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7-1-20 20:43:01
|
显示全部楼层
而心就像主人。这样的讲法其实是有经论的依据,下文就要说明经论的依据为何。
, B" C/ J: t: g0 D/ R$ u! a, N一个人身体处在岩洞中,口中念的是甚深的密咒,但是,假设他的心是受到贪瞋痴三毒所控制,那即使他的身体处在岩洞中,嘴巴念着甚深密咒,不要说他自己有证悟,就连嘴巴所念的甚深密咒是否能成为善行都还有待商确;反之,假设一个人的身体一样是处在岩洞里,嘴巴也是念诵甚深密咒,但是以利他的心去念诵甚深的密咒,这样他所念的密咒就成为善行;假设层次再更高一点,他身体一样是处在岩洞中,嘴巴也念着甚深密咒,心里想的是不仅要利益他人,而且,希望能够断除三毒的烦恼,这样的方式就是最好的修行。因为,他的目的除了能够利益他人之外,也希望能够把三毒的烦恼断除,这就是最好的修行。反之,完全受到贪瞋痴三毒的控制,即使口中念了密咒几十万遍,一样不会有证悟,甚至连密咒能不能成为善都有问题。5 {3 I: V6 {( @' I: {
如过去已经成佛的这些佛,他们也是由凡夫的心开始改造,不断的提升到最终成佛。同样的,布施是不是能成为布施波罗蜜多,主要还是要看布施的心有没有大悲心与了解空性的般若所摄持,主要还是在于心。
1 {1 H# D1 b1 @' ^$ s: t( N" a「因此,此世的身、语的好坏等」,「身语的」后面要加「行为」二字即「此世的身、语的行为好坏等,会跟随此世心这个动机的好坏而行」,主要是由心的动机决定身语的好坏,也就心的动机如果是好,身语就是好、就是善;心的动机如果是恶,身语的行为就是恶。这是指这一世身语的好坏,有赖于这一世心的动机的好坏。
2 e+ ^# y7 |6 Y0 T/ J$ J接着,要谈的是「这一世身心的苦乐,是由于过去世心的各式各样的善恶之力,累积各式各样的善恶业而成熟的结果。」这句话的意思是此世身心的苦,源头是过去世的心造恶业的结果;此世身心的乐,是过去世的心造作善业的结果,或者是过去世的心起了善的动机所成就的结果,所以,此世身心的苦乐,都跟过去世心的动机是善还是恶有关系。
, G$ }4 u' E* O! Q3 } @, _如果过去世的心累积的是善业,这一世的身心就会得到乐;如果过去世的心累积的是恶业,这一世的身心就会得到苦、承受苦的结果。因此「身语的善恶行为,主要是指此世心的动机所造就此世身语的善恶行为」;「此世身心的苦乐,主要是指过去世心的善、恶,所造就的此世身心的苦乐」要这样配合。「以及和这些有关的,一切所受用的对象与能受用者,均是心造做出来的。」「所受用的对象」主要是指客,「能受用者」主要是指主,这二方面其实都是心造作出来。
}# T' \8 s0 y引《十地经》、《入中论》说明三界造物者唯心
$ q& Z8 E" ]1 y一切所受用的对象(客体)就是指器世间,能受用者就是情世间。简而言之,就是所有的情器世间,亦即有情世间与器世间都是心所造作出来。其经典的依据就如《十地经》所说的「此三界唯是一心」,三界指的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不论是外在的环境或者是欲界的有情、色界的有情、无色界的有情,这三界的有情或是造作者,并不是离开心之外有一个造作者。三界的情器世间都是由心造作出来,这里要说明的,是在排除心以外的造物者,只有心才是造物者。所以「唯是一心」的「唯」主要是要排除心以外的作者。
$ u# u+ g+ r& m7 D《十地经》「此三界唯是一心」,这句话主要是要驳斥非佛教徒或外道,他们主张有世间造物者的说法。这里可能要先说明非佛教徒或外道大略的情况。非佛教徒的宗义不只一个,他们有很多的宗义;而且非佛教徒也有很多的派别,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开派)导师。佛教虽然有四部宗义,但是四部宗义跟随的都是同一位导师--也就是佛,四部宗义虽然有各自的差别,但只是宗义的差别,目的都是为了解脱成佛。而非佛教的宗义不见得是为了解脱,他们的宗义(目标)各有不同。
5 U9 }7 E4 ]6 |在非佛教或外道的宗义里,最古老(最早)的主要是数论派的宗义,数论派以及他的宗义比佛教更早。数论派也是非佛教里,宗义主张比较好的,原因是什么呢?因为他们承认有解脱,也承认有前后世,只是他们对于证得解脱的方法没有理解得很正确,是错误的;除此之外,他们承认有解脱,承认有前后世,这点在非佛教的教义里算是最好的。9 W% E4 x) X) F
数论派可以细分为二派,一是承认有神数论派,一是无神数论派。有神数论派承认的神就是自在天,他们认为自在天是世间的造物者。无神数论派主张世间的造物者并不是自在天而是总主或简称主,情器世间是由总主所造出来。不论是有神数论派主张的自在天或者是无神数论派主张的总主,他们认为有世间的造物者。
* e2 Z2 m6 S6 p1 p' g2 @4 y% Z《十地经》这句话就是要否定有这样(自在天或总主)的世间造物者,《十地经》要成立的是世间的造物者其实就是我们的心,心才是世间的造物者,并不是如数论派所说的自在天或是总主。《十地经》除了提到三界的造物者并不是自在天、总主而是心。另外,还很详细的说明十二缘起,从无明到老死,十二缘起支的内容。
- Y( A2 z0 {$ r# s8 o# C月称的《入中论》是根据《十地经》做说明,《入中论》也提到「心性建立极为多样化,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极为多样化」是形容「有情世间以及器世间」。「建立」就是造作。(整句的意思)就是各式各样的有情世间及器世间,它的造作者其实就是我们的心,这二句要表达的是情器世间的造作者就是心。
" i0 l/ {6 c. q4 y' B0 Y. ^器世间就是外在的这些环境,譬如地、水、火、风、山河、房子、大海等等,这些都属于外在的器世间,也就是有情心续所不摄的这些都是属于器世间;有情心续所摄的部份就归到有情世间,前者是所受用的对象,后者是能受用者。不论是器世间、有情世间,它的造作者就是我们的心,并不是如数论派所说的,是由自在天或总主所造作。这二句主要是说明结果,情器世间的造作者就是心。
. [, E1 m4 g+ \) l9 u; ]后二句要说明的是,造作的方式为何?心怎么去造作各式各样的情器世间呢?这些内容是下文要说明的,「经说无余众生由业生,心若断除业亦将不存」,第一句「经说无余众生由业生」是说明众生的形成,都是来自于业,业都是在有心的状态下才会累积,然后,业会形成情(众生)器世间。假设没有心,就没有储存业的地方,业就不会遇到外缘感果而形成情器世间, |
|