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网络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6073|回复: 6

卍续藏第60册No.1129归戒要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24 19:43:0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卍续藏第 60 册 No. 1129 归戒要集. f. o3 [$ Z& U% H& z
( x* i& R" P" |4 K

% K4 R* t) j" J7 ~
: ]$ G" z, H, h6 [, _6 v
- {9 H7 ]9 n! ~0 p) T! E- Q  归戒要集卷中/ K+ w9 U  H2 F6 I& `, A& k

# U* y' \+ j+ t7 X  粤东鼎湖山沙门释 弘赞在犙辑
# w/ `% H: ]( T: E' K& ^0 l- m
( S+ M( p4 }' D# B+ y  受五戒法  j$ g. S5 O" o$ g

" i7 F2 \( A& D) _0 s; p4 S7 a  梵志复白佛言。世尊。以赐三自归法。天帝遣善神三十六大王。护助我身。已蒙世尊。哀愍救度。今更顶礼。请受戒法。佛言善哉。梵志。汝当净身口意。恳恻至心。敬受戒法。十方三世如来。至真等正觉。皆由三归五戒得之。梵志。尽形寿不杀生。不教他杀。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不令邪神恶鬼。之所得便。梵志。尽形寿不盗他人财宝。不教他行盗。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邪淫。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众魔皆不得便。梵志。尽形寿不妄言。绮语。两舌斗乱。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神王。随逐护汝身。梵志。尽形寿不饮谷酒。蔗酒蒲萄酒。能放逸酒。如是酒。皆不得饮。是戒能持不。若能持者。有五善神。随逐护汝身。梵志。是为三归五戒法也。汝善持之。勿有毁犯。优婆塞戒经云。善男子。优婆塞戒。极为甚难。何以故。是戒能为沙弥戒。大比丘戒。及菩萨戒。乃至无上菩提。而作根本。至心受持优婆塞戒。则能获得如是等戒。无量利益。若有毁破如是戒者。则于无量无边世中。处三恶道。受大苦恼。汝今欲得无量利益。能志心受不。若言能者。复应语言。若归佛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自在天等。若归法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典籍。若归僧已。宁舍身命。终不依于外道邪众。善男子。如来说优婆塞。或有一分。或有少分。或有无分。或有多分。或有满分。若优婆塞受三归已。不受五戒。是名优婆塞。若受三归。受持一戒。是名一分。受三归已。受持二戒。是名少分。若受三归。受持二戒已。若破一戒。是名无分。若受三归。受持四戒。是名多分。若受三归。受持五戒。是名满分。故智度论云。戒有五种。始从不杀。终至不饮酒。若受一戒。名一分优婆塞。若受二戒。名少分优婆塞。若受三戒。名半分优婆塞。若受四戒。名多分优婆塞。若受五戒。名满分优婆塞。汝今欲受何分。当随意说。尔时智者。当随其意授。灌顶经。梵志白佛言。若男子女人。欲受归戒者。当云何授与。佛言。若人欲受。先礼十方佛。长跪合掌。作如是言。我弟子某甲。尽形寿。受三归五戒。诸佛菩萨。贤圣僧众。哀念我等。智度论云。先受三归。后始忏悔(此谓翻邪三归)。若久来信佛。不须先受三归。但依五戒。八戒。三归。先忏悔已。后受三归。然后说戒相(忏文。如后八戒法中出。应先令修威仪。礼敬已。在戒师前。胡跪合掌。教作如是言)。
, `( T& b) y" T# y3 I5 w. q
. n  D" A5 I- ]1 ], u+ U  我某甲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尽形寿。为满分优婆塞(受一戒。应言一分。若受二。三。四戒。随分言之)。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已。次授三结)。. Q! @* D9 `) R- i, E6 N
0 W& \; A( I) `2 q  F9 u9 |
  我某甲归依佛竟。归依法竟。归依僧竟。尽形寿。为满分优婆塞。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世尊(三说。若善女人。当云优婆夷。前三归依。第三遍讫。即发五戒。后三结。是直付嘱之。次示戒相。令识持犯。故大方便经云。若受五戒。先受三归。三归既竟。乃得五戒。所以说五戒名者。欲使前人识五戒名字。应告彼言。今当示汝戒相。汝应谛听受之)。尽形寿不杀生。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能者。当答言能持。下准此)。尽形寿不偷盗。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尽形寿不邪淫。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尽形寿不妄语。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尽形寿不饮酒。是优婆(塞夷)戒。能持不。
+ O3 X7 `/ ~  D! S2 Z# P* V1 ]' q
  (智度论云。既说戒相已。复应语言)是优婆塞五戒。尽形寿持。当供养三宝。勤修福德。进求修道(若断淫者。受五戒已。于戒师前。更作誓言。从今日。于自夫妇。不复作淫)。大方便经。优波离白佛言。若受一日。二日。乃至十日五戒。得受不。佛言。不得。佛本制戒。各有限齐。若受五戒。必尽形寿。若受八戒。必一日一夜受。是故不得。根本羯磨云。授与三归。并五学处。成邬波索迦律仪护。言护者。梵语三?罗。此译为拥护。由受归戒。护使不落三涂。旧云律仪。乃当义译。云是律法仪式。若但云护。恐学者未详。故两俱存。即是戒体无表色也。故萨婆多论云。以三宝为所归。欲令救护。不得侵凌故也(言五学处。即五戒。邬波索迦。即优婆塞。乃梵音前后不同耳。此译为近事男。亦云亲近男。或言离恶修善。谓受此戒。方能亲近承事佛法僧三宝。断诸恶法。而修众善也)。优婆塞戒经。佛言。若受戒已。当知是人。为诸人天恭敬守护。得大名称。虽遭恶对。心无愁恼。众生亲附。乐来依止。阿那邠坻长者子。虽为八千金钱受戒。亦得无量功德果报。为财受戒。尚得利益。况有至心。为于解脱。而当不得耶。大灌顶经。佛告执持长者。天帝所遣归戒之神。凡有亿亿恒沙之数。诸鬼神王。番代拥护。不令衰耗。诸天欢喜。皆言善哉。当共护之。如是持戒。若完具者。十方现在无量诸佛菩萨罗汉。皆共称赞。是清信士女。临命终时。佛皆分身。而来迎之。不使持戒男女。堕恶道中。若戒羸者。当益作福德。布施。持戒。忍辱。精进。一心。智慧。然灯烧香散华。悬缯幡盖。歌咏赞叹三宝。恭敬礼拜。益持斋戒。亦得过度。若不能如上修行功德。复持戒不完。向诸邪道。求觅福祐。恒沙归戒神王。各去离之。恶鬼数来。娆近之也(戒羸者。无力持戒也)。如消灾经说。舍卫国有一县。皆奉行五戒十善。无酿酒者。中有一大姓家子。欲远贾贩。临行。父母语言。勤持五戒十善。慎莫饮酒。犯佛重戒。受教而行。到他国已。见故亲友。再三逼令饮酒。事不获己。饮之。事讫还家。具告于亲。父母言。汝违吾教。加复犯戒。为国作先。乱法之渐。非孝子也。便以贩物。逐令出国。既到他国。住客舍家。主人事三鬼神。现形语言饮食。主人事之积年疲劳。患厌此鬼。鬼知人意。盗他宝物。来与主人。主人得宝。设食祭之。鬼来诣门。见舍卫国人在舍。奔走而去。主人追呼请还。鬼曰。卿舍尊客。吾焉得前。重复惊走。主人还归。问曰。卿有何功德。致吾所事神。畏子而走。客具说佛五戒十善。实犯酒戒。为亲所逐。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19:44:01 | 显示全部楼层
向余四戒。故为天神所护。卿神不敢当之。主人因从客受三归五戒十善。问佛所在。可得见不。客曰。佛在舍卫。往立可见。主人一心往彼。路经一亭。中有一女。是啖人鬼妇。时日逼暮。从女寄宿。女言。慎勿留此。宜急前去。男子自念。我已受三归五戒十善。心不懈怠。何畏惧乎。遂自留宿。啖人鬼见护戒神。徘徊其傍。去亭四十里。一宿不归。明日男子进路。见鬼所啖人骨狼藉。心怖悔还。恶念便生。欲还将女归家共住。即回亭所。复从女求宿。女言。卿死矣。吾夫是啖人鬼。不久来还。男子不信。淫意复生。不复信佛三归之德。五戒十善之心。天神即去。无复护之。鬼得来还。女人恐鬼食此男子。哀愍藏之瓮中。鬼闻人气。问妇曰。汝得肉耶。吾欲啖之。妇曰。我不行。何从得肉。卿昨何以不归。鬼言。正为汝宿佛弟子。天神逐我出四十里外露宿。震怖于今不安。复不得肉食。妇闻默喜。因问夫曰。佛戒云何。鬼言。急以肉来。不须问此。此是无上正真之戒。非吾所敢说也。妇言。为我说之。当与卿肉。鬼类贪残。因为说三归五戒。妇辄受之。心执口诵。男子瓮中。复识五戒。随言受之。天帝知此二人心自归佛。即选善神五十。拥护二人。鬼遂走去。妇问男子。怖乎。答曰。大怖。蒙仁者恩。心悟识佛。妇言。吾本良家之女。为鬼所掠。今蒙仁恩。得闻佛戒。得离此鬼。贤者今欲何往。男子曰。吾欲到舍卫见佛。妇言。善哉。吾至本国。与父母随贤者见佛。便俱前行。路逢四百九十八人。因相问讯。诸贤何来。答曰。从佛所来。佛日说经。意中罔罔。心不能解。今还本国。二人具说鬼所畏戒。本末因缘。诸人意乃开解。俱还见佛。佛遥见之。告阿难言。此四百九十八人。今得其本师。来见佛者。皆当得道。五百人至。为佛作礼。一心听经。心开意解。皆作沙门。得阿罗汉。佛言。犯酒戒者。则是客舍主人。与女人累世兄弟也。然此二人。是四百九十八人前世之师。凡人求道。要当得其本师。及其善友。乃可解耳(虽犯酒戒。元非性罪。况其十善犹全。故得天神营护。若于四重戒中。而破其一。必无天神卫护。又况无其十善之德也)。报恩经云。若破五戒中重戒。而受八戒十戒。大戒。禅戒。无漏戒。一切不得。若破五戒已。欲舍五戒。更受十戒者。无有是处。若破五戒。更受五戒。亦无是处(言五戒中重戒者。谓盗五钱。三处行淫。杀人。自言得圣人法。随犯一戒。即名犯重。不通忏悔。或遇破戒恶缘。不能持者。宁舍已乃作。后更得受。四分律云。若有舍戒者。于佛法为死。受生则难。趣死极易。舍时无问出家在家人。但对一人言。我先受五戒为优婆塞。今舍却。作在家白衣。一说便成舍)。法界次第云。破此五戒。则非清信士女。故提谓经云。五戒者。天下大禁忌。若犯五戒。在天则违五星。在地则违五岳。在方则违五帝。在身则违五藏。如是等世间违犯无量。若约出世。犯五戒者。则破五分法身。及一切佛法。所以者何。五戒是一切大小乘尸罗根本。若犯五戒。则不得更受大小乘戒也。若能坚持。即是五大施。故佛言。一切施中。施无畏。最为第一。是故我说五大施者。即是五戒。如是五戒。能令众生离五怖畏。是五种施。易可修行。自在无碍。不失财物。能得无量无边福德。离是五施。不能获得须陀洹果。乃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此五通名戒者。以防止为义。能防恶律仪无作之非。止三业所起之恶。故名防止。经云。何因缘故。得名为戒。戒者名制。能制一切不善法故。又名曰迮隘。虽有恶法。性不容故。又名曰清凉。遮烦恼热。不能得入故。又名曰上。能上天上。至无上道故。又名曰学。调伏心智慧诸根故。故论云。此五戒。应名学迹。若有游此。便升无上智慧殿故。如尊者阿那律。告诸比丘。我依戒住戒。戒为梯隥已能升陟无上慧殿。汝众等应学。勿生放逸。又此五。应名学基。于涅槃城。而作基址故。今此五戒。前四是性。后一是遮。性戒者。持之性自是善。犯之性自是恶。不由佛遮制。方有善恶。故性戒受与不受。作之俱是罪。不同其余遮制等戒。如比丘受草木戒已。犯之得罪。俗众不受。犯不得罪。故轮王出世。以此性法化人。若受佛戒之后。犯于杀等。则更加违制之罪。若受不杀戒者。乃至一切有形。蠢动含灵。皆不得加害。及杂肉荤辛。并不得犯。若俗家井水。多有微细诸虫。须绢滤已。将虫还置本处。欲出行时。应带滤囊自随。或以眼观。无虫方可饮用。若受不盗戒者。下至一针一草。一米一谷等不与。不得自取。若受不邪淫戒者。如智论云。除己妻外。余诸男女。鬼神。畜生。可得淫者。悉是邪淫。虽是自妻不犯。然须避于非处。谓非道。及得妊已。亦禁之。恐伤胎故(非道。谓口。及大便。余身分也)。若受不妄语戒者。但使心虚。无问境之虚实。并犯。此有大小。自言证圣。得上人法。得禅。得定。得三昧。解脱等。名大妄语。犯不可悔。其余见言不见。不见言见。及两舌。恶口。绮语。犯可悔。若受不饮酒戒者。一切能醉人之酒。乃至不得以草头滴着口中。酒是放逸根本。能犯四戒。如大方便经云昔迦叶佛时。有优婆塞。由饮酒故。盗他鸡杀。淫他妻。他人来问时。答言不作。便犯妄语。亦能造四逆。唯不能破僧。毗婆沙论云。有一邬波索迦。禀性仁贤。受持五戒。专精不犯。后于一时。为渴所逼。见一器中。有酒如水。遂取饮之。尔时便犯酒戒。时有邻鸡来入其舍。盗杀而啖。复犯杀盗二戒。邻女寻鸡来入其室。强逼交通。复犯邪行戒。邻家告官。讯问拒讳。复犯诳语戒。如是五戒。皆由酒犯。沙弥尼戒经云。不得饮酒。不得嗜酒。不得尝酒。酒有三十六失。失道破家。危身丧命。皆悉由之。牵东引西。持南着北。不能讽经。不敬三宝。轻易师友。不孝父母。心闭意塞。世世愚痴。不值大道。其心无识。故不饮酒。欲离五阴。五欲。五盖。得五神通。得度五道。故不饮酒。萨遮尼乾子经偈云。; I/ W6 O( e! u! C* l

+ Z, F( x& x. D 饮酒多放逸  现世常愚痴  忘失一切事
- C2 B  y3 h+ M- C4 {# ]8 Z2 p 常被智者呵  来世常闇钝  多失诸功德
4 A: Q  Z/ O7 _) [9 N 是故黠慧人  离诸饮酒失(一切食中不得着酒)
- g3 B: V6 Q) B4 @
9 m; @) k" ^$ n6 f1 w  正法念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19:44: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阎罗王数责罪人。说偈云。( Z! ~1 v6 ?" S- w7 C1 g) _

: l1 U1 @2 x9 t9 Y  I! m' Z 酒能乱人心  令人如羊等  不知作不作4 Z# L1 ^3 h) o& |$ ^8 `) L, n. B# n
 如是应舍酒  若酒醉之人  如死人无异* \) \- M1 W6 M5 p9 ^; y* X+ B
 若欲常不死  彼人应舍酒  酒是诸过处9 U" C' P* Q/ |9 i& f
 恒常不饶益  一切恶道阶  黑闇所在处
* m* E7 U! g4 }3 l7 T9 \7 j 饮酒到地狱  亦到饿鬼界  行于畜生业
. l+ d( r, G+ Y8 S$ ? 是酒过所诳  酒为毒中毒  地狱中地狱
+ j$ {  V" ]" k+ w. G% M 病中之大病  是智者所说  若人饮酒者6 b6 d4 f5 c- |1 L+ N3 [$ p. C
 无因缘欢喜  无因缘而瞋  无因缘作恶
- @! [( a% o' R 于佛所生痴  坏世出世事  烧解脱如火0 k- t! d- ]) ^; W7 A) n2 t- A
 所谓酒一法  若人能舍酒  正行于法戒
' {. z& @' F6 z% _- x, s& J 彼到第一处  无死无生处0 z3 w/ l3 [- O' ^7 L
; T6 m% }. U6 M* F3 o( `: [
  优婆塞戒经云。或言更有无量极重之法。过去诸佛。何缘不制。而制于酒。善男子。因于饮酒。惭愧心坏。于三恶道不生怖畏。以是因缘。则不能受余四戒。是故过去诸佛。制不听饮。或言如来已说。酒多过失。何故不在五戒初说。是义不然。何以故。如是酒戒。名为遮重。不名性重。如来先制性重之戒。后制遮重。又如来了了知诸法性。是故制之。优婆塞五戒相经云。佛告诸比丘。犯杀有三种夺人命。一自作。二教人。三遣使。自作者。自身作夺他命。教人者。语他人言。捉是人。系缚夺命。遣使者。语他言。汝识某甲不。汝捉是人。系缚夺命。是使随语夺彼命。时优婆塞犯不可悔罪。复有三种。一用内色。二用非内色。三用内非内色。第一用内色杀者。谓用手打。若用足。及余身。分令彼死。是犯不可悔罪。若不即死。后因是死。亦犯不可悔。若后不因死。是中罪可悔。第二用非内色杀者。若人以木石刀槊弓箭等。令彼死者。同前得罪。第三用内非内色杀者。以手捉木石等。打令死者。得罪同前。复有不以此三杀。但合诸毒药。着眼耳鼻舌身上。食中被褥等中。令彼死者。亦同前罪。若优婆塞。或作火坑。漫心造者。若人堕死。犯不可悔。非人。鬼神。堕中死者。犯中罪可悔。畜生死者。犯下罪可悔。若都无死者。犯三方便可悔轻罪。若克心唯。为人造火坑。不通余者。若人堕死。犯不可悔。不死。犯方便。非人畜生死者。不犯。若优婆塞或用口业。咒术令死。或有叹死。赞死。或有气力人。心起恶念令死。或堕胎令死。得罪轻重。并同前准。不犯者。或有行来出入。误堕木石等死者。并不犯。余如经说 第二盗戒者。以三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用心。二用身。三离本处。第一用心者。谓发心思惟。欲为偷盗。第二用身者。谓用身分等取他物。第三离本处者。随物在处。举着余处。并得重罪。复有三种取人重物。犯不可悔罪。一自取。二教他取。三遣使取。复有五种取他重物。犯不可悔。一苦切取。二轻慢取。三诈称他名字取。四强夺取。五受寄取。重物者。若盗五钱。若五钱直。得者。犯不可悔罪。复有七种取他物。犯不可悔。一非己想。二不同意。三不暂用。四知有主。五不狂。六不心乱。七不病坏心。具此七者。取他重物。犯不可悔。取他不满五钱轻物。犯中可悔。翻前七种取他物者。重轻皆不犯 第三邪淫戒者。邪淫有四处。一男。二女。三黄门。四二根。女者。人女。非人女。畜生女。男者。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各有三种同前。若优婆塞。与人女。非人女。畜生女。三处行淫。谓口大小便处。犯不可悔。若人男。非人男。畜生男。黄门。二根。二处行淫。谓口及大便处。犯不可悔。若发心未行淫。未和合者。犯小可悔罪。若二身和合。止而不淫。犯中可悔。除此三处。余处行淫。皆可悔。若人死。及畜生死者。身根未坏。于彼三处行淫。犯不可悔。轻处同上。若人虽不受戒。犯佛弟子净戒人者。虽无犯戒之罪。后永不得受五戒。八戒。乃至出家具足戒。若颠狂心乱痛恼所缠。不自觉者。不犯。佛告诸比丘。吾有二身。一生身。二戒身。若善男子。为吾生身。起七宝塔。至于梵天。若人亏之。其罪尚有可悔。亏吾戒身。其罪无量。受罪如伊罗钵龙王。犯不可悔也(犯净戒人。罪同五逆。以恶业重。障于圣道。故不听出家) 第四妄语戒者。佛告诸比丘。吾以种种呵责妄语。赞叹不妄语者。乃至戏笑。尚不应妄语。何况故妄语。是中犯者。若优婆塞。不知不见。过人圣法。自言我是阿罗汉。四等果人。乃至四禅。慈悲喜舍。得四空定。不净观。阿那般那念。天来龙来到我所。供养我。彼问我义。我答彼问。皆犯不可悔罪。若实见。言不见。实闻。言不闻。实疑。言不疑。有而言无。无而言有。如是等小妄语者。犯可悔罪。若发心欲妄语。未出言。犯下可悔。言而不尽意者。犯中可悔。若自言得圣道者。便犯不可悔。若狂心。乱心。不觉语者。不犯(未曾有经云。佛告祇陀太子曰。妄语有二。一重。二轻。为供养故。外现精进。内行邪浊。向人妄语。得禅境界。或言见佛。见龙。见鬼。如是之人。名大妄语。犯是罪者。堕阿鼻狱。又复妄语能令杀人。破坏人家。复有妄语。违失期契。令他瞋恨。如是名为下妄语。堕小地狱。其余戏笑。及诸理匿禁之事。或有言无。或无言有。不犯戒也)。  第五酒戒者。佛告诸比丘。若言我是佛弟子者。不得饮酒。乃至小草头一滴。亦不得饮。酒有二种。谷酒。木酒。谷酒者。以诸五谷。杂米作酒者是。木酒者。或用根茎木叶果。用种种子。诸药草。杂作酒者是。酒色酒香酒味。饮能醉人者。是名为酒。若尝咽者。亦名为饮。若饮谷酒。咽咽犯。若饮酢酒。若饮甜酒。若啖曲能醉人者。若啖糟。若饮酒淀。若饮似酒。酒色酒香酒味。能令人醉者。并随咽咽犯。若但作酒色。无酒香无酒味。不能醉人。及余饮者。皆不犯。若依四分律。病比丘等。余药治不差。以酒为药者。不犯。颠狂心乱痛恼。不觉知者。不犯。优婆塞戒经。佛言。一切众生。因杀生故。现在获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眷属分离。贤圣诃责。人不信用。他人作罪。横罹其殃。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当堕地狱。多受苦恼。饥渴长命。恶色恶力恶名等事。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复受恶色短命贫穷。是恶人因缘力故。令外一切五谷果蓏。悉皆减少。是人殃流及一天下 善男子。若人乐偷。是人亦得恶色恶力恶名短命。财物耗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19:45:57 | 显示全部楼层
眷属分离。他人失物。于己生疑。虽亲附人。人不见信。常为贤圣之所诃责。是名现在恶业之果。舍此身已。堕于地狱。受得恶色恶力恶名。饥渴苦恼。寿命长远。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贫于财物。虽得随失。不为父母兄弟妻子之所爱念。身常受苦。心怀愁恼。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人民凡所食啖。不得色力。是人恶果。殃流万姓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于妄语。是人现得恶口恶色。所言虽实。人不信受。众皆憎恶。不喜见之。是名现世恶业之报。舍此身已。入于地狱。受大苦楚。饥渴热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报。若得人身。口不具足。所说虽实。人不信受。见者不乐。虽说正法。人不乐闻。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减少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饮酒者。是人现世喜失财物。身心病多。常乐斗诤。恶名远闻。丧失智慧。心无惭愧。得恶色力。常为一切之所呵责。人不喜见。不能修善。是名饮酒现在恶报。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饥渴等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之果。若得人身。心常狂乱。不能系念。思惟善法。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资产臭烂 善男子。若复有人乐为邪淫。是人不能护自他身。一切众生。见皆生疑。所作之事。妄语在先。于一切时。常受苦恼。心常散乱。不能修善。喜失财物。所有妻子。心不恋慕。寿命短促。是名邪淫现在恶果。舍此身已。处在地狱。受恶色力。饥渴长命。无量苦恼。是名后世恶业果报。若得人身。恶色恶口。人不喜见。不能守护妻妾男女。是一恶人因缘力故。一切外物不得自在 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处。所不应游。屠儿。淫女。酒肆。国王。旃陀罗舍。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五事。所不应作。一者不卖生命。二者不卖刀剑。三者不卖毒药。四者不沽酒。五者不压油(外国麻中有虫。故犯。此方无虫。应不犯)。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三事。所不应为。一者不得作罗网。二者不得作蓝染(外国染五大色。多杀虫故。此方染青。亦多杀虫。入五大色数)三者不得酿皮。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复有二事不应为。一者樗蒲。围棋。六博。二者种种歌舞妓乐。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种人。不应亲近。一者棋博。二者饮酒。三者欺诳。四者酤酒。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法放逸。所不应作。何等放逸。寒时。热时。饥时。渴时。多食饱时。清旦暮时。懅时。作时。初欲作时。失时。怖时。喜时贼难谷贵时。病苦少壮年衰老时。富时。贫时。为命财时。如是时中。不修善法。汝能离不。善男子。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若得财物。作四分。一分应供父母。己身。妻子眷属。二分应作如法贩转。留余一分。藏积自用作福。善男子。财物不应寄附四处。一者老人。二者远处。三者恶人。四者大力。如是四处。不应寄附。善男子。受优婆塞戒。有四恶人。常应离之。一者乐说他过。二者乐说邪见。三者口软心恶。四者少作多说。如是戒者。亦名初地。亦名导地。亦名平地。亦名等地。亦名慈地。亦名悲地。亦名佛迹。亦名一切功德根本。亦名福田。以是因缘。智者应当受持不毁。复次。戒有二果。一诸天乐。二菩提乐。智者应当求菩提乐。不求诸天乐。智度论云。有三品持戒。若下持戒。生人中。中持戒。生六欲天中。上持戒。又修四禅四空定。生色无色界天中。上持戒。有三种。下清净持戒。得阿罗汉。中清净持戒。得辟支佛。上清净持戒。得佛道。不着不倚。不破不缺。圣所赞爱。是为上清净持戒。若人求大善利。当坚持戒。如惜重宝。如护身命。何以故。譬如大地。一切万物。皆依地而住。戒亦如是。为一切善法住处。又如无足欲行。无翅欲飞。无船欲度。是不可得。若无戒。欲求好果。亦复如是。若人弃舍此戒。虽居山苦。行。食果服药。与禽兽无异。梵网经佛言。不受佛戒名为畜生。生生之处。不见三宝。如木石无心。名为外道。邪见人辈。木头无异。故经云。一切功德助道之行。举要言之。以戒为本。持戒为始。以戒净故。不断佛种。成等正觉。不断法种。分别法性。不断僧种。修无为道。以持净戒。相续不断故。优婆塞戒经云。若至心能受持如是戒者。是人名为优婆塞中分陀利华。优婆塞中微妙上香。优婆塞中清净莲华。优婆塞中真实珍宝。优婆塞中大丈夫人。善男子。如佛所说。菩萨二种。一者在家。二者出家。出家菩萨名为比丘。在家菩萨名为优婆塞。出家菩萨。持出家戒。是不为难。在家菩萨。持在家戒。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绕故(今此五戒。必从有德明师禀受。方乃得戒。若师不明。不能指示止持作犯。出世之要。故须授受。当依法教。如分别经云。阿难问佛。若时无明师传教戒者。若有一人。书写戒律。授与之。便可得度为道者不。佛言。皆当得知禁法者。乃可授戒。不可以文字受。便为应法。何以故。佛为天上天下之大智。不可妄传失旨。皆当明于戒法禁律。事事委练。乃为相授。不明戒法禁要之事。而妄授人戒法。违佛戒信。反用为是。罪不小也。猘狗经云。佛语阿难。后末世时。有弟子作师懒墯。无有智慧。不精佛法。欲得人供养。行授人戒法。是为卖戒。阿谀随人。见人贪杀。不与诫。见人嗜酒。不断酒。谓多少可饮。如是教者。持人着泥犁中。阿难问佛。新发意者。值遇恶师。不晓不了。谓法当尔。至使信受其言。愚痴不解。更见名师。为可复重受戒不。佛言。于我法中旷大。极可得悔。更自忏洗。初发意时。心常蒙冥。为恶师所误。实自不知。更行受戒。始为入法。不知不晓时。非佛弟子。为是世间少善人耳。无有大功德)。善生长者。白佛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复当云何供养三宝。佛言。善男子。世间福田。凡有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报恩田者。所谓父母师长和尚。功德田者。从得暖法。乃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贫穷田者。一切穷苦困厄之人。如来世尊。是二种田。一报恩田。二功德田。法亦如是。是二种田。众僧三种。一报恩田。二功德田。三贫穷田。以是因缘。菩萨已受优婆塞戒。当至心勤供养三宝。善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19:46:55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来即是一切法藏。是故智者。应当至心。勤心供养生身。灭身。形仪。塔庙。若于旷野无塔庙处。常当系念尊重赞叹。若自力作。若劝人作。见人作时。心生欢喜。如其自有功德力者。要多广教众多之人。而共作之。既供养已。于己身中。莫生轻想。于三宝所。亦应如是。凡所供养。不使人作。不为胜他。作时不悔。心不愁恼。合掌赞叹。恭敬尊重。若以一钱。至无量宝。若以一线。至无量线。若以一华。至无量华。若以一香。至无量香。若以一偈赞。至无量偈。若以一礼。至无量礼。若绕一匝。至无量匝。若一时中。乃至无量时中。若自独作。若共人作。善男子。若能如是至心供养佛法僧者。若我现在。及涅槃后。等无差别。涅槃经云。若于佛法。供养一香灯。乃至献一华。则坐不动国。善守佛僧物。涂扫佛僧地。像塔如母指。常生欢喜心。亦生不动国。此则净土常严。不为三灾所动也(不动国。即东方阿閦佛国)。佛告善生。若供养僧。即是供养佛僧二宝。若观佛法功德微妙。即是具足供养三宝。若人施时。不求果报。即是供养无上菩提。具足成熟檀波罗蜜。修菩提道。能得未来无量功德。亦能自利。及利益他。智度论云。时佛姨母大爱道。以金色上上宝衣奉佛。佛劝施僧。能消能受。故知佛宝僧宝。福无多少。佛说偈言。若人敬爱佛。亦当敬爱僧。不当有分别。同皆为宝故。大庄严论云。众僧功德海。无能测量者。佛尚生欣敬。自以百偈赞。况余一切人。而当不称叹。广大良福田。种少获大利。是故于众僧。耆老及少年。等心而供养。不应生分别。佛告善生。善男子。若人乐施。是人即坏五弊恶法。一者邪见。二者无信。三者放逸。四者悭贪。五者嗔痴。离是恶已。心生欢喜。因欢喜故。乃至获得真正解脱。是人现在得四果报。一者一切乐见。乃至怨家。二者善名流布遍于四方。三者入大众。时心无怖畏。四者一切善人。乐来亲附。善男子。修行施己。其心无悔。是人若以客烦恼故。堕于地狱。虽处恶处。不饥不渴。以是因缘。离二种苦。一铁丸苦。二铁浆苦。若畜生身。所须易得。无所匮乏。若饿鬼身。不受饥渴。常得饱满。若得人身。寿命色力安乐辩才。及信戒施多闻智慧。胜于一切。虽处恶世。不为恶事。恶法生时终不随受。于怖畏处。不生恐怖。若受天身。十事殊胜。复当深观贫穷之苦。豪贵快乐。是故系心常乐行施。善男子。若人有财。见有求者。言无言匮。当知是人。已说来世贫穷薄德。如是之人。名为放逸。善男子。无财之人。自说无财。是亦不然。何以故。一切水草。人无不有。虽是国主。不必能施。虽是贫穷。非不能施。何以故。贫穷之人。亦有食分。食已洗器。弃荡涤汁。施应食者。亦得福德。若以尘麨施于蚁子。亦得无量福德果报。天下极贫。谁当无此尘许麨耶。谁有一日食三揣麨。命不全者。是故诸人。应以食半。食于乞者。善男子。极贫之人。谁有赤裸无衣服者。若有衣服。岂无一綖施人系疮。一指许财。作灯炷耶。善男子。天下之人。谁有贫穷。当无身者。如其有身。见他作福。身应往助。欢喜无厌。亦名施主。亦得福德。或时有分。或有与等。或有胜者。以是因缘。我受波斯匿王食时。亦咒愿王。及贫穷人。所得福德。等无差别。善男子。如人买香。涂香。末香。散香。烧香。如是四香。有人触者。买者。量者。等闻无异。而是诸香。不失毫??。修施之德。亦复如是。若多若少。若粗若细。若随喜心。身往佐助。若遥见闻。心生欢喜。其心等故。所得果报。无有差别。善男子。若无财物。见他施已。心不喜信。疑于福田。是名贫穷。若多财宝。自在无碍。有良福田。内无信心。不能奉施。亦名贫穷。是故智者。随有多少。任力施与。除布施已。无有能得人天之乐。至无上乐。是故我于契经中说。智者自观。余一揣食。自食则生。施他则死。犹应与之。况复多耶。善男子。智者当观。财是无常。是无常故。于无量世。失坏耗减。不得利益。虽是无常。而能施作无量利益。云何悭惜。不布施耶。智者复观世间。若有持戒多闻。持戒多闻因缘力故。乃至获得阿罗汉果。虽得是果。不能遮断饥渴等苦。若阿罗汉。难得房舍衣服饮食卧具病药。皆由先世不施因缘。破戒之人。若乐行施。人是虽堕饿鬼畜生。常得饱满。无所乏少。善男子。除布施已。不得二果。一者自在。二者解脱。若持戒人。虽得生天。不修施故。不得上食。微妙璎珞。若人欲求世间之乐。及无上乐。应当乐施。智者当观生死无边。受乐亦尔。是故应为断生死施。不求受乐。复作是观。虽复富有四天下地。受无量乐。犹不知足。是故我应。为无上乐。而行布施。不为人天。何以故。无常故。有边故(无上乐。即无上涅槃乐)。善男子。施物已。兼化众生。云何教化。见贫穷者。先当语言。汝归能依三宝不。受斋戒不。若言能者。先受三归。及以斋戒。后则施物。若言不能。复应语言。若不能者。汝能随我说一切法无常无我。涅槃寂灭不。若言能者。当教已。便施。若能如是先教后施。名大施主。若以衣施。得上妙色。若以食施。得无上力。若以灯施。得净妙眼。若以乘施。身受安乐。若以舍施。所须无乏。善男子。智者施时。不为果报。何以故。定知此因。必得果故。毗婆沙论云。若人一日一夜。持不杀戒。于未来世。决定不逢刀兵灾起。若以一诃子。起殷净心。奉施病僧。于当来世。决定不逢疾疫灾起。若一抟之食。起殷净心。奉施僧众。于当来世。决定不逢饥馑灾起。是以尊者薄拘罗。昔受一不杀生戒。得五不死报。施病比丘一诃梨勒果。九十一劫。天上人中。享福快乐。未尝有病。今最后身出家。成阿罗汉。年百六十无疾。由施僧一果故。智度论云。一念中能行六波罗蜜。谓布施时。如法舍财。是檀波罗蜜。安住大善道中布施。不向二乘。是戒波罗蜜。悭等烦恼。及魔等来。不能动心。是忍辱波罗蜜。布施不息。是精进波罗蜜。摄心不散。无疑无悔。是禅波罗蜜。与者受者。乃至财物。俱不可得。是般若波罗蜜(檀者。施也)。又云。施有三种。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持戒自检。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19:47:53 | 显示全部楼层
不侵一切众生财物。是行财施。能种种说法。令其开悟。名为法施。众生畏死。持戒不害。名无畏施。大丈夫论云。财施者。除众生身苦。法施者。除众生心苦。财施者。为得身乐。法施者。为得心乐。财施者。为众生所爱。法施者。为世间所敬。未曾有经云。施食济一日之命。施财物济一世之乏。说法教化。能令众生出世间道。法苑云。若以纸墨令人书写。若自书写如来正典。然后施人。令得读诵。是名法施。如是施者。未来世中。得成上色。寿命延长。多饶财宝。身得大力安乐。获无碍辩。信心明了。故知法施殊胜。过于财施。若闻法施过于财施。愚人不解。即便秘财唯乐读经。若如是者。不如有人解心。布施一钱。胜如迷心读经百千万卷。是故如来设教。意存解行。双行方成佛果。阿毗昙甘露味经云。若施畜生。受百世报。若施不善人。受千世报。若施善人。受千万世报。若施离欲凡夫。受千万亿世报。若施得道人。得无数世报。若施佛。得至涅槃。僧伽吒经云。大众白佛言。世尊。一佛福德。有几量耶。佛言。譬如大地微尘。如恒河沙等众生。悉成十地菩萨。如是一切十地菩萨。所有功德。不如一佛功德之力。优婆塞戒经云。若优婆塞。常能至寺。亲近诸比丘等。咨问法味。至心听受。忆念不忘。能分别义。转化众生。是名优婆塞。自利利他。若不能习学。如是所说。轻慢比丘。为求过失。而往听法。无信敬心。奉事外道。见其功德。深信日月。五星诸宿。是优婆塞。不名坚固。如法住也。若人为护舍宅身命。斋祀诸神。是人不名失归依法。若人至心信其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即失三归依法。若闻诸天有曾见佛。功德胜己。礼拜供养。是人不失归依之法。或时礼拜天王。应如礼拜世间诸王。长者。贵人。耆旧。有德之人。虽复礼拜。所说邪见法。慎无受之。供养天时。当起慈心。为护身命。财物国土。人民恐怖。所说邪见。何故不受。智者应观外道所说云。一切世间万物。皆是自在天之所作。若是天所作者。我今何故修是善业。而一切众生作善恶业。以是业缘。自受果报。复说一切万物。时节星宿。是自在天作。如是邪说。我云何受。智者了了。知是业果。云何说言。时节星宿。自在天作耶。以是因缘。智者不受外道邪错之说。善男子。一切众生。随于业行。若修正见。受于安乐。修邪见者。受大苦恼。因修善业。得大自在。得自在已。众生亲近。复为宣说善业因缘。善业因缘。故得自在。一切众生。皆由修善业因缘故。得受安乐。非年宿也。顺正理论云。诸天神众。于近事边。无敢希求礼敬。如国君主。于比丘定无希求礼敬。惧损功德。及寿命故。如契经说。北方天王。请大目连。舍利弗等。五百圣僧。至自宫中。设供养已。请施颂愿。复请曰。从今后。诸出家者。及在家近事等。至我庙中。一切皆应施我颂愿。我等眷属。亦从今时。专诚护持正法。令佛出家在家弟子。于一切时。恒无恼害。时尊者许其请所遍。告一切出家在家受佛戒者。至天庙中。皆应如法施天颂愿。然未曾有令合掌敬礼。若近事乐礼天神。便与外道等无差别。爱乐邪徒。所作业故。由此方便。习近邪师。堕恶趣因。渐坚增盛。从此展转。乃至多生。亦乐如是邪行。又若近事。礼敬天神。引多众生。作大衰损。彼事天者。皆作是言。近事深闲佛教。今来礼敬我所事天。必于天神有怀敬信。善哉。我等无倒归依。又世间诸乐正理者。推寻佛教。未究其真。观此。便生僻执。谓佛教。似世间书传。以不能辩真义理。乃令是人。还归依诸天神众。引如是等。无量众生。令增邪执。名大衰损。又非近事系天神。自是邪徒相率归附。非出家人。皆应致敬。是故近事。不应礼敬一切天神(优婆塞戒。经许近事礼拜天神如礼国君等。不得信受其说。今顺正理论。礼敬亦遮。天王尚不听礼。况余诸鬼神。今时有信受伪造玉皇宝告。三官经。七斗经。受生经等。岂不大错。或曰经虽非真。可诱为善。宁有过耶。答曰。岂不闻乎。因地不真。果招纡曲。生生不获正见。过诚非小。宜速省之)。优婆塞戒经云。善生白佛言。世尊。菩萨已受优婆塞戒。若有内外诸恶。不净因缘。云何得离。佛言。应修念佛心。若有至心修念佛者。是人则得离内外恶。不净因缘。增长悲慧。大般若经云。佛告善现。菩萨摩诃萨。若昼若夜。常不远离念佛作意。常不远离闻法作意。由此因缘。随诸国土。有诸如来。现说正法。即乘愿力。往彼受生。或乘神通。而往听法。由是因缘。此诸菩萨。生生之处。常不离佛。恒闻正法。无间无断。无量寿经佛告弥勒。于此世界。有六十七亿不退菩萨。往生极乐国。一一菩萨。已曾供养无数诸佛。次如弥勒者也。诸小行菩萨。及修习小功德者。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不但我刹。诸菩萨等。往生彼国。他方佛土。亦复如是。其第一佛。名曰远照。彼有百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二佛。名曰宝藏。彼有九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三佛。名曰无量音。彼有二百二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四佛。名曰甘露味。彼有二百五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五佛。名曰龙胜。彼有十四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六佛。名曰胜力。彼有万四千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七佛。名曰师子。彼有五百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八佛。名曰离垢光。彼有八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九佛。名曰德首。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佛。名曰妙德山。彼有六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一佛。名曰人王。彼有十亿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二佛。名曰无上华。彼有无数。不可称计。诸菩萨众。皆不退转。智慧勇猛。已曾供养无量诸佛。于七日中。即能摄取百千亿劫大士所修坚固之斯。法等菩萨。皆当往生。其第十三佛。名曰无畏。彼有七百九十亿大菩萨众。诸小菩萨。及比丘等。不可称计。皆当往生。佛语弥勒。不但此。十四佛国中。诸菩萨等。当往生也。十方世界。无量佛国。其往生者。亦复如是。甚多无数。我但说十方诸佛名号。及菩萨比丘生彼国者。昼夜一劫。尚未能尽。我今为汝略说之耳。唐。慈愍三藏法师。躬往天竺。寻求梵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24 19:48: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访善知识。深厌阎浮。乃自惟曰。何国何方。有乐无苦。何法何行。能速见佛。遍问天竺三藏学者。皆赞净土。合于金口。愍闻已顶受。渐至北天竺。健?罗国。王城东北。有一大山。山有观音像。愍。遂七日叩头祈请。以断食毕命为期。至七日夜。观音空中。现紫金色相。垂右手摩愍顶曰。汝若传法。自利利他。惟有西方阿弥陀佛国。劝令念佛诵经。回愿往生。到彼国已。见佛及我。自当知净土法门。胜过诸行。说已。忽然不现。又唐。法照法师。大历二年。止衡州云峰寺。慈忍戒定。为时所宗。忽于一日。钵内。两次现五色云。云中见有梵刹。题曰。大圣竹林寺。后诣五台。见异光。果得竹林寺。方圆可二十里。一百二十院。皆是宝塔庄严其地纯是黄金。流渠华树。充满其内。照入寺。至讲堂。见文殊在西。普贤在东。各据师子之座。万众围绕。而为说法。照作礼。问曰。末代凡夫。去圣时遥。知识转劣。垢障尤深。佛法浩瀚。未审修何法门。最为捷要。文殊告曰。诸修行门。无如念佛。我以念佛。得一切种智。是故一切诸佛法。般若波罗蜜。甚深禅定。乃至诸佛。皆从念佛而生。故知念佛。是诸法之王。汝当念无上法王。令无休息。照。复问。当云何念。文殊曰。此世界西。有阿弥陀佛。彼佛愿力。不可思议。汝若系念。令念无间断。决定往生。永不退转。说是语已。二大圣。各舒金色手。摩照顶。为授记。照欢喜礼谢而退(念佛往生法门。如大小弥陀经。无量寿经。观经等。及诸净土典籍。广明)。( a+ N& }; _! H) ?/ M  s) `
0 A7 J; i' ?9 {* y
  归戒要集卷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佛教网络

GMT+8, 2024-4-19 20:33 , Processed in 0.092848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0,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