2 M% S
1 k2 z* @+ n0 U/ _有位坐在前面的比丘,大概是被老和尚盯得浑身不自在,他摇动一下身子,揣摩一下,然后压宝似地挤出一偈:‘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老和尚表情淡然,转过来面对这位比丘说:‘我们关起门来说话,你不要以为这件衣服(指著自己身上所穿的出家衣服)可以随便穿的,要真正穿得起这件衣服可不是容易的!’接著又是一阵寂静,老和尚见大家拿不出像样的货色示人,一缓咄咄逼人的眼光,和颜悦色地说:‘古人打佛七,要在克期取证,若是到时候拿不出东西来,那不变成“打佛吃”了么?(即打著念佛的招牌吃饭)’停一口气,老和尚又说:‘打佛七,想挖宝,这是贪。来我这里,又想挖点什么走,这也是贪。’老和尚话未说完,底下有两个人在那儿交头接耳,意思是说:‘我们挖不到宝,老和尚要我们把宝奉献出来,老和尚自己有宝,还要我们的,这不也是双重的贪心吗?’此话刚说完,老和尚似知若不知的,接著说:‘若是听懂我所说的,摆在眼前的,他就拿得到;若是听不懂的、不识货的,就是双手捧到跟前,他也得不到。’( |0 |& F' p3 O' L$ q# U
) J! ?/ b4 M% s
老和尚此话未完,忽然有一位年轻人问道:‘老和尚,您有念珠吗?’老和尚回说:‘没有!’他见老和尚身上真的没念珠,这出戏演不下去了,侧见忏公手上拿著一串小念珠,正在那儿念著,于是箭头指向忏云法师问道:‘这位法师,您有念珠吗?’‘有!’忏公坚决有力地回答。年轻人老大不客气地说:‘请您把念珠给我!’忏公回说:‘我在念的不能给你,我要给你的,你不能丢掉。’‘念珠拿来!’年轻人手伸得直直地说道。话犹在耳边,老和尚忽然指著年轻人说:‘你现在念的就是!’年轻人顿息骄傲之气,默默无语。两位法师出广长舌,一个由空入有,一个由有转空,配合无间,真令人赞叹!8 b& @8 M% c- V, l; u9 D( [

! m/ a3 R: w" _' _. T5 W" d# g7 H/ j& \二、众生有病,法师亦病8 a2 h  g- i4 Z% w- a1 Q1 U5 H- @7 i/ M3 w

; M+ h9 _( Y3 p7 _' Z' ~) [7 q大概是民国六十七年,听说老和尚法体违和,有意撒手西归,寺里大众非常难过,特地请名医上山为老和尚把脉,老和尚不愿劳师动众,经过寺众一再恳求,勉强答应让医生诊断。医生毕恭毕敬地把脉后,脸上表情奇特,把了一次又一次,只见其仔细在那儿,似乎在细听,又似在沉思;最后他说,老和尚脉搏与常人迥然不同,可是却查不出什么病。老和尚笑著,指著在地下胡跪的徒众,向医生说:‘他们都有病,顺便给他们看看!’大家表情讶异地看老和尚,然后排遣那份凝重的忧心笑了出来。这似乎应了净名经中,维摩居士所言:‘众生有病,我亦有病!’据寺里法师说:‘老和尚曾经说过,他老人家往生,当示现病相,娑婆世界太苦,怎堪蹉跎!’老和尚慈悲,连走时也要为众生上一课。
7 Q' W, D3 e/ S# e + v/ m; s& i- ]9 K! {) V/ F& R
风闻老和尚生病,上山请安、慰问的人络绎不绝;忏云法师及四众弟子,也急忙上山‘请佛住世’。当我们见到老和尚时,只见他老一会儿咳嗽,一会儿吐,又不见吐出什么东西来,有时又咳得一句话要分作好几次讲,而且身体随著咳嗽,前后摇摆得很厉害。看到他老人家如此,大家心里都有一些不忍。忏公及大众一齐恳切地请老和尚慈悲,应以苦难众生为念,多住世几年;老和尚说他作不了主,他这个身躯如破旧的瓦房,即便勉强维持,台风一来也是经不起考验的,不如早点走,换个钢筋水泥之身再来,才可大弘法化。大家极力劝说,老和尚这一去一来,前后至少要二十年,这二十年人天没有眼目,众生失去依怙,还请老人家多留几年。老和尚说他丹田无力,说话有气无声,无法应众生所需,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9:52:22 | 显示全部楼层
勉强留住也没意思。大众又说:‘老和尚住世,只要静静地坐著,无形中即可增长大家信心。’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最后午斋时间到了,老和尚依然说他作不了主。忏云法师持午,于是决定在承天寺为老和尚举办‘消灾延寿药师佛七’,为老人家暖寿,遂匆匆赶往斋堂。
- {0 }6 b  |4 u) k! ?3 _7 H& |
& q, V5 B  B* ?/ j- n0 Y$ r4 r( W大家怀著沉重不安的心情,正在斋堂用餐,没多久,一位比丘尼很兴奋地跑了进来,在忏公面前,迫不急待地说:‘忏公慈悲,老和尚答应不走了;还得请忏公来打佛七,不过老和尚说最好打阿弥陀七。’大家听到这些话,都高兴开朗起来,管它药师七、弥陀七,只要老和尚想留,打什么佛七都可以,顿时胃口大开,一扫方才郁郁不安的心绪,有的等不及,上楼看老和尚,只见他老人家悠游自在地在室外散步,这是忏公在承天寺打佛七的因缘,也是本人亲近老和尚,探知老和尚生平的因缘。/ ~) K! _% r, r1 k7 j1 O( [* J8 [
# i1 `5 r% c$ ]
三、清贫如洗,坎坷行旅4 \, [9 M) |# n8 F, @
- }0 c  O+ V1 V+ L$ n
广钦老和尚生于清光绪十八年(西元一八九二年)阴历十月二十六日。原是福建漳洲惠安人,本姓吴,家里赤贫如洗。三、四岁时,家里为老大娶妻没银两,将师卖到晋江泉州李氏人家。李家务农,在山坡上种些水果维生,日子勉强过得去。养父母由于膝下犹虚,待他如同己生。师幼时体弱多病,养父母忧心如焚,为保平安,依当时习俗,在养母娘家附近观音亭许愿,将师送与观音菩萨当契子。此举,为师与佛菩萨种下深缘厚愿;而师亦本宿慧根,养母茹素,于七岁时,亦自愿素食,不曾动摇。8 e0 {$ Y# M- ?0 ]

. W$ Q7 o0 F, }( U/ o/ @一九○○年,师九岁,不幸,养母别世;过二年,养父也跟著走了。短短的时间,由于无常的摧折,师顿失依怙,举目无亲,幼弱无力,孤零零的一个人,不知如何归趣?俟养父母丧事办妥,远门亲戚遂为师安排到南洋谋生。先在店里为人扫地、煮饭,做杂役佣工维持生活。年纪稍长,身体渐强,力气较足,转而与人结队上山垦林伐木,虽然辛苦,赚钱较多,也较自由。一日,大家照往昔时间散工,正准备搭乘‘轻便推车’下山;师不知怎的,一直觉得这班车不安全,他直觉地警惕同事不要搭乘,大家急于回家,只当他是胡言乱语。没料到,这部推车果然出事,翻落山谷,人皆以为奇。师虽在山上做苦力,依然我食我素;此事过后,同事都半开玩笑地劝他:‘你既然如此坚定地吃素,又能料事如神,何不回泉州老家修道去!’他们虽是戏言,可是,师却如梦初醒,想起养父母正当壮年,说死就死,以后自己迟早要走上这条路,何必绕著圈子走路呢?于是束装返乡,决志出离。1 U  `5 }, j, g
& V  c# x  N" U  r5 v! K
四、弱冠出家,一心苦行
2 L' V7 G/ Q$ S/ K; i 7 T4 U& x$ k# c+ K6 Y+ x
西元一九一一年,师二十岁,于泉州晋江城内承天禅寺剃度出家。承天禅寺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帝王殿宇,传说该寺建于明英宗统年间(西元一四三六—一四四九年),距今约五百多年,占地十八万坪。当时,有位勤王野心勃勃,见该址风水优越,地基广大,妄图依止风水成就帝王九五之业。可是殿中缺水,必须于一夜之间凿井百口,否则帝业难成。勤王于是选择良辰吉日,鸠工凿井;一口一口拼命直凿,只见水如泉涌,王心中暗喜,没料到井成九十九口,群鸡惊啼,晨曦抖露。勤王急得冷汗直流,只因一井未成,帝王之业瞬成泡影。惊叹之余,自知福德不足,遂将帝殿奉为禅林,命名为承天禅寺。) O5 \# ~* v5 L0 J6 @. g7 i( Q( V
- e5 Y/ Y( J1 o/ J  Q2 L! Q
我们若有机缘到泉州承天禅寺参访,可见直写的寺名,上方加有‘敕赐’二字,字旁刻有龙纹衬托,中间写底‘承天禅寺’格外醒目。我们无法从寺匾门额证实传言真伪,但是,由此事可知该寺确实源远流长,传说颇富神秘色彩,而寺里亦多古迹。该寺石铺的古道旁,矗立两塔,其一为传说神奇的‘飞来塔’,另一则与之高低相若形体划一对峙而立。虽然表面看似相同,可是飞来塔常年清净,一尘不染,另一则鸟粪满柱,飞尘粉饰,不忍卒睹。进香者每每伫思良久,思不出所以然来。凡此古迹共有八处,另有‘月台倒影’、‘石龟食米’、‘狮子吐烟’、‘石梅花香’、‘一尘不染’、‘龙王井’、‘鹦哥吐雾’等奇观活景,为世人所乐道,而这些传闻,越传越远,越传越神奇,至今,只堪怀古幽思,已无从查证。而不为传说佳话所变者,唯是寺内宏伟之建筑,寺内有禅堂、念佛堂、法堂、祖堂、客堂,宽敞轩伟,计有六大幢房,大殿可容千人,寺里常住六百多人,俨然一丛林古刹。  `; a% k, Z( |% E: r3 o
5 `/ i" c( T$ d+ y4 t
师未上承天寺出家之前,自以为福浅德薄,出家之后未成道之前,若广受十方供养,恐偿还无期,道业难成。因此,当师决志出家后,亦随即在家里学著减衣缩食少眠,为进入空门铺路。及至能够日中一食,树下一宿,不依床铺止息,方肯祝发为僧。出家后专志苦修,食人所不食,为人所不为。承天禅寺以‘佛喜转瑞,广传道法’八字传承法脉,当时承天禅寺住持为‘转’字辈的转尘上人,而师则拜在苦行僧瑞舫法师座下,由此亦可知师心志所在。
' X) ~8 C+ F! F/ v' p2 Y+ R$ ?" G ! o# p/ j* Q: W% a
瑞舫法师苦行过苛,不幸英年早逝;师虽拜在瑞公座下,而实际教化广师的任务,完全落在转尘上人肩上。转公知师根基深,将来必为法门龙象,因此,鞭策甚紧,时时耳提面命。某日,大家出坡工作;近午,收工返寺时,正闻午斋云板价响;由于丛林人多,供众不易,平日省吃俭用,汤汤水水,没有滋养,加上出坡卖力,众人都饿得发晕,顾不得把工具收拾好,纷纷挤往斋堂。师本亦想赶往斋堂,可是为转尘上人叫住,命其将所有工具归位;当时,师也饿得四肢发软,两眼无力,一边收拾,心心里边一直不是滋味,心想:干这么粗的活,吃这么差的饭菜,又受此奚落,何苦来哉!嗔心一起,不管它三七二十一,和尚不干了,信步朝山门外走去。没有多远,又自忖道:我不是决志苦修,专为了生死而出离吗?今独为一点苦差事闹意气,岂不有违初愿吗?经自己下一转语,忽觉志气昂然,一时倦怠、饥饿、不满,全部抛却九霄云外。遂至转尘上人跟前覆命,转公允其随众入斋堂,并叮咛一句:‘吃人不吃,做人不做,以后你就知!’自此以后,师更刻苦自励,不敢兴退却之念。
2 G3 W" m7 e& U' @
, x) c$ q' p' I/ X3 ]! f师由于自小不曾受过教育,大字认不得几个,既不能讲经,又不善敲打唱念,经常为人所不耻,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9:54:31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己也觉苦恼。心想:虽然少吃少睡少穿,可是仍然无法上报常住下化众生。于是,决意植福报恩,每天为大众盛饭,等大家吃饱,然后将掉落于桌上地下的饭粒收拾起来,也不重新洗过、蒸过,就吃将起来。若有远来大德高僧,则为倒茶水、送洗脸水、递毛巾、拖鞋、放洗澡水,或搬砖运瓦、砍柴、煮饭、洒扫、洗刷......,举凡一切粗活贱役,极力承担,从无怨言。
. R1 o' q3 V5 b7 P, y% z ( S7 _# q! c( J% q+ b; `4 f5 v
五、常坐不卧,念佛得证% K7 j2 f3 ~' `1 F3 n3 f: H; U

/ W# b. o% o  y3 y& k4 m师执贱役修福十余载,后被委派为香灯,每天早起晚睡,负责清理大殿,以香、花、灯、烛供佛,并打板醒众共修等工作。某次,师睡过头,慢了五分钟敲板,心想:六百人同修,每人错过五分,一共怠慢了三千分,此因果如何承担得起?遂于大殿门口跪著,一一与大众师忏悔。师责任心重,罪己甚严,自此以后,每天于佛前打坐,不敢怠慢。由于警戒心重,一夜惊醒五六次,就在惊警戒慎之中,醒醒睡睡之间,师自然而然打下‘不倒单’的基础。
8 D+ Y6 X7 }4 @8 @1 r
" |, N  E1 W4 j7 S$ v一九三三年,民国二十二年,师已进入中年,却仍未曾受具足戒;师自弱冠出家至今已二十二年矣!其所以迟迟不肯受比丘戒,承担如来家业者,实恐上欺佛祖,下瞒众生,外负师友亲恩,内负己灵。及至,于鼓山寺精进佛七中,得证念佛三昧,方许顶戴如来,前往兴化龙山寺受具足戒,得自在云游身。; S3 I3 \' P" [6 o

# j; S7 R& `8 E# J  X% }一般人只知道是参临济禅开悟,不知师实是于念佛先得力而后参禅。师于鼓山寺佛七中所见,只能从一外国参访者与师的对话中,得知一二。师谦谨朴素地答覆这位远地参访的异国同道说:‘当时,在念念念佛声中,忽然之间,身心皆寂,如入他乡异国,睁眼所见,鸟语、花香、风吹草动,一切语默动静,无非在念佛、念法、念僧。此种景况绵延三个月未曾中断。’2 O  l- {# a9 {, }/ c, f. i0 n3 r
/ R8 z% \& J) \/ y
佛说阿弥陀经有云:‘复次,舍利弗,彼国常有种种奇妙杂色之鸟,白鹤、孔雀、鹦鹉、舍利、迦陵频伽共命之鸟,是诸众鸟,昼夜六时,出和雅音,其音演畅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圣道分,如是等法,其土众生,闻是音已,皆悉念佛、念法、念僧。’又言:‘舍利弗,彼佛国土,微风吹动,诸宝行树,及宝罗网,出微妙音,譬如百千种乐,同时俱作,闻是音者,自然皆生念佛、念法、念僧之心。’由是经典所宣,与师所见对照,佛陀慈悲,师父慈悲,虽然是轻描淡写,可是于我辈凡夫确是如雷贯耳,轰隆价响,谁也无法装聋作哑,佛陀所言,师父所证,句句实言,于念佛大法能不深信乎!
4 |- `; z' ~# P& _
1 h! {9 c7 N, S3 C. _师经此证验后,决志潜修,为得自在之身,遂于转尘上人应允与叮咛下,前往兴化受戒。师受戒归来后,即积极准备入山苦修,转尘上人知其功夫扎实,龙象初具,遂允其上山独修。上山时,师只携带四套简单换洗衣物,五百钱米(约十多斤米),即满怀希望迈向承天寺后山——清源山,准备作一番活埋。
) [, n4 Y) i! S 7 ]5 R3 ~$ d( e0 k
六、清源潜修,误入虎穴
/ T. B( o  ?. k& U * e3 W* T& S. Z! H3 S3 {! R8 m
清源山,在府城北面,是一座茅草丛生的野山,罕无人烟,山如积木,一山附在一山上,呈梯田状,渐往山后爬升,一山比一山高。后山高多树,有乡民赖砍柴为生,渐成村落,山有小路,可通往府城,村民常由后山朝清源山方向入泉州城卖柴火。相传,大陆古城皆以子午线为准,府城座落方位,都以正北朝正南,以示正心,提示府尹办事亦当如府城居位,一丝不偏,公正不阿,泉州城即是依此道理建立的古城。
& y) E+ e" \/ M; \ , U. Q2 ~- @4 ~
师破晓出门,想于清源山寻一隐蔽清幽山洞安身,及至清源山,只见一山山相叠,前山莽草遍野,漫无人烟;后山丛林密布,隐见屋宇炊爨。师曾风闻草莽之山多虎,有木之山多人,盖有木之山,必有飞禽所在,粪便满地,虎怕沾身皮烂,故常避居莽山。师想:‘我居山修行,当避人烟如虎避粪;虎为纹身藏草莽,我为悟道锁深山。’于是,顾不得人虎相遇怎么招呼,一意只为修行觅个立命安身所在。
4 z& t/ |: Q, W
8 Y2 A& L# U# R" V: B, |以师当时脚力,从破晓出发,竟至过午方至山脚下;因山壁陡峭,山路难行,只好卸下罗汉鞋,四肢攀附山壁,一步步匍匐而上;向上爬行未远,忽见一状似平台小山,贴紧在另一山上,似甚隐密;及至,见一小山洞,洞宽五六尺,有两个出口,一边高一人许,一边只容半蹲始可进出,洞中有一平台,余则荡然。
4 f: ]( ?# R8 g8 S$ n0 }- U+ ?
8 g1 e1 Q% H- m; W师初上山,身心具疲,乃放下行囊,于石台上安坐。由于远离城市喧哗,一时身心轻安得未曾有。师于洞中稍事安顿,两三天清静无扰,自得其乐。5 y0 f6 J- i, f

- P3 b/ r  e$ g% T8 i  B& U一天,师与往常一样在洞中坐禅,忽闻一股强烈腥膻,随风飘入,心里正觉奇怪,隐约之中,似有一庞然大物入洞来,随即睁眼瞧瞧,没想到竟是一只猛虎,心中大惊,脱口叫出‘阿弥陀佛’。这只猛虎,万万也没料到,此乃森林之王蛰居之所,居然有此‘师’吼,心里没有准备,猛然之间经此狮吼,竟也落荒奔逃。猛虎于惊魂甫定后,重整旗鼓,挺胸迈步,一步步逼向洞中,并不时闷吼,怒目投向法师。
( R3 k( P3 [, m9 t3 Q
2 k9 U/ w7 f) H! y七、猛虎皈依,人猿送食
; _1 {7 h% d9 j; M& b  C- Y
2 Q  h1 o0 z- y% b$ E/ ]- @8 [师见猛虎奔出后,稍一收心,自想:‘若是我过去欠它一命,此世还它一命,自是因果相酬。’又想:‘若不是,岂不因因果果应应报报永无了期吗?’法师心意未定,猛虎已入洞来。师言:‘阿弥陀佛,老虎莫嗔!冤冤相报,终无了期;你是在地的,我是出外人,你这个地方让与我修行,以后我成就,必当度你。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猛虎见师念念有词,不知是懂还是不懂,停在那儿没有进一步的行勤;法师只顾一心念佛,静待奇迹出现。没料到猛虎竟然颔肯称臣,点了点头,温顺地向洞外走去,伏在洞口站起卫兵当起护法来了。师见此状,心想:必是龙天护法庇佑,诸佛菩萨加被,否则难逃虎口。自此,信心大增,志意更为坚定,遂默默许愿,此生若不悟道,愿终身埋首洞内,永不出头。0 e' P* e! w: k3 H8 y. `0 }0 M) b

" f: ?+ g6 `0 f3 w3 s师自降伏猛虎后,与虎朝夕相处,了无畏惧,虎亦顺若家畜,乖巧而略通人语,后竟率虎妻虎子回来,于师前戏耍,大献虎舞;又向师频频点头,似有所求,师遂为其授三皈,开示法要。
& Z5 X4 ]2 g% W9 _4 Z3 m
4 k% `2 z5 u8 h# d+ g! c2 t师虽处人间仙境,了无牵挂,可是,地处荒山,又多草莽,无野菜充饥,师所携道粮滴粒不存,而师定境日深,耽乐禅悦不喜远走。每逢饥畅辘辘,师总低下头来,看看肚皮,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9:56:39 | 显示全部楼层
拍它两下,然后劝慰它说:‘咱们商量一下,请你稍微忍耐一阵子,我们再坐一会儿,你不必著急,等我修好,再给你吃好的、穿好的!’就这样,师又悠游自在进入定中,忘却物我,不知今夕是何年何月呀!; q  ]+ A+ l, w0 a! P9 {2 [4 G

9 D3 G/ e& s, I( v7 |4 V‘呱噜!呱噜!’师虽心乐禅悦,可是却苦于身躯不听使唤,越叫越大声,尤其是夜深人静时,声如雷鸣,再怎么劝,它也不依你了。就像小孩子吵著要吃糖,一次哄他,两次哄他,或许还能安抚得来,但是,太多次法不灵了,不是大吵大闹,就是大哭大叫,不给点吃的,绝对是得不到安宁的。师于百般无奈下,先试著泡茶,把整个五脏庙灌得满满地,可是出定一看,全身由头到脚皮肤都呈黄褐色。改喝白开水,则全身变得浮肿。一气之下,横心不吃不动,只管深入定中,看它如何!渐渐地,只剩一层皮包骨,接著,连呼吸都觉得困难,最后,终于一动都不能动。至此,师始觉大事不妙。于是,运用精神力量推动身体,经过一阵观想,先是手掌稍有知觉,渐而能动;接著脚趾也渐渐由知觉而后能移动,身体各部门随著恢复知觉。然而,全身依旧无力,起初勉强可以在地上爬行,依靠洞壁移步,然后绕著坐椅缓步经行,休息一阵子,然后拖著疲惫之身出外觅食。师常常因为极力参究,久未进食,等到无法再拖下去,却为觅食走著出去,爬著回来。1 T% u7 ?# g) N2 ~0 ], }( U

- V  ~0 o2 R% r. V, u! P一日,正饿得发慌,见远处有一群猴子戏耍,只见它们吃著一粒粒树子,津津有味,不觉垂涎三尺,肚子更饿得受不了。师一边看看猴子,收回眼光,又看看自己,不觉莞尔,师想:当下的我,这付德性,与树上的猴子,又有什么差别呢?它能吃,为什么我不能吃呢?随手由地下捡拾树子吃将起来。猴群见有人加入它们的行列,颇觉讶异,彼此交头接耳,鼓噪起来。过一阵子,见师手上已无树子,竟纷纷由树上丢下新鲜树子送与师食。师食树子后,竟自觉目光炯炯,精神焕发。自此,这群猴护法竟也深谙人情世故,经常摘取树子、水果送到洞口供养法师。(屈映光老居士,为祝老和尚七十大寿,曾有‘人猿送食猛虎皈依,现届古稀仍是忘形,敬祝佛寿无量’正是写的此段。)
( [" A2 t( d. g" j) A7 A) r  A - v! q" t  s7 q3 \
虽然,吃饭问题稍获安顿,可是人总是人,这种艰苦的日子,真是难熬。一日,师正觉心中郁闷,忽见群鸟在空中飞翔,树上啼鸣,似甚安然。师想:人为万物之灵,何以不能自然生活?于是,抛弃胸中郁郁,决定效法飞禽,顺应大自然,自在随缘度日。
! k4 w* O" W" U( h0 L, d- U
& Q6 i1 t6 @8 a八、树薯充饥,自然度日
3 x! L' t* A, a4 h9 D
2 z  p# R2 V; {, R后,师于地下挖出一大块‘树薯’,重五六斤,如获至宝,珍惜非常;每次,师只切下一块细嚼,剩下的又埋藏土中,把肚子骗饱了,马上钻入定中,下次出定,再挖它一块,就这样挖挖吃吃,五六斤树薯,居然维持好几年的饮食无缺。据师自说:挖下一块,剩下的部份再埋进土里,缺口部份,过一段日子又长出小小的树薯,因此,虽然只有五六斤重的树薯,竟也生生不息,帮法师很大的忙。由于久住山中,野食渐成自然,遂断人间烟火食,成了一个十足的自然人。! F- I( ]8 B$ ?  q) ]5 W! Q

8 H0 g! e1 G, S; b某日,师正在洞中参禅,忽闻后山传来惊叫声,师急忙出外探个究竟,只见三五柴夫,站在后山指著山下猛虎嚷嚷;师招呼他们:不必害怕,下来没关系。可是谁也不敢下来,也不再喧哗,大家以惊讶的眼光看著法师。师才恍然,忽又莞尔:我不怕,怎教他们也不怕呢?遂转过来对老虎说:‘你们看看,你们前世造孽,嗔心太重,生得这付凶面孔,人见人怕。去!去!’经法师这么一说,几只老虎识意地跑开了。柴夫们为赶市集,个个急急忙忙下山,也将他们所见所闻,随著柴火传遍了整个泉州城,‘伏虎师’号,不胫自走。
$ ]! z. o/ ]) _+ q+ j 4 c  v- Y/ |4 w
自此,柴夫们经过,总会留意师父行踪,偶或遥见,也会打个招呼。可是,有一阵子,柴夫们因久不见师影,议论纷纷。某位柴夫好奇,遂攀岩附枝上山,前往洞中探视,只见师闭目静坐,状甚安然,不敢打扰,悄悄地离开了。过些时日,又不见师父行踪,再拐进去瞧瞧,师依然故我,这样几次后,心中不免怀疑;于是跑去承天禅寺,禀告转尘上人,转公告以‘入定’,柴夫似知不知,也就不以为奇。可是日子一久,这群柴夫也就甚觉纳闷,虽说他们是乡野无识,可是,谁能相信,人可以不吃不动,坐这么久?于是入山洞中,试与师呼叫,师无言以对,摸摸鼻孔,也没呼吸进出,他们料定师是必死无疑。又有人往承天禅寺通报,以人死入土为安,应早料理,不可任弃荒郊。
( U) o: L$ |. M) c7 a# x
' o' M4 _2 C  R! L0 o6 }  W, j经久通报,时逾百二十日,转公亦自觉不对,可是又不敢遽尔断定。于是,一方面请人上山准备柴火,为师火化。另一方面,速与弘一大师捎信去,请他老来鉴定生死。当时,弘一大师正在福建永春弘法,获函,即托人来讯阻止,千万不可鲁莽从事,候其来视再作决定。
7 L1 ~  J3 s9 E, c' v
# `* [! N# x2 O* H& _( V+ Q九、柴夫一炬,弘公三弹
) Y8 |  a1 ]& j& w9 b
0 Z) b% G3 G* R$ \$ ?6 S; t弘一大师前来承天禅寺后,遂与转尘上人领数人上山;弘公在洞中左观右审,表情肃然而赞叹道:‘此种定境,古来大德亦属少有。’遂在师前,轻轻弹指三下,众人随著转公一齐步出洞外,朝后山碧霄岩漫步而去。碧霄岩乃广老之法师——宏仁老和尚住处。宏公与师相约于山中苦修,一在山下洞中参禅,一在山上岩中念佛。大家来到碧霄岩,茶未泡开,师已出定,上山来与弘一大师、转尘上人、宏仁诸师顶礼请安。
6 P1 a* {+ E& q/ \. H& ?5 `# i / ^7 }+ f$ h/ u% j
弘一大师谦谨,不肯以长辈自居,亦与师相互回礼。师言:‘大师至此,不知有何训诫?’弘公言:‘不敢!不敢!打扰清修,罪过!罪过!’相互寒喧几句,弘公见事情已有个了结,遂与师言:‘这里没事,您还是请回吧!’差一点付之一炬的生命,举世震惊的大定,就这么简单几句就带过了。弘公恐又干扰广师修行,遂循后山小路,绕了一圈出山去。古来大德行持,竟都如是简朴、谦谨,而又周到。! m( o. f1 M3 X- J5 L

" R" _2 V8 S$ G( m. g, l师自从此番大定后,一路快马加鞭,极力参究,及至证悟,前后穴居共历十三个寒暑。一般人不要说在那么艰辛的荒山上独处十三年,就是在家里万物具备下,一个人独自地面对自己,孤寂地呆守一个日夜,也都是一件非常恼人的事,何况在举目无人的山洞中,坐上十三个春秋呢?单就这份耐得住寂寞的能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19:58:49 | 显示全部楼层
已非我们凡夫俗子所能想像,更甭论自内证验那难忍能忍、难行能行的心路历程了。当然,法师自得其乐、法喜自在的证验世界,也非吾人所能揣知,吾人亦无法与其同享,这是属于法师苦修的代价。大自然的法则,本来就是平等的,在这里失去的,必然从别处捡拾回来,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在修行上,没有任何便宜可占,也没有任何取巧诈伪处,都是步步踏实,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 p3 w7 J0 M  c; N1 R0 d9 Y
( m( H$ {) R! G9 A. u* w8 B
师悟后,常自思惟:若不下山度众,就如洞穴为石头所塞,无法进出,洞里再有怎么了不得的东西,也无法与世人共享,最多不过自给自足,作个自了汉罢了。如此,不但辜负佛恩,亦有违初愿。于是,毅然决然,搬开心中这块大石,信步迈向苦海众生,为作慈航明灯。此时正是民国三十四年,抗战胜利那年,而师已五十五岁矣!
' F  j: f2 O3 H+ i4 n2 x . T3 ]( r: A. S' `0 A: q9 m5 F5 j, R$ R
师回承天寺后,自然引起一阵骚动。大众中,有以好奇眼光,面对眼前衣衫褴褛的‘山顶洞人’,有以怀疑的眼光,看看才不出众、貌不脱俗的他,如何能有出类拔萃的证悟呢?然而,大部份的同修,都以怜悯、敬佩的眼光,付予较多的关注,看他三衣拼成一衣,还遮得东来犹露西,三餐挤成一餐,尤其有一顿没一顿的,心中有无限的感慨:修苦行还真不容易呢!不管寺里大众以什么眼光看待,以什么言语相向,师仍一本忠厚谦谨的态度,和颜悦色地待人,看不出上山前、下山后究有什么差别。师依然我行我素,白天与大众分忧解劳,晚上大殿一坐,悠然自得,从外面永远看不出十三年的洗刷,到底展露出什么晶莹的面目来!
: {' a8 v6 k. V& k/ C / ?3 T& d  Y% S" I/ l
十、白眼相向,如沐春风
  @2 v) Z2 B5 M+ B
, n) t+ x; s9 i. `师回承天禅寺不久,摆在大殿的香火钱丢了。当监院师与香灯师传出这个消息,举寺哗然。师没回寺以前,从来没掉过香火钱,师回来没多久,举寺赖以维生的香火钱居然不翼而飞,而且让大众直接连想到的就是—广师每天夜里都在大殿里坐禅,若说有人动手脚,第一个知道的应该就是他,既然他没有反应,那么偷香火钱的人,最有可能的人选是谁呢?在大家心目中也就不言可喻了!& K! O# C( p# X8 |- d: W

! s: [4 C2 Y/ p' A2 ^2 w0 P' F& ^自此,整个寺里上下,大家虽然都不明说,可是只要一进大殿,或碰到法师,没有不以白眼相向的。古人说:‘万夫所指,不病而死。’师在众人默摈之下,一句表白说明的话也没出口,一点不满怨怼的心也不起。就这样度过了一个多礼拜,大家仍然怒目相待,师依然如沐春风。这时候,监院师与香灯师才出来讲话,揭开这段公案的谜底。原来香火钱并没有掉,这只是监、香二师想藉此事考验广师,究竟在山上十三年,历练出什么样的人格来!没想到广师居然在众怒之下如沐春风。经监院香灯这一表白,大众师都自觉惭愧,这一个多礼拜,天天怒目所向的竟是一个人格完美、超然物外的道人。大家除了生起一份愧疚不安之心外,倍生一份敬佩赞叹之意,而师却依然故我,不为毁誉得失动容。1 g' P! D7 v5 j

& I, W: z6 P# A3 e' D2 P民国三十五年,一九四六年,端午节后,福建永春林氏至承天禅寺一游,与师有缘,师告之曰:‘你到台湾教书,务要与我来信,台湾佛教受日本神教影响,已是僧俗不分。我与台湾有缘,将渡台兴建道场,度化众生。’林氏当即应允,且与师相处旬日,洽谈甚欢,并皈依座下,发心终身护持。六月十七日,林氏向师辞行,准备来台。临别时,师言:‘如不能成行,可再来谈谈。’林氏亦不知所以,别师上船后,只觉师话中有话。没料到,船出海后,忽逢台风,不能远航。林氏下船后,即先奔告广师。师已在殿外平台等候,见林氏至,哈哈大笑谓林氏言:‘我知道你会再回来。’次日,林氏急于赴台,遂与师言:‘弟子去台心切,不知何时成行?’师言:‘二十日晚上船,二十一日出海,二十二日可抵台。’二十日午,果得船行通知该晚上船。林氏又向师拜别,师再三叮咛,必须来信联络。临行,师并祝一路顺风。后,果如师言,一帆风顺抵台。
& H/ \/ _: E- j. W2 Y
: z" H7 S/ T! p- B. s十一、日月照洞,涌泉献瑞
+ ^4 T3 G# S& g# Q& U7 S1 ?
% f9 r3 W4 ~2 c! o1 j* l2 V4 Q林觉非居士抵台后,即常与师联络;民国三十六年夏,师遂在林氏安排下,与台僧普旺法师(基隆人,后改名普观,为基市佛教讲堂住持,现已圆寂),由厦门乘英轮渡台。
0 [5 h4 N( g* \' b' M% U' I: h
" P2 [' o' @1 i" K- h1 e- L# T( \. V初,住新店空军公墓下之日式空屋。三十七年,于新店街后石壁上开凿广明岩(即现之广明寺)。三十九年,再开创广照寺。四十年雕凿‘阿弥陀佛’大像,是年冬,佛身已告竣工,正将开脸,不知何因,师忽离寺,工亦告停,四十一年由粤籍李文启老居士募资完工。师离寺后,遂于土城成福山上,觅一天然大石洞,恢复往日隐居的生活。师所居住之山洞,高两丈有余,深约两丈,宽有数丈。因洞口朝东,日月初升,光即入洞,师为之命名‘日月洞’。洞原无水,师住洞之日,泉忽自洞内石隙涌出,顺著山草流下,师急筑小池蓄之,泉清凉可口,饮之顿消暑苦。师喜获灵泉,遂于四十一年春,于洞前盖木屋三间,左连厨房,中供地藏菩萨。是年,又于洞之上方搭一茅棚,有传觉、传波两位弟子同住,并指派传意法师为日月洞监院。! l: N; I: Q& [; H  U
) `# q" ~5 g# J, C0 o
四十二年,师又上山顶,在大石前再搭一小茅棚自住。间有大蟒于深夜至师处,毫无惧意,师为其授三皈。有一日,山下有一邻长诸子,偶遇大蟒,率众持棍欲扑杀之,师于山上听喧哗声,急出告诸大众:‘蟒已皈依三宝,切莫杀害。’众闻师言,遂各散去。师自移锡日月洞内,鲜有人知,三度大定后,方为世惊。
5 x1 ^* X7 P" O2 s) D ' w+ f. Q' m3 d/ d$ |* P: f1 h
四十四年春,板桥女信众在土城半山购地供师,该山俗称火山,原为一片竹林。师由小径入林内,砍竹约三尺长,再以铁丝捆绑成一竹筏,离地数尺,系于生竹上,师即于上跏趺,有如史前先民生活。后即辟地搭盖瓦房一间,供奉佛像,余则草建茅棚。
+ Q2 i: G* K& m4 U! V  @
# T/ z* L3 x0 D9 S- m6 u! A四十五年,师回新店,至四十七年底,再上土城火山。四十九年建大殿,自此始命名为‘承天禅寺’,改山名为‘清源山’,遥念师出家面壁之本源。五十一年再建三圣殿。五十三年顺信众之请,飞往花莲,旋转台中,并于清水山上南寮兴建广龙寺。师数月未得回山,承天寺监院藉称三请于师,师不归,遂将寺中常住积蓄按等级分发,各自散去。五十三年底师回承天禅寺,重整旧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20:01:01 | 显示全部楼层
并建山门及方丈室。
0 M/ M& |9 }3 m" J
* {" ?* y; y3 p6 d7 G师自来台迄定居承天寺,前后历十七年,深居简出,不欲人知,而此中所受煎熬迫害,亦不曾为外人道。末世道息,师亦自忍让不以为异。常有人与师建言:‘这些无法无天的坏人,应该绳之以法,接受法律的制裁。’师回说:‘好人要度,坏人也要度。我们应该惭愧,自己德能不足,无法感化他们,不应以嗔恨对嗔恨。’9 |4 V9 ^- ]- S% X2 ~4 k, {0 s

) Y  y. l! g; C$ W5 s2 I十二、禅净双修,示佛典范
* [- D' H$ j0 D/ M- Z. A5 `/ P
8 ~6 B+ Q4 L5 O" D5 N/ j# y- S师系禅净双修之苦行头陀,以其一身示佛典范;除雨天外,夜露坐,数十年如一日,破晓时,只见满山林木草丛上,皆露珠晶莹亮丽,唯独师坐处,约数尺直径周围全干。由于师慈悲方便,加上定慧禅功莫测,每日来山访问者日众。有虔诚皈依,求师开示法要者,有好奇凑热闹者,有自视非凡来比试禅定功夫者,各式各样的人物皆有,而师以一不识字老人,对答应付自如,佛法之不可思议,诚不谬也。今随举数例奉献读者:(一)某日有某教授,自认禅定功高,一大早撞进老和尚禅堂,一语不道,自个儿坐将下来,老和尚亦默默无言以对;过了一段不短的时间,这位教授开口了:‘老和尚!您看我这是第几禅?’老和尚言:‘我看不出来。’对曰:‘听说您禅定功夫很高,我已到了第四禅,您怎么看不出来?’老和尚答说:‘我三餐吃饱没事干。’然后随手拿一团卫生纸,嘴巴动几下子,转过头来问:‘卫生纸在跟我讲话,你听到没有?’教授犹如丈二金刚摸不著头,默默而退。2 w. R% G9 O8 w" e% ~; [. `
9 Y+ g+ F7 z; X1 H, ~$ B" k
(二)某师来访,与老和尚言:‘我在外国时,每次遇到地震、台风,经过我作法以后,地震、台风都消失了。’老和尚对言:‘我什么都没有。’二次来访,某师又说:‘老和尚,我现在什么都没有了。’老和尚答说:‘我每天吃饭、睡觉、还散步。’禅定功夫是自然的,没有个我在作什么,不执有也不滞空。人言我‘有’什么功夫,老和尚即对以‘无’;人执‘无’,则又以‘有’对。某师要走,向老和尚说:‘请老和尚到国外来普照!’老和尚诺曰:‘你到我就到!’某师以为老和尚要大显神通,整装回侨居地,不见老和尚到来,心里觉得纳闷。再次拜访老和尚时,即询以:‘老和尚不是说我到您就到吗?许久怎不见您老人家到来?’老和尚笑曰:‘你来我这里,我怎么对待你,怎么言说,你不是很清楚吗?你回去把到这里我所说的说给他们听,不是你到我就到吗?’恍然大悟,默默无语。- K" q4 J) E9 l* i
6 p! t6 Q) ]1 M- q; {1 _" z
(三)某日,某清修法师来访,语老和尚言:‘我修某某三昧数十年,今来台觅地修行,请老和尚开示!’老和尚对曰:‘您修某三昧数十年,应该由您与我开示,我没修过什么三昧,无法与您言说。’某法师又言:‘我想闭关,大约要几十坪地,外面弄个小花园,您老看如何?’老和尚对曰:‘我们闭关,到底是心要闭关,还是身要闭关呀?若是心要闭关,我们这个四大假合之身已经够大了,若是身要享受,五大也不够。闭关是关六根,修心不是入地狱。’
4 O* d# {$ _7 [1 a
; ?8 o: u5 j) A; t老和尚与人对谈,从不假思索,直言以对,没有人情可攀,没有面子可护,完全是直心道场。
) B% b4 B6 T1 F, Z6 V
8 t3 E6 R$ z! g十三、拜山请益,蔚为风气
+ a3 k' R7 u7 g* ^- e, s" E2 N
* O3 X: w7 s9 {3 c* G3 D由于慕名来者日多,老和尚经常有一段日子禁语,可是虽在禁语中,还是止不住朝山的人群。每逢星期六或例假日,都有人沿著石阶,三步一拜,朝上山去。他们或三五人,或数十人,或数百人不等,有老有少,有男有女,并有身体残缺者,然皆以十二万分的虔诚,诵念著弥陀圣号,或地藏菩萨尊号,不论酷日、寒风、秋雨,蓦直地拜下去,匍匐在地上三个多小时;上山与老和尚叩个响头,打个招呼,或让老和尚摸摸头,简单话个家常,大家都会如获至宝,沾沾自喜。
+ S' y0 F# b6 F6 t8 M$ K  x3 B + ~" z2 |: s5 G* q& {
亦有专研佛法的出家、在家信众,将自己数年解不开打不破的疑虑,拣拾清楚,一齐上山与老和尚当面清点。如某师问:‘闭关时,在吃的方面,是否要愈吃愈少呢?’答:‘不是的,顺其自然,也就是要正常。要无所挂碍,要无我才是闭关,如有我,有吃多少的观念,那就不是修行,而是执著。’有问:‘初出家的人应怎么修行?’答:‘应先修一段苦行,也就是应该粗衣淡饭,勤劳作务,不论是挑水、搬砖、种菜、洗厕、劈柴、烧水......等,都要做,多做苦工,智慧就容易开显。而初入门的人,要把心安住,最好一心念阿弥陀佛!’问:‘做苦工就是修苦行吗?’答:‘一切都不计较,日常生活中不起分别心,就是修苦行。’又问:‘闭关时,有时不想吃,所以不吃,可以吗?’答:‘故意不吃,火气会上升,不能修行,不想吃的念头起来了,那还是执著,不想吃,是有一个你不想吃在。’又问:‘有时不吃,反而觉得轻安。’答:‘那只能轻松几天,是暂时的现象。因为我们还没到一心不乱、一念不起的境界,所以,执意不吃,身体会虚弱下来。’
! S- U) h" y6 H6 a, R2 A0 G# r
7 i( |& K; r' e: N6 x0 T除了拜山、请益的人络绎不绝于途,寺里每逢老和尚生日、七月信徒大会、打佛七、每月阴历初的第一个礼拜天‘大悲忏’法会,也都经常挤满了人潮,寺里大众,不分老少,大家为度众忙得不亦乐乎。某位常住自觉我执太重,一直突不破。有一天,跑到老和尚面前,跪著恳求师父慈悲,想个办法帮他破解。老和尚满口答应,常住亦喜不自胜,雀跃不已。某日,正逢法会,大众忙得不辨东西,忽闻老和尚在大众面前喝斥那位常住,大家亦不明所以,只觉得有些不同凡昔,老和尚从来不曾喝斥常住,有事也都私下和颜相劝。过些时,只见这位常住整装捆包,跪在老和尚跟前,泪汪汪准备辞行,老和尚笑著说:‘你不是要我帮你破我执吗?怎么才下一针砭就想走了!’他如梦初醒,破涕为笑,叩首而退。9 D, T6 o+ l; {# }+ V: a3 e4 I

4 {+ P4 X2 W( n2 P+ m  b/ @间亦有人在老和尚面前告恶状,说是:‘某某法师将寺里的银两,拿到南部购地建庙,老和尚,您要留意小心!’老和尚对曰:‘喔!只在南部盖一间,这实在太无能了,怎么不多盖几间,最好到外国也能建几间。’谣言止于智者,老和尚对于座下的执事,有绝对的信赖,有人自叹寺里留不住人,实应向老和尚看齐才是。5 H% O' a% Q# h; ^7 q, x- [

' [7 x: T# ^; z% o1 P) @. h: \1 z十四、人无老少,普劝念佛7 R9 t1 n5 |' m" P
$ V: W# A% B+ D5 q
老和尚八十岁左右,牙已全无,兹后即渐饮流质,夜亦进屋禅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20:03:13 | 显示全部楼层
十几年来不曾下山。今年九十二,垂垂老矣,然犹硬朗如昔,精神焕发,目光炯然有神,教人不敢正视。每有人询及师几十年修行证什么境界?得什么三昧?师只是摇头,说是什么功夫也无,年纪已老没有三昧,只是老实念佛!/ ^; a2 l. n% N  A

5 I0 D; n, Z9 Q6 n  }师常劝人念佛,每有轻慢者,师常恳切慈悲劝勉:‘念佛也不是简单的,必得通身放下,内外各种纷扰,都要摒弃,一心清净称佛名号,然后才能相应。要能将一句六字洪名,念得清清楚楚,听得明明白白,不要有一丝疑念,其他杂念自然消除,决定会证到一心不乱。如果你们信我的话,老实念佛,行住坐卧,不离这个,甚至在梦中都能把持得住,把一句佛号谨记在心,不为六根尘境侵扰,到了这种地步,自然心不贪恋,意不颠倒,等到功夫纯熟,西方极乐世界自然现前。千万不可掉以轻心!’又说:‘你们看,螟蛉无子,每次拣选小虫,放入黄土块中,天天对小虫嗡嗡价响,你们知道,它在说个什么?它在与小虫说:你要像我!你要像我!就这样把别人的小虫,化成自己的子嗣,一出块垒亦成螟蛉。我们念佛修行,当学螟蛉,专心一意,超凡入圣。每天摒绝根尘侵袭,天天念佛,念的是我要像佛!我要像佛!日后功大成熟,当来必定成佛!’‘念佛如有散乱心,怎么办?’答:‘唯一的办法就是继续念,把全付精神投到六字洪名就对了!’问:‘老法师,你看带业可以往生吗?’答:‘带业不能往生,古德所言“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若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若念佛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总说一句,人无老少,师总是劝人念佛。师已入古稀之年,为度众生,极力支撑,明眼人士岂可错过!
* G6 z8 |9 i" K& y& Z' F% k! P) n
/ b% e$ Q" }$ I0 H, K1 [广钦老和尚如是说% [; X8 o5 d# y! X/ I' q
守如0 P, F2 e4 I  t- T6 f) M4 A% C
" N- A' ^8 r5 a# d
今年九十三岁高龄,修持了七十八年的广钦老和尚,慈祥地盘坐在土城改建快要竣工的承天禅寺里地藏殿的藤椅上,告诉我们,他不会禅。2 Y8 T& f' ~' T! M  q

& e; \9 h  {( B  D$ j" u" B$ k! E四月一日上午,天下著大雨,十方月刊的同仁们,决心上承天寺去拜谒老和尚,请教他有关创建禅修道场的意见。大护法许国正先生九点正就驾著他的车子来送我们上山,耳朵很尖的同学们立刻叫了一辆计程车随行。知客师传顗法师马上搁下正在热闹地举行法会要办的事务,把我们请到地藏殿,和老和尚作了近四十分钟谈话,我们从数年前老和尚给大家的开示:‘不是佛法衰,而是人衰’谈起。$ B( T6 a* L9 P) B( m( {

8 K3 b& C: Y' U6 v. B- l& j6 `他说:‘人为何衰?因为不肯持戒,不在行住坐卧中用功。’忽然,他反问我们:‘人从那里来?’看看我们没有接腔,他只好自己回答:‘胎卵湿化。’显然,他怕我们著一副好相去闻法。3 x  p) U" {$ Y7 a
3 ~3 I; E, z( e! |& @2 F; G. r
去承天寺访谒老和尚的,多的是香客和游客,禅和子是很少的。因此,当你请教他学禅经过,最常见的老招式,是说他学佛从净土入门,只会念六字洪名,也以此教人。事实上这也是他老人家的慈悲,今天的佛门,以净土最为当机,不说净土又说什么呢?" a4 \: L7 J* z

) x% d5 g- k6 q, _( [4 ]" b我们并不以此自馁,继续提出有关禅修的问题。‘老和尚禅净双修?’他说:‘我念阿弥陀佛。’‘一般说来,禅净双修,是否容易相应?’‘在我没有分别。如果强调禅,还有我相,一开口就有个我。’
5 V4 z2 K5 B! b+ m- F
0 V2 b' l& V# E‘假如有人要学禅,您老人家如何教法?’‘禅不是教的,各有根器。’‘德行好的人,是否容易体会到禅?’‘这个我不知道。承天寺是自自然然的,这里住这么多人,我没有感觉在度他们。’‘要他们自力自度?’‘这不是用讲的,一个钟打下去,大家都听得见的。’: `( D* e. t3 L4 G8 w2 T

- p2 J9 m1 u; _# ^7 h; ?- F- [精彩的开示,吸引了一大堆人,近的蹲著,远的站著,都那么恭敬,肃静无哗。老和尚是在为大家说法了,要大家‘歇心安住’,老实用功。可是,我们的问题还没开始呢!
" @, {/ L6 f5 W. V- g$ Z# ?2 x8 G+ n $ ]: v9 \4 z. i5 R: h
‘假如有一批年轻比丘,精进发心,希望接受一种理想的僧团教育,将来能光大佛教,老和尚有何指示?’‘有一些大法师可以办僧教育,培植人才,我年纪大了,要做也是来生的事了。’‘有的其实只要您老人家点化一句两句就够了。’‘像我坐在这里,嘴巴讲我要度众生,如何度呢?’(有很多年轻人去看老和尚,问起他们的愿望,什么叫弘法?什么叫利生?答非所问。)
: ~# y: [0 q. E" P # j5 W. p6 m4 g1 `4 Y
‘我们要身心变化得快,最好像您老一样,经常打坐?’‘你现在跟我讲,我才知道我在打坐。’‘僧团的修持,在山林、在都市有什么不同?’‘起先宜在山林修,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不只在都市中,街头都可修。’‘假如办一个佛教教育机构,或一个禅堂,在山林好呢?还是在都市好?’‘不要说我们要做什么,还有色相,还有执著。’‘您老人家在这里方便说法,还不是办教育?’‘这个承天寺也不是我的,如果是,我就成了守庙的庙公了。’
/ K; X# J0 T5 ]; a& f9 d  B 1 q* {3 C) Z+ l6 y# j$ G2 E
老和尚就是不肯谈教育。我们想,是他不喜欢玩弄名相,这里现成的僧教育不就是最好的话题?!0 \' x) Z3 R9 v- b: U
( T0 U2 U; a9 C
‘这里有几单出家众?’‘四、五十单。’‘您老人家如何教他们用功?’‘随他们自己用功,要修苦行,每晚有一枝香共修念佛拜佛。’‘如何度日?’‘粗茶淡饭、自耕自食。’‘这是百丈清规的规矩。’‘规矩一立下,大家都要这么做。’‘百丈清规在这里有无补充?’‘没有。’‘年头不一样了,怎么可能都一样呢?’‘从前出家和现在出家是不一样了。’(意谓:纲维应是一样的)‘除了规矩以外,有没有教他们看些经典?’‘有,要看经才知路头,我教他们看心经。’‘还有呢?’‘心经的包容很大,要自己去体会,自己去行,到了自然明白。’‘心经中那句话最为要紧?’‘观自在菩萨。’; r  x8 A( N; \7 O

9 y* v' Z1 m# y/ R9 d' ]. N‘您老是拜地藏菩萨,行地藏大愿的?’‘我不知道,我懵懵懂懂。’‘有没有教这里的大众都念诵地藏经,行地藏菩萨愿?’‘各人有各人的愿力。’‘老和尚此生弘扬佛法,主要的大愿是什么?’‘我一天到晚坐在这里,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这是大禅师的作略......’‘多大?最大也不过我的椅子那么大。’‘同来的法师想修建禅修道场,老和尚是否能慈悲赐告一、二?’‘我自己也没有力量。’‘有人来求,也是有缘,希望尽量满愿。’‘有,人家来求我,我都方便。’3 u2 n/ I7 U1 }. u$ g/ Y

- ~  A3 e$ Q5 s这一趟老和尚的谈话,据那里的常随众说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20:05:2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近年来罕见的。难得他有那么好的兴致,翠竹黄花,机锋便给,还逼出了一部‘心经’。不但提示了理想的禅修道场如何修建,也使大众共预胜会,同餐法味,谁说他老人家不会禅?!: t3 ]$ r! Q1 Q8 f% ?& O( O
" C" W5 m0 g& Q4 s8 A4 X6 D
广钦老和尚掀起受戒热潮
2 A1 R% a- T* b% e$ o! c# |2 _+ N黄建兴! R+ a  _: w" H) N$ z
/ c8 H4 H. t/ C5 v9 a6 F
——联合月刊第五十四期——6 e* k" B1 z* g' q; ]  s
4 @  Q6 a* j# [- W" z! Q
台湾因限于环境因素,每年出家人口比例不是很高,援例每年只由一座寺庙举办传戒,先向中国佛教会申请,再转呈内政部同意,由各寺庙轮流举办。
/ `6 v7 h9 V2 [% j0 M ( g  b& z( _2 {3 q
民国七十四年底轮到台北县土城承天禅寺举办传戒大典,而该寺庙的设备不足容纳大批受戒的戒子,于是改由承天禅寺的分院,即高雄县六龟乡宝来村的妙通寺举办。
/ ]% n* l. k* `1 b$ P6 s) \ / Z, r9 a  c' l& [8 w% i
这次妙通寺传戒,报名的人共约二千七百人,其中包括出家众约五百人。传戒期间,山上挤得满满的,许多戒子不得已必须睡在临时搭起的帐幕里,每天还有二、三十辆游览车载满了信众上山参拜。台湾光复以后,从民国四十一年起,在关仔岭大仙寺恢复传戒,迄今卅四年,这次是传戒人数最多的一次。主要原因是,这次是由德高望重的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首次传戒,信众们为了亲近广钦老和尚,想得到广老传戒,才造成这次传戒的盛况。) j% D( N/ A2 ]

$ G  Z$ M3 k) p' z九五高龄炯炯有神( ^. S& v5 Q+ u$ b: a- n

. E" D4 M! P5 q  S2 F2 a; k1 Q$ W广钦老和尚现年九十五岁,是福建漳州惠安人,齿牙已全无,头顶隆起,而头顶两侧却凹成沟状,仿佛有人掐下,眼睛呈绀青色,炯炯有神,令人不敢逼视。
# z2 W4 t: P0 J& D/ }' d, B  D9 p ) g/ ]! u0 R, [
广老耳聪目明,脚步轻快,传戒期间每日在藤椅上接受信众顶礼膜拜,不时挥手叫人起来去‘呷饭’,他自己则喝流质的东西,如牛奶、果汁等物。
7 z, E2 C, \, R% R & T, H& N6 n! h; ?
上下楼梯时,广老最不希望别人扶持,他往往会像赌气的孩子,站在台阶上睁大了眼睛瞪人,看你敢扶不敢?等你缩手回去了,他才又飘然下阶。
* ^- m* i  B3 T) }  _) l
) P" d, h. l0 I$ M前往顶礼广老的信众当中,有的是去忏悔,见了广老就自然泪如雨下;有的是去求加持,将念珠捧到广老面前,让广老念咒加持,增加念佛的信心。
+ s% C8 n. I( H  _& A6 G# [- i1 v* c $ Q; }$ h( P9 ~! N( c# e  w1 G
也有的信众是去求广老治病,或是请求开示。要治病的人带著开水去求广老念大悲咒,而众所周知,大悲水在广老的寺中无一日或缺,唯信徒仍是要求再念一遍才算数。请求开示的信众则往往是一些自己就可回答的问题,只是要广老肯定而已。
4 Q- |1 ?4 q& |; ]
8 c3 g6 b( i1 v信众们在传戒期间每天有二三十部游览车载了来。广老坐在藤椅上,整天应接不暇地应付各种不同的信众,从未稍露不耐之色,无论何时,他都是庄严慈悲地与大家相处,给信众深深的感动,老远地来,为的就是要见广老一面。2 m4 ]  C/ x9 z( W9 W  x8 M
7 a! ~* u2 x9 n  l- J& E
唯一遗憾的是,广老讲话没有什么声音,但仍可辨别他的语言。每当他开示,都是言简意赅,绝不噜苏,而且寓意深刻。这位据传五十五岁就已证道的老和尚,在世弘化已四十年,岁月如梭,有谁从广老那里得到什么?广老又给了大家什么?套一句佛家语,那就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广老有一天总是要走的,而且这一天的日子已愈来愈近了。有人担心广老驻世不长,但不知有多少人担心自己的修行不用心?. p5 H* R6 c4 r0 ~  h

. o$ D! ~7 Z* X6 ?! [' g& p5 A/ \! l入定四月险遭火化1 W  S2 x1 g/ u4 h$ D9 C% k
4 Q8 @* [1 E' Y. g7 a3 T6 k
有关广老苦行和灵异的传说很多,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是广老在四十二岁时,一个人在福建清源山的石洞中苦修十三年,每天参禅打坐,曾有猛虎侵扰,但被广老德行折服,在福建人称‘伏虎和尚’而闻名。& {6 |2 O1 `9 E: j1 F

! p: E) i2 l% Q# v- B. P4 A9 I广老在石洞中仅靠一块五六斤的树薯养生,当他打坐入定以后,什么事也不管,出定以后才切一块树薯吃,他自认是‘骗骗肚子’。吃饱以后再将树薯埋到地下,又去打坐入定,等他再次出定时,树薯又长出一块,如此周而复始,这一块树薯永远吃不完。
) a4 I( ~# Y) p" F
4 t8 \7 v2 S$ r) c有一次因入定太久,约四个月之久,被上山砍柴的樵夫误以为他往生去了!樵夫到广老的寺庙里通报,住持和尚就带了弟子,并请人准备柴火,准备将他火化。但这种事鲁莽不得,住持师为慎重计,写信请当代高僧弘一大师来鉴定生死。当时弘一大师在福建永春弘法,知道消息以后,马上表示不可以轻举妄动。
' u' C, d0 ?5 C
6 K# m/ Z  i, a, F# b  T弘一大师到了以后,在广老的附近观察一番,赞叹道:‘此种定境,古来大德亦属少有。’然后在广老的面前轻轻地弹指三下,过了不久,广老就出定而与大众见面。
  Y  M! n4 K6 H3 O8 X; \; ~/ [
1 x7 x3 e; [+ P* ]3 R- }$ z* k弘一大师见广老出定就马上告罪,并引众下山,解除了一场灾劫,使广老得以不在当时付之一炬。
; U! P, _/ {9 Q# U1 O6 z  Y 8 E  ?4 ~* a; c, w
广老在山上苦行十三个寒暑,觉得只是做个自了汉还不行,应下山弘化,广渡群迷,就在五十五岁下山。两年后,因自认为与台湾的佛教徒有缘,就从福建渡海到台湾,从基隆港上岸,起先住在新店空军公墓附近的日式空屋,然后在新店后街的山壁上开凿广明岩,即现今的广明寺;继而在附近开凿一座阿弥陀佛石像,创设广照寺,目前在佛像旁的石壁上仍留有‘释广钦倡建’的字样。$ h4 m7 W5 j% \

0 A; i# t, X  X% G民国四十一年,广老离开新店,恢复隐居的生活,在土城成福山上找了一座天然石洞,即现在的日月洞,在洞中打坐。由于洞在山顶,本来没有水,广老在洞中打坐以后,洞中即滴下水来,清凉可口,解决了饮水的问题,至今该处水源四季不绝,现由广老徒孙道一法师常住。
# F$ o0 `& J5 J6 H
# A* a: Q7 i1 A7 r% e) _8 X2 @0 c民国四十四年有板桥女信众在土城购山供养广老,即目前承天禅寺,当时称为火山。广老以竹子捆成竹筏,每天在筏上趺坐,夜晚也露天打坐,清晨时,附近雨露晶莹,据说独广老趺坐方圆之地干燥清爽。6 C% F' ]0 P& j" n- A1 j
% B' q9 |4 {4 V
佛灭之后以戒为师/ p0 \$ `) s8 S- G
+ S7 }: o! n4 J+ V9 a4 a
传戒是传出家众的三坛大戒和在家众的五戒与菩萨戒。所谓三坛大戒,是指初坛的沙弥戒和沙弥尼戒、二坛的比丘戒、以及三坛的菩萨戒,每位出家人都必须受这三个阶段的戒法,由戒师父一一地在戒期中传授,因此称为‘三坛大戒’。沙弥和比丘是指出家的男众,沙弥尼和比丘尼是指出家的女众。出家人受了沙弥戒才可再受比丘戒,沙弥尼亦同,而菩萨则无男女相,同为菩萨戒。
, y+ W' _$ v* A- }# @1 b9 y7 E
6 i4 X5 L3 M, L8 d" {在家的男众和女众受五戒和菩萨戒,则是各依志愿进行,受五戒者应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喝酒,但可吃三净肉,即不见杀、不为己杀、不自杀;而受菩萨戒后则必须完全素食,除了守五戒以外,更要多守二十八条戒。- F; a1 Q0 S! z" A; t" t8 i( m; s
; X$ o% b) x0 d( r$ W
出家众受戒要三十二天才算圆满,在家众原本要七天,后因人多而改为五天,并且分成两个梯次,并且要发心,将来又要守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20:07:36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说是相当地不容易。/ \) o" S! h2 J$ |- E

9 S" i' G; S( V' B/ f传戒到底有什么特殊含义呢?原来当年在释迦牟尼佛要圆寂时,弟子彷徨无依,请示说:‘佛陀回寂以后,应以谁为师呢?’释迦佛说:‘应以戒为师。’因此,传戒也就等于是传佛陀的规矩和教训,只有先守著这些规矩和教训,才能学佛。
- `4 [( H* G, }  P+ G- V; | 6 v9 |' u$ D8 q
佛经上记载了一则故事,说以前有一个外道想破坏佛法,而提出种种坏点子,释迦牟尼佛都怡然自在地表示佛法不会受破坏,最后这位外道说:‘我要冒充你的弟子,穿同样的衣服,但不行你的道。’释迦牟尼佛听了以后不禁流泪说:‘如果真是这样,我也就没有办法了!’
0 ]7 u* t4 n- F; p. N; X4 n
3 y! T) T- G4 K5 O佛法就是要依靠戒律来护法,如果出家人不守戒,就如同那位外道一样,以‘狮子身上虫,自食狮子身上肉’。过去有人提议出家人应减少戒律的规范,甚至像日本和尚一样可以娶太太,这样,出家人一定会增加很多,但是没有被接受。
3 l- R  r& m$ s  t 1 M) W$ K8 N$ B6 }+ u, F/ k
台湾的佛教只有在传戒时完全打破门户之见,来自各地的佛子,皈依师父不同,出家依止的门派也不同,而主办传戒的寺庙却必须照单全收,甚至在过去已经受戒的人,想要再受一次戒,也不得拒绝,这就是所谓的‘增益戒’,让自己有温习戒法的机会。如果能将戒期中的团结精神发扬开来,台湾的佛教将会有一番新面目。7 r! ]% \2 w0 Y, R! o: p  v# c

0 n. Z- M/ J# p( y传戒时最受瞩目的是燃戒疤,不管是在家众或是出家众,通常都要燃戒疤才感觉圆满。出家众是燃在头上,在家众燃在左手臂上,以特制的燃香为之。
2 o  f% q7 F- V. Q/ w- M' p% d0 j
% [( D9 A/ L3 B' Y大乘梵网经菩萨戒本记载:‘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燃戒疤也者,就是从此经出。目前在传戒时仍是将燃戒疤看做一件大事,但戒子如果以戒疤眩惑于人,不戒在心,则有失燃戒疤的真意。因为许多替戒子燃戒疤的师父们,本身就没有燃戒疤,而他们的修持却不容怀疑。所谓的烧身臂指供养诸佛,是全心全意归依诸佛之意,若单从字面上去解释,恐有些人不会同意。; `* W/ [1 F: v, J* E* d& E$ F

* m. \/ g4 y5 x6 Z' w(现在没有听说或看到,替戒子燃戒疤的师父们,本身就没有燃戒疤。——编者识)% A$ Q* m- |1 J  O0 W" i% D
, O  M/ ?5 P! w4 S# S
灯传无尽——追怀广钦老和尚* p+ v4 c- [7 I* i/ N
慈恩周刊社论75年4月6日# A( s" z) Z, Q: r# r

6 ?: x3 L$ U. W0 ^& o一代高僧广钦老和尚,已于今年二月十三日(农历正月初五),在高雄县六龟乡妙通寺安详往生,留下一些舍利分供于他手创的三处寺院。虽然,我们再也看不到他的尊容步履,但老和尚慈悲智慧的行谊,将永留海内外千千万万人们的心中,他传扬佛陀的妙法,指引众生的迷惘,传灯续明,灯传无尽。) M) V8 ]& @+ i- u  h- v
' Y" q9 m( L& x$ i1 n
老和尚一生并无高超的文章度世,亦无动人的辞藻弘法;他不著名利相,也不染杂俗事,一生极力用功清修,不断参禅念佛,所以他的‘身口意三业清净’,自然心地一片光明,蕴涵了无上智慧,流露出无限慈悲。早年有山猿送果、猛虎皈依,他的道行,自是不可思议!+ S, A8 l! Q; C
- e; O1 B0 K# c! X  {' G
一人,而能度化千千万万人,他的住世,诚然是社会之福。民国五十七年,当今总统还在国防部长任内,曾参访承天寺。老和尚曾与总统闲谈说:‘一切的力量都是从“定”中产生出来的,但只有在“静”中间才能“定”。’又说:‘一个人在安定的地方,能够定下来,还不算是“定”,要在烦恼的时候,能够定下来才算是定。’蒋总统认为这也是我们讲心理学、政治教育最要紧的两句话,特举此事来训勉国军干部。今日国际局势谲变莫测,国家处境陷于阢陧,老和尚的话,亦值得我全体公教人员和每一国民共同惕励。愿国人从共同的意识中产生定力,有无限的智慧来开创社会的生机、国家的新局!
- L$ @' T1 n' G0 M6 a1 [" m  q( c
: D8 X3 [0 Q, @我国一代哲学宗师方东美教授,一生精研哲理,学贯中西,而最推崇的是佛学的华严世界,他认为大乘佛学就是哲学中的最高理论。在他临终之前,自觉进入佛门须有必要手续,便由医生及门人护送至土城承天寺皈依广钦老和尚,被命名为‘传圣’,成为正式的佛教徒。国父孙中山先生说:‘佛学是哲学之母’,方东美教授确实知而能行!- G+ U: C. }4 Z6 @' o0 P
& w& p! _& q4 g
老和尚一生度化何止千万人,下自凡愚,上至博士专家,这种感召的力量,就是他平时修福、修德、修慧所累积的德望!无怪社会人士赞为‘国之瑰宝’。他的寂灭,总统特题‘大慈大悲’挽额,颂扬他一生对吾土吾民的贡献!; X, Y6 F, P+ e2 m( W
* J1 K$ d# m; F! b5 H3 _
今日众人在敬悼追怀广钦老和尚的宿德风范之时,亦应效法其舍己为人的化育精神,并谨记他‘老实念佛’的教诲,从念佛中体悟高深的哲理,发挥佛教大智、大仁、大勇的力量,承先启后,为众人度化、为社会进步繁荣、为国家富强统一,进而为促进世界的永久和平而尽一己之力!
0 y- l. J. W( F 1 e2 Y& \% e8 i5 `& }; {
怀念善知识——叹广老之涅槃
( P2 H; J) v: n% z( O  M9 U释开证
/ ?4 Y% _+ w- }. j. M  r' o: q
6 ?3 `; a& K# P: R* P+ ?0 |——中华民国75年3月1日慈恩会讯——
+ u3 m* k9 j4 }) v & V# A: @' H7 t9 P' _
回想起甲子年高雄市佛教分会,在星云法师的普贤寺举行团拜,我在席上说了几句话:‘佛教须要几种人:第一要有真正会修持而又能以身作则,现身教化度众生的大德;第二要有会讲经说法,弘法利生的高僧;第三要会为教做事的人——如果又不能作修持,又不会讲经说法,但是肯献身奉佛、牺牲为教出钱出力的人也是功德无量。最怕的是吃了饭什么事都不做,只会讲些是是非非的人,这样真是对不起佛陀,对不起众生,更辜负了自己。’& n4 _* ~. V* H! R& F! M
8 O! A, S' P+ I: r$ L9 R) [9 U
我常对初学的同道们说:‘不要说人家不恭敬我们,应该多反问“自己”,那一点值得人家来恭敬的呢?’( Y6 v- p( m. J  |* O
0 ~9 p# X9 `6 R, |/ L: s
慈航大师的精神是我们最喜欢学习的,这位菩萨对弥勒院的学子们开示了一句话:‘要知道自己是一个僧,不是一个宝。’意思说,还不值得到被尊称为僧宝的资格,我奉读了之后,自觉非常惭愧,因此我平常只是有心如何去恭敬人家,不敢希望人家恭敬我。
9 I+ Q1 f! d' m ! `/ V' U. x1 M7 ~
我又常对出家的弟子说:‘出家人的特色不一定在学问的高低,学问固然重要,事实上出家人的身份,最重要的还是在于有没有做出家人的品德、宗教家的风范、慈悲喜舍的爱心。’  E+ a! r+ |* A( E1 t% A) C5 q4 h' m
% h' E  V9 A9 j# h4 L# u& o6 T' u4 Q" ]
我本人做人有一个原则:凡是于我有恩的,我应该向他报恩,值得恭敬的我一定恭敬他,值得尊重的我一定尊重他,从来也不敢轻视他人。' ]/ S( T# g+ t4 ]/ }3 c  i
% [0 C9 l- h" i7 F& A
我一向希掌佛教兴隆,不要落于他教之后,所以像星云、圣印、净心诸位大法师等,我一向尊重他们,因为他们不断地为教努力奉献,尤其是星云法师为佛教开拓新机,创新的风范把佛教灵活地思想带动,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9-27 20:09:44 | 显示全部楼层
走向新时代的生活观念,都使我不敢不赞美。一件令我感到兴奋的事是,近几年来,真正发心为教牺牲奉献的菩萨已经多起来了,出家的智识青年僧也多了起来,已使僧团渐渐茁壮,有了新生命、新的希望,这是佛教值得庆幸的。
8 X9 V4 k' S/ J  G. m ; O5 s& v6 B; R9 y
白圣大师是我唯一亲近参学闻法的长老,是诸法师中对我最有深恩的法师,是我应该怀念报恩的一位师长,因此,我常向他老人家说出我内心最恭敬最深切的真实话,当然啦!这只有白公上人知道,门外汉所不了解的。# c5 X$ e8 z! Y

4 R) }; N" w. z: A& N# {. o% K印顺导师亦是我心目中最恭敬的一位,这位大师身体那么虚弱,竟然的为教不惜身命,一生致力于写作,主编太虚大师的全集、著作妙云集等等,启发了下一代佛弟子的新知,培养了他们的智慧与新的生命。6 P( C- K- L7 j1 i! O
  @& H; N; e% c6 k8 |
为了胡适先生的评论:‘六祖坛经不是慧能所说’,引起了学术界、佛教界的议论纷纷,莫衷一是,尤其是使禅宗的系统、信念,大大为之动摇!大家心地惶惶不安,幸得有印顺导师,不惜虚弱之躯命(据我所知那时候他的手指还不太灵活),竟能于很快的时间内著作了一本‘中国佛教禅宗史’问世,使胡适的高论为之瓦解,使议论即时顿息,使教界为之平静,使佛弟子增强了信心,安心办道。这位大师为教、爱教的婆心,真是功德无量。可见高僧大德的住世,是何等切要,何等庆幸,因此我们要恭敬善知识、亲近善知识。9 \' j, F0 f9 W1 k' g: J: t

1 {' m. `, a" k* r- T* N! h0 {这位导师未曾开示过我什么佛法,并不是对我个人有什么大恩,但是他的奉献对教团有恩,对大家有恩,因此我一向对这位导师存著无上的敬仰,他的道貌庄严、脱俗也是我所欢喜恭敬的地方,所以我常鼓励弟子多看太虚大师全集、妙云集,以增智慧,建立学佛的正知、正见、正念。' W2 O" A: s2 s8 U9 p

' R4 C! S# U9 }  X广钦老和尚更是我高兴欢喜恭敬的一位大德,光复当初,老人家到高雄的时候,我就在元亨寺接待过他,所以特别有深缘,每次见面的时候,他总是望著我笑一笑,我也笑一笑。这位长老具足高僧大德的风范,是佛教徒的精神导师,因此人人欢喜朝礼、欢喜亲近供养。这并不是因为他有什么神通,有什么辩才无碍,不是的!也不是因为他的年龄大,事实是由于他平时的修福、修德、修慧所累积的德望,才有如此的感召力量,绝对不是偶然的。只要老和尚在那里,自然法缘殊胜,当然啦!亦有闻风随浪,好奇而来的也不少,这也是福报啊!我常对出家弟子说:‘不要怕没有信徒,只怕自己没有福报、道德;像广钦老和尚,人家会自动地去亲近供养啊!’1 P- E# q7 Y& ~, Z* j7 C
: b0 C+ A( a/ o& @0 R" M
我常去分析他老人家为什么福报这么大?其中我发觉有几种原因,第一,因为这位大德不著名利相,同时也不染杂俗事,所以没有‘是非烦恼’,加上他一生不断地持大悲咒、念佛,所以他的‘身口意三业清净’,既然无是非烦恼,而又三业清净,自然身心庄严,心地光明,平时只有一片出家人的慈悲心,难怪他讲的话有时候很灵啊!这位老和尚平时所说是真语、是实语,不假思维,没有装作,因此不管谁向他请法,他只说一句:‘老实念佛’。
/ [2 D# C1 M# I' P
0 U# ~4 J$ k! M9 G: w其实善知识以及长老们不一定要会讲什么经,常是一句、一偈、一喝就会使我们断除烦恼,如饮甘露般地清凉自在、消除错觉、顿开佛慧,一生受用无尽。有时还用不到一句,只要见其德相庄严,法相慈祥,自然会使我们生恭敬心、欢喜心,而发菩提心,就如我人见佛像之庄严,油然升起欢喜心、恭敬心而顶礼膜拜,更不用言说。广老其人也,德被群众,人人欢喜,不论高官显贵、富贫下贱之人都向往亲近,一齐受化,皆大欢喜。一位善知识就能度化千千万万的众生,可见长老大德的住世是众生之福,教门之幸。善知识是佛教的宝,而善知识之入灭,实是佛门的莫大损失。
3 N3 h5 P( f  H
7 s) W6 l  G0 q% k/ D' C令人不可思议的是:妙通寺建在交通不甚方便—南横公路的宝来附近,竟然在三年间度化了将近百位的智识青年出家于座下,这是一件让人家想不到的不思议的事情。
8 F2 P$ i) D" M* H, F5 d - M, b. l) t; U  e
这次在妙通寺传授四众大戒,有很多人传说:老和尚说传戒之后就要走了,要受老和尚戒的要赶快啊!不然结不到缘啊!有人认为这是一件宣传,结果老和尚真的在正月初五日下午二点圆寂了。谁会想到,那么健康的身体,真的走得那么快,这也是令人不可思议的啊!$ A) O% n# M5 f0 @5 B8 E
. H( L! C4 e3 z4 q) l3 E$ O
这位老人家对衣食住本不注重,可是在晚年的时候,竟关心在南北两地兴建的两座大道场,以安置男女徒弟的修持,使他们能安心办道,这不能不说是老人家关怀弟子们的一片婆心。道场建好了,戒也传了,老人家的大愿告成了!所以他已经放下一切无所挂碍了。
; i/ @$ L4 S# V
& h3 z% T- F5 Q' `老和尚自戒会圆满时即闭关自修,不再接众,暗示度众缘尽,将入涅槃之境。老和尚在关房中嘱咐弟子说,他要到台北土城承天寺去看看。所以他于农历过年前回土城承天寺,同时交待其弟子有关重要职事,及其本人的后事,在承天寺住几天,然后回到南部的妙通寺过年。这不是‘若临命终时,自知时至’吗?你说他没有神通吗?
9 }" u6 {* M; \1 _( L
* m; Y, k6 ~  d7 \- c老和尚于临命终前指示弟子们说:‘无来也无去,没有事。’可见老和尚对生死何等无挂碍,去来自如,放得下,提得起,解脱自在的功夫呢?
7 N3 g, N+ I: s  e# z9 l6 x  D
8 @* b) a& k7 F: K我曾看过有的人在临命终时流泪、悲哀、叫苦、起无明,真是境界不同,圣凡有异。+ ~2 ^+ m! `- b2 I7 r
$ X, x# c, }4 ]+ P. ]+ k7 s
老和尚已经走了!还有那一位高僧大德,能够做一切佛弟子的风范—精神导师呢?  L8 S4 c# a6 x5 H; D/ L! M

8 A4 ^' `  v* _+ q一位高僧大德的住世是佛教之福,一位大德的涅槃也相当地可悲,是佛门的不幸,是众生的不幸,广钦老和尚已经走了,但愿老和尚乘愿再来,但愿佛门中多出几位高僧大德住世,令佛法兴隆,祈求诸菩萨倒驾慈航济度众生,罗汉圣僧示现沙门住世,绍隆三宝,即我佛慈光永耀大地,正法甘露滋润众生,此佛教之幸甚也。75、2、24开证于慈恩寺。
* g8 P) x+ F# j) E( E# z 0 N3 [3 ^/ C" L1 c, p- M" A
念南无阿弥陀佛,就是‘总诵’
4 @/ _5 E& O9 F  ?; D* I郭惠珍* e  V$ c: p4 C- o: N; _) N

- W$ u4 A; d: U! b& Z% Y——摘自‘倾听恒河的歌唱’——* [* h) @& p  `. }. a* w
* I. _* C$ M- A1 i4 }
一代大德上广下钦老和尚,大家赞誉他是‘佛教界的国宝’,他老人家九十五岁往生前两天所拍的照片,目光依然炯炯有神!在老和尚九十二岁那年,末学曾经有机缘跟著他老人家爬山,老和尚走在前面,步履矫捷,末学跟在后面相当吃力!当时承天禅寺还在建筑中,有一段路障碍物很多,末学走得差点绊倒,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4-24 12:00 , Processed in 0.080939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