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wlxg20130220

索达吉堪布上师弟子规讲解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5:06:03 | 显示全部楼层
但基本上仍能保持这样的分工。5 y- V5 A5 \& G0 s, A% F) v
  四、长幼有序:长幼之间要有次序。哥哥姐姐对幼者应慈爱、关心;幼者对哥哥姐姐要恭敬、听从,这样才能和合。' I  A; y+ A% l& G7 x  X0 ]
  五、朋友有信:朋友之间要互相信任,也要有信义,不能欺骗对方。
, `6 N. b: _" q  孟子所讲的这五伦,不管在什么团体中,任何时候都不能离开:孩童时,学校中有它;成年时,工作中有它;垂暮时,家庭中有它。其实这些关系里,人对人的关心、尊重是必需的。可惜现在没人强调,老师不重视,家长不关心,学校唯一追求分数,道德教育越来越被人漠视。因此,很多孩子即使在学校呆了几十年,读到大学乃至博士,但由于缺少爱与慈悲的教育,毕业到社会上以后,处理人际关系特别糟糕,甚至生存都面临危机。他们或许认为:“不管我到哪里都特别倒霉,人人看不惯我!”其实别人看不惯你,原因在你自己,若认识不到这一点,还觉得“别人都坏,我最好”,不懂得自我反省,那就无药可救了。4 ~! O+ s  N+ u7 y! H3 ]
  当然,要懂得这些理念,必须学习古代传统。如果失去了道德规范,人们没有心里的约束,单单依靠法律来控制、依靠经济来满足,不管在古代还是现代,都是不现实的。所以,现在社会非常需要佛教的教育及儒教的理念,有了它,各方面管理都方便,人人自觉,彼此尊重,也不会有贪污现象发生。像我们学院,这么多人集聚在一起,若没有学佛,肯定非常混乱,但因每个人接受了佛陀的教育,多多少少都往这方面努力,管理起来也比较方便,不像其他社会群体,就算有公安、有法律,作奸犯科的现象仍屡禁不止。因此,不说来世,即使是今生,人类也最需要爱与慈悲的教育。. N7 \, W& m/ E9 u" u; e: x, I
  长幼之间的礼节,实际上在佛教中也有,如云:“上师如若已起身,切莫躺卧或端坐。”上师如果站起来了,弟子千万不要装作没看见,一直在那里躺着或端坐。从前,有个弟子在某地传法,上师以乞丐的形象来到他面前,他不好意思在大庭广众下顶礼上师,便装着没看到。传法结束后,他去拜见上师,恭敬顶礼。上师问:“刚才为什么不顶礼?”他妄言答道:“我没看见您。”因上师是非常严厉的对境,他话音刚落,眼珠顿时掉到地上。后来他请求上师宽恕,并说了实话,蒙受上师加持,眼睛才得以恢复。
* A0 X# b+ l+ A! j$ o  可见,佛教的要求更高。从《毗奈耶经》的戒条来看,佛教中无论是吃饭、走路、做事,不但有相同于儒教的地方,更有超胜之处,对真正有功德的人、自己得过法的人、年长或戒腊高的人,必须要恭敬尊重,这方面的教言数不胜数。当然,如果你修行好,能把所有众生都看作父母,则不需勤作,恭敬心自然而然就会生起。
; Y8 N2 l* g7 f$ }  《弟子规》里行住坐卧的道理,表面看似简单,实则有甚深的内涵。以前我去南方的时候,一边看一边想:“这位作者,传记中没说他学佛,但可能是位大菩萨,因为他的教言很深。如果多花点时间,可能会挖出更深的内容。”我虽不敢断言他就是谁的化身、是大成就者,但多年以来,他的论典对人类断恶行善起了很大作用,如今学《弟子规》的遍及整个世界,很多人学了之后,内心与行为的改变相当大,这不是小小发心所能导致的。其实,诸佛菩萨的显现各种各样,故而有些续部说:“纵然对外道,我们也不能轻易毁谤,否则会犯密乘戒。”所以,大家应该认识到,任何学问只要对众生有利,就值得赞叹,也应当接受。
9 k% q  w6 m  j# L  尊长前 声要低, f, I2 f+ X5 i4 D
  低不闻 却非宜
6 ]3 S7 D' c  r; Y  “尊长前,声要低”:在师长面前说话,声音要小、音量要低,不可大肆喧哗。有些人讲话像高音喇叭一样,用藏地的比喻说,他声音比苍龙声(雷声)还大,在长辈前面,这是非常不礼貌的,而且也会影响旁边的人。故在不同场合中,应该考虑声音的大小。尤其是修行人,戒律规定不能大声喧嚷,倘若影响他人禅修,如此过失相当大。上师如意宝也常告诫我们:彼此交流时要小声,切莫大叫大嚷,作为佛陀的追随者,应时刻保持寂静行,如《入行论》云:“水鸥猫盗贼,无声行隐蔽,故成所欲事,能仁如是行。”水鸥、猫和盗贼,其行为悄然无声,依此可达成所求的目标,同样,作为大乘修行人,举止也应恒常寂静。
0 O' N8 O7 W3 g8 e: Q  不但声量要适度,我们的语言也要适当。麦彭仁波切在《君规教言论·观察语言》中,讲了说话的许多技巧,若不懂这些,就会在师长面前讲话杂乱无章。此外,《事师五十颂》云:“谈论诸多闲杂语,师闻附近切莫为。”在上师能听到的附近,不要高谈阔论、相互嬉笑,说一些无义之语。又云:“上师之前调柔住,衣等仪表当整洁。”在上师面前,应断除趾高气扬的神态,举止寂静调柔、衣着如理如法,一切威仪谨小慎微,毫不放肆。可见,有修养的人在德高望重的长辈面前不会胡来,他的行为很如法,语言也很悦耳。8 g( j" I! o' Z& {5 V
  其实,语言的运用非常关键,若能用得恰到好处,也会赢得他人的尊敬。比如许多人聚在一起时,原本互不相识、平起平坐,但如果有个人讲话很精彩,别人就不得不对他另眼相看、恭敬有加。真实合理的语言,会让他人的心有所触动、有所改变,因此,语言的表达很重要。* y0 w0 w9 q0 F: g  E
  “低不闻,却非宜”:讲话的声音不能太大,但也不能太小,若小到对方没法听清,这也不合理。语言是人与人沟通的一种工具,假如所说的内容别人根本听不见,那又如何沟通呢?记得有次上师如意宝严厉批评了尼众:“你们每次讲考,声音小到什么也听不见;问话时,也是低着头喃喃自语,这实在有点过分!”所以,不管是男众、女众,平时讲话要清晰明了,该说的要表达清楚。当然,不该说的,也没必要夸夸其谈、喋喋不休。
5 ^6 G4 K7 ^( r7 u$ j5 F& R  可能是习惯或性格不同吧,有些人语言简洁、毫不啰唆,每句话都有甚深的道理;而有些人说了半天,让人不知所云,问他讲了什么,他自己也稀里糊涂,这种现象并不可取。无论讲经说法还是与人交流,说话都要言之有物、物有所指,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如果一肚子理论只吐出一两句,其他的全部憋在心里,会让听者觉得不满足;如果肚子里什么都没有,却一直口若悬河,“叭叭叭”说个不停,那也只是自得其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5:07:02 | 显示全部楼层
让嘴皮子运动运动而已。
2 t4 [$ S* R6 e9 q  我们说话之前,首先应该要观察,重大的问题一定要讲。但在师长面前必须有恭敬心,即使是符合事实的道理,也要理直气“缓”,以柔和的语气来表达。否则,有些人得理不饶人,在严厉的对境面前,也自认为了不起,一开口就像下命令,别人听起来也不舒服。所以,语言上的窍诀和分寸,大家要学会掌握!
! U1 X$ L. Y" r, e) m. U1 @5 m  进必趋 退必迟
, W) z1 [7 I4 s" X* t: c, z+ l  问起对 视勿移( }% T  |. s2 \7 @2 {
  “进必趋,退必迟”:拜见长辈时,不要慢吞吞,一副不情愿的样子,而应快步上前,以示对长辈的尊重;从尊长身边告退时,不要转身就跑,好像巴不得快点离开,而应缓慢地退出。所以,来要快,但也不能太快,像小孩一样冲过去,会把别人吓一跳;去要慢,要有种依依不舍之情。
- {% q) O5 ^6 M# A0 ], ^+ ^1 u: C% u  “问起对,视勿移”:拜见的过程中,当长辈问话时,应起身恭敬回答,目光注视着长辈,不可左顾右盼、东张西望。昨天,我问文殊学校的几个孩子:“你们叫什么名字?什么时候来的?”他们什么都不说。我问了两遍没人应,就不再问了。可能是老师没教过吧?按理说,这些孩子应该恭敬我才对,因为我是他们老师的老师(众笑)。但他们好像没有感觉,眼睛东看西看,还互相嬉戏打闹,一点规矩也没有。这是第一次,我不想说太多,希望以后问话时,答得好、答得不好都要开口。比如我问:“你叫什么?”大家应争先恐后地回答:“我叫益西多吉!”“我叫胖胖!”……$ x  t8 T; g8 y; H
  在汉地,我看到一些孩子很可爱,可能是父母教导有方,让他念“阿弥陀佛”,他马上合掌念;叫他磕头,他马上就趴在地上。表面上这只是一种“听话”,但有了它,孩子长大后,领导、尊长说什么,他会一呼即应、马上执行,这对一生有很大帮助。如果从小怎么叫也不应、怎么问也不说,那到了工作岗位、僧众团体后,领导或法师吩咐一些事,他不但不会做,还会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样肯定让人不悦。所以,看似小小的行为,对人生却有重大的影响。# K" v6 k$ P/ ?! b) a
  古人常说:“人不学,不知’道‘.”故对这些人伦之道,我们一定要学。在这个地球上,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也有人道。那么,何为人道呢?简单而言,就是在为人处世方面,该做的要做,不该做的不做。像在宇宙太空中,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轨道,假如不按轨道运行,就会与其他星球发生碰撞,人同样也是如此,所以对生存所需的自然规律,每个人务必要学习。
2 X+ Y1 M; u0 j; C1 C  若不学古人的甚深教诲,自然也就不会入道,犹如野马不被驯服,就无法步入正途一样。而要想学习,就要常读圣贤书。古人说得好:“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很喜欢这句话!确实,有些人刚来学院时,每天都去听课,那时面目很可爱,心性也调柔。但过段时间,不知是业力现前还是非人教唆,他不愿听课了,此时再看到他,感觉有点可怕,好像很野蛮、很凶恶一样。不说别人,我自己也是如此,有时出去看病一个月,不讲法也不闻法,就会觉得:“是不是我的样子变得很难看、很可恶?是不是别人都怕我?还是回去吧,应该讲一点法。”
5 e4 x& N: n8 R  所以,天天学习很重要。我非常佩服一些老法师、老修行人,他们闻思不是浅尝辄止、得少为足,而是“活到老,学到老”.只有这样,所学的方方面面知识,才可以调伏自己,也可以教化别人。所谓文化,有人解释为通过“文”学来调“化”心灵,而这种调化,需要很长时间。当然,学习的内容,可以是天文地理等包罗万象的学问,但更重要的是,应该学些调伏烦恼、约束行为的经论教言。即使不能长期广泛地闻思,哪怕学一两本书,每天用几个偈颂来要求自己,也非常有必要。1 [* C4 p; P- R- s  T$ I9 r; }* \9 A
  总之,做人就要学礼,像这里的“视勿移”,就体现了细微礼节的重要性。其实看一个人的眼神,基本能了知他的心与定力,若能做到“视勿移”,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会给别人留下比较好的印象。否则,跟人说话时,眼睛东瞟西瞅,即使只是短短的接触,也会让人生厌:“这个修行人不行,连基本的礼貌都不懂!”所以,现在国际上的交往,讲究各种公关礼节,如今学的人也很多。如果不了解这些基本规则,要想在这个社会存活下去,势必有很大的困难。0 x8 @+ {" E: A7 F- a7 h
  事诸父 如事父
9 D* C2 j6 o& H: {' L5 a  事诸兄 如事兄
4 A0 M$ g5 l) y' @9 d: G  对待年纪与父亲相近的长辈,如叔叔、伯伯、舅舅,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敬重。对待年龄和兄长相仿的人,也要像对待家中兄长那样尊敬。
, E1 }* ^- p  Q2 Q  概言之,应把所有的老人当作自己的父母,把所有年长、年幼、同龄的人当作自己的兄弟姐妹。从这个层面看,儒家思想中的推己及人确实很高深。不过相比之下,佛教的精神要更上一层楼,因为佛教中不止把所有“人”当作自己的父母,而是把所有“众生”都视为父母。以这种精神环顾现在的宗教,佛教无疑是最出色的。对于这一点,深入其义的人定会明白。
' _$ z2 f  a0 E; {9 ~, Z  此处说,对不管是什么样的人,都应像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孟子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孝敬自己的老人,也要把所有老人都当作自己的老人来孝敬;疼爱自己的孩子,也要把所有孩子当作自己的孩子来疼爱。孔子亦云:“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不能只把自己的亲人当作亲人、自己的子女当作子女。言外之意,是应把普天下的人都当作亲人,把普天下的孩子都当自己的孩子。
) Z& c, e0 E* {0 l  话虽这样说,但要想真正做到,儒教的方法比较少,就像一个领导让大家做事情,但具体执行时,方法比较欠缺一样。佛教则与此不同,经中不但承认“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而且有一整套的理论可加以证明,然后为令众生达到这一境界,又有很多修行方法。尤其是藏传佛教,学过修心法门的人都知道,不但理论让人心服口服,实际上只要你修了,就定会明白:一切众生确实是我的父母。
# i9 {4 d# _1 t0 ^  佛教的伟大,正在于此。我再三强调过,其他宗教对人类的爱也算广大,但与佛教相比,则不免狭隘。为什么这么说呢?第一、它并未涉及人类以外的其他三界众生;第二、即使对于人类,也只是要求把他们当作自己的亲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5:08:00 | 显示全部楼层
可这一点如何成立?具体该怎么样修?并没有特别强调,只不过有一些教证而已。  K  J: T) y7 F: o. p1 J$ c$ f* B  ?
  例如,在1998年,有个打工嫂说:“所有的老人都是我父母。”为了照顾一些孤寡、患病的老人,她办起了“父母村”福利院,收留的老人多达千余名。后经媒体报道,她出名了。所以,社会各个角落还是有好人好事,然而这种理念要想得以推广,让它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儒教暂时还没有良策。由此,我们更能体会到佛教的伟大,且不论胜义空性和光明如来藏,单单是所提倡的慈悲,其深度与广度也完全不同。
% Y' t2 I( f6 I, X2 u- @; V2 Z* Y  不过在当今社会,不说佛教的大慈大悲,就算把别人的老人当自己的老人,这种现象也极为罕见;相反,很多人把自己的老人当别人的老人、自己的孩子当别人的孩子,各种行为特别可怕。这也是人文道德衰落的象征,由于老祖宗的根已经被挖掉了,这一代成长起来的人,确实是文化改革的受害者。在不注重道德的这个时代,经济上的改革倒是成功了,但因为缺少道德的约束,人心非常混乱、迷茫。最近下了一场金融危机的“冰雹”,也不知道很多企业家的“庄稼”怎么样了?这里打一个问号,你们来猜!2 N. l: z$ @/ ?' U* [6 ~% p
  下面讲第四个问题:
: D" N6 h! [, K. e3 _( \4 O2 Q  谨
8 o0 B  O; w, D; }& i  朝起早 夜眠迟
; n6 P1 k2 h& b, X3 H  J- N  老易至 惜此时3 a& o9 E9 J; J
  “朝起早,夜眠迟”:早上应该早早起床,晚上应该睡迟一点。但有些人以身体健康为借口,专门把它反过来--朝起“迟”,夜眠“早”,说晚上要早点睡,不然对身体不好,中医是怎么说的,西医是怎么讲的……爱睡懒觉的人总喜欢找懒惰的医生,把他的话当金刚语来信受奉行。其实,人还是应该早起晚睡,不要浪费光阴。假如白天很散乱,晚上又睡得多,这对修行极有障碍,对学习知识也很不利。
# `! ~' g8 ~, T( [1 a  “老易至,惜此时”:如果不好好珍惜时光,一转眼几十年过去了,到时候想努力也来不及了。古诗云:“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百川千江往东流入大海,会一去不复返,同样,年轻时若不努力学习,逝去的岁月有去无回,等到年老时一无所成,只有徒自悲伤了。我们修行人也是这样,有机缘若不精进修行,临死时必定后悔莫及。
3 H- i2 n6 v% [  所以,大家从现在开始要晚睡早起,多空出些时间来。南方有句客家谚语说:“早起三朝当一工,早起三年当一冬。”意即连续三天早起,抵得上一天的光阴;连续三年早起,可以多出一年有用的时间。我觉得非常有道理。你看,倘若今天睡懒觉,明天睡懒觉,后天还睡懒觉,连着三天早上睡懒觉,确实像浪费了一天的时间;相反,如果每天早上都早起,就能省出许多宝贵的光阴。因此,希望大家尽量早起,否则,一天天这样睡下去,人生就全部浪费了。陶渊明也说:“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因此,我们每天都要精进,否则,“岁月不待人”,死亡降临时会非常可怕。
+ F# _, M; |- T# f/ a  从前,韩维的女婿去拜访苏东坡时,说韩维自认为年老多病、来日无多,打算沉浸于声乐酒色之中,以娱晚年。苏东坡说:“正因为已是残年,就更不应该这样做了。”他讲了一个故事:
6 H8 l: U+ D8 O6 O5 r; P  前不久有一位老人,生死关头,极为了然。在临终那天,他置办酒席,聚会亲友。酒席快要结束时,他与众辞别,奄奄一息,即将离世。他的儿子齐声呼唤,请他留句话,作为对后世子孙的教训。老人说:“只且第一五更起。”几个儿子不明白什么意思,老人说:“只有五更起来,才可以办自家事。日出之后就干不了了。”儿子们说:“咱家比较富裕,哪里用得着早起?家中的事,都是自家事,哪里有分别?”老人说:“不。所谓自家事,是死时带得走的东西。如果我平日只忙于添财置产、衣食劳碌,那我今天要去了,又有什么可带得走呢?”众人听后颇有领悟。4 E) d# s4 {9 m& C. Z. Y
  苏东坡接着说:“你回去给我带个话儿,请转告你岳父:赶紧预办自家事,不要把日渐消弱的精力耗费在声色之中。最好多想一想,临命终时自己能带走什么?”
  c% ~* j* z2 i0 |6 u9 K2 s$ D3 X; u, w  其实,所谓的自家事,就是行持善法,因为人死时什么也带不走,唯一对死亡有利的就是善法。而要行持善法的话,很多人每天忙忙碌碌,根本抽不出时间来,故唯一的机会就是早上3点到5点。当然,我也不敢让你们3点起,否则今天3点起了,明天可能要睡到8点补回来。但即便如此,也要起得早一点,哪怕是五六点起床,也比睡到日上三竿强。
$ |) q) g7 P( j" a  r  在早起晚睡方面,我自己还是有点把握,不是特别惭愧,山上很多道友是知道的。也许前世修过还是什么原因,过去我即使在学校,睡眠也不多,每天起得最早、睡得最晚,同寝室的同学现在见了面,还说:“好像你不需要睡觉一样。”如今这个年纪,虽然本该好好地睡,以保养身体,但睡也睡不着。所以,给你们讲这些道理,我好像没什么不好意思。9 y( ^, t+ M) R5 E0 H' R' W
  有人曾问我:“修行有没有窍诀?”我说:“有。早点起,别无他。”所以,修行要靠自己精进,“但念无常,慎勿放逸”.人生几十年一晃即过,故要用来闻思修行,或为众生发心做事。以发心来过日子不可惜,以修行来过日子不可惜,这些都有很大利益,但做其他的事情--白天散乱、晚上睡觉,就太可惜了。
6 {# ~+ ?& I7 ?  c  今天听了这堂课,明天大家可能都会早起,但一天的早起不起什么作用,应该养成天天如是的好习惯,这才对修行有助益。如果你每天4点就起床,别人7点起时,你把该办的都办完了,一天会多做很多事情;但若别人7点起,你8点才起,那就不太合理了。, T) }7 Q  `7 m+ f  ]
  所以,古人讲的道理非常好!9 C8 U5 _4 W% @7 {! v& g9 L' a/ b1 y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f% j8 g# g0 _) [7 |) |' }! u: x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1 F) [' M, [7 N. n0 m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3 [& {( m) p# w3 N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K" X' K5 r6 u/ z* D+ i
  第八课
! m9 w: X" O7 X" K  O  思考题
1 M( S; A2 D" e' C0 D! \' Q1 }: W2 U  32、为什么现在很多学历高的人却找不到工作?你怎么理解传统文化对一个人生存于世的影响?8 S" M8 @6 z# e
  33、一个人尤其是佛教徒,平时应怎样讲究个人卫生及仪表穿着?你认为这有何必要?
+ y# b1 L* _- C5 m  34、放置东西时,为什么要有固定的地方?这是否多此一举?
- K6 {  d$ [. Q! P, I; @  35、穿衣服有什么样的规矩?何为“上循分,下称家”?假如不守这些规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5:0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则会怎么样?
0 M6 k5 m# q( E" z1 b( g4 t2 {- e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 f! m* Z4 @$ q: k6 s/ {, j9 D0 B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 d2 l+ S, z9 a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 L! v# {. o% i9 {  ~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  @& s1 ~2 ?' f- I' x, |3 A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_" |( E' Y" j( ^, G( T4 @7 s8 Q1 P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 B9 s7 r# U, P( w. I  现在正讲“谨”.所谓谨,就是警惕自己的言行举止,对不如法的行为予以遣除,对今生来世有意义的行为则去行持。
6 {( ?7 `5 e6 U& ~+ x/ I  讲授的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古人在修心养德方面,有许多殊胜的教言,而现代生活中,这些基本已荡然无存了,仿佛成了虚空中的鲜花与石女的儿子。所以,我们应努力将前人的珍贵文化加以弘传,而对一些垃圾知识或糟粕学问,则不必接受,否则会给自他的身心健康带来危害。
4 P9 n# x, M- m  如今不仅是汉地,甚至包括藏地,也面临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在种种冲击面前,多数人不知不觉卷入其中,还自以为是一种进步。这种影响,从学校中也看得出来,比如老师所教的有些知识,孩子可能一辈子也用不上。我看过很多小学课本,里面常提到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物理学家,但是,孩子会不会个个都成为牛顿、爱因斯坦呢?很困难。其实对他们真正有用的,是一些做人的道理,如怎样培养健康的心态、怎样完善自己的人格,这些本该多讲,可现在却讲得很少。所以,汉地虽然不断进行教育改革,但因抓不到重点,结果往往面目全非,以至于从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纵然拿了博士文凭,却依然很难找工作。如今即便是养猪、扫厕所,很多博士也去应聘,这是什么原因?就是他们从小没受过人文教育,为人处世的方法比较欠缺。  V; d) g# O1 p9 ]9 g! @1 H+ P
  前不久,有位藏地当代文学家,分析了当前垃圾知识对社会的危害。我也了解了一下,觉得确实言之有理。现在许多城市里的知识分子,不说对社会和国家做贡献,连自身生活也没有着落,究其原因,就是从小没有培养做人的理念,一直学些用不上的知识。这样一来,不管你学了多少年,但到社会上的时候,这个用不上,那个也用不上,很多现象非常可悲。因此,将老祖宗留下的有益学问抛之脑后,而去拼命追求西方文化,这到底有利还是有害?有智慧的人应该不难看出。/ _+ W/ z" A$ o  s
  鲁迅先生有一篇《拿来主义》,就曾专门批判过不加拣择的全盘西化。他在文中说:“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这些“礼品”指什么?就是不能挖传统文化的根。毕竟西方文化的根在西方,那儿有与之相应的风俗习惯、生活理念,可汉地文化的根不在那里,一味地模仿西方是学不来的。- F8 @- F' i: j5 E
  藏地也是同样,现在很多人学西方、学汉地,当然,有价值的虽不必排斥,但也不能统统拿来。假如认为自己的传统美德都是过时、消极的,从而完全抛弃,那最终导致的结局,也不一定令自己满意。前些日子,青海那边拍了一部小电影,里面的情节是说:在藏地民间,有一些佛教和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珍贵故事,但很多年轻的藏人认为,这是一种古老的迷信,于是把这些全部抛弃。后来他们在研究过程中,始终找不到传统文化的根,为了找根,又四处奔波,而老人们已纷纷离世,最后他们什么也没找到,落入悔恨与遗憾之中。所以,每个民族都应保留自己的东西,并把它尽量传给下一代。$ [6 K0 s9 l( [9 X2 I$ w, ?7 I1 X
  如今,经济发展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跟几十年前比起来,现在的生活可以说非常幸福。可从另一个层面来看,精神空白、道德沦丧,有价值的文化正快速隐没,有害的知识却日益泛滥,人们一代不如一代。尤其在电视上、网络上、杂志上,铺天盖地都是暴力、色情的大量信息,直接冲击着年轻人的感官。本来,人在贪心、嗔心面前就很脆弱,再加上外境的不断诱导:在虚拟的世界中,人们个个杀人不眨眼,打仗的时候,人头被砍掉,鲜血喷涌而出……久而久之,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杀人,也会觉得没什么,不再懂得何为悲心、何为怜悯。
. `- ?, u' [5 _7 N4 I. p  近年来,人们的变化实在很大:穿着变了,从简单朴素成了花花绿绿;住处变了,从土屋木房成了高楼大厦;交通工具变了,从徒步行走成了坐高级轿车……但这些并不意味着进步。在过去,人心纯朴、善良、清净,且互相关爱,而如今,人心不但冷漠,还增添了一股凶狠的戾气。因此,单纯追求物质上的进步,往往是人心堕落的最大帮凶。
+ ^1 [; Q- ~& S# ~/ W9 z  前几年,我写过一些文章,但没有发表,主要是写藏地所受的文化冲击。我在文中讲道:“藏族美好的传统文化,以后只有在农田里的老农民、山上的老牧民身上,可能才见得到了,除此之外,那些年轻的知识分子,根本不知自己文化的根在何处。”在很多年轻人眼中,民间是落后、封闭的代名词,可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地方,才有真正具价值的学问和传统。所以,盲目地往前看不一定有利。鲁迅先生也说,拿来时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否则,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美国的电影,也会被我们一概地统统拿来。4 I" N# F1 @* c) ?
  其实,每个人不应小看传统文化。有些行为看似鸡毛蒜皮、不值一提,如吃饭该怎么吃、走路该怎么走,但它关乎一个人的道德修养。现代人或许觉得这些没意义,在他的头脑中只有挣钱挣钱,所谓“不管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其他什么都不管。多年不见的朋友见了面,也是一开口就问:“你在哪个单位?每个月工资多少?……”人活在这个世间,好像只是为了钱,此外根本没有有意义的目标。
( }6 Y, x! O! i3 }  在“一切向钱看”这一口号的引导下,人们的行为也自然出现各种毛病,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而且越来越难以处理。去年“德国之声”说:汉地的离婚率高达55%以上。若果真如此,则非常可怕,但这也许有点夸张。不管怎么样,现代人的生活中,家庭和单位的问题很难处理,原因是什么呢?就是人的素质普遍下降,人人唯一希求财富,贪心越来越膨胀。在这样的环境中,现实与追求之间不断冲突、不断碰撞,以至于原本有规律的生活日益混乱。" m6 i9 q. y. {7 t
  反复思维这些,更让人觉得出家的伟大。并非因为我是出家人才这样自夸,而是相较于当今社会,出家人的团体中没有尔虞我诈,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5: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也没有很多矛盾冲突,确实容易管理。我们出家的目的,就是为了利益众生,即使暂时做不到这一点,自己过少欲知足的生活也心满意足,没有过多的要求,也没有非分的奢望。可世间人不是这样,他们的贪欲特别可怕,为了钱而不择手段,贪污公款、中饱私囊,把国家和他人的钱财,肆无忌惮地装进腰包……种种现象触目惊心、不一而足。1 t% v. a2 u1 a$ R4 T# N; z
  因此,大家应站在公正的立场上,看看是现在人的思想健康?还是古人的生活清净?加以对比之后,要决定今后选择哪一条路。我们作为人,除了吃饭睡觉,还要有一个人生目标。但这个目标不能仅为了自己快乐,而应尽心尽力饶益人类,乃至所有众生。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就像一盏小小的灯火,都有一分慈悲和爱的光芒,但能不能将这光芒散发出来,就看你自己了。8 R. N5 s- u7 ^9 j5 h5 p
  昨天讲了,晚上应该晚睡,早上应该早起,那起来以后干什么呢?
8 F) a: D7 T9 v9 ^6 B6 g# P: c8 _# O  晨必盥 兼漱口$ g; O; q7 r" Y) W
  便溺回 辄净手; N) o* c* t3 \
  修行人通常会念经、磕头、作功德。而普通人早上起来,先要洗脸、梳头,把自己打理干净。同时,吃完饭后要刷牙漱口,上厕所之后马上洗手。# q6 U; [( Y" b
  刷牙、洗脸、漱口这些谁都会,但实际上这里面还隐含着一些修养问题。比较而言,汉地很多人做得不错,确实也需要这样,倘若不讲个人卫生,不洗脸、不刷牙、不洗澡、不洗衣服……十来天后你就没法见人了。不要说一般人,就算是人们特别喜欢的国家领导、当红明星,他们如果蓬头垢面、衣冠不整,别人也不愿意接近。
" C" @9 l' O0 E4 P  J: Q  作为修行人,卫生理念非常重要,对此《毗奈耶经》中讲得很清楚。在古代,刷牙是用牙木或齿木,至于怎样刷牙,包括怎样洗手、洗脸,戒律中有细致的叙述。不单是个人卫生,集体卫生、环境卫生也有很多讲究。这些道理,除了小乘戒律中有以外,密宗外续部也讲了很多。
; f& }8 b9 X' C  譬如扫地,佛经中就讲了五种功德:“一、自心清净;二、令他心清净;三、诸天欢喜;四、植端正业;五、命终之后当生天上。”所以,我们平时打扫卫生,不仅自己觉得舒服,而且还有许多功德。正因为如此,佛教中任何一个寺院、僧房,都非常洁净,再加上僧众的清净威仪,自然而然让人生起仰慕之心。
! a: D  J6 b8 j0 c( s. N7 }8 a# u, M  搞好卫生不仅能令他人生信,而且也有利于自己修行。比如你每天早上脸洗了、牙刷了,把屋子打扫干净了,那不管念经还是参禅,都非常舒心悦意。有些道友也说:“屋子若打扫干净了,就很愿意在里面看书、坐禅。”的确,如果屋子里像狗窝一样乱糟糟的、特别脏,那谁也不愿意呆在里面。  [8 ?! E* P4 m5 x/ s$ u
  因此,讲究卫生很重要。藏传佛教中阿底峡尊者开创的噶当派,对道场及个人的卫生特别重视。以前我去拉萨为觉沃佛像贴金,需要寺里一位格西的开许,我便进了他的寮房。一进去就感觉不一样,屋里纤尘不染,书也摆放得井然有条,让人不知不觉有一种清净感。然而,有些人出家后,好像什么都不执着,尤其来藏地修学的,可能条件也不允许,平时邋里邋遢、不修边幅,这样对自己的健康也有损害。
7 l* j( s! g( G% _5 M  所以,我们该洗脸时要洗脸,该刷牙时要刷牙。特别是刷牙,现代医学界建议,早上起床后要刷,晚上临睡前也要刷。此外,有些城市里的人喜欢吃夜宵,这种习惯其实不太好。因为夜间睡着以后,除了心、肺继续活动外,胃等器官已停止运作,之前所吃的东西,整晚停滞在胃里不消化,早上起来时,嘴里就会有臭气。
) T- D& Q- r9 ?  对于医学、佛学的健康理念,我们也要懂,懂了这些,不但可以保养身体,对行持善法也有很大意义。所以你们不要认为:“这只是古人的说法、是佛教的条条框框,完全是一种约束!”其实,这点点滴滴都有助于修行。) Y4 N. L' z+ M
  冠必正 纽必结9 i1 v" P& i; X  s" W9 c
  袜与履 俱紧切
6 K$ Y$ ~$ G% V( K, }  “冠必正,纽必结”:冠指帽子,纽指纽扣。一个人的穿着应该整齐,不要不伦不类。像戴帽子,应该戴正,不要歪着斜着。现在很多人觉得斜戴好看,就像模特一样,其实帽子戴不正、衣服扣不好,也是缺乏内在修养的表现。一个人如果有涵养,从外在的仪容装束上可以体现出来。0 V- g: r) r6 ^4 W8 F! E; s
  “袜与履,俱紧切”:袜子、鞋子也要穿合适的,鞋带应该系紧。如果一只脚穿红袜子,一只脚穿蓝袜子;一只脚穿球鞋,一只脚穿皮鞋……过于随便了就不好。还有些人趿拉着鞋,这也不如法。因此,日常仪表一定要端庄。, v- L% V- b0 n2 t0 z
  佛教中对威仪也有严格要求,《毗奈耶经》就专门讲道:出家人的裙子不能过长,不能过短;系腰带时中间不能突出;披单和上衣的质地、颜色如何……要求相当多。而这些要求,使修行人仅以外表就能令人生信。9 C- D% Z* @8 P( M; J: g1 ~' g
  大家都知道,舍利子最初修学外道,他很有学问,任何知识一看就精通,于是傲然以为没人够资格做他的老师。有一天,舍利子巧遇佛陀的弟子马胜比丘,他的威仪行止非常庄严,徐徐而行,寂静调柔。舍利子一见,心中非常惊奇,不禁上前恭敬地问:“您是哪个教派的?您的老师是谁?”马胜比丘说:“我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舍利子想:弟子的威仪都如是庄严,老师更不用说了。于是转告目犍连,两人一起拜见佛陀,并最终趋入佛门。
" g: K9 V4 g, Q8 p% @  可见,一个人威仪庄严相当重要。汉地也有这样的公案:春秋时期有个昏君荒淫无道,他有一位大臣叫赵宣子,为人忠诚,时时处处都在劝谏君主。君主很不耐烦,有一天突然起了歹念,雇杀手想把赵宣子杀掉。这个杀手叫锄麑,天不亮就到了赵宣子的家。这时赵宣子已经起床,端端正正穿好朝服,在那儿稍微闭目养神,等着上早朝。杀手见了很感动,心想:“一个人平居时都毕恭毕敬,这绝对是国家的栋梁。假如我杀了他,就是不忠,对不起国家,对不起人民;假如不杀他,又失信于君主,这是不信。不忠不信,哪能在世上做人呢?”最后他不得已,就撞树自杀了。可见,一个人的威仪如理如法,竟可以产生这么大的力量。
$ d" F1 h+ o  S* I  我们学院对穿着也有要求,不要穿得名贵,但至少应整齐干净,披单、三衣都穿在身上,不能随随便便。在家居士也应如此,有些人喜欢堕入一边,没学佛时爱化妆打扮,买很多漂亮的衣服,而现在学了佛,觉得这些没必要了,平时头发乱蓬蓬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5:1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脸也不洗,这就很不合理。你这样邋遢,同事和熟人也会看不惯:“这人以前还不错,自从学了佛,脸色就很难看,穿的也像乞丐。一学佛就成这样,那我们不要学了。”所以,为了展示一种庄严,穿着整洁还是有必要,否则,用“不执着”的口吻来排斥一切,这是不明智的行为。
6 w" j- d/ }2 y2 z7 i" L* s) X: B  学了这部论典后,作为出家人,理应穿整齐一些,给人一个好印象,不要颠颠倒倒、不僧不俗。现在很多人注重第一印象,如果你脸不洗、牙不刷,一说话就喷臭气,衣服也特别脏,而且一边高一边低……别人定会讥笑你。说你是大成就者吧,又不是;但若没有内在成就,光是外面破破烂烂,这也代表不了什么。所以,人还是要像一个人。
$ Z3 j4 V( f) L  _4 a  在世间上,公务员都穿符合身份的衣服,那身为人天师表的出家人,基本威仪更要具足。以前藏地有个传统是:“不学戒则不能上堂。”所以,在学佛的团体中,言行举止不要太过分,倘若你什么都不执着,穿的也好、吃的也好,处处与世人格格不入,如此不仅不能度化众生,还会起一些反作用。因此,具足威仪极有必要,不如法的地方必须要改。' a. t1 M% y! a, r8 p
  二十多年前,我在德巴堪布座下听《大圆满前行》。那时宗教刚开放,我们也刚出家,由于很多传统被破坏了,所以堪布讲了许多威仪。第二天早上,他老人家亲自站在门口,看每个人衣服穿得怎么样。一个叫珠吉的喇嘛,把领子的人造毛翻出来了,堪布抓着他的领子说:“这威仪是谁教你的!这是人的衣服,还是非人的衣服……”大家都特别害怕,穿得不整齐的,赶紧跑回去重穿才敢过来。确实,佛教僧团对衣着还是很讲究,威仪庄重的话,人们看后也会起信心。汉地像虚云老和尚的道场、一些律宗佛学院,这方面就做得很好,那里的僧众一出来,信士们不得不恭敬。
6 z# N# K; ^" c9 ^- i+ P  以前我随上师如意宝去印度时,见过很多高僧大德,有些大德的威仪,让我特别生信心。当时他们穿这种上衣(藏地叫东嘎),学院还没有,我觉得他们穿上很威仪,就发愿以后也要穿。回到学院我刚穿时,很多喇嘛开玩笑:“你这样穿,不要变成格鲁派啊!”但不管别人说什么,我觉得这是如法的。印度因天气的缘故,这样穿的人很多,可藏地还不多,但后来包括学院在内,大家也觉得这很好,就开始纷纷效仿了。所以,凡是好的威仪,出家人就要学。而那些过分的、不合传统的,不管别人怎么赞叹,我们也该头脑清醒,用智慧作取舍。否则,有些所谓的“新文化”,对佛教的冲击特别大。, _( L8 g. Z: W9 a4 r
  总之,通过这样的学习,希望大家不但要对传统文化生起信心,行为上也要有明显改善。不然,即使你内在境界再高,行为上不伦不类的,还是让人不起信心。反正我是有这种感觉,也许我的邪见比较重,但出家人也好、在家居士也好,该怎么做就要怎么去做,比如衣着要整齐,要像一个修行人。/ I* G  ?4 j5 K, t) n
  当然,什么事都不能堕两边,穿着不能太邋遢,但太招摇了也不行。比如老师,就要有老师的威仪,北京有个教授在讲教师威仪时说:“老师若打扮得时尚光鲜,耳环也特别大,那一站到讲台上,学生们不用学知识了,因为注意力都被耳环吸引住了。”可见,穿着要与身份相配。
, _" B4 R* E0 U: r# ]. x. ]  所以,大家在穿着上,要经常观察自己。曾经有个女明星说:“我父亲最伟大之处,就是每次出门之前,总在镜子面前照很长时间,反反复复观察自己的头发、衣服。”虽说出家人这样做不太如法,但至少也该注意一下,以免让人生起邪见。
) G4 j' i# w2 C  居士、非佛教徒也是一样,除非你有特殊的密意,否则,穿着不要太不讲究、太不执着。乾隆皇帝有个大臣叫刘墉(刘罗锅),他有一次故意反穿衣服,当皇帝责备他时,他振振有词地说:“启奏皇上,微臣朝服穿反显而易见,可如今有人侵吞公款、大肆渔利,虽发生在大家鼻子底下,恐怕就不易察觉了吧……”他故意借此把和珅的贪污行为暴露出来。可你们若没有这种目的,还是应该穿得如法一点,不要去装“济公和尚”.  x2 k9 E0 U2 J2 t, ~4 {
  置冠服 有定位0 s! |/ {' {7 ~; J; J' B1 b  a# P
  勿乱顿 致污秽
. p. ^: ]* d( \5 i" z7 B3 ?  放置衣帽的时候,一定要有固定的地方,不可以随便乱扔,否则就会弄脏。
( o7 {( Z) K  B& [# ~; Y  许多人在外面行为不错,可一回到家就无所谓了,衣服、帽子到处乱扔,这个习惯不好。那天我到学校去,看学生们早上起来后,把衣服、被子理得整整齐齐,但晚上睡觉时,却把衣服随便一丢,所以就要求他们:晚上睡觉前,也必须把衣服叠好。这看似小事一桩,但却牵涉到人的修养。
! X" J. A8 g9 d  q( v& L2 O0 o  现在很多大人也不会叠衣服,让他帮我把衣服装进箱子里,他就随便乱堆,压在一起,这是不合理的。以前上师去不丹时,那里有个喇嘛叫欧哲,我很随喜他的行为。他不管到哪个宾馆,都会把上师南珠的衣服弄得干干净净,然后叠放整齐,最下面是裙子,上面依次是披单、腰带。上师要出门时,他又把衣服理好放进行李箱,书也摆得很如法。而我们有些人收拾行李时,书上放袜子,袜子上放鞋子……这样非常不好。美国有个修行人说:“如果你衣服放得乱糟糟,说明你有一颗乱糟糟的心。”他讲得很有道理。有些修行人的家特别乱,自己明明有衣柜,衣服却扔得东一件、西一件,需要的时候又找不到。这些小事上不注意,大事上也会渐渐不如法。( S5 s- [* H% p+ }1 _
  因此,我们平时应该让物“有定位”,不仅是衣服,任何物品都要放在固定位置上,比如碗要放进碗柜里,不能放到衣服上。有些人从小没学过这些常识,父母自己得过且过,没有把这些教给孩子,爷爷奶奶虽然会,但已经去世了,所以孩子长大后行为很成问题,包括他自己住的屋子,都乱得惨不忍睹。
* ]; S0 T3 T' ~( l* u# |/ |0 v  其实,我们的住处或办公地方,干净、整洁很有必要。有一位卢先生,是非常成功的企业家,公司旗下约有八万员工,他就要求:所有办公室的桌子、档案等,要摆放得整整齐齐,杂乱无章者,警告两次后,第三次就开除。之所以如此规定,是因为他觉得,如果这么小的事都不注意,大的事情更不可能做好了。
! @6 S! s$ K: c( \& r* E  我以前也要求你们,特别是发心人员,穿着要整洁干净,工作室、卧室不能太乱。其实叠衣服的时间谁都有,只是你做不做而已。所以,归根到底,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5: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还是素质和修养问题,而不是自己没有时间。  F( H. K* `& Q/ A9 {
  衣贵洁 不贵华4 p; W+ H# D2 C" U  s
  上循分 下称家
4 R6 t5 j, H& k4 K6 j  穿衣贵在干净整齐,不必追求昂贵华丽、名牌流行。对外,衣服应符合身份,是出家人就穿僧衣,不能太花哨,即使你在家时喜欢花花绿绿,光着头若还这样,就会遭到别人讥笑;对内,要相合自己的经济状况,假如生活贫穷却衣着奢侈,别人也会笑话你。所以,穿衣服要得体适宜,所穿戴的应符合自己的年龄、性别、身份、经济状况。/ M, I0 T8 X, ?& d- E2 x
  现在城市里的人,好像觉得衣服越贵越好,有钱人买的衣服特别贵,其实这是一种浪费。穿衣只要干净、合体就可以,不必为此花太多心思。以前北京有个居士,她想供养我一件衣服,说在维也纳买的,价值20万人民币。我说自己用不上,婉言谢绝了她的好意。但她说:“实在不行,您把它卖了,做功德也可以。”我说肯定卖不出去,就算200块的话,别人可能也不要。我看了一下那衣服,似乎比较普通,看不出哪里值20万,可见,太昂贵了也没什么意义。现在很多有钱人专门乘飞机到国外买衣服,今天到法国买一件,明天到伦敦买一件,实在是无聊,没有事情干!
9 p; E' _8 Z5 y7 g: B# m  _: K3 h0 @  衣服虽不必华贵,但是一定要干净。中国着名政治家王安石,论诗谈史,无所不知,可他有个毛病--不爱卫生。由于长期不洗澡、不洗脸,使得他身上长了虱子。有一次他跟许多大臣在皇上面前,一只小虱子爬到了胡须上,皇上看到后,忍不住笑出了声,他还不知道怎么回事,等出门问同僚才明白过来。从此这成了千古笑谈。所以,穿衣服务必要干净。
2 K5 e- p& [/ u  K( V/ s/ B! p  此外,衣服应该长期穿,不必换来换去。当然,你有条件的话,偶尔换一换也可以,但没必要非追求昂贵,关键在于干净整洁、符合身份。有些年轻人不知道自己的身份,随随便便乱穿,那也不行。你是皇帝的话,可以穿皇帝的衣服,但是乞丐的话,就不能穿皇帝的衣服。所以,人的行为要符合规律,这叫做“道”.就好比开车,必须沿着公路行驶,不然稍不注意就会翻车。人也一样,生活实际上有规律可循,世俗有世俗的规律,胜义有胜义的规律,如果违规了,不符合于道,就会带来许多祸患。* u  }! j/ t6 U8 R2 ^) b
  因此,无论是出家人、在家人,对这些知识都要重视!
( v. n6 Q8 f4 {1 |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 V( U# @3 u: `7 K2 M0 k0 z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 T# O  Y( K1 ^) f: W' J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I2 \- X, a6 |  R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 r9 \# i$ k3 W. P; `  第九课
0 d+ u  v& R4 D& y  思考题; Y$ I! n! W3 d: B5 I
  36、弘扬《弟子规》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必要结合佛教理论吗?你以后想怎么弘扬?
0 i" r6 U& F! y  j( K% n% \# p  37、正确的饮食方式是怎样的?你做得如何?需要哪些调整?
. o$ _$ e" |% _- b1 G/ \  38、古人与现代人对饮酒持什么不同态度?酒喝多了会招致什么过患?你有这样的经历吗?
6 s7 c1 D0 E6 _: e4 e# @  39、老子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你是哪一种人?你对本论所讲的行为规范是如何贯彻落实的?请举例说明。: |1 j0 X7 N$ P& z; B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
+ v/ M$ ~9 e5 ?3 y6 d7 D+ O  顶礼文殊智慧勇识!
$ l* g8 E9 I; C7 s; d" @2 g  顶礼传承大恩上师!
- s( S# @. F# t* l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4 l# k, P0 P: a7 Y; T  P) ]0 V3 t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 x( o) u& ~& `: R& _3 C, [  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
5 H. v& a# g1 g3 q4 c5 D# z  与显宗、密宗的甚深教义比起来,《弟子规》的内容浅显易懂,即使是文化不高的人阅读,也可一目了然,不会有太大难度。但如何将它的思想落到实处,融入生活中去,还是比较困难的。这次讲授《弟子规》,我们是让大人先学,想方设法让他们懂,然后再传给下一代。因为将来社会的命运在孩子手中,如果现在不学,长大成人后没有这种理念,对人类的损失会很严重。所以,我们应通过各种途径,把它传入千家万户,让更多的人接受。
) y/ e7 s( x/ D# z  其实,这本书的内容,本来就是汉族自己的传统美德,并不是其他民族的思想,所以,在你们的骨髓里,原本就有这样的血液。然而,这种文化若没在生活中体现出来,光是声称属于这个种族,也不一定起什么作用。就像一个在美国长大的中国孩子,从小对那里的文化耳濡目染,久而久之,汉族传统在他脑海中会一无所有。即使他自称是中国人,除了DNA能表明他的血液里有老祖宗的印迹外,身上也找不到任何东方文明的影子,这是非常可惜的。! X# n6 C7 V  s; I* M) p
  对我来说,汉地文化特别让人佩服的地方,第一是禅宗思想,因为禅宗的公案及顿悟教言,与密宗成就者的事迹非常相似,所以相当有价值;第二是净土宗思想,因为它简便易行,便于成千上万人行持,可令念佛法门广弘于世,这种弘扬方法很值得随喜;第三就是现在所学的圣贤教育,这是其他民族所没有的,虽然它未涉及出世间道理,但今生做人做事的基本礼节、规范和行为,也是极为深奥的一门学问;第四是素食观,汉传佛教所重视的这一理念,尤为值得其他民族借鉴。3 V! Y5 b  Y1 }/ I2 D
  实际上,每个民族都有古圣先贤、高僧大德传下来的智慧精髓,作为后代,我们有责任继承并发扬下去。尽管每个人的能力不同、智慧不同,但必须有这种责任感。比如,上师如意宝为主的高僧大德,给我们传授了许许多多珍贵法要,可我们现在修持得怎么样?在传授的过程中又做了些什么?……时常都要这样观察。1 L7 |. @! D* ~
  继承自己的民族文化,每个人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有些人可能没有感觉,认为只要有饭吃就可以,其他什么都不必管。不能这么想!在我们身边,不懂圣贤教育的孩子非常多,对他们来讲,本论一个偈颂的影响,也无法用言语来描述。表面上这虽然很简单,不外乎是吃饭的问题、穿衣的问题、走的问题、坐的问题……除了旁生以外,人人都会懂。但懂归懂,真正要行持却很难。
$ T- x& }8 x( q5 T& N3 d) ^/ l  这些内容,在我们佛教中其实也有。学过戒的人都知道,佛陀制定了许多戒条,而比丘112个恶作所规定的言行范围,基本上跟《弟子规》的一样,只不过佛教中讲得更细致、更深入而已。由此也可以了知,佛教智慧涵盖了世间一切优良学说,不管是行为、心态,甚至极其深奥、无法言说的境界,都从不同角度阐述得非常圆满、究竟。; W+ w5 e% o9 h2 I0 j! G
  你们这次学《弟子规》,希望今后能发愿弘扬,而弘扬的过程中,最好是结合佛教理论。我看了很多《弟子规》讲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5:12:51 | 显示全部楼层
也听了包括台湾教授在内的一些讲解,他们都是按国学思想解释的,结合佛教教理阐述的比较少。我毕竟是一个出家人,因此,传讲方法可能跟其他人有点不同。通过这样的传讲,我一方面想让孩子做个好人,同时,也想直接或间接让佛教的甚深道理对他们心里起一些作用。
9 r) e4 g* w! W8 c  所以,《弟子规》光盘出来以后,在家居士一定要学,学了之后,也要让孩子受这样的教育,否则,一旦他们长大了,有些观念就很难扭转过来。包括学院有些居士,你们的孩子已经成人,现在看他要往上看,没办法给他下命令了。曾经他在你手上一天天长大;慢慢地,与你平起平坐;而现在,你只有跪在地上,央求着:“儿子,求求你学学《弟子规》吧!”即便如此,他也不一定接受。有些父母很想把这个传下去,但也只有等下一辈子了,这辈子已经没机会了。% C& j1 V, s4 L- C' f& \+ U0 o
  当然,相当一部分孩子还是可以挽救的,现在学了的话,将来还可以帮助一些有缘众生。所以,希望你们把这些道理讲给他听,这样,会让他的今生来世往好的方向转变。这就是我的目的,除此之外,也没什么其他想法。9 A( K5 t7 @/ H
  总之,大家听受这个法,一方面要改正自己,以令日常行为如理如法;另一方面,也应忏悔以前对父母尊长的不尊重。听说以前有人学完《弟子规》后,赶紧回家把长辈集中起来,请他们排队坐好,然后一一鞠躬、问讯、忏悔……有些道友如果需要这样,我也准假!! }% j6 `! {3 U6 C
  昨天讲了穿衣、戴帽的规则,下面讲饮食:/ u' v+ `9 V; c
  对饮食 勿拣择
% i1 L& n& k! h3 q: p9 G9 y  |  食适可 勿过则
9 M2 c0 {- I# g  b' D4 Y7 \  “对饮食,勿拣择”:在饮食的过程中,不可以挑剔。现在很多大人也挑食,吃饭的时候,嫌这个不好、那个难吃,对食物挑三拣四。孩子们就更严重了,因为是家里的独苗,父母极其宠爱,不爱吃就任由他,专门弄他爱吃的,这样一来,有时不但摄取不到均衡的营养,反而还会去吃一些垃圾食品。9 \/ Z3 Q1 b0 ~! P& H
  其实大人应该管教好孩子,大人吃什么,让孩子也必须吃。家里做的饮食都是能吃的,假如盘子里放的是石子、木头,他不吃也情有可原,但这是绝不可能的。所以,不能让孩子这个不吃、那个不吃,非要到外面买爱吃的,若养成了这种习惯,他长大之后分到任何团体,对饮食都会挑挑拣拣,别人做的东西,永远不合他的胃口。5 c# o8 V  q4 p1 D0 \' W6 W2 i
  所以,从小的教育很重要。倘若孩子小时候特别挑剔,长大了在集体中吃饭时,觉得这个不好吃、那个不好吃,所有食品都不接受,这样一来,旁边的人也会讨厌他:“明明做得那么好,他还这样!”以至于每天他一来,气氛就变了。
' ^$ x; a! E: z: _) W) k  那天我去学校,发现有些孩子也挑食,他们从家里带来辣椒、盐巴偷偷藏着,什么甜的、辣的、咸的……各种调料都拿来了。我让老师统统没收,否则想什么就干什么,这绝对不行。所以,挑食的习惯非常不好。  `% f' y. ?$ l* v) y
  “食适可,勿过则”:在吃饭的过程中,不能吃得过多,也不能吃得过少,应该恰到好处、适可而止,根据自己的情况而定。
& X' i+ l7 e; h& M9 o3 g  有些佛教徒吃饭怕浪费,如果点的菜多了,为了不剩下,就提起心力,发起无上菩提心,把所有的菜全部塞到肚子里。当然,这种精神是很可嘉,但对你的身体不好。身体只能承受适量的食物,过多了就非常不利。所以,饮食固然不能奢侈浪费,但也不能吃太多,最好是吃一些比较有营养的。7 `7 r8 F& C2 I6 b; t5 H
  刚才也提到了汉传佛教的素食观,这方面确实值得随喜。我读过很多医学、营养学的书,也看过佛教大小乘的相关内容,发现对身体真正有利的,就是素食。凡夫人除了极少数外,都酷爱肉食,但若因此就说“吃肉对身体好”,这是没有依据的。就营养而言,如蛋白质,其实肉中的蛋白质对我们并不好,因为里面有大量怨气、病菌、毒素,容易引发各种疾病,而谷物豆类中的营养,实际上足以补充人体所需。
8 K6 T$ u+ ]! q  这并不是我这个小人物说的,历来在大乘佛教中,就有很多这方面的教证、理证;而世间上对人类有贡献的许多科学家,也都大力支持吃素。如大科学家爱因斯坦就说:“我认为素食者所产生性情上的改变和净化,对人类有相当好的利益,所以素食对人类很吉祥。”
: L0 k, q7 f: A$ U( g. C; r# u  我们人人都想活在这个世上,但若为了自己的生存和饮食,就肆意践踏其它动物的宝贵生命,这在佛教看来是不如法的,在世间看来也是不健康的。从古代有价值的文献中看,素食不但可以开智慧、长寿、健康,还可令思路敏捷、清晰、不浑浊、不易昏沉……有许许多多的利益。所以我觉得,不管出家人还是在家人,都应该重视素食观。
- |2 W# \% L2 p3 h. U  当然就习气而言,我们从小对肉食有着深厚“感情”,一看到肉,口水可能就流下来了,这也可以理解。但若经常想到它对健康不利、对长寿不利,想吃肉的欲望自然会渐渐淡薄。( w" G+ j8 b1 f8 B
  有些人或许问:“光吃素的话,时间久了,我怕身体撑不住,会不会缩短我的寿命?”绝对不会。看看汉地的许多高僧大德,他们终身断肉茹素,没听说有营养不良或短命的现象发生,反而,活到一百岁以上的比比皆是。由此可见,素食是一种非常好的饮食习惯。
+ `3 D) Q' ^* |( I' r  我们在吃素的基础上,还应注意饮食营养。汉族这方面意识比较强,但其他有些民族,由于对科学不太了解,根本不知有些食品的过患。其实现在很多食品最好不要吃,否则对人体极为不利。当然,说法是各不相同的,对此我看过很多书,有个教授就写到:“现在的市场上,一个权威人士说某某食物对身体好,无数人便去争相购买。过段时间,一个专家又说这个食物不好,最好是吃那个,人们的方向一下子变了,又蜂拥去买另一种食品……”这只是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在外人眼里,那些厂家和员工也很可怜,自己的产品本来卖得好好的,可一下子就没人要了。但不管怎样,我们这里要讲的,不是市场经济或营销利润,而是关注人体健康。0 @6 U) w& n5 M; W9 W; G6 Y: O
  以前我看过几本书,里面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十种垃圾食品:
1 L# J) A1 T/ B5 O  一、油炸类食品:油炸的东西含致癌物质,破坏维生素、使蛋白质变性,是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元凶。(我这样说,学院有些“经济部门”会不会受一些打击啊?)
* U: K* R5 h, E# R9 |  二、腌制类食品:导致高血压、肾负担过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5:1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对肠胃有害。像泡菜、咸菜,有的人特别爱吃,但里面加了很多防腐剂、添加剂,对身体很不利。
1 h- Z7 g" ^4 H' i  三、加工类肉食品:如火腿肠、香肠、干肉、腊肉等。含致癌物质,并有大量防腐剂,加重肝脏负担。
. h" c* |" @$ B) F+ A6 q  四、饼干类食品:严重破坏维生素,营养成分低,食用香精和色素过多,对肝脏功能造成影响。
7 M; {1 T0 h$ \% f4 Q+ m  五、汽水可乐类食品:含磷酸、碳酸,会带走体内大量的钙;含糖量过高,喝后有饱胀感,影响正餐。尤其是西方流行的有些饮料,书里讲得很可怕,说是加了某些原料或调料,不但刺激人们的感官,还会像吸毒一样上瘾。当然,饮料中有一部分是水果汁,里面虽然也加了防腐剂,但不是很严重。
9 }7 N5 _' v/ [2 @  六、方便类食品:主要指方便面和膨化食品。(商店的人可能气坏了!不过不要紧,就算我说了,还是有人会买的。)尤其是方便面,加了大量防腐剂、香精等,甚至有人说,吃了方便面,男人也容易怀孕。这可能是假的,不过一般来讲,它对肝不好,而且只有热量,没有营养。4 N% g6 e$ ^  s! E; b
  七、罐头类食品:不管是水果罐头,还是鱼肉罐头、猪肉罐头,都加了防腐剂,而且破坏维生素,营养成分低。没有过期的罐头,可能稍微好一点,但很多厂家不信因果,加了什么东西也不好说。所以,我看了这些书以后,除了吃大米和蔬菜外,肉类以及其他食物,什么都不敢碰,有点害怕。  L. X6 r7 k& I/ L) X
  八、话梅蜜饯类食品:例如果脯。含防腐剂、香精等,损伤肝脏。(我看商店发心人员有点撑不住了。但这不是我说的,是世界卫生组织说的。)) T; K: Y; p! r+ `' [
  九、冷冻甜品类食品:如冰淇淋、雪糕。含糖量过高,极易引起肥胖。% U7 k- l' `7 a# M. i% G4 _
  十、烧烤类食品:像烤鸭、烤鸡。含大量致癌物质,导致蛋白质炭化变性,加重肾脏、肝脏负担。世界卫生组织的另一份报告还说:吃一个烤鸡腿,就等同于抽了六十支香烟。
( v4 Y! t6 ]4 d+ U  然而,现在很多孩子、大人都喜欢吃这些,这些也确实美味可口,可是过多食用肯定不好。偶尔喝点饮料、吃点饼干,可能问题不大,不像吃肉那样,吃了就有很大过失。不过,上述内容是世界上很多医学家反复观察的结果,所以还是要注意。
! V" ~. |6 Y, v# T  此外,有些书上说,牛奶和鸡蛋也属于垃圾食品。可见,除了谷物和蔬菜,其他食物都不太安全。在我们藏地,谷物和蔬菜非常清净,没有打很多农药,空气是新鲜的,土壤也没加各种化学肥料……如今的这片土地,算是没有受严重染污的“清净刹土”吧!8 o% }# B8 ~4 D2 b& p8 N
  当然,作为修行人,不能过于注重饮食。古人虽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如果对吃的要求太高,既要好看又要精美,实在是没有必要,毕竟它吃下去后就前往另一个方向了。很多人有时为了请人吃顿饭,要忙活一整天--“稍等,马上炒完了,还有一个!今天一定要十三盘菜,盘盘色香味俱全,因为来的是特殊客人。”这样过于执着也没有意义。7 i9 P) i; ]' F; Z6 I
  老子说过:“圣人为腹不为目。”圣人吃饭,只求内在的饱腹,不为外在的美观。如果是造佛像、建花园,为令赏心悦目,修得好看一点也可以,但若是吃的东西,就不必太讲究颜色、形状了。有些餐厅喜欢在食物上弄各种花样:这个小馒头上放一朵金花,那个小馒头上放一朵银花……这又不会好吃多少,只不过是个人习惯而已。
7 [. c/ ]/ w, s( J$ K: R# s! m5 i& b  而且,吃饭能填饱肚子就可以,也没必要加太多佐料。南方的口味是酸甜苦辣、五味俱全,一会儿加盐、一会儿加糖,能加的好像全加在里面了。那种滋味,实在是一种证悟相--不可言说。
8 W, o6 S4 c4 n/ U8 |  其实,修行人注意身体还是有必要,但方法和尺度一定要把握。我看过三国时嵇康写的一篇《养生论》,内容非常好,里面就讲:保养身体不但要注意饮食,而且要有所节制。没有节制、没有规律的饮食,定会导致不健康,从而出现百病之累。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心态,如《黄帝内经》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
! ?8 E- Z3 f4 H  比如,一个人如果爱发脾气,就会对肝脏不好。有些道友总惹我生气,我都已经生气了,他又反过来安慰:“不要气啊!本来您肝脏就不好。”害得我一下子转不过来。
* t3 P3 `. A! q, s  如果特别高兴、欢喜,则对心脏不好。以前有个老人,庆祝八十大寿时,因为特别开心,一直在笑笑笑……结果当天就离开了人间。% f6 m0 c6 C2 C$ B+ V  d  w, z
  如果思绪纷乱,想得特别多,对脾胃不好,会导致消化不良等。
/ f8 Z  q4 x: O0 B6 z! n- [; M  如果处于恐惧中,内心惶惶不安,那对肾不好。就像平时人们所说:“这个小孩受惊吓了,大小便都失禁了。”
5 S* B- G6 w5 ?6 J7 j3 \1 e) s  这些调养身体、节制欲望的教言,《黄帝内经》等中有很多。作为凡夫人,吃饭、睡觉应符合这些规律。遗憾的是,现在人的生活毫无规律可言,晚上跟朋友聊天、打麻将、吃吃喝喝,熬到两三点才睡,而白天又睡懒觉,到了中午也起不来,这样昼夜颠倒,对身体、智慧、修行都极为不利。
- o# H7 D) m, u9 V6 m  因此,日常生活要有规律。学院很多道友挺好,每天吃饭很准时,一分钟都不差;睡觉也是该睡的时候马上倒下去;上班发心也一样,该做事的时候做事,从来也不拖延。这样的习惯,对身体健康、弘法利生都有大利益。
* ^% Q0 y. `- R  ~  年方少 勿饮酒
  n" E; ?1 [$ b3 _  饮酒醉 最为丑/ Q7 m8 d7 e+ b# {, \
  年少时千万不能喝酒,酒喝多了会伤身体。一个人酒量再好,还是会醉,酒醉之后,丑态百出、不堪入目,难以形容。- q" R8 U' |) q2 ]
  “年方少,勿饮酒”:现在很多父母培养小孩喝酒,觉得他会喝就很厉害--“多乖啊,再喝一口!”这是很没智慧的表现。其实,这些坏事就算你不教,他自然而然也会。3 ~( D# `! o1 S/ N
  有些老师讲《弟子规》时,因自己爱喝酒,讲到这里,就说:“你们小时候不能喝,但长大后是可以的。”这种观点我不赞同。《礼记》等文献中记载:古时候,酒是当作药来用,不是平常给人喝着玩的。即使偶尔喝点酒,也是用来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就像密宗会供一样,只是沾一沾唇,表示一下而已。但到了后来,饮酒就开始没有节制了,逐渐演变成一种风俗。* B9 X7 U& q& f; f. g! w1 r$ I
  现在就更可怕了,饮酒低龄化趋势严重,未成年人饮酒的比例越来越高。一份报告中说:据陕西省针对大中学生的调查资料显示,学生中有饮酒史的平均高达82%;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的一项调查也表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7-1 15:14:46 | 显示全部楼层
广州市中小学生中有24.9%曾有过喝酒的经历。如今的孩子们,家人不教,老师不管,想什么做什么,这样就把他们给害了。因为烟酒都是魔以恶愿加持过的,凡夫人一接触就会上瘾,上瘾之后像吸毒一样,想戒除会特别难。; V# {' M' r' a$ @  Z6 O
  尽管中国法律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但现在的学校对此并没有严格监督,以致这种规定不过是一纸空文。以前学生过生日,是互相送点小礼物,而今很多人却是下馆子,男女学生一起敬酒、干杯,醉得不像样子,甚至有些学生醉了就用刀捅人,还有斗气自杀的……类似的现象日益增多。所以,学校应该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不要只是盯着分数,不顾其他德育培养。一个人假如没有道德,那还像什么样子!+ M( \0 g6 T- N- q
  “饮酒醉,最为丑”:不管孩子还是成人,喝了酒会烂醉如泥,像发了疯一样,非常难看。我读小学四年级时,有个老师叫拉特,他是藏族人,好像教语文的,我没印象了,只记得他天天喝酒,醉了就到教室来,让我们产生很大的恐怖心,每个学生都想逃,但又不敢。他喝醉了的话,一个字都不教,只是把我们一个个地教训。当然,在他的迷乱显现面前,不需要犯什么错,他随便就能找出有力的理由来刁难你。
2 G7 ^' j( Q# A) ?& A" W- {- k  有一天下午,记得那是冬天,他醉得特别厉害,刚进教室就骂很多学生,把他们打得也很凶,许多人都哭了。放学后是他值班,他吹哨让我们集合,又这个看不惯、那个看不惯,把大家训了一顿。最后他说“解散”时,我们大喊一声:“杀--”就四散跑开了。他马上又要求集合,说:“你们这样是不是故意对我……”我实在受不了,一会儿他说“解散”,我又高叫:“杀--”他气红了眼,猛地揪住我的领子:“你是不是想杀老师?今天要给我说清楚!”当时我胸前的衣服,都被他抓烂了。
6 a% {9 o7 \/ x6 N  那时乡政府就在学校隔壁,他把我带到那里。公社书记扎西旺嘉正在烧树丫丫生火,但火始终燃不起来,他就一直点。拉特老师说:“这个学生不听话,他欺负我,学校没办法管,我把他交给你们乡政府。”刚开始书记比较在意,以为我真的犯了错,后来见他是喝醉了,就没再理他,只顾着自己生火。这样呆了很长时间,他又把我带回来,我也规规矩矩地跟着。他罚我一个人站在球场上,自己就回去了。他走以后,我猜他可能去睡了,反正天又冷,我也没犯什么错,偷偷就回家了。本来我怕他第二天打我,但到了第二天,他好像什么都忘了,见到我就跟没事一样。7 W" g/ U* B1 @* `9 Z# @
  这事过了这么多年,但我仍然记忆犹新。后来我又见到这位老师,他已经改行了,在林业局工作。谈话之间,我本想提那件事,但最后也没有提。
7 o9 a0 u) a0 u+ M6 S  酒醉之人不但行为丑陋,有时还会招致杀身之祸。如三国时期的张飞,在关羽被害后特别伤心,每天不断地喝酒浇愁。有一次他喝得酩酊大醉,把范疆和张达两个手下叫到面前,限他们三日内制办好白旗白甲,三军挂孝以祭关羽。因时间紧迫,二人请求宽容几天。张飞大怒,让士兵把他们绑在树上,狠狠地鞭打,然后对他们说:“要是准备不好,就要你们的脑袋!”两人被打得遍体鳞伤,回去后非常害怕,商量不如先下手为强,把张飞杀掉。于是在晚上,他们趁张飞喝醉睡着了,一刀刺死了他。这样的现象,在历史上不可胜数。6 R& I* f* L/ V) Q
  鉴于饮酒有种种过患,佛陀曾在经中规定:“佛教所有四众弟子,一滴酒都不能沾。”若能真正不喝酒,对行为就有控制能力。佛教其实有很多好的教言和行为,如果想做一个好人,只要能做一个合格的佛教徒,就肯定没有问题。
4 I% s9 j: g# x3 x0 |6 @  步从容 立端正8 ?! E: _  o! d
  揖深圆 拜恭敬0 A" ?# V& |: V. {0 }
  “步从容,立端正”:走路时要从容不迫,步伐不能太急也不能太缓。有些人走路慌慌张张、急急忙忙,有些人像跳舞一样扭来扭去,这些都不如法。而站着时应端端正正,不能七扭八歪,一付轻浮的样子。一个人有没有修养,从他走路、站立的姿势也看得出来,所以老人常教导我们:“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走路也要有走路的样子。”: y3 t7 q& ?: g
  “揖深圆”:遇到师长或是有学问的人,应当恭敬问候,把身子深深地躬下,不要像身体里有块木头那样僵直。有些人因傲慢而不愿意弯腰,就像那位教授所说:“内在没有恭敬心,腰怎么样也弯不下来。”现在许多国学教授,向人鞠躬是很自然的,而有些老师、公务员,因为特别傲慢,在有学问的人面前,不要说鞠躬,连低个头也不愿意。
) m# _3 }9 D" ^% V: X  “拜恭敬”:向人行礼时要发自内心,尽可能表现出你的恭敬,而不要流于形象。行住坐卧一切威仪,都是通过心来操作的,因此,《坛经》中云:“于一切处,行住坐卧,常行一直心。”有了“直心”,一切威仪才会如法,这对成办自己的事情,也有很好的利益。7 P; s' v  J7 j! H5 ]2 |) G4 ]
  欧阳修是北宋着名文学家,在散文、诗词方面有极高的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他自幼就聪明好学,通达情理。12岁那年,他身背行囊去襄阳求学,由于路途遥远,到达时城门已关,只有一个老兵在城楼上站岗。欧阳修恭恭敬敬地向老兵躬身施礼道:“学生远道来此求学,请老伯开门放学生进城。”老兵见欧阳修礼貌周全,便起了爱怜之心,于是走下城楼,为他开门。, _( g6 T" n  v
  所以,从一个人的礼节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学识和修养。这种人不管在什么地方,无论是上班工作,还是弘法利生、行持善法,都会给他人留下美好的印象。反之,一个人如果傲慢无礼、自以为是,那只会让别人反感。
0 N' L  C% \+ `/ ~5 a  勿践阈 勿跛倚
9 h3 l- V! B( S. g+ G  勿箕踞 勿摇髀
) v( G5 H2 Z" t! r  “勿践阈”:碰到有门槛的地方,绝不可以往上踏,一定要跨过去。由此可以引申为,不论别人的衣服、器具,还是三宝所依,凡是不能踩的就不要踩,不能跨的就不要跨。然而,现在的人根本不管这些,什么帽子、衣服、经书,统统随便踩、随便跨。尤其是学院刚来的居士,甚至从出家人的僧衣上跨来跨去、在经书上踩来踩去,一点执着也没有,非常可怕!1 H; |; V" Q9 I! o
  “勿跛倚”:站立时不能站一只脚,另一只脚斜放着,这种姿势不雅观。1 i2 c2 S" _' w& w+ _/ [4 i
  “勿箕踞”:坐的时候,不能两条腿张开,像过去的畚箕一样,如此显得粗俗失礼。
) z2 f( e& u1 f* n  “勿摇髀”:不能抖动大腿,让身子颤动。同时也不能跷二郎腿。否则,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4-25 02:06 , Processed in 0.121165 second(s), 1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